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謝謝邀請!司馬遷修《史記》,用本紀記載帝王的事蹟。項羽沒有成為一帶帝王,但由於他曾經號令天下,所以以本紀立篇。這也反映了司馬遷對項羽功績的肯定!到班固的《漢書》時,已經把項羽列入諸侯傳裡了! 現在有很多關於項羽的電影,電視劇,戲劇!都是將項羽說成悲情英雄!不管是與虞姬的愛情還是四面楚歌的淒涼,還是烏江別姬的悲壯!人們總是能記住這位楚霸王————一位悲情英雄!

  • 2 # 春秋風雲

    項羽文滔武略,義薄雲天,乃蓋世英雄也。

    無奈,年青氣盛的項羽碰上了老於世故的劉幫,只能讓人扼腕嘆息了。

    論武力,項羽可幹掉五十個劉幫;論文化,項羽要高劉幫好多個檔次;論統兵打仗,項羽要打得劉幫找不著北。

    那為什麼項羽慘敗於劉幫呢?

    第一,劉幫會用人。韓信原投在項羽門下,因得不到重用而轉投劉幫。項羽太自負,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需要人才幫忙。

    第二,項羽講義氣,不搞陰謀詭計。鴻門宴上明明可以殺掉劉幫,一了百了,也沒後來什麼楚漢戰爭了,以項羽之力可以穩坐天下。但他就是不殺,認為那樣是對同盟軍用了小人手段。

    第三,心地善良,不忍戰火曼延。明明可以渡過烏江,東山再起,卻選擇自刎,以謝江東父老。

    第四,項羽固執已見,聽不進好的建議。總是以一已之智對抗漢軍群智。

    性格決定命運,歷史的較量拼的是綜合實力。

    註定項羽只能成為悲情英雄,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我們除了嘆息還是嘆息!

  • 3 # 老鴨說歷史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大英雄,落在他身上的英雄情結為人稱道,可是家境良好,出身高貴,熟讀兵書,善於作戰的項羽為何會敗在草莽出身的劉邦手下呢?老鴨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促使項羽敗在劉邦手下。其中第三點是致命硬傷。一、政治上見識短淺

    項羽為人固守思想很重,他率領兵馬入咸陽後,殺了秦王子嬰,掠奪了咸陽宮裡的寶貝、美女,回到彭城享樂,放棄佔領咸陽。咸陽地理位置險要,四面有關塞要道,土地肥沃物產豐盈,是兵家爭奪之地。他對勸諫他的人說“富貴不歸故鄉,像穿著錦繡的衣服在夜裡行走,誰知道他已經富貴了呢?”。

    他政治上見識短淺,謀求的不是天下大計而是富貴榮華,只想榮華也好,卻受不了他人的管制。矛盾的思想,限制了他的發展。

    有人說,咸陽分封諸王時,他分封的將領,除了六國後人外,有很多是隨他打仗的有軍功的將領,對自己的親屬並沒有封王。到了與劉邦爭奪天下時,這種相對的公平也被打破,他沒有再分封有功的將領。從爭取和團結將領上來說,並不利於正確和團結優秀將領,不利於政治上的制衡。

    二、思想上閉塞狹隘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思想上十分閉塞。

    對自己身邊人才的忽視:韓信、陳平、英布都曾是他手下的將領,卻因為他不知人善任,放走了這群人。誠然,韓信、陳平在一開始也不被劉邦重視,可劉邦從善如流,聽從蕭何、魏無知等人的建議,使韓信、陳平發揮他們的才能。

    項羽僅有范增一人,卻不肯聽從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後來,陳平用計離間項羽與范增,可憐老范增一片赤誠,竟遭懷疑,死於回彭城的路上。

    對於主動投靠人才不重視: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投誠項羽,告發劉邦。項羽被劉邦忽悠了幾句,為顯示自己胸懷坦蕩,轉瞬把曹無傷出賣了。劉邦回到漢地,即刻殺死了曹無傷。這樣的主子,不是擔當責任,承擔風險,誰敢為之賣命?

