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95013270515
-
2 # 思維方法探索者
問題內容是,想要學習好就一定得吃苦嗎?
現在左老師,根據題主提出的問題,做一下具體的回答。未免見得正確。僅供題主參考。
左老師認為題主提出的吃苦概念。前提有點兒太寬泛。具體點兒說。在提議主演眼裡認為?什麼叫吃苦?什麼叫不吃苦?什麼叫學習好?什麼叫學習不好?更具體點兒。請問題主。學習好還是不好?和吃苦不吃苦。難道有因果關係嗎?顯然這個問號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做老師要問。在你眼裡認為的吃苦。都是哪些生活表現是吃苦?比如說,每一天沒吃飽。冬天沒有棉衣。家裡住的房子漏雨。甚至生活在一個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家庭裡。還有,孩子一面兒上山拾柴一邊兒上學。顯然這些條件目前在中國大地上都不存在。那麼家長所說的吃苦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攀比唄。鄰居家早餐喝牛奶,吃麵包。你家孩子沒有喝牛奶吃麵包。所以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找到理由了。俺家孩子吃苦了。學習成績不好。你看看左老師這個結論能站住腳嗎?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所以說,這的學習成績好壞。和所謂的吃苦不吃苦。本就不搭界,用老百姓的話說,八竿子打不著。如果說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定要從家長家教方面找原因。肯定一條。是你們家庭教育上出了問題。不要再找其他原因。東拉西扯。孩子吃苦之類的話,
-
3 # 黃岡高中化學在職教師
我不禁想批判一種現在的風氣:營造悽慘的學習氛圍。
可能是我們都受“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種勵志言論影響,覺得學習就是個非常非常苦的差事。甚至還是有無數人,在見到狀元后,第一句就問,你當年吃了多少苦?但事實上人家狀元根本就沒怎麼吃苦,開開心心憑藉自己超高的智商輕鬆碾壓所有學渣,每天按時睡按時起,該玩兒啥玩兒啥.
一
這人和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好就一定得吃苦”這個想法,已經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恨不得每天學23小時,剩下一小時做習題。這種想法根深蒂固,以致於很多的家長或者學生,在選擇輔導機構時,第一反應就是問上課時長有多少。一聽那邊倆小時,不上!倆小時能學到啥!讓人一頭霧水。
當然,也不能推到另一個極端。有的家長和學生,會莫名其妙地認為自己孩子或者自己,特別特別辛苦。哪怕這個孩子上課的時候不記筆記到處聊天甚至睡覺,課間跟同學瞎聊瞎鬧,放學回來先回復朋友圈和微信,等到12點了隨便寫寫作業,到了1點。家長一看就心碎了,天吶,真的太辛苦了!都熬夜到1點了!學生一想,對啊!我怎麼這麼辛苦!都學習到1點了!!
首先不能學太久。越學越沒有效果。這個道理最早不是我悟出來的,是梵高。梵高在畫畫之前曾經想考大學,真是刻苦地學習啊,每天能學20小時,後來他自己寫的信裡透露,他越學越差。後來梵高就放棄考大學了(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鼓勵的放棄之一)。每天學20小時,一個月就有600小時,為什麼還是追不上去考不上大學呢?這是因為,所有人的生活必須有三個組成部分:升級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時間、放鬆自己的時間。這三個時間可長可短但是缺一不可。更不是說集中做某個事情一段時間再集中做另一件事情就好。必須搭配著來。在學習過程中,寫作業大部分是消耗自己的任務,做新題學新知識大部分是升級自己的任務,休息和娛樂是放鬆自己的任務。集中做哪件事情都不可以。
三個部分完全不衝突也不重複。只有三個部分組合起來才叫生活。
