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轉眼即逝瞬間永恆
-
2 # 脫盲春秋
清朝會崩潰,日本未必能贏,中國各地都會爆發起義,滿清統治不復存在。實際上清朝就是怕自己統治被動搖才投降了。比起割讓土地和賠償白銀,只要還讓他們繼續奴役漢族人,那些都是小意思。
-
3 # Wan156005358
結果是北京城輕易被佔領,日本會開出更高的談判價碼,更多的戰略要地會被割讓,更多的賠款,更多的國家權益會割讓給日本。日本遠比34年前佔領北京城的英法聯軍更凶殘,大清政府會不會存在都很難說。
-
4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死扛到底的結果就是全民抗戰,抗日戰爭大大提前到1894年,不是隨後的1931年,時間提前大約40年。
在國際上,日本更加強大,要再次吞併中國,發起了918事變佔領整個東北。這40年裡,日本經濟高速發展,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擁有亞洲最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都敢於單挑美國。而中國,也有艦隊,但是在英國軍艦炮擊下全部沉入長江江底,實力根本不是日本對手。日軍發展了強大陸軍,陸軍配備坦克、飛機、大炮,火力強大,不再依靠戰艦作戰,戰艦隻起運兵船作用。日軍一上岸就是摧枯拉朽把國軍從東北一直趕到北京,佔領華北,又一路把國軍趕到南方。全民不得不作戰。
這時候的北洋政府再次分裂,孫中山終於覺醒發起北伐,中共後建立工農武裝力量,武裝了中中國人民,才有了打敗外敵的基礎。
-
5 # 周方851
記得以前有過一幅漫畫,說一群虎狼饞娫欲滴虎視眈眈的包圍著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講歷史不能帶強烈的主觀意識,多方位全面的瞭解情況才是正確方法。那時想入侵的不止小日本,國內危機四伏,也不止地方勢力一種。戰爭狀況下的中國本來就渙散缺乏凝聚力,打成一群分裂的傀儡政權到時可能的。再說了,那是光緒說了算嗎?
-
6 # 史爭朝夕
清朝擁有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一半,清朝和日本死磕到底,到最後只能是日本扛不住主動退場。後來的抗日戰爭中,日本派出大量間諜,得知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人心渙散、工業水平落後,甚至日本沒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東三省,日本甚至揚言要三個月滅亡中國,然而一場淞滬會戰粉碎日本所有幻想。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日本佔領北韓。日本人在中國迅速推進,直逼瀋陽,清朝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機的情況下,李鴻章提出建議,希望清帝國和日本打持久戰。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無法迅速佔領中國,因此希望速戰速決,中國需要以廣大的土地換取戰爭的時間,不計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敗為勝。
事後看來,李鴻章的主張無疑是最正確的,那怕不能反敗為勝,賠款肯定能更少些,甚至不用割地。而當時的光緒只求議和速成。
-
7 # 一個屁民兼菸民
死扛到底,清朝會死得更快,日本也會被拉著陪葬,同時也方便了其他帝國主義殖民中國,會加速軍閥割據狀態,中國革命會更加徹底
-
8 # 當代曹植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滅亡清朝!
如果清朝死扛到底,意味著日清戰爭的規模會越來越大,而戰爭規模越大,拖延時間越長,對日本就越不利。
日本國內的矛盾日益尖銳,沒有清朝的賠款,柳條湖事件、七七事變、淞滬會戰都不會發生。
清朝沒有因為《馬關條約》被列強看出虛弱的本質而出現所謂的“利益均沾”,沒有因為這些各種條約帶來的壓迫,國內階級矛盾會相對緩和,清朝可以延遲更久的統治。清朝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財力支援國內的改良,緩和矛盾。
但是,如果清朝死抗到底,必定更加依靠地方實力派,地方實力派趁機發展壯大就成了必然,會造成軍閥割據之局面。
-
9 # 東北東北長城以北
什麼叫死扛到底啊!仗也打了啊。扛也是失敗啊。
兩國戰爭,不僅打的軍事啊!只有朝廷上下一心,才能打贏這一仗。甲午海戰一直不忍心看的戰爭片。
敗在幾方面原因:
第一,朝廷政權,腐敗無能。竟然把訂購海軍戰艦的錢,被慈禧過壽揮霍了,現成的軍艦讓日本撿了個便宜。清政府沒有把軍隊建設當成重中之重啊,只會割地賠款,痛心啊。
第二,炮彈居然有啞炮,而且是關鍵的一炮,打到敵艦彈藥庫的一發,否則勝敗難料。也不致於嚇跑本陣的軍艦。
第三,戰略戰術值得商討,進攻隊形。平時戰備。近防岸炮等等。戰爭打的是整體戰爭,並不是區域性。後勤供應啊,戰場支援啊,戰備水平啊,政府重視啊等等。
那時候我們確實實力差點,關鍵是朝廷腐敗,焉能不敗啊。
-
10 # 蜀山熊貓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其實就沒太大懸念,儘管清朝海軍的實力看起來不差,甚至比日本略好。
因為這場戰爭往大了看,是屬於兩個時代的較量,清朝,代表農耕文明晚期 VS 日本,代表了工業文明早期,這不是一個維度的較量,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像某一場戰鬥,不僅僅是考量武器裝備,指揮水平的問題,必須得牽扯到政治,經濟等多方面,何況二者武器裝備在一個等級,所以,換湯不換藥的清朝輸掉這場戰爭只是時間問題,戰場上拖不跨,內部也得拖垮掉。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經歷了30餘年的洋務運動,軍隊近代化的程序不斷加快。在西方列強眼中,直到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甚至還是一個亞洲地區強國,特別是英國為了圍堵沙俄,也在間接支援清帝國,可以說如果沒有甲午戰爭,清政府完全有條件通過自身的調整和發展,成為一個類似於沙俄一樣的封建制近代強國。
戰爭在打的最焦灼的時刻,日本其實已經是精疲力盡,清政府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是如果傾盡全力繼續戰鬥,日本或許就要主動妥協了,不過清帝國決策層沒有勇氣與日本打到底。最終,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英國徹底對清帝國失去信心,反而扶植日本,最後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這個暴發戶從而一步步成為了東亞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