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巖、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岩溶地貌的分別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洲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擴充套件資料:1、熱帶分佈於桂、粵西、滇東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的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故稱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積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2、亞熱帶分佈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河較熱帶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積小於60平方公里。窪地較少,每平方公里僅為1個左右,且從南向北減少,相反,幹谷的比例卻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為饅頭狀丘陵,其坡度一般為25度左右,洞穴數量較熱帶大為減少,以溶蝕裂隙性洞穴居多。3、乾旱地區僅在少數灰巖裂隙中有輕微的溶蝕痕跡,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極少,已不能構成滲漏和地基不穩的因素。4、寒凍高原青藏高原喀斯特處於冰緣作用下,凍融風化強烈,喀斯特地貌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凍融石丘、石牆等,其下部覆蓋冰緣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發育有很淺的巖洞,還可見到一些穿洞。偶見窪地。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巖、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岩溶地貌的分別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洲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擴充套件資料:1、熱帶分佈於桂、粵西、滇東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的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故稱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積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2、亞熱帶分佈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河較熱帶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積小於60平方公里。窪地較少,每平方公里僅為1個左右,且從南向北減少,相反,幹谷的比例卻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為饅頭狀丘陵,其坡度一般為25度左右,洞穴數量較熱帶大為減少,以溶蝕裂隙性洞穴居多。3、乾旱地區僅在少數灰巖裂隙中有輕微的溶蝕痕跡,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極少,已不能構成滲漏和地基不穩的因素。4、寒凍高原青藏高原喀斯特處於冰緣作用下,凍融風化強烈,喀斯特地貌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凍融石丘、石牆等,其下部覆蓋冰緣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發育有很淺的巖洞,還可見到一些穿洞。偶見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