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雪落無聲158069209

    《易經》被稱為: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其中的智慧可想而知,人們常說,易有三易,易經包括了:夏朝時期的《連山易》,商朝時期的《歸藏易》,周朝時期的《周易》。前兩者儲存較少,現在我們說的易經主要也是指周易了。“三易”也指:簡易、變易、不易。

  • 2 # 劉曉林九天居士

    易經賦

    劉曉林

    修文以架橋樑,化物以至彼岸。文而化之,文化之謂也。易變以應四方,經綸以解事態。易而經之,易經其意也。

    世人常昧於表相,時信於傳言。必論《周易》,當推文王。或有八卦、風水云云,猶浪卷錢塘,雲布滄溟。實乃未及萬一, 門外窺玄。假群體之力,經歷朝之證。煌煌然,洵非孤士所能也!

    思前,文後。海內蒙化,鎔鈞陶鑄。雙易同出,二歸併行。雛形具,智含淵藪,仁隆春煖。明辨生,光破幽晦,霞耀暮歲。越春秋魏晉,歷漢唐宋明。前賢彌補不逮之域,鉅子拓深未及之圖。囊八相真如,匯六合萬類。眾說之根,群經之首,豈虛言哉!

    夫易經者,龐然無際乎?宇宙所存,以象名之。明確所指,以數稱之。道宗所陳,以理論之。理聯象數,大千瞬漲。象數化理,三界驟縮。智者察同,愚者觀異。知普遍,舉一返三。究特例,化繁為簡。所謂宏大以致無方、精微以至無盡,易經是也!

    易經之要,平衡為宗。平衡之樞,陰陽為門。和則生,離則滅。錯則變,平則佳。互用,道生。互孤,道絕。諳陰陽之儔,趨福避禍,與天為儔。須臾間駐於始終,萬億年隱於陰陽。予信焉!如淵壑,不知其底。猶江海,不知其涸。分列派,亦古亦新。滋諸學,時遠時近。雖具大美,然未嘗以尊者居之。噫!生機迭出,不朽也。

    韋編三絕,或自譜開天圖。廿一紀,九天居士撰《易經賦》。易隱天地,變幻無盡。經掣春秋,恆守有常。神光迭蕩,藉溟思以化典章。否全於一己,拱揖於萬物。溪山雲起,慧者韜藏。

    附圖九天居士作品《振衣千仞岡》

  • 3 # 龍門誠君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整部易經都是精髓,幾千年來包括孔子做注,也都不曾改字一個。要說精髓,爻分陰陽、卦含六段。好比看一個事物,你要先判陰陽,或者說先從兩個不同角度去看,再看趨勢,發展程序會是怎樣,每一階段會如何發展,在某一階段的時候應當如何表現,才可以達成目標。易經是古代包括天文地理與社會學的結合,介紹的是如何順應天時地利人和。

  • 4 # 書荒拯救者

    西方《聖經》,東方《易經》。傳承四千年而不衰,《易經》不可能是浪得虛名,必有一套倍受認可的核心思想。

    易經的起源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

    連山易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屬先天易,以“艮卦”為首,同時也是三易之首。《連山》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已失傳。

    相傳《歸藏易》是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於地。《歸藏》有四千三百言,古今保留下來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但一般認為它是秦漢時期融匯而成的作品。《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經傳合一之後的《周易》傳承了下來,也就是人們一般所說的《易經》。

    《易經》的智慧

    刨除傳統的、過時的糟粕部分,《易經》仍有極大的現世價值,它的智慧跨越千年,如今依舊對我們的言行有指導作用。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在新時代的今天,《易經》的精髓可以解釋為和諧辯證法。需要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易經》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執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易經》提倡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是中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理性很強的著作。

    在知乎上有人把《易經》的智慧總結為三句話,我也是很贊同的。

    第一句:乾卦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第二句為《易經》中的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的一句話: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第三句為《易經》中的第四十七卦困卦的一句話: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5 # 江湖夜雨92

    易經的精髓和智慧是什麼?很難說清楚的。舉個例子。老王開個實體店,賣衣服,生意越來越差,整日罵娘。用易經的智慧說,功業見乎變。不斷變化才能成就功業呀。所以,第一流的人懂易經,領導變。你看,馬雲就是變中取勝。第二等人,適應變,很多人,開網店風生水起。末等人不知道變化,就如老王,只會罵娘。不知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經的精髓和智慧到底是什麼呢?

