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耗同性能還是有正比關係的,要考慮便攜就只能低壓U甚至更低的Core M,綜合性能來看其實兩者差距並不大,也就是10%到20%以內,但功耗低壓U是Core M的2倍以上甚至3倍,所以一般本本會用U系列加主動散熱,超薄本、二合一、平板會採用熱設計功耗只有區區幾瓦的Core M,並僅使用被動散熱減輕體積同時延長待機時間。真正要講求效能的話最起碼也得是i5-XXXXM這種帶M字尾的,但功耗相較而言就要大得多了。日常使用的話,其實Core M+大記憶體和SSD就足以滿足要求了,畢竟對於商務電腦來說CPU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近幾年CPU效能漲幅極其有限,想想多少年前的一代酷睿i系列還能一戰,放到幾十年前486同奔騰系列完全不具可比性,奔騰和奔2也是差距甚大,奔2到奔3也是跨越性提升,當年錯過幾個月同價位處理器效能就能拉大到50%以上,現在不考慮功耗的前提下一代頂級i7 980X還能有6代i7的至少一半功力,要知道一代酷睿i系列可是08年出品的,差不多8年前了啊,大家可以想像一下1996年到2004年這8年時間處理器的跨越有多大,96年市面上還是奔騰MMX的天下,奔2還未釋出,2004年已經是Athlon 64和P4的時代了,這兩款CPU效能恐怕相差了幾十倍都不止吧(先不考慮構架的提升,光是主頻都漲了2、30倍)
功耗同性能還是有正比關係的,要考慮便攜就只能低壓U甚至更低的Core M,綜合性能來看其實兩者差距並不大,也就是10%到20%以內,但功耗低壓U是Core M的2倍以上甚至3倍,所以一般本本會用U系列加主動散熱,超薄本、二合一、平板會採用熱設計功耗只有區區幾瓦的Core M,並僅使用被動散熱減輕體積同時延長待機時間。真正要講求效能的話最起碼也得是i5-XXXXM這種帶M字尾的,但功耗相較而言就要大得多了。日常使用的話,其實Core M+大記憶體和SSD就足以滿足要求了,畢竟對於商務電腦來說CPU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近幾年CPU效能漲幅極其有限,想想多少年前的一代酷睿i系列還能一戰,放到幾十年前486同奔騰系列完全不具可比性,奔騰和奔2也是差距甚大,奔2到奔3也是跨越性提升,當年錯過幾個月同價位處理器效能就能拉大到50%以上,現在不考慮功耗的前提下一代頂級i7 980X還能有6代i7的至少一半功力,要知道一代酷睿i系列可是08年出品的,差不多8年前了啊,大家可以想像一下1996年到2004年這8年時間處理器的跨越有多大,96年市面上還是奔騰MMX的天下,奔2還未釋出,2004年已經是Athlon 64和P4的時代了,這兩款CPU效能恐怕相差了幾十倍都不止吧(先不考慮構架的提升,光是主頻都漲了2、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