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yadan
-
2 # 青燈看電影
謝邀,首先針對這個話題,我想說的是凡是都是興趣使然,小說人人都可以寫,但無非就三種:第一種就是寫的自認為很好,其實一團糟,還每天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第二種就是寫的很好,但在現在網文氾濫,只求市場的時代很難出頭,作者必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堅持下去才會走向成功的那一天,最後一種就是公認的寫的牛B的大神,他們寫的東西個人認為和第二種沒對大區別,只是人家起步早,可能十年前就開始在平臺發表了,甚至更早。他們也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所以如何寫小說,重點在於你怎麼捋清自己的方向,如果你是第一種人那麼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第二種人,請一定要:堅持,最後如果你是大神那麼請你多多鼓勵一下其他作者,因為寫作真不容易,就說這麼多了。
末了,送一句話給即將準備踏入寫作道路或已在路上奮進的朋友:不要把簽約、上架看的太重,好文就是好文,哪怕一百萬沒簽約,不要慌,堅持完本,繼續下去,很多時候不是你寫的不夠好,而是沒有達到合適的契機,無論如何堅持 堅持 再堅持✊
-
3 # 湖北雷澤明
“如何寫一部小說?”或者是寫出一部好的小說,還真不是片言隻語能夠表達清楚的。由於版面的限制,在這裡我淺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寫作之人不僅要有閱讀過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的經歷,而且還要閱讀與文學無關的書籍。要知道天文地理,要懂哲學及淺短的數理化知識。比如宇宙速度、水—白矮星—中子星的比重關係等等等等,讓充沛的文學知識和其它知識,潛移默化地感染自己,豐富自己。像孜孜不倦的桑蠶一樣,飽食桑葉後,結繭成蛹,最後化蛹為蝶。
在平時的閱讀中,寫作之人要攝取優秀文學作品中的精華,朗朗上口的字句或章節,有必要記下來,或者是背誦消化,以防自己日後創作借鑑使用。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別人的創作技巧,知道作品的取材,找準適合自己某篇作品的創作基調,還有人稱的最佳應用等。在作品的醞釀過程中,作者還要知道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或者是哪些需要回避的。
要寫好一部小說(我在這裡是指長篇小說),寫作之人必須先寫好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試想,一個連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都不會寫的人,怎麼會寫長篇小說呢?
第二:寫作者要有豐富的生活素材和取之不盡的生動詞彙。如果不具備這兩點,作者只能閉門造車,絞盡腦汁,搜尋枯腸;寫出來的東西,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或者是沒有生動的情感色彩,像記流水賬一樣,平淡無味。這樣缺乏生活素材和乏善可陳的詞語的小說,是不能抻長為一部長篇小說的。如果把寫小說比喻成栽樹,那麼作品的題材和詞彙,必須像挖好的樹坑一樣,遠大於樹兜;這樣,所栽之樹,就會在樹坑中游刃有餘了。
第三:寫作者要有和戰場上的將軍一樣,調動千軍萬馬的能力,這樣,作者才能熟練地駕馭自己的作品。
當作品完稿後,有些情節需要調動或錯位安插,作品往往會出奇的生動。這是因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靈感的捕捉,或者是對作品的趕寫,而沒有兼顧到作品的最佳結構了。
第四:完稿後的作品,最好放在抽屜裡“冷”上一段時間。待拿出來後,要反覆地、不厭其煩地修改,甚至要忍痛割愛地將可有可無的章節,狠心刪去。要知道,留下的是精華,割去的是贅肉。
魯迅先生說過:“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曹雪芹的《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就說明一篇好的小說,精雕細琢的重要性。
在這個過程中,與主題無關的廢話,雷同的詞語沒有了,剩下的,就是一部好的小說。
-
4 # GB平城某男
所謂創作小說,不是閉門造車。小說是大量生活的積累,從生活中提煉出精華,融合到你的創作中。什麼是生活?一個合格的作家為什麼要深入生活?生活。就是要沉下去,到大量的社會實際當中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為創作準備大量的素材,從這些素材中整理出你所要的精華,從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凝聚到一個或幾個主要人物的身上,包括具體場景的設定,再加上作家個人的創作思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老舍先生沒有北京豐富的閱歷和生活,沒有經過日本鬼子佔領北京的那段痛苦的歷史,就沒有《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現在的作者——尤其是年輕人,自己還沒有經過什麼社會實踐,就要提筆創作小說,只能說是臆造——天馬行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讀者需要什麼就迎合讀者什麼,基本上沒有實際文化價值,更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創作小說,還得向老一輩作家學習,踏踏實實地深入實踐,瞭解生活,查閱史實,掌握好第一手資料,這才有可能寫出贏得讀者喜歡的小說,也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5 # 揚眉
所謂“創”作,其實是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構造,所以這個基礎就相當重要,它包含生活閱歷(生活經歷的提煉),學習的總結(所以閱讀別人的小說也是經歷的一部分),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謀篇佈局,構建小說的大框架,如果小說篇幅太大,可以分多次構建,說穿了就是小說的大綱。
第三步:破題切入,也就是開篇。無論那種題材的小說都是為讀者寫的,如果沒有讀者或者讀者少,作品寫的再好也是失敗,所以,破題切入需要達到的唯一目的是吸引讀者,非作品主題,非藝術展示,也非引領全文!當然,能做到魚與熊掌皆得更好!
