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兩方主將都是當世名將,白起和廉頗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一生作戰皆勝,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而廉頗善守,也聞名於當時各國,長平之戰在開始的時候,兩方進入相持階段。

    同時當時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其他五國也都是觀望的態度,因為秦國雖然兵強,但趙國也很強悍,如果幫秦而趙國勝利,那趙國勝利後肯定會報復他們,同樣如果幫趙而秦國勝利,也是一樣。

    而在秦趙兩方都進行換將後,很快就打破了原來的相持局面,最終秦勝趙敗。秦軍得以取得長平。

    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投降四十萬,但是最終這些降兵卻被秦將白起坑殺。雖然白起殺戮過重,但在當時他也是沒有辦法,因為白起是秦國主將,這個坑殺四十萬降兵的事也只能白起來做,這個責任和後果也只有白起來背,總不能讓秦王自己來背坑殺四十萬降兵之名。

    在當時這四十萬降兵對於秦國而言,雖然他們投降了,但對秦國的威脅還是很大的,畢竟人數太多。最基礎的糧草就是問題,這四十萬人,就需要很多的物質。

    而最主要的是趙國強悍,他們雖然是降兵,如果在秦國本土處置不當,一旦發生譁變,那這四十萬人對秦國就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打擊。但也不能把他們放回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好不容易打敗趙國,讓趙國損失幾十萬的兵力,如果就這麼把他們放回去,那無疑就是給趙國增加了四十萬的兵力,這對秦國也是不利的。

    同時在長平之戰,雖然趙軍可以說是全軍覆沒,但秦軍在長平之戰中也是損失慘重。所以秦國是不能把這四十萬降兵帶回或者放回趙國變成趙國的生力軍。

    在這種即不能帶回秦國,又不能放回趙國的情況下,只有殺了這些降兵,白起作為秦國的主將,他要為秦國以後著想,雖然殺降向來不被世人接受,但白起也只能這麼做,他也只能擔起這個責任。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趙國因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國元氣大傷,以至於曾經強悍的趙國再也很難以趙國一國之力和秦國抗衡,同時秦國因為在長平之戰的勝力,也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給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 2 # 徐老師小學堂

    古代軍隊對糧食很看重的。

    那麼多人,沒那麼多吃的養活。又轉化不成自己的軍隊。所以只有設計殺掉。

  • 3 # 雪映梅紅醉冬景

    趙國降卒必須殺,理由如下。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三年秦國毫無進展,國力耗盡,已經沒有能力再養40萬降軍。就算有能力養活這麼多降軍也不能養,趙人尚武,長平之戰秦軍佔據優勢傷亡居然是趙軍幾倍,帶回秦國40萬趙軍造反秦國有亡國之危。也不能放,放回去秦國國力耗盡損失慘重,放回去之後趙國聯合列國討伐秦國,秦國無力再戰,秦國依然有亡國之危。所以最好的就是殺,殺了這些降卒山東六國再無一國是秦國的對手,統一指日可待。

  • 4 # 卡俄

    白起殺降,是無法避免的!歷史記載,當時秦軍也損失過半,秦出兵六十萬,損失一半就是傷亡三十萬。趙軍投降後還有多少?估計不到二十萬。古代冷兵器戰爭是很殘酷的,醫學不發達,死亡率很高。總的來說,秦出兵六十萬,趙出兵四十五萬。最後趙戰損大半,其他投降被殺!之所以無法避免,因為戰場靠近趙國離秦遠,古代交通不便,糧食緊張,投降的太多,養不起。更不能放虎歸山,只能殺了。慈不帶兵就是說的這個。長平之戰源於南韓的上黨郡,南韓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為了將秦國進攻的矛頭指向趙國,以減輕南韓所受的壓力,於是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請趙國發兵佔領上黨十七城。在接不接受上黨郡的問題上,趙國分成兩派:一派不贊成收上黨郡,認為秦強趙弱,不可爭鋒。一派贊成收上黨郡。從戰略上講,如果秦國得了上黨郡,將可以從西、北、南三面夾擊趙國都城邯鄲,對趙國極為不利。所以趙王決定接受上黨郡。

    秦王決定以此進攻趙國,並攻佔上黨郡,將趙軍逼迫到長平。趙國將領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疲憊秦軍。由此,秦趙兩軍形成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相持階段,比的是決心和意志,可是明顯趙王意志不堅定,也許因為大軍常年在外,國力消耗不起,趙王決定換帥。這裡要替趙括說幾句,趙括不可能像傳說中的那麼無能,他應該只是想要替趙王儘快的結束戰爭,所以才主動發起了進攻。而這一切都在白起的算計之中,最終設下陷阱打敗了趙軍,坑殺了降卒!