所以,每天全部用來刷題的同學、每天全部用來聽課的同學、每天全部用來放鬆自己旅遊探親的同學,都是不理智的。
二
消耗自己的部分要堅持做,所以寫作業和刷題要堅持做。因為所有消耗自己的部分,實際上是在讓我們的大腦記憶轉換為肌肉記憶。有的學生在考試時有一個明顯的感受,那就是,如果再給他15分鐘,他肯定能做對。可是考試的時間是固定的,沒有人可以給你這15分鐘。換句話說,你需要訓練的就是,如何在沒有這15分鐘的情況下讓自己更加高效,迅速做對所有的題目。這時候靠純粹的大腦記憶肯定是來不及。需要讓自己的大腦反應和轉換時間越來越短才行。這時就需要一種獨特的東西,肌肉記憶。其實也沒啥可賣關子的,就是熟練工。熟練到一定境界,就感覺大腦還沒來得及思考,手就把解題步驟寫出來了。可是大腦怎麼可能不思考,一定是思考時間太快感覺不到而已。這就是消耗自己的部分天天做的意義。
提升自我的部分要堅持做。這個很重要。拿各種假期舉例,很多同學在考試後,假期前,最想做的就是好好學習,給自己定了一個龐大無比的假期追襲計劃,卻根本執行不下去。今天高喊明天要6點起床學習,第二天10點才睜眼。今天高喊明天要努力學習15小時,第二天朋友約逛街,出去high了一天。最後假期追襲計劃職能撕掉,然後只好騙自己說別人都在家玩兒呢!結果一開學發現被甩了一大截子。在這裡我也得提醒大家,所有的假期是沒有考試的,所以很多人就產生了錯覺,覺得自己學得特別好。但是一開學就露出馬腳了。有機會的話,多去參加一些階段性的考試。這也是我為什麼推薦所有假期一定要上培訓機構的道理,培訓機構有考試,能迅速認清自己的複習效果。
放鬆自我的部分要堅持做。這個是最最重要也是最最最容易搞錯的部分。平時還好,一到假期,不只是學生,連家長也一起搞錯。動輒一整個月一整個月去旅遊,去放鬆。我常常聽到家長說:“這個假期咱們好好放鬆一下,準備後面投入戰鬥。”這顯然就是沒有處理好上面的三個部分的關係。所以我經常問家長一個問題:那您說咱孩子放鬆幾天是剛好呢?20天整?21天半?22天零23小時?我也沒見到幾個學生是玩著玩著啪嗒一聲,頭上蹦出來幾個字:休息好了。可以去旅遊,但是不要騙自己說旅遊會對提升自己有幫助,從而取消了自我提升部分。我從來沒聽說過哪個健美明星,是透過按摩肌肉取得勝利的。休息就是休息。它很重要,但它不會讓你進步。
很多學生和家長,總會誤以為孩子已經辛苦到爆炸,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刷題和聽課。但諷刺的是,幾乎沒有人是每天一直在刷題聽課,而是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玩兒上面。唯一的學習就是【極度敷衍地】寫個作業。要看清現實。
所以,每天真正理智、為未來負責的安排,應該是三者兼顧。
要有消耗當前自我的部分;
要有提升當前自我的部分;
要有放鬆當前自我的部分。
三
勞逸結合這個詞,無數人都搞錯了,搞成了先勞幾天然後使勁逸幾天。觀察一下就知道了,身邊有無數的人,是休息了一個每天,誤以為這會對成績有什麼幫助,結果發現根本沒有幫助,每天前的東西忘光了不說,開學還要花無數的時間來收心。這種愚蠢的惡性迴圈,真的那麼難跳出來嗎?
不難。只要你從現在開始意識到,每天,你必須做好這三件事:消耗當前自我,提升當前自我、放鬆當前自我。三件事情不必平均分配,但是必須都要有。
-
4 # 博勤董老師
想要學習好,必須要吃苦嗎?
我一直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再苦再難也不會覺得苦。
當家長的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的時候,就會覺得孩子學習太苦了,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就覺得學習太苦太累了。這就是所謂的潛意識的東西,是心理的層面。
什麼是苦?求而不得!
我們出去旅遊的時候,身體層面苦不苦?累不累?但我們為什麼會樂此不疲?那些自我每天堅持鍛鍊和運動的又是為什麼?可是為什麼到了學習,就要問問為什麼必須要吃苦呢?一個人如果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形成一種習慣,那只是別人眼中的苦了!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苦中作樂,勤學是一種美德!