    一,首先,易經是變化之學。易字,上面為日,下面為月,合起來就是日月往來,寒暑相推,指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無時不在變化。然而,也可以這樣理解,日月執行,生生不息,每天如此。變化中還有不變的事物,不變的法則。學易就是了解變化的規律,掌握應變的方法。二,然而,易經真正的內涵,真正的精髓為三者的綜合:象,數,理。所以,人們說易,博大精深,潔淨精微,總羅萬有,變化多端。象,就是卦象,我在易經的起源中講過,就是用符號,來表示天地萬有之象。數,是物件的概括,在空間上,表現為大小,剛柔。在時間上,有長短,緩急。在數量上指,多少,眾寡。古人多以此來占卜吉凶禍福,得失成敗,不過,數由心生,事在人為。知道所在位置,行所當行,就無憂無懼了。理,就是卦象包含的道理,卦象,指天地萬物,所以易經的理就是天道。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就來於此。孔子將包含的道理總結為,天尊地卑,效法天地,樂天知命,謹言慎行,恩威並施,靈活變通,剛柔相濟,居安思危。老莊,孔孟在易經面前,還小學生呢?三,在舉一例,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稱臣於商,因為他推演卦象,知道自己的力量還沒有達到,只能做潛龍,韜光養晦,飛龍在天的事業只有等他兒子去完成了。看來,易經的智慧也在於辨數識理,找準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樣做。總結起來叫識時,辨別時機,知時,把握時機,用時,選擇合適時機。待時,就是知止,在恰當的時候開始,在恰當的時候停止。

    明白了易經,你的心靈就會更強大,你就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 6 # 讀八字明人生

    《易經》透過乾坤陰陽兩父母卦又推演出兌離震巽坎艮六卦,這就是八卦。這八個卦兩兩疊加又形成64卦,這64卦包羅永珍,從古人最初用於占卜,到後來把64卦易經知慧滲透到生活、生產、戰爭等方方面面。從儒家思想到道家文化,從兵法到中醫,都能發現《易經》的精髓和智慧貫穿其中。我們認為,《易經》的精髓和智慧主要體現在“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的理論和方法上。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天地一體,誕生於天地間,與天地一體化育。陰陽體現了白天黑夜,體現了萬物一體兩面共生共長與對立統一。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一年四季就是五行的最明顯寫照,春為木,夏為火,秋金,冬水,季節交替之間為土;空間上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原土;其實五行也是不同溫度的寫照,不同顏色的寫照等等可無限擴充套件外延。陰陽與五行是一體的,五行中有陰陽,陰陽有五行。

    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我們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社會關係的構建,還是人與大自然的相處,都在法天象地,只有這樣才能象天地一樣和諧一樣長久。道家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典範,《道德經》充滿知慧,佛家的禪文化也是天一合一的思想體現。法不同而道合。

    中醫最源頭的書是《黃帝內經》,天人合一是其理論基礎,風寒暑溼燥火,三陰三陽,五運六氣,皆是人與天地宇宙的對應。天地有五行,人體臟腑亦有五行相匹配,比如五臟幹屬木、心屬火、脾土、肺金、腎水。後續醫書皆不出離《內經》的理論基礎。

    古代流傳至今的各種預測術,包括六爻、大六壬、奇門遁甲、太乙、四柱命理、紫微斗數、五星等等,乃至地理風水,都離不開天人合一構想,離不開陰陽五行為象為理。

    社會上現在流行著很多傳統文化的講座,把傳統文化智慧運用到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上,推動企業發展。

    現代社會,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西方文明在影響著世界,同時中華傳統文化池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與國和諧相處,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 7 # 長門文軒

    我們先說下《易經》源流

    周初有古本《周易》, 乃參照商之《歸藏》編纂而成, 到西周末, 因變得艱澀難讀, 不便實佔的應用 , 遂由史巫以新興之韻文形式增損改寫 , 而成為今傳本 《易經》。中國的韻文藝術自西周中後期起, 能獲得迅速的流行、發展, 很大程度上乃拜禮樂文化彬彬大盛所賜;四言體詩歌之成熟是一例, 今傳本《易經》之撰作也是一例。

