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清氣"和"濁氣"均指"氣",按現代知識解釋就是"清氣"指有益於健康、營養之氣,因為代謝受阻而不能暢達肌膚;"濁氣"指應排出之"廢氣"如"屁"不能放出受阻於腸道而"脹氣",故而生病。

    有益於健康,營養之氣:一是指肺呼吸之氧氣,是供全身代謝交換必不可少之氣,當我們去高原,部分人會感到心悶、氣喘、嘴唇發烏,即為缺氧之高原反應。

    二是指,五穀精微之氣,即我們吃入食物,經胃腸消化後,進入血液之"營養物質",透過血液流動而供應全身細胞代謝交換,從而使我們機體健康,精力充沛而具生命活力。

    故而,我們機體任何系統發生改變都會令我們生病。

  • 2 # 平常心961425

    清氣,指脾臟清陽之氣,正常生理狀態下,是上升的,即以升為常,以敷布水谷精微,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濁氣,指胃腑濁陰之氣,正常生理狀態下,是下降的,即以降為順,傳導飲食物消化後的糟粕自二便而出。脾胃升降失常,清陽不能運化水谷而陷於下,從而發生飲食物消化不良而見洩瀉,叫飧洩。濁陰之氣不降反升則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叫䐜脹。除了上述症狀外,當見食慾不振、四肢乏力、精神差。順便講一下治法以方藥:治法: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方藥:七味白朮散:人參、白朮、甘草、茯苓、葛根、藿香、木香,酌加生薑、半夏。

  • 3 # 中醫逐聖

    清氣不升則生瀉,是指脾的升清功能不能正常發揮,不能將小腸吸的營養物質有效的輸送於肺而又歸於腸,從而產生瀉洩,這種瀉是因腎陽對脾陽溫煦力量不足而至所以治療上要升提中氣為主,兼以利水溫補腎陽,當艾灸百會神門八膠支溝等,濁陰不降而瞋脹指的是胃腸的腐熟消化功能不正常發揮而產過的食積,所以治療以消導為主以天樞三里巨墟為主,臨床效果不錯

  • 4 # 下乾上離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自然界由五行木火土金水所構成,而人體內的五行以“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土居中央為脾胃(脾為陰土,胃為陽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之氣在體內完成一個迴圈,則人體陰陽平衡,身體健康。如這個迴圈中哪一環出現問題,則會發生相應的疾病。肝木為清氣主升,肺金為濁氣主降。(清升濁降)。清氣在下,則生飧洩的意思是,肝木之氣不能向上升生成心火,就會橫逆剋制脾土(陰土),木克土,人體就會出現消化不良,以致於拉肚子的症狀。(這就是中醫治脾病時的理論,“知肝傳脾”,意思就是這種症狀產生的根源在於肝經出現了狀況,因此,治療時應先舒肝理氣。)而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的意思是肺金之不能降下生成腎水,是因為被胃土(陽土)所阻擋,人體就會出現肚子(胃)脹的症狀。(所以,能掌握“六經辯證”的中醫就會從足陽明胃經著手,予以治療,定會取得很好的療效。同樣治脾胃病,西醫消毒殺菌,而中醫辯症施治,從肝經、脾經、胃經分別入手。可見著重點不同,療效也不一樣。對於能辯症施治的中醫來說,一劑中藥,效若浮樹。不能辯症十劑也無效果。)

  • 5 # 天邊的一團雲

    清升濁降為常。清氣應升騰於上,濁氣應降落於下。若反之,則為病。清不升反降,濁不降反升,各為其病,宜令各歸本位。

  • 6 # 貴州周登超

    濁氣在腦,清氣受阻,腦有脹痛,並且會積水。濁氣在胸不下降,阻擋清氣上升,會導致胸悶弊脹和腹脹。濁氣在腹不下降,清氣不上升,會有噁心嘔吐,脘腹脹滿。物質在體內轉化特點:上焦如霧,中焦如注,下焦如瀆的現狀。

  • 7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段章取義。一句可能會有一個大體的意思,但是,單獨拿出來說的時候,常常會很難理解,只有把它放回經典的原文中,聯絡上下文來解釋,就容易的多了。這什麼這樣,原因很簡單,中醫理論,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它是一套複雜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中,可能牽扯到很多概念很多內容,單獨拿出來,離開了它原來的系統,就沒法解釋了。這句話也是一樣。“清氣在上,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這句話中,“清”與“濁”兩個概念就不是那麼簡單的,它們與陰陽五行文化是緊密相聯的。清與陽相聯,濁與陰相關。只有明白了這些關聯,進入這個文化的系統中,這句話也就好理解了。

    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中的《陰陽應象大論》。原文是這樣: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抄了這一點,大概可以把問題講明白了。《陰陽應象大論》是中醫診斷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中醫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理論之上,陰陽觀念,是其中的根本。如果人是太極,人的生命之變化就是陰陽。陰陽合諧,人的生活就處在正常狀態。如果陰陽不調,人就會生病。這句話中的“飧洩”說白了就是拉稀,拉肚子。而“䐜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胃漲”漲的厲害了,就會胃痛。“䐜”這個字,就是表示吃的很飽,過頭了的感覺。現在我們都用“撐”字,寫做“吃撐了”,但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䐜”。

    按照中醫的理論,拉肚子和胃漲,都是人體陰陽不調的結果。所以,《陰陽應象大論》開始就說,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說的是,生命的運轉,就是陰陽的變化,陰陽不調就要生病,嚴重了就會死人。

    陽是天道,陰是地道。這些不說了,相關的是,陽化氣,陰成形。也就是說,陽可以化氣,達成人物生命的流轉,而陰是可以起到凝聚的作用。所以,陽是動的,陰是靜的。在人體中,陽氣是往上走的,陰氣向下走,陽是氣化的,陰是凝聚的。所以,人體的正常情況是陽氣向上,陰氣向下。所以,人頭上有七竅,稱為六陽魁首,人的呼吸,眼淚,鼻屎等等,都是陽氣所化。這就是清陽走上竅。而人的大小便,從下竅排出,就是濁陰走下竅。

    陰是凝結的,所以,正常人的大便是有一定硬度的,不會像拉稀,像水一樣。向下走的是凝結的濁陰。如果往下走的成了水,在中醫就認為,這是陽氣下沉走不上來的結果。

    而向上走的是陽氣,向下沉的是濁陰。現在胃中䐜脹,是濁陰下不去所告成的。這就說明人體陰陽不調生病了。所以治療的方法,也要從陰陽上來找。透過藥物的調理,使得陽氣上來,濁氣下沉,病就解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未來人們最大的需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