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頭楊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憶兩個名詞:“黎民百姓”和“炎黃子孫”。

    一、“黎民百姓”

    相傳上古中國分為九州,當時根本就沒有中國一說,九州被稱為“九黎”。而九黎的首領正是蚩尤。後來蚩尤和黃帝大戰之後戰敗,九州的老百姓被入侵的黃帝稱為“黎民”。這與後來滿人入關建立大清王朝,稱呼中原人為漢人一個道理。

    (華夏始祖蚩尤)

    二、“炎黃子孫”

    在《史記集解》中說道:“蚩尤,古天子”。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蚩尤並不僅僅是九州的首領,其實蚩尤就是炎帝。後來蚩尤戰敗被炎帝殺死,九州的老百姓都不服從黃帝的統治就紛紛造反,黃帝為了控制局勢,就命畫工畫出蚩尤的畫像,由於形象威嚴逼真,九州的百姓均以為蚩尤復活紛紛朝服黃帝。呵呵,黃帝早知道宣傳的力量。

    古代人在祭祀祖先的時候都是祭奠的蚩尤,漢高祖劉邦在起義反抗暴秦的時候也是祭拜的蚩尤。

    從以上的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蚩尤才是華夏民族真正的祖先。

  • 2 # 馬六Ma6

    1 我分析認為蚩尤是父系D染色體,和日本蝦夷人以及藏人D系的同源,其實也是中國的土著。

    2.在山海經講述夏初的情況,已是炎黃蚩尤之戰後五百年,在東部和南部,還有很多人色黑多毛的國(海外東經: 黑齒國,雨師妾,毛民國,勞民國;海外南經: 厭火國,不死民,焦僥國),也是父系D族同源族群。

    3. 蚩尤為黎族首領,活躍在東部。三苗族為蚩尤的繼承者(山海經中沒有講三苗族人黑,但苗毛通用,是否真的是三毛,不可知)。三苗為現在苗族先族(但苗族已是O3主體了)

    4 黃帝是父系N染色體,在我其他一族五部的分析中,以伏羲的羲為族稱的在紅山文化後以炎帝黃帝太昊少昊帝俊五部進入中原。

    5 該族系的直接繼承人是夏人。另一支是匈奴人(父系N,C,R)。

    6 我們中原人血源上的祖先,最大份額的是華胥氏華族,父系貢獻O3。是比N系要早的土著。他聯合N族,清理了D族。然後以人口優勢稀釋了N族,最後同化為漢族。

    7 我們文化上祖先,是N系的炎黃。從黃帝到商朝,用1000年的時間打下了文化的基調。

    上述是我的個人觀點,非官方學說,供大家開拓思路。

  • 3 # 至樂無如讀書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遠古時代中華民族有兩大中心(北方)。東方以泰山為中心,是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中心,形成蚩尤東夷文化。西方以華山為中心,是仰韶文化為中心,形成了炎黃華夏文化。這就是早期東西格局的形成。東夷以蚩尤為部落領袖,由東向西發展;西方以炎黃為部落領袖,由西向東發展。涿鹿之戰蚩尤被殺,炎黃部落成為天下盟主。他們的後裔大禹建立了夏朝(夏部落)。夏末被商人推翻,商人建立了商朝。商末炎黃部落的周人又推翻了商人統治,建立了周朝。周朝為了政權穩固,實行分封制,把周之子孫分封到全國,建立諸侯國,以藩屏周。從以上分析來看,從炎黃蚩時代,兩大部落就開始融合,經過夏商周三代,融合成了以華夏為主體的新的華夏民族。在這個融合過程中,中原地區成為兩大部落的融合結合部。所以,華夏東夷兩大部落共同融合成中原人的祖先。中原流傳“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也很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歡迎探討,謝絕辱罵!

  • 4 # 大唐神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陝西黃帝陵公祭活動選擇了全國各地五大遺址來採集五色土。

    文中說:本次五色土採集地的選擇經過相關考古專家考證,工作人員分別將前往陝西省西安市楊官寨遺址採集黃土、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文化遺址採集紅土、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馬家窯遺址採集白土、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文化遺址採集黑土、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公園採集青土,隨後把這些土壤帶回黃帝陵景區,與黃帝陵軒轅聖土匯聚成“五色土”,在黃帝文化中心進行集中展示,表達“尋根祭祖、慎終追遠”的美好願望,彰顯軒轅黃帝“人文初祖”的歷史地位。

    言歸正題,中原人的祖先到底是誰呢?