    作為“六經之首” ——— 《周易》, 其六十四卦卦爻辭(即《易經》)究竟著於何時, 便異說紛出, 成為懸而未決的公案。

    大要而言, 可分五種觀點, 而合為三派:成於殷末, 成於殷末周初, 成於周初武王時;成於西周後期 ;成於戰國 。 其中前三種時代相近 ,與傳統 “人更三聖 , 事歷三古”之文王、周公 說比較接近 (就時間而言), 故可加統合;而此派學者之 “陣容” 亦最鼎盛:餘永梁、 顧頡剛 、梁啟超、高亨、湯鶴逸 、任繼愈 、屈萬里 、 高懷民、 沈瓞民、 黃壽祺 ......隨著近歲考古發掘材 料增多, 以卦爻辭所述古事為主要依據的周初派聲勢也日益浩大。另外, 主張戰國的一派有郭沫若 、日本學者本田成之 、平心等 。而主張西周末年者則有李鏡池 、王力 、 宋祚胤等 。

    這裡我們不對這個進行探討,重點談下《易經》的精髓和智慧

    《易經》是華夏民族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結晶, 具有兩大特 色 一是大智慧 二是大系統。“變通”、“趣時”、“知幾”是《易經》的大智慧:系統模式和系統理論是《易經》的又一大特色

    “ 變通” 是《易經》的靈魂

    《易經》 的大智慧變通, 就是強調人們要順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機警靈活 , 不拘常規地運 用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找準自己的位置, 使自己永遠處於一種恰當有利的位置。

    “ 趣時” 是 《易經》 的脈搏

    《易經》強調“變通者, 趣時者也。”。趣向合宜的時機促進變或防止變《易經》中所論及的“ 時”, 不僅僅是時間的延續 ,還包含著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 律和方向,以及達到某一關節點時境, 況綜合的抽象即“宜齡時通 利以處窮”。 趣時, 就是對時勢的認識, 對時機的 把握, 對時變的感受, 對時行的覺悟。 “ 時” 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 趣” 同樣要靈活,主觀。要體現人的能動性

    “ 知幾” 是《易經》的神智

    “知幾”是《易經》的神智。 “幾”是什麼呢, 通俗一點說, 就是苗頭, 兆頭, 就是事物的精微、 深奧之處。 “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幾也 , 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易經》裡面的這段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深”,就是“深奧”,高深而不易理解: “幾”,就是苗頭、兆頭。而“深”與“幾” 的最大的特點 , 就是隱含著一個 “ 神” , 也就是隱秘深奧 , 變化莫測 。

    以上三個觀點引自程鋮老師的文章,非常到位的闡述了《易經》的大智慧。

    我們接下來看下古老的《易經》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的源頭

    陰陽是支撐 《易經》哲學的兩個基本概念, 陰陽兩個方面的和諧與平衡是 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關鍵 。《易傳》在解釋《易經》時提出了“保合 太和 ”的思 想。 《易傳》還講 “終日乾乾, 與時偕行”(《乾卦》)、“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益卦》)、“與時行也”(《小過卦》),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和其明, 與四時和其序 ” (《乾卦 》), 說的都是人與外部世界的 和諧。達到了這樣的認識和境界的人,就是“知進 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大人”、“聖人” (《乾卦》);實現了這樣目標的社會就是古人眼中的 “太和”社會 。 因此 , 從《易經 》諸卦和 《易傳 》對《易經 的闡釋中 , 我們可以看到後世儒者孜孜以求的和睦親善的大同社會政治理想的早期萌動 , 也可以看到後儒 “合和 ” 思想之源頭。 在陰與陽的關係中 , 尤其凸顯和諧與統一的方面 ,是由中國社會歷史的特點決定的 , 它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 “天人合 一 ”觀念。從原始公社進入奴隸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中國傳統哲學本質上是一 種道德哲學 , 它所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調節這種關係而實現和諧為最高目標。 《易經 》的天地人三才思想 ,陰陽和諧思維 ,是以自然界所包含的萬物的特性為據。

