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行書一點通

    文人不一定相輕,其實還是有很多朋友,習慣用欣賞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的,英雄惜英雄,也懂得欣賞不同的風格。

    以荊霄鵬老師為例,他對書法是專業的,為人是真誠的,有口皆碑。

    他不論是看誰的字都不錯,都能說出優點來,當你誠摯的請他評價,他會微笑著問:“想聽好聽的還是實話?”

    然後,他的批評也很客觀,中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大概如此吧~

    當然,也有些文人,或出於嫉妒,或出於自負、能把文人相輕演繹得登峰造極的!

    這類文人的心態與普通人不同的――容易嫉妒、自負有傲氣,容不了其他風格,正如有些人認為自己國家的文明是高人一等的道理一樣。

    傲氣、甚至搬弄是非,這心態都能矇蔽正常的審美,尤其是有競爭關係的文人,或者沒有與自己風格臭味相投的人,常常演繹著文人相輕!

    這與普通人正常的讚美與批判,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主要是有有嫉妒心與自負作崇,當然,有的只是風格不相容。

    比如,一幅書法作品——

    大家看到了奇古,嫉妒者容易看成醜怪;

    大家欣賞了秀媚,嫉妒者會認為是稚弱;

    大家看到了飄逸,自負者會認為是輕浮;

    大家看到了雄健,嫉妒者會認為是粗野;

    大家看到了拙撲,自負者會認為是肥濁;

    大家看到了嚴整,嫉妒者會認為是呆板;

    當然,很多情況,確實每個人審美觀不同所致,眼界也不同!

    卻還有一部分,就是典型的“文人相輕”,嫉妒或自負在作崇!

    我有一個認識:

    多去欣賞不同的風格,欣賞不同的美,對自己是另一種提升!應該向荊霄鵬老師學習,學字和心態、做人都有莫大的關係!

    切莫字還沒學多好,先學會了文人相輕的傲氣,僅僅自勉――

  • 2 # 真相很簡單

    郭德綱說過,同行是冤家,修鞋的絕對沒理由恨賣腳踏車的。文人相輕也一樣,裡面有利益不平衡與利益衝突的事。

    第二個原因,為文是一個主觀的事,不同的主觀取捨導致不同的看法,比方說,你寫字喜歡瘦的,他寫字喜歡肥的,各執一詞;畫個畫,你偏愛工筆,他追大寫意,難免互為反面教材。

    第三個原因,文人是古人的一種理念,有著理想化的色彩,實際中的文人努力去按著理念做,也就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樣子,不是有這毛病,就是有那毛病。與此同時,文人又扮演著社會批判者的角色,因此相輕也就隨之發生了。

  • 3 # 沙駝子

    文人相輕,是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秀才看不起秀才,是一種負面現象,自古有之。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首先,應該理解文人的心理比一般人複雜,具有多面性,尤其獨善,自負,固執己見。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思想意見,更不容易改變自己的觀點主張,常常讓人覺得自恃清高,冷漠,孤僻,硬氣。

    其次,文人虛榮性愛面子,視自己的作品為親生“孩子”,怎麼都愛不夠。不管態度怎麼謙虛,內心都生怕被人指指點點。其實,文無第一,有時水平難分高下,各領風騷罷了。

    第三,嫉妒心作怪,互相輕視,互相打壓。其目的無非是想抬高自己,抬高自己的目的,無非是在江湖上張顯名氣。說到底還是自命不凡,不敢承認別人的學問、智慧和才能。

    在中國學術界、文化界,“文人相輕”的現象目前還大量存在,許多學者往往都各以自己之所長,相輕他人之所短(甚至他人之所長),有時達到了很不像話的人身攻擊和互相漫罵的程度,尤其是在網路上比較突出,完全超越了正常學術批評的範圍,形成了非常不好的氛圍,對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造成危害。

  • 4 # 文通今古

    《尚書》和《詩經》中都有“文人”一詞, 而且孔穎達的疏和毛傳都以“文德之人”來解釋“文人”的概念。“文”、“德”就是標誌人類社會進步的文化、文明、道德諸因素, 所以先秦典籍的“文人”是指創造文化的道德高尚之人。東漢時期, “文人”逐漸構成為一種專業階層, 以讀書作文為本職, 所以王充把“文人”的概念定義為“採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 (《論衡·超奇》) , 他削弱了“德”的內涵, 但將“文”側重在公務文書寫作方面。漢末文學地位上升, 文人的附屬色彩漸趨消失, 文人的內涵便相對集中在文學創作方面。到了曹丕的時候,文學的自覺性已經產生,文學已經相對獨立了,此時所說的文人已經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文人意義差不多了。

    瞭解了“文人”意義的演變,我們再來看一下“文人相輕”又有哪些型別呢?

    文人相輕有許多型別,比如說一些不適當的反諷、直接的批評,還有貌似是稱讚,然後其實是看不起的這種批評,再有的一種相輕的現象就是說極度的自負,認為自己比別人都牛,這也是一種文人相輕。

    若論文人相輕產生的原因,我們還是要說到每個人固有的相輕的心理,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人人相輕”。不僅是“文人相輕”,每個人都有相輕的本性。

    用《莊子·秋水》錄北海若的話說:“以道觀之, 物無貴賤, 以物觀之, 自貴而相賤。”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從天下大道的這個高度來看待世間萬物呢?大部分人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外物,這樣就會造成迷惑是非,看清他人的狀況。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物情倒置, 迷惑是非, 皆欲貴己而賤他, 他亦自貴而賤彼, 彼此懷惑, 故言相也”

    此外,按清代尚鎔《持雅堂文集》卷五《書典論論文後》的說法, 主要有四:一由相尚殊, 一由相習久, 一由相越遠, 一由相形切。這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相尚殊指的是因為審美趣味的不同而導致觀點的偏頗,相習久是因為長期共事比較熟悉,從而形成了一種優越的意識,相越遠是因為你的世界觀跟知識體系結構跟別人不同而造成的相輕,相形切是因為你目光比較狹窄,一味苛求對方所導致的。

    歸根結底,文人相輕本質上與文人工作的特殊性和文學批評的雙重標準有關。文人從事的是一種精神創造行為, 具有精神性和個體性, 相當費心費力。“兩句三年得, 一吟淚雙流”, 創作之艱辛可見一斑。其他職業主要從事物質生產,追求統一性,評價標準也比較單一,如果想評判這個東西是好還是壞非常的直接,非常地清晰。但是文人生產的是精神產品,這種非常難分出有臉高地了,這就造成評價的標準不一樣,再加上人固有的本性,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現“相輕”的現象。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 5 # 東方白542

    文人相輕這事,自古有之,真要說來,太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即可道明。我非文人,但讀過一些詩文評論,多少還是能從他們的言論中,窺見一些文人的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然卻不敢縱橫妄論。文人相輕,我之淺見,其相輕並非己意,標榜才是根本。在此,就八個字簡而答之:唯我獨尊,捨我其誰?不要以為這是貶責文人,話說回來,文人相輕也並非不是好事,“百家爭鳴”中,至尊至偉,誰“牛”誰“B”不由眾人評說而盡在“相輕”之中。若真有“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彰顯,也不失為文人之傲骨與風範。此答僅一己之見,難免有失偏頗,如有文人過目,望不要對號入座,有傷尊威之處,還請海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的一些文人對山水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