    上個世紀初,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位於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發現這個遺址。透過對出土文化分析,發現這是屬於一種“彩陶文化”。而在後來瑞典人安特生又在中亞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彩陶文化”,所以安特生認為“中國文化西來說”,這在當時一度佔據了主流。

    我們中華文化怎麼可能是“西來”呢?這在中國的考古界引起了一片反對之聲。直到有一天在山東發現了大汶口遺址,這裡屬於“黑陶文化”,它的製作工藝十分發達,最薄處可以達到0.3mm。他的發現直接打破了“文化西來說”。所以山東又被稱為“以泰山為中心的東夷文化”,他是我們國家歷史悠久的祖先之一!透過考古分析,東夷集團再向西擴充套件的過程中,進入到了中原河南一帶,並與當地的土著進行了戰爭。這是中原人最早的祖先之一!

    這個時候仰韶文化大量考古發現,又一次印證了“中華文化起源於本土”。《曙光初現》中這樣描述“在華山腳下,我們終於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頭”“仰韶人的一支選擇在的華山腳下一片肥沃的土地,今天這地方叫半坡,是遠古時代的伊甸園”。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稱為“華夏集團”,歸入到了“炎黃文化”之中。

    透過對仰韶文化的分析,我們發現仰韶文化是以陝西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中原地區靠近陝西省的遺址密度比較大(如靈寶),遠離陝西的(如鄭州)就非常稀少。這也說明了“華夏集團”在向東發展的過程中準確的定位!

    而仰韶文化的一支,進入到了河北地區“與強大的紅山文化所碰撞”,重新組成了“紅山文化”,後來河北的紅山文化也一度佔領了中原地區。

    所以中原人的祖先,首先應該是以山東泰山為中心的“東夷集團”首先進入,而隨後又被以陝西華山為中心的“華夏集團”所佔領。最後被“紅山文化”“黎苗集團”等各種文明相互交流共同組成了中原文化!

  • 5 # 使用者4183154734

    題目:蚩尤和黃帝誰才是現在中原人的祖先。

    首先我們要對中原有所認知。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既然想弄清誰是中原人的祖先,我們當然首先要看人種基因對比圖,前面那幾位陝西朋友咱能不能上點新圖,別總是拿那張早在2004年《漢雜論》中的圖來欺騙大眾了

    紅色-主要成分 綠色-第二成分 藍色-第三成分 按血統主要成分分為四組,主要血統前三的成分: 山西、陝西:北方北部成分>北方南部成分>極北成分

    河北:北方南部成分>北方北部成分>極北成分

    河南、山東、東三省、:北方南部成分>北方北部成分>中部成分 (山西是最北的地區,其次是河北,東北反而要稍稍南一點,而且黑吉沒有極北的個體,這個有點意外,估計這說明東北特別是東北北部主要血統就是來自山東,土著血統較少)

    -------------------以上北方地區-------------------

    江蘇:中部成分>北方南部成分>中南成分

    安徽:中部成分>北方南部成分 (安徽是最“中部”的省份,幾乎就兩種成分,安徽完全沒有極北和極南的個體,樣本點全部都分佈在中部和北方南部,當然這也有取樣量少的因素)

    浙江、湖北:中部成分>中南成分>北方南部成分

    -------------------以上中部地區-------------------

    湖南:中南成分>北方南部成分、中部成分 四川、江西:中南成分>中部成分>極南成分 福建:中南成分>極南成分>北方南部成分

    -------------------以上中南地區-------------------

    廣東:極南成分>中南成分>北方南部成分 廣西、海南:極南成分>中部成分 (廣西、海南主要有取樣量少的因素)

    -------------------以上極南地區-------------------

    極北基因就是愛斯基摩基因和印第安人基因,屬於低智商基因 北方人喜歡美化和遮掩愛斯基摩基因和印第安人基因 一方面指出廣東人有基因成分接近東南亞,一方面卻掩蓋自己的愛斯基摩基因和印第安人基因,廣大南方同胞要清醒了,你們也有義務揭露愛斯基摩基因和印第安人的劣等基因