    對於反對意見拒不接受:佔領咸陽後,有人勸他佔據關中之地。他不採納,想要回歸故里。那位有見識之人,批評項羽“沐猴而冠”,反被項羽怒而烹殺。

    項羽眼中的人才是什麼樣子呢?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他喜歡的是“英雄”情懷,“鴻門宴”樊噲有勇有謀,冒著性命危險救劉邦脫困,陳述劉邦仁義之舉。項羽覺得有道理,懷“婦人之仁”不說,當眾稱讚,昭示自己對樊噲這種英雄惺惺相惜。樊噲帶著腦袋活,項羽大哥帶著“名義”活,固步自封。

    三、政策上殘暴不仁

    戰爭歷來殘酷,我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發動戰爭。章邯帶領秦降卒投降項羽,秦降卒受到屈辱、凌虐,抱怨了一些,無非是怕將來被送到江東做奴隸,遠離秦地的父母妻子。做為政治家正是可以得人心的大好機會,可項羽不僅沒有及時安撫,反而坑殺了降卒二十萬人。這樣無疑推遠了這些士卒的父母妻兒,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上。

    到達咸陽後,他與劉邦的做法也截然相反。劉邦聽從意見,安撫人心,對百姓秋毫無犯。項羽引兵咸陽,焚燒秦王宮殿,屠殺咸陽城的軍民。後來又誅殺義王,落人口實。

    攻打彭越時,因為外黃堅守,他帶兵攻打了數日,守軍才投降。項羽惱怒外黃人的堅守,下令要殺死外黃十五歲以上的所有男子。多虧外黃縣令門客十三歲的小孩勸諫項羽說,“彭越用強力劫外黃,外黃人非常恐懼,才投降彭越,盼著您的到來。您到來後,卻要坑殺外黃男子。照大王這樣的殺伐,恐怕無人再敢投降大王,定會堅守到底。”項羽這才停止弒殺。這件事,一方面說明項羽手下無人提正確意見,另一方面說明項羽在政策上除了殺人就是殺人。四、社會經驗不足

    劉邦出身草莽,為人也圓滑,前四十年的風雨歲月,讓他精通人情世故。而項羽不同,他出身高貴,放不下身段,且任人唯親,不辨是非。若論血緣遠近,項羽與項伯關係近的多。然而項伯卻在“鴻門宴”上阻擋項莊。

    項伯與張良關係很好,他告訴張良,項羽對劉邦起了殺心,讓張良早日逃跑。張良不僅沒有逃走,反而把項伯引薦給了劉邦,劉邦問張良是如何稱呼項伯的。張良說,我叫他“大哥”。劉邦請來項伯,稱呼“大哥”並以兄長的禮節對待項伯,還約了做兒女親家。項伯雖是項羽的叔叔,不僅沒有幫項羽,反而幫助劉邦。可見項羽對項伯平日裡並不尊重,否則怎麼被劉邦的花言巧語哄騙了?!

    項羽和劉邦爭天下久了,自覺愧對天下百姓。他和劉邦說,“如今天下混戰,皆因你我二人。不如你和我單挑,一決雌雄”。劉邦笑著推辭,說智鬥不鬥武力。如論驍勇善戰,非項羽莫屬。若論智謀,項羽差太多了。社會經驗不足的項羽,想用對決的方法決定勝負。天下又怎麼單靠個人而奪得呢?

    項羽歸根結底還是太年輕,社會經歷不足,他太過信任別人。做朋友可以,做英雄可以,唯獨做君王不合格。他愛戴士卒,愛戴寶馬,卻不知道重用人才,與分封安慰人的重要性。同時,他靠武力贏得天下,入咸陽封王。卻因為嗜殺成性,失去了民心。

    項羽貴族出身,他不瞭解底層人民的渴望,他不知道貧窮與渴望活下去,對人民的重要。他不懂得人心,他不知道封妻廕子對於人才的重要性。他不理解爭奪帝業,不僅僅是富貴榮華!他是個英雄,具備英雄情懷的英雄,卻唯獨不適合做帝王,一個亂世中的帝王!

