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能要遠行
-
2 # 睡眼文娛
作為中山大學歷史系出來的,只能說高考題有不少是我的教授們出的。對了,那些你覺得課本上沒有出現過的知識點,可能就是他們出的題。
有些歷史高考題,那些沒被採用的或者已經被採用的,可能會作為我們大學期間考試的試題哦。所以小夥伴們知道部分歷史高考題為什麼這麼難(一眼看過去就有答案,但答案偏偏不是你想的),大學內容也會有的,只不過稍微簡單了一點而已。
有很多題是課本上有對應知識點,但是老師們覺得考生們應該知道的。但教授們覺得高三考生該知道的,高三考生真的知道嗎?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畢竟我們的大學考試題也是教授們覺得我們該懂的,但是這也就造成了我們老師在課上講過的一個案例,明明他覺得出的題很簡單,為啥高考的時候正確率就那麼低呢!
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我會簡單說一下遇到這種題目該怎麼辦。
不要以為你的第一印象是對的,遇到問題多考慮幾次,多讀一讀題目。
有很多答案說,要相信第一印象。但是經過反覆考慮後的答案,真的沒有你第一印象更好嗎?其實很多時候第一印象是對的,只是倖存者偏差,當你看答案時發現,自己竟然把本來選對的題目改錯了,這時候懊悔之情油然而生啊。而你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改正的題目,即使改對了也沒這麼大的感受。
為什麼要多讀一讀題目呢?目前全國卷考題其實走的路線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融會貫通,讓你從材料中找到答案。高考題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廢話,廢話早就在出題的時候被刪掉了。所以很多時候多讀幾遍材料,或許才能發現材料中隱藏的資訊。
當遇到不懂的題目(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的時候,去想一下是不是有類似的知識點出現過。歷史學是有不少理論的,不管是之前的實證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歷史學中也有很多固定的理論模板。
比如當你看到太監權力很大的時候,就應該下意識想到這是君主專制加強的結果。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基本常識,如果現在看到前半段還想不到後半段的,一定要惡補基礎的東西。
但這提供了一個思路。因為一個相同知識點在高考題中出現很多次,用我們老師的話來說,會顯得出題的老師很low,而那些飽腹經綸的教授們怎麼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所以即使是同一個型別的題目,也會變著花樣的出題。
就比如外戚專權、皇后垂簾等等,雖然看起來不同,但本質上還是皇上與太監的關係,要回到權力的真正歸屬上來。
在做大題的時候,多讀材料,逐字逐句地去讀。必要的時候(當你在課本中找不到相應知識點的時候),超出課本(不要去像課本中有什麼),因為課本上什麼都沒有。
什麼知識點都用不到也沒關係,因為有的題本來就用不到知識點,在材料的話裡總結就是一篇很好的滿分回答了。(在這種時候,往往材料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答案)遇到這種不懂的題的時候,才是最不需要慌張的時候。穩定情緒,還是多讀材料。
好了,最關鍵的一步來了。既然一些題涉及到了大學的知識點(往往是理論部分,因為高中很少有歷史理論的內容,當然還有一部分真的是課本里沒有的歷史常識),不要寄希望於去翻大學課本,因為大學課本也沒有啥。這時候,讓自己多做題,多做題,多做題。只有多做題,才能提高閱讀材料的能力,補充一些常識。也只有這樣,才能看到一個題,一眼看過去就有答案,節省時間,提高做題效率。
上面的幾個方法都是在非常熟練掌握了課本內容之後的,關於如何熟練掌握課本的內容,已經與不少回答都說了。掌握課本是基本!如果連課本的內容都掌握不了,那連歷史的發展脈絡都不清楚,怎麼可能進一步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中抽絲剝繭,找到一些規律呢?(但是歷史學是不是找規律的學問,不是科學,這只是針對高考的答題而言)