    二、《易經》與儒家思想之淵源

    儒家思想的實質與核心是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 ,其言仁義、性命、天道, 皆落腳於此, 因此,儒家哲學就其實質來說,是一種實踐哲學。從此出發考察《易經》, 不難看出, 儒家哲學的基本內容在《易經》中已經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存在了。 我們首先在《易經》中發現的是儒家和合思想的萌芽。《比》卦就是《易經》作者所追求的和睦親善和安定互助的社會環境的政治理想的顯現 , 也是儒家所倡導的“ 和合” 精神的源頭。 《易經》的敦知臨民思想與儒家仁政思想之萌芽。《臨》卦中闡述了治國安民的具體策略。 從《臨》的卦丈辭對治國安民策略的描述 中, 我們不難發現 , 儒家仁政愛民、 正身律己和注重德治教化 的思想已在《易經》中萌芽了 。 《易經》的觀民知政思想與儒家民本思想之萌芽 《觀》卦也是講如何治國安民和具體的政治實踐的專卦。 該卦要求統治者 必須按照國中百官庶民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自己施政之進退黜陟 (“ 觀我生 , 進退” ) , 它要求統治者既要審視自己國內生民的具體情況(“ 觀我生” ) , 又要熟悉他國的風土民情與政治狀況(“ 觀其生” ), 只有如此, 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政治統治。 這裡已隱約可見儒家民本思想的萌芽 。 《易經》的求內與治外相統一的思想與儒家內聖外王品格之融通《易經》作者把求內落腳於治外 , 把對主觀世界的追求落腳於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從而凸顯出了把道德修養同治理國家的社會實踐相聯絡的思想,因而它同儒家思想的根本精神, 即內聖外王之品格, 是相通的。

    三、《易經》的憂患意識與民族精神

    易經提出的人們對自己的處境和現狀 , 時刻抱有警惕之心的憂患意識 , 鍛鍊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意識和生活智慧。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 經過《易傳》的闡發 , 對華人的政治生活、 道德生活和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政治生活中 , 提出了物極則反、 居安思危的治國原則 , 並且基於居安思危和撥亂反正的憂患意識 , 提出改制的要求。 這種憂患意 識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一。 在道德生活、 人生觀中 , 提出了在危險和困境中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 , 堅守自己的理念和做人準則的 “唯義所適” 的義命觀。這是中華學人安身立命的依據 , 為 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舉幾個例子 如屯卦六三爻辭說: “即鹿無虞 , 惟入於林中 , 君子幾 ,不如舍,往吝。” 說的是入山林打獵,無守林人引路,不如罷手,否則,必有悔恨。此條爻辭要人們做事,先要熟悉情況,不可輕舉妄動。又家人卦初九爻辭說: “閒有家,悔亡。” 說的是治理家事 , 預防不軌, 可免於後悔。

    四、《易經》的宇宙觀與陰陽五行家思想之淵源

    若從思想自身的發展來看,陰陽五行家與《 易經》有著重要的淵源關係。 《易經》的陰陽變化觀念和帶有濃厚的原始思維特性的宇宙觀 , 是陰陽五行家思想的理論基石 , 陰陽五行家的宇宙發生圖式和序列便濫觴於此. 《易經 》的以“ 因果聯 想” 為重要特徵的認知方式對陰陽五行家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易經》的時空觀念也與陰陽五行 家以陰陽五行配四時、 四方, 以陰陽五行說明宇宙之大化、 社會之變遷、 人事之行止的思想緊密聯絡在一起。陰陽五行家是先秦諸子中較為晚出的一個學派 。 它用陰陽五行理論說明人類衣 、 食、 住、 行等社會 生活的各個方面 , 說明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發展 , 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和實用性特徵 , 因而在當時的 經濟、 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影響巨大。 但是 , 陰陽五行家並不是憑空出現的 , 其產生除了經濟和政治方面 的原因外 , 在思想淵源上則與《易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易經》的宇宙觀、 陰陽觀、 時空觀和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 , 都對陰陽五行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五、《易經》的倫理主題

    《易經》 的倫理思想源於生活智慧的積累、 總結和抽象, 反過來又對人們日常的 “做事” 與 “做人” 予 以倫理指導。 《易經》 中關於 “做事” 的生活智慧與倫理規範主要有如下幾點:尊重規律、 與時偕行、 革故鼎新、 持中守正等;在 “做人” 的倫理教化方面則體現為:自強不息、 居安思危、 謙虛、 誠信、 節儉等。 《易經》 倫理對 “做 事” 的倫理關注居主導地位, 相比 “做人” 顯得更加強烈, 與後世 “做人” 優先於 “做事” 的價值觀念結構不同。 《易經》 倫理思想的萌芽及逐步提煉成型, 是上古時期人們在日常的生活與勞動中, 各種生活智慧的不斷累積、總結、提煉並加以形而上的抽象的結果, 反過 來它又對人們日常的為人處事提供了倫理的指導。

    六、《易經》:從“ 鬼 謀”到“人謀”