  • 5 # 扒一扒歷史o

    既然上了戰場就要有被殺掉的覺悟。因為敵方投降了,那麼怎麼處置是個很頭疼的事情。如果放掉,回去還會拿起武器繼續戰鬥,那麼7國一統無疑又要無限期延後了。而把他們留下關押,40萬萬張嘴,能把秦國的糧草吃光,那麼這幾十萬秦國將士無疑要客死他鄉了。反之,唯有殺掉一途了,殺掉這些趙國士兵的效果很明顯,趙國再也沒有對抗秦國的能力了。

    趙國是秦國東出的一大障礙,能滅掉趙國是秦國一統宇內的前提,而從歷史上來看,秦國的確統一了7國,終結了無止境的7國之戰。所以說殺掉40萬趙國士兵是正確的,不知道為什麼會在戰場上那道德說話。

  • 6 # 金兔歷史

    從現在的視角看,白起殺了這麼多的趙國降卒,冠之以“屠夫”之名實在不為過,因為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既然他們投降了,就應該放過他們,屠殺,是一種很不人道的行為。

    當從當時的實際來看,從純粹軍事的角度看,白起殺降卒是再合理不過的一件事,留著他們,反而會顯得這個將領愚蠢。

    當時秦軍的糧草本來就不足,如果養著這些趙國降卒,那麼秦國的軍隊吃什麼?再有就是雖然這些趙國士兵投降了,但是你怎麼知道他們就不會反抗呢?

    這或許在我們看來想的有點多,但身為當時秦國的將軍,如果不把各種可能對情況都給想好,還算是一個合格的軍人嗎?

    亂世戰爭,哪有什麼仁義道德?

    從現代的角度看,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的很不合理,但當你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裡面去,你會發現,我們會對大多數歷史事件有一個全新的看法。

  • 7 # 淡墨青史

    武安君白起,一代殺神,所到之地,寸草不留。

    要說到白起作戰,不得不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作戰程序。那時因奉行周天子的禮儀之教,所以每次兩軍開展都要先擺陣勢,然後雙方將領開始秀武力,接著擊鼓,比誰的鼓聲響,最後雙方開始交戰,顯得特別有禮貌。而白起打戰,根本不在意那些,只要兩軍相見,二話不說就開打,每次都打得對方沒有反應過來,戰局就結束了,做到出奇制勝。

    白起為什麼會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呢?

    一:首先這和秦國的獎賞制度有關:秦國每次交戰,誰殺得敵人越多並且且能帶回敵人的首級,而且首級帶的越多得到的獎賞也就越高,因此秦軍有個虎狼之師的稱號,使得各國軍隊都聞風喪膽。

    二:當時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準,當秦軍打敗趙國時有四十萬降軍那是一筆多麼可觀的人口財富,但這四十萬全是趙華人,怎麼會真心投靠秦國,養久了,不僅耗費糧食還會增加暴亂。如果把他們放回去,那麼此戰戰役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於是乎,白起下了這個黑手。

    三:白起坑殺戰國降軍也是為了立威,確定秦國在諸侯國的地位,使得那些對秦國有想法的諸侯國放棄了聯合攻打秦的念頭。

    總結: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是出於國家的角度來想,那是忠軍報國,對國家一片赤誠的表現,但出於人道方面:已經被從古至今的文人志士罵了N遍,我只能對他做的說句不人道。

    我是Lloydxia一名歷史愛好者,有什麼和我意見不同的,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討論學習。

  • 8 # 討論歷史上得那些事

    一句話,白起,不止坑殺了40萬,郾城應該是這個城市,楚國城市,水淹25萬,還有其他戰役大大小小攏共200多萬,只是這個坑殺40萬,乃一國之力,輿論過大而已,歷史上第一殲滅戰無敵得人,你與他說道德?這是戰爭,不是打架,是要統一的,是要死人得,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只是用了兩百萬而已,歷史上將軍無人出其左右!

  • 9 # 風雨中的梅雲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是事實。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我們對坑殺的定義和古人有些出入。在我們一般人看來,而且是一大部分的一般人看來。坑殺是指活埋。但在古代,比如就拿長平之戰來說,這裡的所謂的坑殺倒是指另一回事。坑殺是指殺死後坑埋。也就是說,殺死後集體掩埋。這是我個人的理解。謝謝。

  • 10 # 華豎

    長平之戰中白起面對四十萬降卒,先是答應其投降以保全其性命,然在城破之後則全部活埋之,其景慘不忍睹。

    白起作為長勝將軍面對這四十萬的降卒為何做好如此決定?不管是從震懾諸國也好,消滅有生力量也罷,還是當時糧食不夠吃、秦軍無法處置等因素出發,使秦國站在了道義的對立面,為諸國所憤。

    坑殺首先是不信,使秦國信義全無。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很大的失信背書。

    再有就是不仁。秦國獵獵黑旗自商鞅改革以來,軍功制就像一劑春藥,刺激著每一個想改變命運的秦華人,造就了了不起的虎狼之師。每戰,秦軍以頭顱和耳朵記數,以斬殺敵人為功,可想坑殺四十萬元趙軍,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秦軍絕非仁義之師。

    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在長平之戰三年後,秦軍攻趙,軍民同仇敵愾,圍困邯鄲數月而不下,後有平原君竊符救趙,秦軍死傷數萬,遭受大敗。

    而白起因為不願再領兵打仗而一再被貶,最後被秦昭襄王賜劍自殺身亡,一報還一報,讓人感嘆不已。

    儒家思想多以仁義治國,而秦國走的是法家路線,多嚴厲而殘暴,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只有十幾年時間而失國,其仁義道德不厚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這電腦配置能玩什麼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