第四步:主線與支線之間,主線與伏線之間的合理安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網路小說作者都撲街在這一點上)
第五步:如果是大篇幅小說,就存在故事與故事之間的續接,在已備大綱寫到四分之三的時候就該停筆,繼續寫接下來的大綱。
-
6 # 郭冬菊的原創文學
在寫小說的時候,不許自己替小說裡面的人物說話。什麼角色,說什麼話,什麼個性做什麼事。這是人物性格最基本的塑造。
去尋找生活中的原型來構建小說的主體。最好的原型是自己,再加上理想中的自己,寫自己親身的經歷。或著他中有已,己中有他為原型。也或者純粹的描寫他人的生活經歷為原型。
小說的佈局就同於一棵樹,所有人物關係的佈局,所有支線的交錯,所有的枝枝葉葉都在為主幹輸送營養。都在為小說的主角做鋪墊和烘托。
至於小說中宏大的場面描寫,我還沒寫過長篇小說。所以說不太好。
一個最主要的焦點,也是統領小說全域性的部分。就是小說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否對社會和他人有意義。在現實裡發掘美,在醜惡裡催生美,在平凡繁雜裡去引領人走向高尚和純粹。如果只是對於現實生活照搬,即使再深刻再真實與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它必須有美化生活和讓人在現實中昇華自己的作用。一部好的小說,能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去效仿,這樣的狀態簡直就是一部小說成功之所在。記得80年代,有的小說被拍成電視劇以後,有很多人對於主角的髮型、衣服、甚至連笑容都去模仿,你敢說小說寫得不成功嗎?
-
7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創作一本小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樣,輕鬆坐下來,仗著看幾本金庸小說和無數經典電影,寫小說就是自編自導一部電影而已。我寫小說沒有框架,就仗著聚精會神,透過字的魔性,合情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描述自己心中經典的故事,以為自己喜歡就是別人喜歡,所以寫自己小說先折服自己。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夫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故大丈夫者,處其厚而不處其薄,處其實而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我寫小說就是根據人物的行為而發展出故事的,因為不設立故事框架,所以故事波瀾起伏,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中,我把寫小說當成施展兵法謀略,三十六計中寫小說心得就是陰陽諧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我有時候洋洋得意靈性突然走在筆下,畫龍點睛之妙,我創做小說沒有框架,完全就是形散神不散的養氣狀態,所以我寫小說靠是靈感,整體框架結構都在我四通八達大腦聯絡中,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人物動作會對誰有影響,所以寫了以後,發現自己邏輯性被別人稱為很強,所以在創作中,我的氣感處於很強狀態,意思是很疲倦時候,我是一個字都寫不出,所以寫小說我和別人先立框架不同,有框架我反而寫不出小說,這是我性格比較自由,不喜約束。所以七,八年間,才拖拖拉拉寫了三十萬字。
-
8 # 大海陽光5
創作一部小說不是想寫就能寫成的,首先個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文字基礎,第二要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生活體驗,即使有了這些先決條件,個人還要有一個統籠全域性的邏輯思維,不然寫出來的東西也是一盤散砂,無有條理。即使這些條件都具備,在寫之前還要有一個寫作綱領,以此梳理小說的人物、章節丶故事情節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千萬不要閉門造車,因為這樣寫出來的小說是不會受到人們待見的。
-
9 # 藍本動漫
寫小說通常來說,一個人就已經足夠了,至多兩人合作,或多人合寫的不多見。
如果人人都想寫小說,幻想成功的機會有幾多?