    “鬼謀” 、“人謀”之語出自《周易 繫辭下》。“鬼謀”之義,系佔問於鬼神以求決疑定謀。關於《周易》的性質 , 歷史上有兩派意見 :一派認為《周易》是筮佔之書 , 一 派認為《周易》是說理之書 。 實則 , 《易經》作為中國文化元典之一,是一部系統模擬、效法“世界之理”的書, 重卦形式是它的理論模型。每一卦一個主題, 由卦爻辭的顯性語言與易卦結構的隱性語言相結合 , 構成六十四篇闡釋“ 世界之理” 的精悍短文 , 立論通達 , 邏輯嚴整 , 面面俱到 , 給人 以智慧的啟迪和道德的教誡 。 整部著作完全是“ 純理性” 的分析 , 其中沒有任何“ 天啟” 或“ 神意” 的成分 。 故此書乃 是“ 人謀” 之書 , 而絕非“ 鬼謀” 之書 。 在這個意義上 , 周人的《易經》文化相對於 殷人的卜筮 文化而言 , 是一次理性的飛躍發展 。

    七、《易經》與中國文化心理學

    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中 , 《易經》素有“眾經之首” 和 “大道之源 ” 的稱譽 。 當代心理學史家把中國看作是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容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和獨特的心理學體系 。 透過易經中所使用的“ 心” 字, 易傳中所發揮的“ 心” 的意義, 和《易經》卦象中所表達的心理的象徵性等幾個方面, 可以看到《易經》 中所包含的“ 中國文化心理學” , 以及這種中國文化心理學對於當代西方心理學思想的影響。 《易經 · 繫辭上》中有“聖人以此洗心” 的描述,其中涉及到了“ 心” , 反映著《易經》之心理學的深刻意蘊。 《易經 · 繫辭下》中還有易之“ 能說諸心, 能研諸慮”的總結, 《周易折中》釋其本義為: “ ` 說諸心’ 者, 心與理會, 乾之事也。 `研諸慮’ 者, 理因慮審, 坤之事也 。 ” 更是明確地表現出了《易經》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理想。 正所謂“ 聖人立象以盡意 , 設卦以盡情偽。 ” 卦與象是《易經》的精髓; “ 意” 與“ 情”都由心 構成, 屬於心理學的最基本範疇。

    八、《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 。《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歸納與推演二者同時是近代科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 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歸納法 , 可是沒有推演法。其中歸納法的來源是什麼“易者象也” ,“聖人立象以盡意” , “取象比類” , “觀物取象”都是貫穿《易經》的精神, 都是歸納法,是向上求 整體“象”的方法 。可是,中華文化沒有發展出推演法。 我們的祖先所用的語言是複音的。那麼後來怎麼變成單音的漢語呢 ?從複音的漢語變成單音的漢語 這中間一定有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為這是十分獨特的事情。這變化是受了《易經》的影響。卦名是單音的。乾、坤、......都是單音的。是統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響的,念起來有分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個重視單音符號的價值觀,而影響後來整個漢語的發展。 《易經》的濃縮化 、分類化 、抽象化 、精簡化和符號化的精神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極深又極廣 。它對漢語、漢文法、文學、藝術、書法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總結:《易經》的大智慧體現在“變通”“趣時”“知己”。《易經》的精髓體現在八個方面:“和諧”“儒家思想”“五行家思想”“憂患意識”“人謀”“心理學”“倫理”“文化”。

  • 8 # 有話少說

    《易經》的精髓和智慧就是:造假。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一本《易經》也不見蹤影。

    根據“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原則,失去“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之辭的《易經》,是已經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了的偽作。

    兩千年來的易學者們,對此視而不見,或見了假裝不見,裝聾作啞罷了。

  • 9 # 正道行2818

    感謝題者邀答。

    《易經》的精髓和智慧,應該是在其實用性上表現出來的,對其運用越廣,感悟越深。

    簡單說,《易經》的精髓是“易”;易,即變化;世間萬有,無一是一成不變的,僵固不化之物沒有。《易》有三《易》,一是殷時《連山易》、二是商時《歸藏易》、三是周時《周易》;殷《易》講“連”,商《易》講“藏”,周《易》講“周”;周者,周延、周全、周備、週而復始是也。有人說“周”指的是周代,那應該是巧合(或說是一語雙關),如果是這樣,實質是矮化了《周易》的本質,因為,易之變化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的,它真真正正體現了《易經》的變化實質內蘊,是對殷商《易》的突破;因為殷商《易》是講不變之理,唯有《周易》觸動了變化的本質,所以《周易》稱為“經”,是實至名歸。故由三世之《易》又產生了“三易”之說,即:變易,變則易;簡易,易變包羅永珍,卻簡而不繁;不易,變易止於歸靜;三易互補,缺一不可,因而可“周”。因此應該說,變、簡、止應是《易》之精髓。

