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州耕牛堂主
-
2 # 千年蘭亭
行書的結構富有靈動、多變、圓活奇正的特點,它不但具有楷書的沉著穩重的點畫,而且兼具草書的靈動多變的轉換和牽連。所以行書在行式上是搖曳的,透過動態的變化求得重心的平穩。
就《聖教序》而言,其動態表現在:
1、於平中求險。險,即體勢欹側,跌宕起伏,縱橫參差,其重心處於將跌未跌、險不至崩,危不至失的位置,給人以奇肆 豪放的藝術感受。行書之妙,當寓平於險,或險寓於平。整個 《聖教序》蕭散自然,似奇反正,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2、參差而自然。參差是我們分析結構中點畫和區域性偏旁部首的長短、大小、窄闊、開合、伸縮、主賓的方法。臨習時最 忌平行、齊頭、雷同。
參差是別除機械排列 僵化而平中求險,取側求勢,以致長短錯綜,疏密相間。寫行書重在變化,參差是變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時我們也應知道,此碑畢竟是集字。細心觀察,還是能發現因 原字書寫的時間、年齡、情緒、氣氛的差異,在筆勢的連貫上略失自 然,有失全文的渾然和諧。對於這一點,臨習者千萬不可忽視。
-
3 # 使用者87543554337
如果說《聖教序》裡的字東倒西歪,那柳公權《玄秘塔碑》也很多字都不正,但精妙之處是斜中取正。
是的,我們的感覺都沒有錯,這個字確實是斜的。
不僅僅是柳公權的這個扶寫的不正,事實上《玄秘塔碑》很多字都不正,比如:
這基本形成了他的個人特色。通常來說,字中撇捺組合,在上者撇低捺高,在中者撇捺相平,在下者撇高捺低。比如:
知乎上一位作者精靈曾發表這樣一種看法。
楷書並不是平正的就是好的,斜的就是沒寫好。
宋代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當中說: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鍾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
姜夔對唐人的點評不盡客觀,但是真書(這裡指楷書)不以平正為善的結論是正確的。
關鍵在於如何斜而不倒,斜中取正。
對比這兩個字,很明顯的顏真卿的字大氣、穩重,撇捺相互支撐,讓人感覺穩如泰山。
而柳公權的字顯得靈動活潑,為了穩定字勢,豎撇寫的彎曲而有力,似乎全字的重心單獨由這個豎撇支撐,更加突出了豎撇的強韌有力,而捺則居於次要位置,顯得輕靈。這種寫法其實王羲之也這樣:
哪種寫法更好呢?其實都好,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斜中取正的寫法,突出了撇。大氣端正的寫法,撇和捺平分秋色。但從難度上說前者較難,因為全字關鍵集中在一筆之中,如果筆力不到很容易失敗。
欹側
當然這一寫法有一個名字叫做“欹側”。
有一種說法是:欹側是行書區別於楷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善行書者,必是欹側“大師”。如“二王”“宋四家”、文徵明、祝允明等行書大家,無不將欹側之勢運用到極致。
行書的欹側,主要分為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四種。
左欹和右側,是字形向左或右一邊傾斜。有的是真正的傾斜,要靠章法的上下或左右去“補正”,以形成跌宕起伏、千姿百態的美感;有的是“似欹反正”,看上去象是斜的,實際上其重心是正的、穩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雲:“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指的是單體(區域性)是斜的,個字(整體)又是正的,它靠單體向反方向傾斜來維持整個字的重心。
雖然這四種結體表現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從險絕中求穩定,從動態中找平衡,以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的最高藝術境界。
一、左欹字的頭部向左邊傾斜,形成左欹之勢。
二、右側字的頭部向右邊傾斜,或在左撇右捺的搭配中,突出撇長捺短、斜度不等,形成右側之勢。
三、上欹下側上下結構中,上下單體分別向相反的方向傾斜,形成曲線動感。
四、左欹右側左右結構中,左邊向右傾斜,右邊向左傾斜,形成頭朝中間靠、腳往兩邊分的體勢。
與上面相反,在另一種左右結構中,左邊向左傾斜,右邊向右傾斜,形成頭朝兩邊分、腳往中間靠的體勢。
以上四種欹側體法,儘管表現形式複雜多變、各有特點,但總的須服從章法的需要。為此,不能籠統地用某種欹側體法圈定某些字,也不能簡單地將某些字拘泥於某種欹側體法。具體到實際創作,應當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
4 # 風人墨跡
可以先學楷書,再學趙體行書,最後再學聖教,同時閱讀理論,漸漸感受書法的筆法,結構,取勢等。王羲之聖教序相對蘭亭集序好學,其美在於內斂,峻秀,自然,流動,如大家小姐,溫柔淑女,書法之巔,風光無限!