-
5 # 二毛嘻嘻
學習是個習慣問題,有的孩子很輕鬆就能學習的很好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是學習習慣問題,一個人學習方式方法,再就是學習興趣,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6 # 桔桔侃教育
我說說我的高中吧,那會連電風扇都沒有,不僅沒有還沒有插座,自己帶電風扇都不行。還時常停水,學校直接把河邊的水抽給我們,讓我們自己用明礬淨化水來洗澡。天知道南方的夏天有多熱,一天洗四個澡是常態(早中晚+半夜熱醒)。現在回想起來真心覺得自己居然忍受住了,真的不可思議!好像當時的理由是怕插座、電風扇什麼的導致安全事故。不過,我們是公立學校,學費應該是正常的,沒比其他公立學校貴。大家學習壓力都很大,反正大家都一樣苦逼,也就都忍受著。實在受不了的,家裡條件都滿足的,就在附近租房走讀。
那些走讀的孩子確實都成績比較差。原因是他們本來成績就不行,然後還看不到我們下晚自習後在寢室裡打著手電筒學習,生怕其他同學比自己更努力的樣子(晚上會統一斷電)。當你全身心集中在一個目標上的時候,外在的環境真的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如果你無法改變現狀,就想辦法接受現狀,畢竟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
不過,老實說我覺得學校這麼做只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人不一定只能在惡劣的環境下才能學習,反而太過惡劣對學習還不利。宿舍簡陋點是不錯,可以減少大家待在寢室的時間,增加大家在教室和讀書館的時間。從這個角度講,吃苦是對的。
但是我覺得學習的苦不能和環境苦劃等號!高中學習之所以苦,是因為這事只有你自己可以做,別人真的幫不上太多忙,你需要忍受寂寞、忍受其他事物帶來的誘惑,還要迎難而上,越不會的題目越要多做題去理解它,你有著巨大的壓力,不學好,不比別人學得好,就會考不上好大學,因為這是淘汰制,好大學好專業只招那麼多人。這才是高中學習的苦!你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原地不動也是後退!
而環境苦有時候會起反作用。比如像我們高中時連電風扇都不給,這真的影響睡眠啊!我們當時半夜熱醒起來洗澡是普遍現象。睡眠不好,怎麼有精神學習?南方白天最熱的40度中暑都是有可能啊!用這種苦來鼓勵學習的學校,也是狡猾狡猾的,偷換概念!不過,題主啊,能有空調安在那,能有電風扇吹真的就要知足了,其實現在有些大學也是沒有空調的。但是學校確實不應該空調的成本算在學費裡,至少要打個折嘛。
現在的高中不少都定了很多奇葩的規定,比如後面聽說有些學校規定不能和同學成為朋友,女生與女生都不能說話……個人覺得太過了,畢竟人高考真的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坎,考研、考博什麼的都是為了以後能找個更好的工作,在社會上更吃得開。只關注教材的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高分低能兒在社會其實還是滿吃虧的,畢竟綜合素質強才是王道。
哎呀,一不小心就說了不該對祖國的花朵兒說的話,雖說考了好大學不一定就能以後飛黃騰達,但差大學更加不會讓你成功。所以,嗯,既然是高中生,還是老老實實搞好學習,如果你們向學校抗議也改變不了學校的現狀,那就不要去思考環境苦是否會有利於學習的問題。好好學習,全心全意地去學習吧。
-
7 # 小呂老師
就當前中國的教育而言,學習好一定要吃得苦,但吃的苦不一定學習好。那就需要掌握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有些同學貌似每時每刻都在看書,但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太理想。這是什麼原因呢?