    河南人山東人湖北人安徽人江蘇人,是最純種的東亞人種,繼承了屈家嶺文化的基因,華中人群不是南北混血而成,而是有獨立基因和文化的族群,已經被科學證明了。

    愛斯基摩人群和印第安人群面板比較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北方人面板沒有南方(華中)人群白 因為劉邦是楚人的關係,所以代表楚人的中部基因遍佈於河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東北三省、甘肅、廣西、海南 這種基因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基因,中國的核心人群就在這個基因當中,中部基因所在的地區,人群面板都比較白,所以中部基因應該叫華夏基因 華夏人群起源於屈家嶺文化。

    所以某西省的朋友們,你們真的要認清自己的血統啊被大家叫犬戎是有原因的。 再上一張親友圖,讓大家找找你們的省和哪個省是親戚 以相差值來換算。

    大家是不是看圖看的眼睛疼?那張圖不上了,我怕被封號

  • 6 # 瘋瘋癲癲的尾生

    從目前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發現,黃河流域為o3,結合中國古代傳說,應該是黃帝。蚩尤部落是東夷集團,為o1.在沿海地區。中國古代傳說與目前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是相當契合的。

  • 7 # 廣西佈政史司

    字形上;蚩尤=壴彡,讀音上;蚩尤=有蟜氏。蚩尤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聯盟,首都在徐州(彭),戰敗後主體被同化,一部分南遷,今天的瑤族苗族就是蚩尤族後裔。

  • 8 # 奚譽賢

    這事吧!咱們分幾步來說吧!

    第一、兩河流域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為史前,史前時代是沒有文字記述的,史前發生的事及人物是無法直接考證的,唯一的就只有世代口述的傳說。

    我說句你們非常反感不愛聽的一句話,其實蚩尤與黃帝都不是華夏中原人的先祖,燧人氏 才是華夏中原人的始祖。燧人氏約公元前10000年 在位110年,上古時代,商丘稱燧明國,燧人氏風姓,燧明國今河南商丘。

    燧人氏在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創造發明者,燧明國有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頓悟,遂折下燧枝鑽木取火。因此,商丘是燧人氏最早開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稱“燧皇”。 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

    第二、華胥氏,伏羲氏約公元前7724年,在位118年。

    華胥又稱華胥氏,出生於華胥國。在古史文獻裡,她頗具神話色彩,“蛇身人首,有聖德”。又云其“履巨人之跡,意有所動,虹且繞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

    華胥氏,最早見於《列子·黃帝》。相傳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領袖。是伏羲與女媧之母。她生在一個叫華陽的地方,華陽有了華胥氏後改名為華胥國,古往今來,上百種中華典籍中均記載著這位華胥氏的氏族女領袖及其兒女伏羲、女媧的故事。華胥氏這就比燧人氏晚了二千二百多年,大家都知道伏羲與女媧的故事就不必多說了。(華胥氏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古)可從考古文化中尋找。

    西遷甘肅

    華胥氏族在華胥之渚(今陝西藍田)日益發展,人口有所增長,需要尋找新的食源地。於是部落內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東發展,華胥則帶領部落之民向西遷徙,一支居於華亭(今甘肅慶陽華池縣),本人的一支居於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逐漸形成新的“聚落”。當地的土著氏族與遷來之族和睦相處,並加入其部落,尊奉華胥為首領。她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摸索,發明了彩陶器。這種製陶技術受到先民喜愛,很快在周圍的氏族先民中傳開,華胥便派族人去傳授技術,幫助其他氏族先民製造彩陶。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和西山坪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佐證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確有較為進步的氏族部落。大地灣的聚落遺址和文化,大體可與華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橢圓形簡陋住房,陶器有紅褐色與灰褐色兩種。大地灣型別文化遺址在西漢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禮縣、徽縣等地區均有發現,說明華胥族人已遷入該地區,或是其文化已影響到今甘肅東南部地區。當時天水地區還遷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們和土著逐漸融合,向西(今甘肅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肅隴南、陝西漢中及四川等地)遷徙和發展。 華胥在成紀住居住一段時間後,留氏族於此,便帶領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東返。