不用說也知道寥寥無幾,至於現今流行的網路小說,獨領風騷的不多見,而且非常有意思的“熱氣”,紛紛重複他人的戲路,套路。
例如:比較集中題材之什麼山村小神醫,遇見豔麗姐兒,把自己無意間學會的醫術,如何如何施展在豔遇傳說中,個個都是作為主線鋪開,只是每部書的把戲,人人各有巧妙的大同小異描寫,這是由於侷限於沒有新鮮題材的普遍現象。
假如愛有天意,又有人家沒有的一技之長,懂得海闊天空之描述能力,更有甚者的故事情節劇情梗概的編排,那麼,用武之地則大有可為,而紀實文學小說,就是施展才華橫溢的空間。
為何寫小說非要死在大眾化,卻無視江南煙雨中的漫畫書?而獨自沉浸在小說裡面漫步,也自以為人生寫作路途的硬撐?卻懶理生活無奈之下,豈有他哉途徑的嫌錢腥?
普通人小說的回報率低不低?恐怕只有大神級別的小說,或者獲得豐厚的回報吧?所以說,沒有大神們的實力雄厚,還是不要寫小說為妙,當然,沒有事情乾的話,練練手和鍛鍛腦未成不可。
為何紀實文學小說會有市場?
一是市場上非常缺乏類似的體裁形式漫畫書;
二是寫法上體裁方面的比較真實性貼近地氣;
三是春秋大夢氛圍氣息和時代文化誰不想知?
四是古老文化神秘密碼一直以來缺少破解版。
春秋紀實文學小說的寫法難不難?
一、多人合力的作用,肯定大於一個人寫小說的真實感受;知識語言表達和文化語言衝突,大面積橫向鋪開的話,才能扭轉過去無法想象的真實。
二、內容資訊量很大,非一個人可以寫出來各種各樣感受;萬千星輝追趕月兒,每一種人性的弱點,非多人齊齊找出感覺不可,人多溝通一下就有靈感。
三、春秋禮制的講究形式多樣化,而紀實描述畫面要吸引人氣;什麼婀娜多姿,什麼潺潺緩緩,什麼翩翩起舞,什麼幽若谷蘭,什麼吳儂軟語?
四、繁文縟節的禮儀禮數禮貌禮樂等,都是時代場面場景場合場地等等,濃郁小輩科舉氣息的特徵;那種力爭上游的氣息氣氛特點。
五、古語文言語言表達節氣和家訓的語句,兩儀爭執不休的句容特點;春秋特色鮮明的對話會話特點,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宜說?
六、場景設計情景佈局描述增加字數,只限於甄賈二人所見所聞的範疇;不寫看不見的範疇內容為佳,不寫底層看不見高官的場景範圍,不寫載入史冊的歷史大人物。
七、不仿普通小說化:不寫或少寫某個連貫故事情節劇,減少由頭到尾長篇大論,漫畫書紀實文學作品的禁忌,就是不能帶來畫面的現場感。
八、故事內容情節:皆由零零星星片段組成,由甄賈二人旅程的偶遇為主;每到一地時就放慢鏡頭,細膩刻畫出漫畫書的動作,使讀者身臨其境而無法自拔。
九、滴墨暈散法:以一點點滴墨進入場景,作為主要暈散化開的表述方式,抓住一個線索橋段化開來寫;以小見大而無需跳過跳躍,寫實寫真每一細節交代一下。
十、多寫人物形象:一有新人出現之時,先行生動活潑可愛開朗,還是愁眉苦臉傷心欲絕?幾筆白描一下人物形象設計,使其有強烈的畫面質感性。
十一、如要增加字數的方式方法很多,每一集裡面均可交代一下,當時時間地點天氣環境場景,該如何寫小說的手法,就要放心自然而然地寫。
漫畫書寫成什麼樣的特點?