  • 4 # 清水空流

    最後一個貴族。最後一個美男子,自他死後。陰謀,厚黑,成為政治的代表。Sunny與正義不在。但也要說明的是。項羽絕非一個合格的帝王與政治家。

    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這既說明劉邦不是英雄。項羽也不是。但司馬遷把項羽列入帝王本紀。充滿了對項羽的同情。但我們應該記住,劉邦比秦始皇只小四歲。幾乎是一代人了,而項羽在劉邦面前徹底是個晚輩,但二者是截然的不同,項羽出身貴族。是舊貴族的代表,劉邦雖然出身市井,但卻是新興勢力的代表。

    武力超強,政治無謀。缺乏政治遠見。這是後世對項羽的評價。應該說,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項羽失敗是必然的,除了他代表的是必將要退出歷史舞臺的舊貴族實力之外。再就是項羽個人的能力的缺失。作為一個最高領導者,他最需要的能力應該是,知人善任,而不是事必親躬。需要能識人,能團結人,能識大局。然而,只要我們仔細堪,他麾下多少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又有多少反叛他的人,可見項羽是多麼的不會用人和識人。

    再就是不善於籠絡人心。貴族出身他不如劉邦會做人。項羽敗在何處?關鍵在於起點太高,早期太順。經不起折騰和挫敗。自尊心太強。而對比劉邦的‘’無恥‘’與‘’無德‘’他又做不來。失敗就是必然的了。而其中項羽和劉邦最大的不同在於項羽經常屠城,不能善待百姓。而劉邦最大的長處就是安定地方。用現在的話說。劉邦講政治。而項羽卻是土匪。這樣就使得項羽沒有穩固的後方一旦失敗一下子就塌了。無法挽救。

    今日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後世對項羽多有肯定。那是出於對於失敗者的憐憫與同情。但就實際成就而言。項羽比劉邦差的太遠。項羽唯一高於劉邦的就是他的武力。但這恰恰是一個最高領導者所不需要具備的。而殺楚懷王,失信於天下(殺的太早了)這是項羽在政治上失去號召力。是他最大的失分。

    剛愎自用。勇而無謀,沒有政治能力和手段。沒有識人之明。御下無方,戰略短視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但項羽二十歲起兵。征戰天下。舉世無雙。縱橫四海。罕有敵手。三十二歲烏江自刎。卻是千古英豪。

  • 5 # 楊柳青青春之聲

    項羽這個人太偉大了,沒有他的作為那秦國就絕對不會滅亡,至少是不會那麼快的滅亡。司馬遷老先生把項羽列入《史記·項羽本紀》是有一定的道理,司馬遷憐惜與鍾愛項羽有之,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說他是近古以來未尚有也,力能扛鼎,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這是實際,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績。

    項羽的出世那是懷著楚人世代餘烈的刻骨仇恨以其雄心霸氣來直面秦朝的統治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這樣的號令追索之下項羽進入了秦帝國的戰場,“披可取而代之!”這就是項羽的抱負,項羽的偉略,泯滅鉅鹿秦軍、踏平秦國宮殿,縱橫決蕩於秦國的一切軍事力量,快戰力挽於霸氣,滅而焚之以痛切,沒有項羽的作為,劉邦的烏合之眾遇到章邯的刑徒敢死隊會是怎樣的不堪一擊,甚至於一擊而溜之。鉅鹿之戰諸侯皆從壁上觀,人人慌恐,而項羽率領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戰鬥結束諸侯入轅門見項羽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霸王”的威名是打出來的。至於後來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項羽的戰爭把握程度不如劉邦,這是另外一個階段,而且是貴族與流氓之間的角鬥,或者說是痞子與君子之間的咬舌,項羽沒有勝算,但是以“西楚霸王”標著於世的項羽永遠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偉丈夫,是秦帝國主要的掘墓人,這是可以肯定。

  • 6 #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提起項羽,古今很多歷史學家、文人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中國有句老話叫“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對於項羽,很多人並不這樣認為。

    雖然他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他仍然是眾人心中的西楚霸王,仍然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第一個給他極高評價的人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中,將項羽的故事編入到“本紀”中,即帝王篇,已經足以表達他本人對項羽的極高讚揚。同樣和項羽一樣反秦起家的,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導人陳涉,被編到“世家”中,即諸侯篇。兩個人做的事是一樣的,結局都以失敗告終,但司馬遷卻將兩人分別對待,顯而易見,對項羽的讚賞高於陳涉。