    東返陝西

    華胥帶領族人返回隴山以東,可從考古文化中尋找。 陝西寶雞距今約8000年的關桃園前仰韶文化遺址,說明華胥族曾遷居於此。之後一氏族留居(後發展為部落,並向外遷徙),華胥則帶領一些氏族東返。“華胥氏自華亭經華池、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而遷至華山地區,創造了彩陶文化。”這是留居華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後的東徙,非華胥本人。 華胥帶的部落氏族較多,一路時有留居者,又有分路遷徙者。她本人帶的氏族當返居於麗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藍田縣,一個氏族則遷入商州(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從而帶入了“華”的名稱,如華陽、華胥渚、華山等等。 清代胡渭《禹貢錐指》雲:“華陽,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經》有陽華之山,即華陽”。“其他即古陽華藪(澤之義),蓋藪因山得名,山藪在華山之陽,正禹貢之華山也。”《山海經·西山經》雲:“華山一名太華。”《白虎通》雲:“西方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日華山。”《華山記》雲:“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 《仙佛奇蹤》雲:五代時,道士“陳摶居華山,有一客過訪,正值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客怪而問之,其人日:此先生華胥調,混沌(指盤古氏)譜也。”何光嶽釋:“華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華胥氏以花為圖騰之義”;“那‘異人’把華山看作為華胥氏之地。可見華山乃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 漢於華山之北置華陰縣,今縣城南有掌華山,華山南有華陽鄉。華縣西有臨潼縣華清池,旁有華清官。華縣北鄰大荔縣的東北有華原”。這些“以華字為名稱的地名,皆與華胥氏東遷有關。” 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較多,時問有先有後,不能斷定就是華胥本人時形成的,但與其族或裔支族的遷居、遷經有一定關係則可以肯定。渭水流域今陝西之前仰韶文化遺址,如臨潼白家,渭南北劉、華縣老官臺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遺存應與華胥本人氏族的發明彩陶有一定關係。

    後裔遷徙

    華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東遷徙,分路進入黃河北岸,遠至東北;一路進入南方(有的沿長江而上進入蜀地,再與長江上游徙人的華胥族結合,遷入貴州、雲南等地)。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雲:曲阜為古代大庭氏之國,“再東至華胥,華胥為羲族舊國,只有華胥名號,不能更改,故仍從舊稱,呼之日華胥,易字為赫胥。”山東地區的華胥或赫胥陵,華不注山、華泉、華陰集等,均為華胥後裔遷居地的遺蹟或名稱。《晉書·嵇康傳》雲:“康嘗遊洛西,暮宿華陽亭。”《通雅》雲:“華亭在密縣。”即今河南新密。商丘的華邑,亦是如此,為華胥後裔自西向東遷徙於此而形成。 南方的華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後的華胥裔支族遷徙時帶人,或因遷居而命名。如湖北棗陽東的華陽河、江陵市東西魏置的華陵縣、潛江市南漢置的華容縣及境內的華容河;江西靖安縣北的華坊街、奉新縣西南的華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華林山、郴州市的華塘鋪;唐朝在成都置的華陽縣;江蘇豐縣的華山(小華山)、江陰縣的華墅鎮、句容縣的華山、江寧的華里;上海的華亭、華涇港、華涇市;福建莆田的華亭、華胥山;浙江紹興的華會鎮、義烏唐置之華川縣、開化縣的華埠鎮;廣東遂溪縣的華封墟、潮州的華美村、南海的華平墟;雲南的華坪縣等,雖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確指,但或均與華胥後裔的遷徙或文化傳播有一定關係。

    第三、咱們不說蚩尤,就說說黃帝。

    黃帝(少典之子) 前2697年~前2597年 ,在位101年。來看看臨魁(炎帝之子) 前3076年~前2997年, 在位80年。黃帝在炎帝之後,比炎帝兒子晚了300多百年。

    華夏共祖

    華胥生下伏羲和女媧,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開卷有載,正是由於華胥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有關華胥和伏羲女媧的傳說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所以華胥是中華始祖,華夏之根,民族之母。

    殷函、尹紅卿編譯的《史記·五帝本紀》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黃帝。因黃帝以前文字記載不詳,司馬遷著《史記》時,對歷史考證非常嚴謹,所以,從黃帝開篇。”可見,從華胥到炎帝、黃帝,是中國從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變過渡時期,前後是一脈相承的。

    還有沒有人說三道四什麼中原什麼漢的?忘記說了蚩尤也是華夏子孫後裔的祖先。

  • 9 # 換個名字繼續懟

    中原範圍大了,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都屬於。看你問那個省?按照史學個考古來說吧。