-
5 # 東望長安1
我們現代人看聖教序中一些字東倒西歪,這個不奇怪,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們覺得它怪,是因為我們的審美標準和王羲之那個時代的人有區別。現代人關於漢字的審美意識來源於書籍報刊和所有的印刷品。而印刷品上的漢字採用的都是宋體,或者是由宋體變化而來的仿宋和黑體字。書法到了唐朝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是唐代的楷書,它繼承和發揚了魏晉以來南朝和北方魏碑的書法成就,去掉了其中不太合理或書寫不方便的筆畫,形成了幾乎完美的楷體字。到了南宋,是我們人人皆知的大奸臣秦檜發明了宋體字,也就是我們今天在書本上學習的印刷體字。宋體字將歐顏柳諸人的精美楷書,用雕版印發的形式固定下來,在全社會廣泛傳播開來,一千多年來幾乎沒有改動。現在我們之所以覺得王羲之字的結構有的很怪,就是因為我們從宋體字中全盤接受了唐代書法的形體概念,我們手裡拿的是歐顏柳等人交給的尺子。這是經過晉代以來七八百年曆史發展以後,漢字形體美化完善的結果。這是原因之一。還有個原因那就是王羲之對漢字結構的探索。他筆下的字,有許多搭眼看是怪,可是你整體看仔細揣摩又覺得是另一種變化了的美。藝術成就越高的書法家,他們的字越難學習掌握,因為他們在變化中求平衡,在矛盾中求和諧,有的我們暫時理解不了,有的即使理解了可是卻學不來,這是學習古代名家字帖經常遇到的事。要不然,滿大街都成了王羲之,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綜合起來我的意見,你先臨摹起來,邊理解邊學習,能理解多少就學多少。隨著時間推移你會理解的更多,那樣你的學習也會不斷深入。關於臨帖古人有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你臨王羲之,雖然開始時困難,但是一旦學進去了,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
6 # 5555火山
《聖教序》是集字碑,是唐朝長安弘福寺僧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攜刻。因當時距東晉年代已久遠,加上自東晉以來戰亂較多,王羲之墨跡所見已不多,太宗皇帝又喜王字,為刻此碑,懷仁和尚多處尋王字,幸皇帝支援,有機會得皇宮珍藏墨跡,又多處尋覓,終成此碑。但此碑今已斷裂,幸傳世拓本有未斷者。古人對它評價甚高,懷仁集字為後人所信賴,王氏書跡大都賴此傳書,遂成為學習王羲之書法的津樑。
-
7 # 度道書法
好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現在我來嘗試說一下為什麼?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而”字,左邊這個“而”是大家經常見到的寫法,但是王羲之將中間一撇拉長並和橫畫連寫,給人以出其不意,令人衝動的感覺。在我們看來:完了,這一筆寫壞了,但王羲之卻又巧妙的將第三畫變的極短並與橫折彎鉤又連寫,與橫撇形成極大的反差,裡面兩豎相逗,輕鬆活潑。使此字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變化極大。
其次,再來看遠字。一般我們寫字橫畫基本寫成“左低右高”,但在《聖教序》裡面有好多橫是左高右低。例如下面的“遠,使”的右邊第一畫都是。“遠”字第二橫向右上出,與第一橫形成了一個“左開右合”的體勢,下面的豎畫變成一點,撇和點連寫成一筆,留出空白與左上互應,形成了一個“左合右開”之勢,使此字變得特別耐看,有情趣。與左邊的字對比,左邊的遠就顯的非常普通。
最後,“使”字,從結構上看“上開下合”,中間留大片空白。單獨看“單人旁”和“吏”字都是斜的,整體來看這個字又是正的。單從右半部分“吏”來看上部“左開右合”,下半部分“左合右開”,達到了“造險化險”遊刃有餘的地方。這也是書法與寫字的區別所在,左邊這個字只能算寫字,右邊的可稱為書法了。
-
8 # 筆墨藝術