    其次,對項羽給予極高讚賞的,是歷代文人墨客。最著名的,是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據說這首詩是李清照夫婦在逃難途中,經過烏江時所作。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清照想到丈夫面對內亂,不顧全城百姓與妻子獨自逃跑,一時內心憤怒,寫下的詩歌。也有人說,是因為宋朝的統治者,面對金人的入侵,一味求和,李清照希望當朝的統治者,能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保護國家人民,做一個敢作敢為的大丈夫。在李清照的筆下,項羽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偉丈夫。

    除此之外,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下: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詩中,雖然對項羽負氣自刎的結果表示惋惜,但是後兩句,字裡行間還是看得出杜牧對項羽的讚賞。“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史記》中,項羽過烏江時亭長的話“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高度概括,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行為,是歷來受人們爭議的一句話,很多人認為這是最能項羽氣節的一句話,是令人讚賞的。

    對於項羽的霸王氣勢,很多人都是讚賞的,但是,這樣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豪傑,卻輸於謀略和自負中,未免有些可惜。正如毛澤東在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佔領南京後,詩篇《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評價的那樣: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句詩,他認為項羽貪圖虛名,放縱敵人,是最終導致失敗的原因。

    總之,對於項羽這個人,我認為無論他失敗與否,都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對他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悲慘結局,我們表示無限感慨和遺憾。

  • 7 # 唐風宋月

    項羽是個卑鄙齷齪的小人,這從他跟劉邦單挑就能看出來。

    楚漢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羽就和劉邦說,當今天下不太平,就是因為咱倆都活著。是爺們出來單挑一場決勝負,是公是母拉出來溜溜,不要讓老百姓跟著受罪。劉邦笑著拒絕了,我這人喜歡動腦子,鬥智不鬥力。項羽派壯士多次出來挑戰,劉邦派一個樓煩的胡人神箭手出來應戰,楚軍挑戰三次,樓煩胡射死三個。項羽大怒,親自披掛上陣,手持長戟挑戰,樓煩胡還想放箭,項羽瞪大眼睛向他喊了一嗓子,樓煩胡一下子眼睛瞅不準,手上沒力氣,扔下弓箭跑了,再沒敢出來。劉邦一問咋回事,原來是項王親自挑戰,大吃一驚,出來和項羽談判,結果被項羽埋伏的弓弩手一箭射中胸口,差點射死。

    說下啥叫單挑。單挑是春秋時期通用的戰鬥方式,戰國也有但不多,叫做“致師”。兩軍陣前擺開架勢,對方陣營的勇士就會一車三人跑過來耀武揚威。三人中間是主將,負責殺人抓人。左邊是司機,負責趕車並保護主將安全。右邊是弓箭手,專門射箭。有雙方都出車的,就是通常理解的單挑。也有一方出車來對方陣地射箭刀砍,這方許多人射箭砍刀回擊的。有人說這不送死嗎。其實不然。兩軍陣前單騎匹馬入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凱旋歸來並不是神話,而是確有其事。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勇士去楚國陣營抓了五個人,回來時候邊喝酒邊彈琴唱歌還吃烤肉呢,沒人敢追。單挑的目的是滅對方威風,鼓己方士氣。對方一看,艾瑪這麼牛逼,不打撤了,一場戰鬥也就結束了。這方最多追五十步,五十步以後就是安全距離,不能再追了,再追就犯規了。春秋時期的打仗就是這樣,目標是爭霸,有點現在道上爭扛把子的意思,要的是對方服氣,而不是把對方搞死。到了戰國,各國以攻城掠地為主要戰爭目標,所以單挑就少了。

    項羽為啥想出這麼一招,因為沒轍了。後方吃緊,彭越搞得他疲於應付。韓信已經拿下齊國,形勢對楚國越來越不利,而劉邦窩在滎陽耍死狗,將士們士氣低落,眼看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項羽的軍隊和劉邦的軍隊不同,劉邦打的是後勤仗,耗裝備耗軍費,不耗人。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把人和糧食送過來,來了啥都不幹就是吃。項羽卻是精銳部隊,特種兵,要的是立馬解決戰鬥,耗不起啊。所以項羽看看不行了,也不知道腦子是不進的水多了,決定要跟劉邦單挑決勝負,那麼劉邦應戰了嗎。其實應戰了,劉邦派出了神箭手。