    至於《易》之智慧,那就太多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一不是智慧的源頭,無一不開啟我們的慧悟。現在中外都流行一種“思維導圖”,講的是思維的發散,其實,《易》就是思維發散學,這在《易》是輕而易舉的事;《易》可由一點伸發開去,而得到所要求的答案。《易》的智慧根本是“啟發”,不僅在於“啟”,本質在於“發”,生髮、發散開去。比如,人們行事,多寧願寧過而無不及,左點總比右點好;這是否好呢?二十八卦大過卦,以木之過與不及為喻告訴人們,木承載不及木會彎曲,用作房屋棟樑是會有兇險的;木剛太過曲木可以隆起,未必就太平無事,會因預料不及而生出妖蛾子,平白無故遭兇險;執意向左至極,只有遭受滅頂之災了。如行事前能從《易》中悟到走到哪個地步了,應如何釆取對決用策,事情就會少些風險而順利;而自己的決策則是受《易》的點撥而得到結果,並避開了兇險而趨吉,“啟”而得“發”。也正因為此,《易》也因之充分展現出其預測的功用,派生出一門新的旁枝學問——《周易預測學》(注意:非後人書名,而是其天然自帶的功能)

  • 10 # 沃克特爾

    《易經》的精髓和智慧,各人理解、認知層面、認識深度、語言表述不同,會產生差別,甚至極大的差異。《易經》繫辭已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提示,甚至有把《易經》當作“天書”的,更有把《易經》當作封建迷信糟粕、專一用它作為欺騙哄人和蒙人錢財的工具的。

    通常地,把《易經》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思想的重要經典的,《易經》的精髓和智慧可以大致分如下幾個層面:

    一是其正確、唯物、辯證的世界觀和矛盾論思想。其集中體現,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是中國古人在生活、生產實踐中,觀察、研究、思索,形成的“對立統一”矛盾的觀點,從而產生了認識和分析世界的一種智慧。其萬物分為陰陽,陰陽互根、互分、互轉、互化、互關、互包,動態平衡的思想,是一個層面的、豐富的、辯證的矛盾論思想。

    二是其萬物可分、一分為二的系統論和方法論思想。《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見吉凶,吉凶生大業”和“八卦重疊”形成64卦的思想,是把任何一個事物看作一個整體、作為一個系統,然後根據“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對立統一的矛盾論思想,按照“一分為二”的原則和方法,逐層向下分割,這種分析方法是系統的,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成為64卦的系統分解、分析方法,既把萬事萬物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又把整體系統按照“一分為二”的分解方法逐層剖析,其系統整體進行分解剖析的方法,不僅包含了微分、積分的數學微積分方法,更具有哲學的系統論和方法論思想。

    三是其“萬物類象”、系統對應、大小互關的全息論、資訊理論思想。《易經》“八卦”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徵和對應“天、地、雷、風、火、水、山、澤”,”父、母、長子、長女、次子、次女、少子、少女”,以及“乾為天,為君,為父,為金,為玉,為馬,為健、為強,為首都,為王城,為高大建築,為頂級樓堂管所”和八卦各自有系統中對應物象和含義的思想,是一種全面系統而且各自對應的全息論思想,“太極”既包括“八卦”和“64卦”,“八卦”、“64卦”中的每一個卦,又均包含和全息著”太極”的思想,是一種系統的整體全息思維觀。

    《易經》“本為卜筮之作”,“卜筮”的目的是由已知資訊求取未知資訊,“卜筮”的方法是《易經》“經部”的六十四卦,和其六十四卦的象辭、彖辭、卦辭、爻辭,以及其中的“卦爻象辭”、”九六初上”、”時位中正”、”大小往來”、”錯綜複雜”、“應比乘承”的邏輯關係,包括由《易經》六十四卦衍生的各種《易經》”術數”學,和其理論、方法,其實質核心,與現代《資訊理論》的創始人夏農,所提“資訊是不確定因素”,以及其資訊分析方法,邏輯思維和原理方法上都是相通和類似的。因此,《易經》的精髓和智慧中,含有現代《資訊理論》的思想,也是符合其思維研究的客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個單反,怎樣的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