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推薦信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強迫這些博士、學者去搞人際關係,而擅長研究尤其是擅長理論研究的人恰恰是最不擅長搞人際關係的。 並且,根據我的瞭解,愛因斯坦和張益唐之所以未能進入學術圈,都和推薦信制度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推薦信制度)。 目前在國內和國際學術圈都很流行的推薦信制度,真的是合理的嗎? 這種制度大行其道的原因又是什麼?
15
回覆列表
  • 1 # 科學家在股市

    推薦信制度恰恰是美國傳入來的。

    美華人不但學術界盛行推薦信,找工作也一樣,牛人的推薦信在老美那裡就像以前中國的介紹信一樣牛逼。中國學術界最喜歡出國,尤其是去美國,於是推薦信就這麼傳入了中國學術界,越是好的學校越是看推薦信。

    推薦信這個事有利有弊。老美那裡要是人家覺得你不行,是不願意給你寫推薦信的,所以逼著你在學校期間以及畢業了以後都好好表現,不像中國,學生畢業了以後可以不鳥導師。張益唐在他就讀期間他博士導師覺得他做的稀爛,兩人鬧了矛盾,因此不願意給他寫推薦信,導致張益唐畢業後只能去餐館洗盤子。後來北大的一幫人看到張益唐那麼慘,就有些混的好的幫他搞了一些推薦信,於是乎才在一個小學校找到了教職。

    說句實話,老美那邊更看關係,而且是堂而皇之正大光明地看。這是人性,不是哪國的問題。他們學術界的大牛們很多都很會搞關係,很多在國內做的工作只能發一般期刊,但是去了美國,掛上美國老闆的名字,身價立馬漲三倍,可以發頂刊都不一定。

  • 2 # 江南漁夫

    正是因為學術圈很多人不擅長搞人際關係,或者說不擅長包裝和吹噓自己,所以由一個有聲望可信賴的第三方來推薦會顯得更加的客觀更有說服力。這個第三方可以是你的導師,也可以是你合作過的學者,總之得跟你打過交道並且認可你。

    寫推薦信跟國內“打招呼”有點兒類似,但寫推薦信的前提應該是基於對被推薦人的真實水平與實力的真實評價,相當於一種對被推薦人的實力公證。既然肯推薦,就說明推薦者認可被推薦者某些方面,而且一定意義上有拿推薦人的名譽來擔保的味道。

    所以在國外推薦信是比較嚴肅靠譜的事情,如果推薦了你之後你砸了鍋,推薦人都會覺得顏面無光。更不要說認都不認識你給你寫推薦信了,憑啥?但如果你是個好苗子,會有人賞識你主動推薦你的。比如我的大學同窗申恆濤,在讀博士期間開疆拓土連發牛文,畢業後他導師主動推薦他去了澳洲。當然他也沒辜負他的導師,一路走來,當了正教授,又毅然回國開創事業,去年還評上了ACM的Fellow,真是勵志的典型!

  • 3 # 枝枝葉葉

    愛因斯坦本科畢業,當時確實 進學術圈 競爭力不大。他發論文以後 就進了 學術圈了。推薦信 是美國搞的,標準化考試 也是美國搞的。美國 也出了 愛迪生 福特 萊特兄弟 這樣 沒有正規 學歷的 科技巨頭。總體上說,在比較實用的領域,比如 計算機等行業,推薦信作用 在下降吧。 理論學科,論文有影響力 ,也不要推薦信吧。 為了驗證相對論 對光線 彎曲的預測,愛因斯坦 高度關注天文觀察的結果。

  • 4 # 科研狗997

    提問者認知上有偏差。學術圈裡絕大多數人都很擅長人際關係。大家只是不屑於浪費時間跟你搞人際關係。同樣你認為情商低的人並不是情商低,他們只是不屑於向你展示情商高的一面

  • 5 # 玖阿玖阿玖

    說學術圈由最不擅長搞人際關係的人組成是一種誤解。至少歐美並不是,美國的教授們一個比一個能說,social是基本技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啥好用的牙刷推薦嗎我要毛特別軟的獅王已經在用就不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