    有人說這不扯犢子麼,射箭手射人也叫應戰。其實這也是單挑的一個專案。春秋武士單挑,兩軍陣前出兩人,一人用弓箭,一人用戈矛。有人說肯定用弓箭的人贏,那是你電視劇看的少。兩人距離是固定的,固定時間內弓箭手射箭的數量是固定的,如果一箭不中,再射不中,三射對方衝到跟前,箭手腦袋就搬家了。而手持戈矛的一方在衝的過程中也要躲箭,接箭,用戈矛把箭打落,這些都是武士的必備訓練專案。因此項羽派人用長戟挑戰,劉邦讓弓箭手應戰,沒毛病。所以箭手射死三個人後項羽親自挑戰,弓箭手慫了,跑了。照一般人理解正好一箭射死丫,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項羽挑戰勝利,劉邦親自出來和項羽談判,也實現了自己文斗的承諾,雖然劉邦有些使詐的意思,不過還算說得過去,要文鬥不要武鬥麼。可是齷齪的項羽居然埋伏了弓弩手,射了劉邦胸口一箭,老劉要不是命大就掛了。因此項羽是司馬遷吹出來的英雄,他被漢武帝傷害了,就把劉邦的對手美化。其實項羽的人格比老劉差遠了。劉邦被射傷,只好放棄了滎陽,項羽這才緩過一口氣來。說什麼項羽是貴族,單挑是高大上的做法,純屬不學無術。

  • 8 # 新銳歷史

    李晚芳先生在《讀史管見》裡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羽者,項羽也。

    太史公寫《項羽本紀》時,因為情感傾向,不免誇張。設若太史公所寫皆為真,則項羽的戰績,著實匪夷所思。

    項羽“力能扛鼎”,這是史書原話。江東起兵時,項羽殺會稽郡守殷通,又親手斬殺百人:這是勇力。

    項羽跟隨叔叔項梁四處征戰,所向無敵。初次遭遇秦將章邯時,就給了他下馬威——章邯此前自擊破陳勝麾下大將周章後,縱橫關東,打得各地諸侯嗷嗷叫,卻敗給了項羽。後來章邯突襲定陶,斬項梁,那也是趁著項羽不在。

    鉅鹿之圍,章邯軍二十萬,王離軍二十萬,項羽軍五萬。結果項羽以著名的“破釜沉舟”,渡河作戰、九戰九勝,擊破秦軍。秦軍圍城三部王離、涉間、蘇角全潰,李良戰死。

    從此,項羽被尊為諸侯聯軍統帥——時年二十五歲。

    項羽主持分封天下十八王之後,齊國田榮不服,鬧將起來。項羽東進,西邊劉邦出關,聯五國諸侯,號稱五十六萬人攻楚國,佔彭城。項羽遂以三萬軍南下,自西突襲彭城,一路追殺,漢軍被殲十餘萬,淹死十餘萬。劉邦當時那個狼狽啊,老婆孩子都丟了。

    劉邦當時跟張良商量,關東之地不要了,都分封掉,用來搞定項羽!——可是分封給誰呢?張良便讓他善用三傑:韓信、英布、彭越。

    然而張良舉薦這三傑,並不能獨當項羽。此後漢的策略,其實是四面圍擊:彭越在東線項羽背後騷擾;英布在東南折騰;韓信先渡黃河破魏拿下山西南部,然後背水一戰破趙,再破燕代進軍河北,然後取齊拿下山東,殺項羽大將龍且,那是北線。劉邦自己帶人,在三川南陽一帶,死撐項羽的中原攻勢。

    其間劉邦與彭越,分別被項羽擊走多次。彭越腳底抹油,來去無蹤;劉邦則用了諸如紀信替死、扔掉老婆孩子、“分我一杯羹”等青史留名的法子,死扛住了項羽。終於熬到東西南北四面合圍,尤其是韓信在北方的節節勝利,合圍將成,項羽求和。楚河漢界劃完了。

