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拼未來的路
-
2 # 秦一農夫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現代人很多的方便和實惠,生活條件愈來愈舒適。但對於"節氣“還是很需要的。不但現在需要,而且永遠都需要。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而佔全國總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民,是靠"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來安排,指導農業生產的。什麼節氣,種什麼品種,從古至今,總結出很多寶貴而絕對準確的農諺。就我們關中地區農村來說就有:過了九九,耕牛遍地走,九盡桃花開,棗芽發,種棉花,穀雨前後,點瓜種豆,白露高山麥,寒露種平川……等。所以說“節氣"對於我們現代人還是需要的,尤其是對於農民是至關重要的。
-
3 # 大餅不溫柔
太有必要了,往小了說這是日期節點,現在都是電子產品電子商務有誰還知道這些節氣,往大了說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個國家怎麼能把自己的文化丟掉呢?
-
4 # sophia8780
正是因為大家一年四季奔波忙碌,忘了節日,忘了節氣,每一天似乎都在重複著昨天,更加不能忘了24個節氣,他似乎在提醒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遵循節氣的變化,順應天之道。
-
5 # 月冷刀寒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華人透過觀察日月星辰週期運動,發現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並結合農業生產特點,指導生產與生活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隨著傳統農業社會的逐漸瓦解,二十四節氣對指導人們生產生活的作用在不斷消減,那麼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了解和認識二十四節氣呢?
我的答案是需要,而且依然十分重要。
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很多人之所以認為節氣在當代失去了用武之地,是因為把它僅僅當成了天氣預報。然而,在幾千年的傳承與創新中,二十四節氣積澱了豐富的天文、氣象、農業、飲食、養生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承載著節日、時令、詩歌、諺語和民間藝術等文化元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並不只是起到“農業小鬧鐘”的功能。
進入現代社會後,不管是農事活動,還是日常生活,人們都更依賴於天氣預報等更為科學的現代科技手段,但是二十四節氣在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澱後,不但沒有被遺忘,反而在新時期所擁有的時代價值越來越受重視。在我看來,二十四節氣的當代價值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具有指導農事和養生的社會服務價值中國當前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最多,第一產業比例最高,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仍具有基礎性地位,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業生產方面仍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二十四節氣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根據不同的時節調整自己的飲食、行為、衣著,起到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效果。
民族文化的載體二十四節氣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並在中國悠長的農耕文明發展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並不斷完善。它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使得信仰禮儀、詩詞歌賦、說唱戲文、時令諺語、民間美術、棋藝書畫等文化表達形式得以廣泛傳播。當前,二十四節氣透過共同的節日、習俗、儀式活動及食物,不斷凝聚中華兒女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華人宇宙觀、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表現的是農耕文化背後的中華精神,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 尊重自然、效法自然、愛護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理念,對現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與商業融合中的經濟價值近年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風元素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各種現代設計當中。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設計層出不群,包括但不限於室內裝修、書籍封面設計、茶具設計甚至服裝等,幾乎涵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結語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當代,二十四節氣也永遠不會過時,只會隨著文化的積澱越來越大放光彩。
-
6 # 費玉山
千年智慧積累成,
播種耕耘時令行。
吾輩農民仍在用,
前賢睿智太聰明。
-
7 # 秋水長天H
“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使用陰曆,陰曆一年與太陽的實際“迴歸年"有一定差異,不能真實反映氣候變化,不利於人們安排農業生產和生活,於是,他們創造性發明瞭"二十四節氣",按太陽的實際"迴歸年“,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根據氣候特點與農事安排分別冠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等等名稱。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一種太陽曆,它對應在陽曆上的日期基本固定,能真實反映太陽給地球帶來的冷暖變化和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千百年來,它一直是人們安排生產、生活的重要參考依據。
二十四節氣已成一種文化
經過千百年的積澱,如今,二十四節氣儼然成了一種文化。
立春,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充滿希望的春天來了。
雨水,天氣轉暖,雨水漸多。
驚蟄,春雷一響,驚醒了正在冬眠的生物,昏睡一冬的它們,該醒醒了。
春分,春天等分,晝夜相等。
清明,天氣晴暖,萬物生機,極目遠眺,清麗明媚。人們心情大好,紛紛踏青春遊,這時也想起了自己的祖先,於是,供上祭品,感懷先人。
……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這些有深厚文化積澱和實用價值的東西,理應代代傳承。
感謝閱讀!
-
8 # 古風小迷妹
當然需要啦,這可是老祖宗幾千年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東西,不傳承只能被其他國家撿了便宜,畢竟有其他先例在。而且二十四節氣迄今為止對於農民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小學時我們就會二十四節氣歌來記住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 有很多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對現在來說意義不大了,其實是大錯。比如陰陽五行,主要用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來理解時間的流轉。古人會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關鍵期,陰氣處於最高點,但陽氣開始發生,所謂“冬至一陽生”。還有像清明時節很多家族依然延續古例進行全族祭祖,冬至這個節氣甚至做為了每年的一個節日,每到這天,家家戶戶吃餃子,防止“凍耳朵”。
其實對於當代的華人來說,二十四節氣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另外,“二十四節氣”所帶 給我們的,不只是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還有人類應該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態度。它鮮明地體現了華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出華人對自然認知的獨特性,適應自然的實踐活動之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這種文化價值是永遠也無法磨滅的。
-
9 # 喬維芸
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全年的節氣變化,週而復始,科學適用,天經地義!是我們古代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民間習俗的一大瑰寶;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珍惜自然變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節氣的到來,不僅僅是氣候的轉變,都給人們的生活中,氣候規律,生產耕作帶來受益匪淺的輔助作用,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滿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10 # 乾隆娣冬至,帝王敬天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華夏傳統節日,其重要地位不亞於清明,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代君王冬至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儀式。北京的天壇就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大典的場所。天壇一南一北兩個壇,祈谷壇在北,用於春祭,祈五穀豐收;圜丘壇在南,用於冬祭,就是冬至祭天的所在。
今天,你也可以嘗試從紫禁城午門出發,過金水橋,出正陽門,像明清帝王一樣沿御道向南直達天壇。全程大約兩公里,徒步1小時。
冬至,百姓祭祖皇帝祭天,老百姓則祭祖,追思祖德,求福報功,告慰先人。
北方的冬至,歷史的原因,恐怕只剩下吃餃子了。而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冬至意味著全家團圓,宗族聚會,祭拜祖先,是個非常隆重日子。試想,如果沒有冬至這樣的節氣、節日,哪有家人從天南海北、四面八方趕回家的動力,哪有團聚、祭祖的機會?哪還有家族的凝聚力?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凝心聚力西方的基督教徒走到哪裡就把教堂建到哪裡,中國的福建人走到哪裡就把媽祖帶到哪裡。二十四節氣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結晶,更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為炎黃子孫,今天,無論你走向哪裡,有民族文化的傳承就有根,有歸屬感。所以,二十四節氣堪稱華人凝心聚力的瑰寶。
空調,讓我們可以恆溫溫度,想吃什麼就能吃到什麼,讓我們無需知道應季,更別說,現在不需要看天種地、收割……科學,令我們太便利,那麼,我們還需要知道節氣嗎?
冬至快樂!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二十四節氣,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還要知道小寒大寒不就過年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