一是為繪畫作下藍本參考一下;
二是為讀者留深刻印象之難捨;
三是過目難忘強大於小說形式。
-
10 # 創客麗人
第一步,有一個好創意。
第二步,完善這個創意。
第三步,創造人物。
第四步,講故事流程順下來。
第五步,查資料
第六步,完善大綱
第七部,動筆寫。
一本小說的準備時間很長的。網上傳說的一頓飯功夫構思出一箇中篇,都是扯淡。很多作家在上一部沒寫完的時候,就開始準備下一步。創作者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沒有效率的想象,才能夠從沙灘上撿起一兩粒可以寫入作品的珍珠。好的作品,它寫出來的內容,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故事在作者心中,成為托起冰山的柱石。
朝陽-慕容古街
-
11 # 千萬悅讀
大綱,大綱,大綱!
首先是小說立意,準備寫什麼內容,塑造什麼樣的角色,故事大概,然後列大綱,否則很容易太監!
-
12 # 左行
1.要有對小說的熱情,想寫一本小說的話,肯定會遇到很多挫折,沒有熱情堅持不下來。
2.還要有豐富的閱讀量
3.基本的寫作功底,錯別字、詞彙量、典故積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
4.最後就是自己動筆嘗試,然後遇到挫折,繼續堅持,直到寫出來一本被讀者認可的作品。至於時間有多久,這個很難說。
回覆列表
在古希臘,靈感被柏拉圖稱為“神靈憑附”,是一種神靈意志的投影,這種說法給靈感附著一層神秘意義,也給創作鍍上一層獨特神秘的外衣。彷彿創作是神靈的恩賜,就像柏拉圖認為的,靈感是一種迷狂,否認理智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創作小說是否需要理智呢?當然需要。
靈感是起點,而要抓住靈感寫成小說,需要作家掌握全域性。
創作小說不僅需要理智,並且需要作者提高思維的角度和層面,以一種全知全能的視角掌控自己的小說。因為小說是作者用文字創造的一個世界,這裡面有故事有人物有場景,文字被讀者的思維和想象啟用,同時也引導讀者進入到作家所建立的這個虛擬的感官世界當中來。對於小說來說,作家就是它的創世者。作為一個創世者,要站在最高的角度俯察一切,具備一種前瞻的洞見的目光,如同上帝一般全知全能。
如何做到運籌帷幄,很簡單,事先列好提綱。提綱是作家建立世界的藍圖。
就如同《小說的骨架》這本書中所主張的,作者凱蒂維蘭德認為如何激發讀者快感,引起共鳴,控制小說內部節奏張力,作家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而做到這一點,一份有效的小說提綱是必不可少的。
小說是生活的一個切面,作者在列提綱時要從故事當中超脫出來,開啟全域性視野。在這本書中從兩個維度談了如何提升思維的維度。
橫向展開,鋪展場景與情節
在《小說的骨架》中,凱蒂維蘭德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將如何列舉情節結構故事變成一件簡單而有趣的事。每個人小時候都玩過連點成畫的遊戲,將紙上一個一個的小圓點,按照一定的順序連線起來,這些點會組成一幅畫。小說中一個個的場景就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小說是由多個場景連貫而成的。
一部小說中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這些場景往往事小說情節推進發展的重要節點。比如《紅樓夢》中第一個大型場景:林黛玉進賈府。在這個場景中小說中的重要人物一一亮相,賈府的富貴煊赫也展現著讀者眼前。寫提綱時,將這些重要的場景概述出來,列成清單。然後尋找其中的時間或者空間或者邏輯線索,像串項鍊一樣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樣你創作的小說的基本構架大致內容就清楚了。
對小說我們要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從受眾角度來看,它是一個用文字編織的感覺容器。人們透過閱讀小說獲得心理補償或者快感,或者精神提升的滿足感。作者將讀者柔軟的思緒盛放在這個文字容器裡,讓讀者在其中釋放情感產生共鳴。寫一部暢銷的小說要琢磨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發其情感的共鳴。
至於如何讓故事情節順其自然、鬆弛得當、波瀾起伏、引人深思,需要抓住這幾個要素:動機、願望、目標、衝突與主題。以《西遊記》為例,因為它是一部既通俗又深刻將讀者一網打盡的小說。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動機,小說中人物的言行也應該有其動機,沒有動機人物的行為就失去了邏輯的合理性。比如《西遊記》中孫悟空離開安逸的花果山,漂洋過海去學藝的動機是想要學得長生不老之術。如果沒有這個動機,它放棄花果山有吃有喝無憂無慮的美猴王生活,千辛萬苦飄洋過海歷盡風雨學藝的行為就不合理說不通。一個有意思的行為從一個有意思的動機開始。