    楚河漢界一定,劉邦覺得自己兵力有優勢,追擊過去,想撈個現成便宜,結果固陵之戰,項羽一個回馬槍,把劉邦捲了。

    之後劉邦才咬牙:封王!大肆封王!!韓信、英布、彭越們開的條件,劉邦全部答應。於是垓下大軍會合,超過三比一的兵力優勢,合圍了項羽。

    垓下之戰,眾所周知:

    此前戰無不勝的韓信親自率三十萬為前軍,孔聚與陳賀在左右,劉邦在後,周勃、柴武等再在後。

    韓信初戰後退;楚軍追擊,漢軍左右翼發動,彭越、英布、劉賈、周殷一起大軍合圍,楚軍敗北。

    然後就是傳說中的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項羽潰圍南走,還演出了一場著名的二十八騎破圍。終於到了烏江,“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然後徒步殺人。“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最後自刎。

    項羽在東城以二十八騎潰圍前,如此自吹: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起兵八年,七十餘戰,沒輸過——他這話其實有點兒吹牛。垓下不是剛輸了麼?

    但先前鉅鹿之戰,項羽以五萬破了起碼二十萬秦軍。彭城之戰,三萬破五十六萬。

    他在河北的對手章邯,這輩子縱橫天下,打破各路起義軍,也只輸給了項羽,以及後來的韓信。

    他的老對手劉邦,這輩子縱橫天下,最後稱帝。當時除了韓信、項羽,也就是他最厲害了。畢竟英布自己後來謀反時說過,他忌憚的只有彭越、淮陰侯(韓信)和劉邦而已。

    英布自己勇冠三軍,彭越更是老兵油子江湖梟雄;這批亂世豪傑加上劉邦,還必須分進合擊,靠人多合圍項羽取勝。這其中尤其是韓信,用兵如神,自稱多多益善。破魏滅趙、徇燕定齊,縱橫列國,天下無敵,千古僅見;可是垓下之戰初期,以三比一的優勢兵力,還是免不了先後撤再合圍。當然我們說,項羽的戰略眼光和用人,那實在不怎麼樣。劉邦後來也說了,自己能用三傑而項羽不懂用人,所以自己能得天下。但由此才顯得項羽格外可怕。

    中華千古,猛將勇士極多。關羽萬軍斬顏良,楊大眼號稱關張之勇,李存孝們都有亂軍突陣的戰績,岳飛年少時也長槍刺殺過敵將黑風大王。但如項羽這樣,靠天生勇武引領大型會戰,靠正面強攻癱瘓一個王朝,多次以少戰多,打得劉邦、英布、章邯、彭越這種當世豪傑四處躲的,確實也沒有第二個了。

    項羽的勇武與韓信的兵略、張良的智計、蕭何的籌謀和劉邦的用人,那是互相依存的,都是秦末漢初的奇絕之才。所以我們不妨從這角度想:

    項羽的武勇,那是得靠劉邦千古罕見的用人之才,加上漢初三傑各自名垂青史的卓越才能,才能合力拿下的。如果項羽之勇不是千古無二,那就間接讓漢朝開國的光輝,都暗淡了呢。

    但項羽的問題,也就在於少年悍勇——畢竟他過世時,才三十一歲。

    滅秦之後,項羽本可以定都關中,但年輕氣盛,“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回彭城去了。相比起來,劉邦定天下後,就定都了關中,以便“東制諸侯”,據險憑守。劉邦的老爸懷念故鄉豐,劉邦就給他造了個新豐——但並沒跑回老家去定都。

    項羽不想被楚懷王義帝掣肘,於是殺了他;劉邦卻撿起了義帝,為他發喪,以此獲得了聯合諸侯討伐項羽的藉口。

    項羽感恩圖報,用的除了親戚勳貴,就是曹咎與司馬欣這類救過他叔叔項梁的舊恩人。而劉邦用人唯才,封賞果斷——大不了以後再把異姓王一一剷除就是。

    所以到最後,年少氣盛的勇悍,不敵老辣持重的算計。

    世事往往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起工作的同事鬧矛盾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