    黃帝“生於姬水,炎帝生於姜水”。姬水在關中西北,姜水在關中寶雞地區。

    如今在寶雞姜水沿岸,考古學家發現了5000—6000年前的“姜氏城遺址”,遺址面積49萬平米。極有可能是炎帝部落早期都城。而在姬水沿岸,陝西西安高陵縣發現5000—6000年前的“楊官寨遺址”,遺址面積100萬平米,極有可能是黃帝早期的都城。這兩座城市遺址都與傳說的黃帝時代吻合。

    根據史料記載和歷史考古學家分析,炎帝和黃帝集團透過“板泉”之戰,黃帝勝利,於是黃帝,炎帝部落融合為炎黃部落聯盟。他們統治整個渭河流域,在向東發展的過程中被潼關黃河所阻擋,於是沿著渭河的支流洛河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北上,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河圖洛書”的傳說,最後他們定居陝北延安,《史記》記載”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他在黃土高原建立了華夏集團,而延安又發現多座史前城市遺址,其中4500—5000年的“蘆山峁遺址”遺址分佈200萬平米,極有可能是黃帝后期的都城,因為在蘆山峁遺址去年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遺址。黃帝部落正是以此地為大本營,東出黃河戰勝蚩尤部落統一整個中原,黃帝在這裡走完人生最後的日子,死後葬在這裡,由於百姓愛戴,不忍相信黃帝去世,於是為了神話偉人,編出黃帝乘坐黃龍飛昇上天,百姓不捨緊抓衣角,後將撕下的衣角埋葬的傳說。而《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隔壁的縣叫黃龍縣,與此肯定有聯絡。華人有給祖先陵墓種植柏樹的傳統,延安黃帝陵,八萬多顆約5000—500年的古柏群,就是歷代後人祭祀先祖的鐵證吧。

    後來的堯舜則在黃帝陵黃河對岸的山西臨汾建立堯舜之都,這裡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約4500年,遺址面積280萬平米的“陶寺遺址”。

    而大禹在位於黃河中游”幾”字彎的司馬遷老家韓城做了“大禹治水”。《史記》記載“禹都陽城”。司馬遷老家韓城古稱(夏陽、龍門),治水之地龍門,夏朝和陽城,這與夏陽這個古稱聯絡緊密。而黃河東岸的山西夏縣也是大禹封邑的傳說地“陽城”之一。

    後來大禹建立夏朝,夏都應該是位於黃帝陵北部的中國最大城址,距今約4300—3800年,遺址面積425萬平米的“石峁遺址”,就極有可能是夏禹建立的夏都,作為中國第一王朝國都,石峁巨城,出現顛覆中國建城歷史的遺蹟,馬面城牆,甕城,內城,外城,皇城,城牆紝木技術,以及四周十幾座衛星城遺址。這絕對是一個王朝都城的規模。而石峁和陶寺考古學家認定,石峁人滅了陶寺人。而歷史上堯舜下來就是禹和啟。看來不是堯舜禪讓給禹,而是政變。在石峁遺址出土的遺物有大量鱷魚屍骨和鴕鳥蛋,陝北地區不會有些動物,說明石峁先民的勢力範圍已經與長江一帶聯絡起來了。

    後來在3800年左右時石峁遺址廢棄了,也許是氣候變化的原因,或是外敵威脅,石峁的夏朝人,順黃河南下,經過幾年的遷移,終於遷到了河南伊雒平原,於是又在此建立新的城市,而此時夏王朝的實力大不如前於,進入夏朝後期或商朝早期,這裡考古學家發現約3700—3500年前的城市遺址,”二里頭遺址”,遺址面積300萬平米。此時的夏朝實力大不如前,所以二里頭沒有像石峁425萬平米那麼巨大,那麼先進,沒有馬面城牆,甕城,烽火臺,內城外城,衛星城等設施,也許它還不是都城,只是一個大城。

    遷到伊雒流域的夏王朝面對東部東夷人部落的威脅,最終在3600年前,東夷人“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亳“,與“二里頭”共用了近百年,受到外族或洪水威脅,”盤庚”又遷都到山東,河北,山西等地最後遷到河南安陽。以後得歷史我們都知道,起源於寶雞的炎黃後人周人,考古學家在此發現4500年前的鄭家坡遺址,這就是周人的起源地,經過不斷壯大到周武王又滅了商,建都在了鎬京,申侯聯合犬戎又殺了幽王,於是平王又遷都到了雒邑開啟春秋戰國時代。

    陝西、甘肅、山西是炎黃部落發源地,山東、是東夷人主要發源地。河南、是華夏、東夷、苗蠻融合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歇後語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