謝謝悟空邀請!《聖教序》對於初學書法的來說,確實一時難以審識其美,乍一看東倒西歪,真不知美從何來,為什麼 還要練習他呢?我建議你首先從字帖中選 一個你認為比較“醜”比較“歪”的字,節選出來,認真地觀察、揣摩下,仔細看看他的筆法、再看看他的結字方法、看看他雖然“歪”了、但會不會倒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正是王羲之結字之精妙。學習到一定階段你自然會被其折服,動筆吧,這一定是個美妙的開端!《聖教序》的由來據說是唐太宗對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精神所感, 同時又對他在佛學方面的成就極為推崇,於是命他在長安弘福寺中專門翻譯梵經,併為其《瑜伽師地論》所賜予的序文。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於是請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並准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懷仁用畢生之力以集字的方法拼就《聖教序》全文。成文以後,為了昭示天下,將其刻於碑石流傳。此帖在書法方面的價值,淺認為:主要是王羲之的書法整合,王字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且墨跡大多散失,據說到了明清兩代,真跡已一無所存,只剩有少部分唐人的鉤摹拓本,大都是些零篇短句。所以《聖教序》便成為今天臨習王羲之書法的主要碑帖。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精於從事,極盡所能,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展現出王羲之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字裡行間流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韻致,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我們臨習此帖,要反覆讀帖、領悟王字的法度,筆勢、點畫,錘鍊用筆之功。初學伊始,建議逐個臨習,把字臨像、臨熟,逐漸臨寫出其精妙風神。
主要把握其結字疏密關係處理、點畫位置角度關係處理、單字重心關係處理、嚴謹沉實與靈巧活潑等筆勢處理,展現出其流美的筆韻.....估計要把這篇文章的結字方法講完,非此一文之工夫,我也難詮釋其精妙,就從以上描述,為你節選出一些富於代表性的單字,多加以領會。
-
9 # 楓丹白露的回憶1
這個問題有深度,我現在正在臨習,前後寫了不下十篇心得,但依然感覺遠遠不夠,因為筆力不夠,時間也短,才兩月餘。有些人覺得聖教序是集字,覺得字與字之間缺乏聯絡,這個實際上並不對,懷仁充分理解了這一點,只是在刻碑時是以單字呈現而已,字的大小,正側,乾枯,濃淡,都有,就是要細心觀察。表面的曲直,大小,正側都能看得分明,但濃淡乾枯的變化的確需要理解,個人不主張理解這種東西,關鍵還是要臨像,有很多人覺得聖教序當中有不少字顯得比較怪異,很難看,那是臨得少,比如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有一個是字,造型奇葩,但多寫就會發現,有兩個用途,第一是打破與其他是字的區別,第二是強調一種勢,這個字粗看的確醜,放在整篇中就未必了,只要寫得好,寫得像,根本就不醜,其餘的其他字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意思,很精妙,比如夢字,顯得很粗大,不過掌握好了,這個字的確就很美。不過,有一些縈繞的確複雜至極,初階少碰,達到高度了可以混合十七帖學,比如那個物字。學聖教序有百利而無一害,第一是格調高古,第二是筆畫虯勁,剛柔並濟,第三是佈局嚴謹,取勢決不亞於以後的大部分書法作品,第四是筆意文雅,可最大程度規避江湖氣,匠氣,匪氣和老幹體做派,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聖教序的筆畫超乎想象的絕妙,它有很多反常的東西存在,而那些東西用好了,的確就是神來之筆,比如德字下面的心字底,最後一筆的反提,急死人不償命,但一旦掌握,怎麼來怎麼順眼,可以說,後面如趙孟頫寫的多心經,就忽略了不少東西,但仍然把大部分精髓學到手了,而蘭亭序雖然是天下第一行書,這沒錯,不過對於我們初學者最好別碰,裡面有不少滑熟的成分,是不可取的,他這麼寫是天然美,我們造作去學,就是東施效顰,不得其法了,所以我個人覺得馮承素摹本第一,其餘是褚遂良和虞世南摹本,再其他人就要差不少了。聖教序是最適合於初學者的,因為大部分字是楷行結合,適合當下的審美,但要注意一個前提,就是字帖最好接近原版,書寫時也要字大小的把握,最好接近原字大小,偶爾寫寫大字也可以。聖教序的字切記不要寫快,多接筆,一定要認準字形,一開始決不能臆造,再厲害的人都能從裡面學到東西,所以一定要心存敬畏,別渣渣呼呼的去找缺點,聖教序就沒有缺點。