與動機緊密相連的是人物的願望和目標,《西遊記》中,支撐整個故事順利進行的是唐僧西天取經的目標和願望,這個目標和願望非常強烈,它支撐著師徒四人降妖伏魔歷經艱險地把西去之路走完。沒有人喜歡看一帆風順平鋪直敘的故事,那樣太無聊,就好像打遊戲的時候難度係數一直為零,沒有挑戰性就沒有成功的愉悅感,挑戰越大成就感越高。
如何增加情節的曲折度,就在於如何設計衝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狀態。衝突有內部衝突和外部衝突,還是以《西遊記》為例子,在取經之路上,唐僧不僅要解決外部矛盾,還要解決內部矛盾。各種男妖想吃他,各種女妖想睡他,既有生命危險又要抵制慾望。取經四人組內部也不太平,孫悟空桀驁不馴,豬八戒時時想散夥,就連唐僧自己偶爾也流露出悲觀放棄的念頭。就在這層出不窮的衝突之中,完成了人物的成長,與其說是取經之旅,不如說是修心之旅。
但是光有起伏的情節也不夠,一部小說給人感官上的刺激都只是暫時的,想要讓人們記住它,關鍵在於它的核心:主題。作家要在故事中寫出自己最深刻的人生感悟。
“作家最珍貴的天賦莫過於他獨特且自成一體的世界觀。”
作家對於讀者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說書人,靠離奇曲折的故事吸引讀者,還應該是一個引路人,能夠開啟讀者的視閾,給予讀者獨特的思考體驗,引發深思。
就拿《西遊記》來說,它給無數的人帶來了歡樂新奇的閱讀體驗,同時也給很多人啟發餘思考。這是因為在它奇趣的神鬼故事的外表之下,包裹著一顆哲思的核心:王陽明心學。
行者道:“你雖記得,這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只要師傅見性至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這幾句話其實就是作者想說的,只不過假託人物之口而出,提出了自己明心見性的主張。
縱向深入,挖掘故事與人物
海明威有一篇小說叫做《白象似的群山》,講的一對年輕男女在等車的四十分鐘裡的一場對話。女孩懷孕了,而男人試圖說服她墮胎。在這場對話中,從頭到位都沒有出現懷孕墮胎的字眼。但是讀者卻從人物的語言中讀出了其中隱藏的深意,以及從平淡的對話中感受到了女孩子心緒的變化。人物噴薄而出的情緒與作者冷靜的敘事形成一種奇妙的張力,而這種巨大力量隱藏在文字背後。
就如海明威所說的,“冰山運動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這是他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冰山運動。
可以想象,海明威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一定是心中對這對男女的過往、現狀、人物心理十分清楚,他在這樣全面瞭解之後才能夠只表達其中的八分之一,而由讀者去探尋出剩餘的八分之七。也就是說,這八分之七的內容雖然沒有直白的寫出來,但是意在言外,它在小說作者的腦海裡。
在塑造人物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水面之下八分之七的部分,倘若沒有這八分之七,人物的一舉一動都如同浮沫。所以在寫提綱的時候要去挖掘幕後的故事,這些會使人物的行為、動機有根有據。從而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而真實。
小說只是一個切面,而人物卻是在千絲萬縷的各種關聯之中的,作家要以發展的眼光去構思一個人物,不僅要看到他的現在與未來,更要看到他的過去,在他的身上發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何創作出這樣飽滿層次分明的人物形象?在寫小說提綱的時候做好人物訪談。
《小說的骨架》將訪談的範圍與內容做出了一個總結,主要有這幾個方面:基本資訊、人生觀、外貌、性格、興趣愛好。在這幾個方面之下又列出了多條分支,做完這樣一份人物採訪,作家對自己要創作的這個人物將不再是一個影子,而是一個形象鮮明具體的人。
可以進行自由採訪,透過詢問問題了解人物的價值觀。嚴歌苓在寫《小姨多鶴》之前三次到日本實地考察,並且做了大量的人物採訪資料。對小說的整體背景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採訪資料塑造人物。
全面瞭解深入調查,才能夠抓住人物的本質,創作出立體的生動的人物形象。寫作是一個厚積而薄發的過程,寫提綱就是一個厚積的過程,沒有深厚的積澱難以寫出動人心魄的作品。
《小說的骨架》這本書中提供了很多作家的寫作心得,告訴人們不要過分追求靈感,而忽視了理性層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