回覆列表
學好歷史課程,應該是學生問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將從學習的心態出發,探討學習的方法和應試的技術。
在現在分科教育條件下,選擇學習歷史,我猜測應該有兩種情況:一是對歷史類的文科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想研究歷史的各種程序和變化。這是興趣導向型的;一是不得已選擇學習歷史學習,比如理科確實難度大掌握有困難,比如所在學習文科教育非常好,比如文科高科感覺更有把握考的好。這是利益導向型的。
那麼這裡面就涉及到學習的初心問題了,可以說一個人做事的初心就決定了他能走多遠的路。我們看過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就有興趣導向型的人可以走到的人生高度,以及利益導向型的人可以走的人生層次。
問這個問題的同學,我相信就是利益導向型同學,因為如果真的深愛歷史,根本不會問這個問題,自然有無窮無盡的精力和動力去學習和研究。只有利益導向型的學生,才會不斷探尋“術”這個層面的東西,也就是方法和怎樣考試考的好。
所以,即使這位同學是利益導向型的,我還是希望的說,想在一個學問上達到一定高度,首先是要感興趣,要在心態上將歷史當成一項有趣的學習研究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歷史課程中,事半功倍。畢竟興趣才是最關鍵的因素。而且就算這位同學達不到興趣導向型學生的程度,但有了興趣,才能在學習中苦中作樂。
下面我將探討下“術”這個層面的東西,也就是這位同學可能希望獲得的乾貨。
為了應付考試,歷史課程必然是一種以不斷記憶為主要方法的課程。好了,提到記住東西,有很多專門記憶訓練方法。鑑於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按照正常的記憶能力完全可以學好。
首先,要有記憶的目的性,有的放矢。大家都知道,歷史課程涉及上下幾千年,國內國外多少大事件。什麼是重點,什麼是難點。這就是學生首先要研究的。怎樣研究,對於高中生而言,很簡單,把歷史高考大綱拿過來仔細研究,每個考點找教材的出處。這些考點,就是學習記憶的目標。
其次,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但怎樣把書面的考綱知識點變成同學大腦中的知識點,這就是歸納和總結。鑑於大家都是普通人的記憶水平,任何知識點可能都要背幾遍才能記住。但是,如果只是孤立的記憶知識點,有很多缺點:一是容易忘記,二是不能相互聯絡各類知識點,三是答題做題不會運用知識點,有提筆即忘的特點。所以很多同學大量記憶很多知識,不知用,不會用,從而覺得背誦是浪費時間。但除了背誦又覺得沒有其他方法。估計,提問者應該就是遇到這樣的問題。那麼怎樣解決。很簡單:歸納總結。什麼意思,就是在研究考綱基礎上,把各類知識點按照類似的各種標籤歸納在一起,做成圖表形式,然後各類圖表整合在一起,在大腦中形成網路狀結構,每個知識點就是一個節點。那麼如果形成這樣的網狀結構,肯定對單個知識點非常熟悉,對各個知識點的相互關係一清二楚,舉一反三。那麼,再碰到歷史綜合題,不是很容易就能答出相關知識點。
再次,既然是為了應付考試,肯定是要多做題。但做題也是有技巧的,不是盲目做題,而是每做一次題,都在做題前先把該題目要考的知識點分辨出來。這樣,透過大量做題,形成條件反射,自然而然就能輕鬆答題,答對題。
最後,要將歷史與政治,哲學,語文等課程聯絡起來。要知道,課程分科,但知識不分科。所有知識都是相同的。要將歷史的網路狀知識結構與其他課程的網路狀結構聯絡起來,形成一個最終的知識結構。
總結一下,學習任何東西,先要有興趣,不要認為自己是被逼學習,實在討厭。而是要像談戀愛一樣,雖然不是一見鍾情,但也能日久生情。在有了興趣條件下,先把書讀薄,就是研究考綱,把書讀成考綱一樣。然後把書讀厚,就是不斷歸納總結,拓展知識面,形成網路狀知識結構。最後把書又讀薄,就是看題目就相當於看到知識點。每個題就對應哪些知識點。
最後,祝你學業有成,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