-
10 # 竹林69612797
《聖教序》可以說學行書必學之帖,是一千多年經過歷史檢驗的經典。如果想好好學行書,即使現在看不懂,有的造型奇特不理解,建議還是要心存敬畏,老老實實臨寫,久了必會受益無窮。:
-
11 # 小寶的思考
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印刷體帶來的審美,覺得方方正正的就是美的,對於書法來說這是低層次的美,而聖教序裡為什麼有些東倒西歪?因為聖教序是行書,是有動態美的,那麼如何讓字表現動態呢?就需要造勢,比如你看邁克爾傑克遜的四十五度傾斜是不是很震撼?因為它打破了我們的常規思維,其次他那樣傾斜你是不是感覺他要倒下來了?這種感覺就是勢!書貴神妙說的就是這個,希望對你有用!
-
12 # 杉石石
王的字,一定要慢慢寫,寫出靜氣
-
13 # 海右書生劉建義
可以說,聖教序是練習行書必須臨的帖。一是字數較多,二是從王字中優中選優,三是有行楷、有行草、有草書,比較全面地展示了王字風格,便於學習。東倒西歪即欹側,體現了險絕,看似東倒西歪,實則重心不倒,透過結字、布白求變化,變化中求整篇的統一。這種變化不像米書那麼誇張,體現了哲學上的中庸之道。總體來說,王字不激不厲,正是不激不歷,方能風規自遠。
回覆列表
別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裡有些字東倒西歪的,但越是東倒西歪的字,越有動感,越有精神,越有品頭,越難寫。雖然有的字東倒西歪的,可字的重心卻是“穩若泰山”的。這就是書聖王羲之的高明之處。傳說,王羲之為了把字寫得“東倒西歪”,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血。
為什麼推薦學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簡單的說,因為它字字精美,字字高雅!適合初學行書者學習。這是推薦學習的理由之一。
從技術層面說,《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裡的單字的揖讓,顧盼,轉筆,頓筆,結構,筆法等基礎技法,都透過刀鋒予以呈現。我們學習行書,到底學什麼?不就是要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裡的這些技法嗎?這是推薦學習的理由之二。
再者,從整體來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筆致遒潤儒雅,字態俊麗秀逸,氣息中和怡淡。用筆線條瘦硬勁挺,點畫的組合,偏旁的揖讓,牽絲映帶,筆勢和字勢,純出自然。這是推薦學習的理由之三。
推薦學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理由之四:當代善行書的書法家張旭光老師說過,初學行書者,就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是張旭光老師幾十年研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珍貴的經驗之傳。
清代一書法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書法,應以碑為上,帖為下。他所指的“碑”,就是碑帖。他所指的帖,就是墨跡。《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就是碑帖,為此,學習行書者從《聖教序》入門,是非常合適的。這是推薦學習的理由之五。
我的觀點是:學行書,先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打打基礎,然後再學習王羲之《蘭亭序》和其它的名家行書,才是正路。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