學習有法,但無定法。學習同樣要講究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文科類的學習注重咱們平時的學習積累,短時間內很難突擊上去。也更注重平時對生活的觀察,也就是你的綜合能力,這樣天文地理,文藝,音樂,體育等等,都能夠表現在你的語文能力上。
而理科的學習則不同,一定講求的是思維的形成,思維的養成,所以,課堂上的思路就顯得很重要。若課堂上的效率不高,課下花再多的時間也無濟於事,這就是為什麼苦了,也不一定學習好。
不管什麼樣的科目,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鞏固練習,都是一條通用的學習方法。
-
8 # 圍棋課堂
想要學習好,吃苦是難免的!問題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合理,而不是一味地吃苦受累,事倍功半就太不值得了,也不可取。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方法對了,學習起來就會輕鬆很多,也不會磨掉學習的興趣。如果方法錯了,很可能吃了很多苦,也不一定有好成績。
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的許多刻苦學習的故事,其實只是告訴我們那種學習精神可以借鑑。但方法實在難以恭維,是一些很愚蠢的很低效的方法。不值得借鑑和模仿。
佛說,無明既苦,意思是說,糊塗就得受苦。學習也一樣,一定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才可能少吃苦,迅速提高成績。
當然那些怕吃苦,只想投機取巧走捷徑的更不可取。
踏踏實實的學習,勤奮好學才是進步的捷徑和大前提。
-
9 # 爾東伯兮
想要學習好,就一定要有吃苦精神。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想不下功夫,輕輕鬆鬆就成功,是不現實的。只不過,人的智力水平不同,掌握同樣的知識知技能所花費的功夫和時間不同而已。承認人的智力差異,並不否認努力的作用,要努力當然就得吃苦。
古人描述學習吃苦的例子很多,比如“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的吃苦精神,比如“讀萬卷書,行千里路”的博覽累積的方法,比如“讀書三遍,其義自現”的反覆強化的心得等等,無不強調是,要下功夫,要吃苦耐勞,要持之以恆。幻想不經過努力就學業有成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當然,強調學習好必須吃苦並不否認學習有方法、有技巧,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技巧可以少走彎路,少吃苦。要想學習好就必須有吃苦精神這是大前提,是“戰略思想”準備。在學習上掌握好的方法、技巧能減輕吃苦,這是.支命題,是“戰術運用”。
時下一些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探索“樂學教育”,旨在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以克服厭學思想。這是從“戰術”的角度出發,探索尋求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路徑,是值得倡導。但如果由此就否定“吃苦”在學習取得成功上的重要性、先導性,那無疑是捨本逐末,步入了新的誤區。
最後,送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結束此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回覆列表
可能是我們都受“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種勵志言論影響,覺得學習就是個非常非常苦的差事。甚至還是有無數人,在見到狀元后,第一句就問,你當年吃了多少苦?但事實上人家狀元根本就沒怎麼吃苦,開開心心憑藉自己超高的智商輕鬆碾壓所有學渣,每天按時睡按時起,該玩兒啥玩兒啥.
這人和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好就一定得吃苦”這個想法,已經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恨不得每天學23小時,剩下一小時做習題。這種想法根深蒂固,以致於很多的家長或者學生,在選擇輔導機構時,第一反應就是問上課時長有多少。一聽那邊倆小時,不上!倆小時能學到啥!讓人一頭霧水。
當然,也不能推到另一個極端。有的家長和學生,會莫名其妙地認為自己孩子或者自己,特別特別辛苦。哪怕這個孩子上課的時候不記筆記到處聊天甚至睡覺,課間跟同學瞎聊瞎鬧,放學回來先回復朋友圈和微信,等到12點了隨便寫寫作業,到了1點。家長一看就心碎了,天吶,真的太辛苦了!都熬夜到1點了!學生一想,對啊!我怎麼這麼辛苦!都學習到1點了!!
首先不能學太久。越學越沒有效果。梵高在畫畫之前曾經想考大學,真是刻苦地學習啊,每天能學20小時,後來他自己寫的信裡透露,他越學越差。後來梵高就放棄考大學了。每天學20小時,一個月就有600小時,為什麼還是追不上去考不上大學呢?這是因為,所有人的生活必須有三個組成部分:升級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時間、放鬆自己的時間。這三個時間可長可短但是缺一不可。更不是說集中做某個事情一段時間再集中做另一件事情就好。必須搭配著來。在學習過程中,寫作業大部分是消耗自己的任務,做新題學新知識大部分是升級自己的任務,休息和娛樂是放鬆自己的任務。集中做哪件事情都不可以。
三個部分完全不衝突也不重複。只有三個部分組合起來才叫生活。
所以,北京新東方中學老師建議,每天全部用來刷題的同學、每天全部用來聽課的同學、每天全部用來放鬆自己旅遊探親的同學,都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