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在一個學校給幾百位家長講完課,一個媽媽跑過來問我:“諸老師,我們離婚了,是不是單親家庭沒辦法把孩子教育好?”
提問間,我感受到了她的內疚。
我回答:“不一定”。
我們都想給孩子幸福的家庭,很多夫妻在分開時最糾結的就是孩子以及引發的撫養權及教育問題。
到底要不要告訴孩子?
取決於兩個因素:
1⃣️
取決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如果孩子還小,不懂什麼是感情、分開、不合等等,就讓他享受美好的童年吧,感受到父母的愛。所以即便分開了,做法上也是要允許彼此探望孩子陪伴孩子。我碰到過這樣的個案:孩子很久不見爸爸,問媽媽“爸爸去哪兒了?”媽媽回答“你爸爸死了”,即使分開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對對方的仇恨,甚至有的媽媽會錯誤的認為讓孩子和她一起討厭爸爸,當作對另一半的懲罰,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如果孩子已經比較懂事了,他的認知水平足以能理解父母的決定,那不妨坦誠的告知。孩子是很有感知力的,他能從家庭氛圍中解讀到父母親的關係,甚至有中學生告訴媽媽:“媽媽,你不要為了我委屈自己,我能接受”,鼓勵媽媽按自己的心意而活。
2⃣️
取決於父母的智慧。對一個人的心理建設來說,安全感是基石。青春期及成年後出現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要追溯到“安全感”缺失,和原生家庭不無關係。對智慧的父母來說,感情破裂的餘波儘量不殃及魚池裡的魚,用我們的做法去影響孩子“即便爸爸媽媽分開了,對你的愛也沒有任何改變”。比起每天在一起卻衝突不斷的家庭或者假裝和睦的氛圍,父母分開卻依舊保持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親密,更有利於建立孩子健康的心理。
3⃣️
最後,我想說單親家庭不容易,孩子需要從父親和母親身上感受到不同的生命能量,媽媽的包容、細心,爸爸的陽剛和愛運動都給孩子不同的力量。除非為人父母的你已經活出了生命陰陽平衡的特質,不然總會有一點缺憾。所以,結婚前慎重談戀愛,結婚後慎重離婚。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是對自己的修煉。
記得多年前在一個學校給幾百位家長講完課,一個媽媽跑過來問我:“諸老師,我們離婚了,是不是單親家庭沒辦法把孩子教育好?”
提問間,我感受到了她的內疚。
我回答:“不一定”。
我們都想給孩子幸福的家庭,很多夫妻在分開時最糾結的就是孩子以及引發的撫養權及教育問題。
到底要不要告訴孩子?
取決於兩個因素:
1⃣️
取決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如果孩子還小,不懂什麼是感情、分開、不合等等,就讓他享受美好的童年吧,感受到父母的愛。所以即便分開了,做法上也是要允許彼此探望孩子陪伴孩子。我碰到過這樣的個案:孩子很久不見爸爸,問媽媽“爸爸去哪兒了?”媽媽回答“你爸爸死了”,即使分開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對對方的仇恨,甚至有的媽媽會錯誤的認為讓孩子和她一起討厭爸爸,當作對另一半的懲罰,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如果孩子已經比較懂事了,他的認知水平足以能理解父母的決定,那不妨坦誠的告知。孩子是很有感知力的,他能從家庭氛圍中解讀到父母親的關係,甚至有中學生告訴媽媽:“媽媽,你不要為了我委屈自己,我能接受”,鼓勵媽媽按自己的心意而活。
2⃣️
取決於父母的智慧。對一個人的心理建設來說,安全感是基石。青春期及成年後出現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要追溯到“安全感”缺失,和原生家庭不無關係。對智慧的父母來說,感情破裂的餘波儘量不殃及魚池裡的魚,用我們的做法去影響孩子“即便爸爸媽媽分開了,對你的愛也沒有任何改變”。比起每天在一起卻衝突不斷的家庭或者假裝和睦的氛圍,父母分開卻依舊保持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親密,更有利於建立孩子健康的心理。
3⃣️
最後,我想說單親家庭不容易,孩子需要從父親和母親身上感受到不同的生命能量,媽媽的包容、細心,爸爸的陽剛和愛運動都給孩子不同的力量。除非為人父母的你已經活出了生命陰陽平衡的特質,不然總會有一點缺憾。所以,結婚前慎重談戀愛,結婚後慎重離婚。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是對自己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