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安門的門洞數量,是皇權至高無上的體現,但“五”這個數字,據說是因為宋朝權相的不學無俗造成的,是這樣嗎?
4
回覆列表
  • 1 # 五味社

    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解釋是“九五之尊”的體現,比如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因此體現了九五之尊。

    但是這樣說法究竟靠不靠譜,未知。

    門洞五個,確實體現皇權至上。皇室宗親、封疆大吏和藩屬國王都是三個門洞的。

    天安門五個門洞,各有各的用處,中間是皇帝走的,不過一年開不了幾次,只有重大節日才開,然後皇后結婚的時候,可以走,科舉考試三甲也可以走。

    旁邊兩門是皇室宗親走,最外面的則是三品以上的官員走,因為只有三品官員才能面見皇帝。

    當然門洞的等級並非是中國獨創,西方國家也已如此。

    德國的勃然登堡門也是五個門洞,各個門的用處和天安門才不多,後來才能平民走。

    最後,說一點,九五之尊的說法未知,是因為唐以前,基本都是三門,有個別出現五門,是為了彰顯皇家氣派。宋朝時五門才成為皇室的標配,但並非是九五之尊的體現,而是蔡京溜鬚拍馬的誤會。

  • 2 # 貓眼觀史

    天安門的五個門洞,主要是為了彰顯皇權至上,因為在以前皇室宗親、封疆大吏、藩屬國王是三個門洞的。天安門中間最大的門是皇帝走的,旁邊兩個是皇室宗親走的,最邊上兩個則是三品以上官員走的。可以說五門是皇族的標配。

    很多人就認為這個天安門為什麼會有五門洞,那時因為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門洞五道,體現的是帝王“九五之尊”。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事實上還真的是這個不學無術的蔡京造成的,事情是怎麼一回事呢?

    宋徽宗趙佶突然有一天想重新修建宣德門,宣德門原本是唐朝時期的古樓,宋太祖也曾經擴建過,一直都是三道拱門,可就是這位宋徽宗,他為人講究拉風,也就是派頭要足,現在來說就是裝X,他即位後立馬對宣德門進行擴建,整改,而這個任務恰好交給了蔡京,丟下一句話:“這件事就交給你了,無論如何你都要給我建成一個又豪華又派頭十足的城門來!”說來也是好笑,蔡京在書法上是一流水平的,可是文化水平跟不上,他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怎麼才能建造出能讓宋徽宗滿意的城門,然而有一次蔡京無意中閱讀《禮記》時看到,裡面就有個詞叫“天子五門”,蔡京想都沒想就出門吩咐下來,開始動工,建造出來後果然十分的拉風,顯得格外的大氣,宋徽宗拍手叫絕。

    (宣德門示意圖)

    要知道在北宋以前的城門可都是三道的,自北宋以後就不斷有五門的出現,正是因為蔡京這個拍馬屁的行為,到了後世五門竟然成了皇宮的標配,後代皇族一直沿用。其實當時《禮記》記載的“天子五門”的含義是皇宮要有五重城門,即皋、庫、雉、應、路五門,並非是並排的五門,然而恰恰是蔡京並不知道,他認為五門就是皇族的象徵!

    (天子五門)

    到了後來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五門就是天子的象徵,這種現象在國外都開始流行起來,因為天安門一開始也是三門的,到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也就是現如今天安門的雛形,這時的天安門是叫承天門,到了清朝才改名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 3 # 狄飛驚

    不光天安門,宋朝以後的很多城門都是5個門洞的,據說這是北宋權相蔡京的“傑作”,但蔡京是北宋人,紫禁城是明朝永樂年間才開始修建的,跟蔡京啥關係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南宋陸游的筆記小說《家世舊聞》曾記載:

    “先君言:宣德門本汴州鼓角門,至梁建都,謂之建國門。歷五代,制度極庳陋,至祖宗時,始增大之,然亦不過三門而已。蔡京本無學術,輒曰:“天子五門,今三門,非古也。”天子五門,謂皋、庫、雉、應、路,蓋以重數,非橫列五門。京徐亦知其誤,而役已大興,未知所出。”陸游曾聽自己父親講過,蔡京在主持修建汴京的宣德門時,為了迎合宋徽宗,搬出《禮記》“天子五門”的記載,說只有在城門上建五個門洞才能顯得“高大上”,於是宋徽宗批准了他的設計。實際上,這裡的“天子五門”是指“五重門”,並非橫著排列的五門,比如清代時的“五門”由外至內的順序就是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

    在北宋當時,雖然有人知道蔡京的解釋是錯誤的,但工程已經開工不好變更,於是乾脆就將錯就錯,把城門建成了5個門洞。

    令人疑惑的是,蔡京一向以“權臣奸相”和“亡國老賊”的形象遺臭萬年,就連現代的鍵盤俠們都知道5個門洞是錯誤的設計,那麼明清兩代儒士輩出,勢必對此更為清楚,但他們為何仍然沿襲了這一不符合古代禮制的錯誤做法呢?筆者以為,這一設計雖然不符合古制,但卻正應了皇帝“九五之尊”中的5這個數字,與3個門洞的設計相比,更突出了皇帝的尊貴地位,因此被後來的朝代所接受,無論是南京故宮,還是後來新修建的北京故宮天安門都使用了5個門洞的設計,也就是如今天安門的模樣。
  • 4 # 布夫舟

    五個洞其實就是表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天安門是在明朝的時候朱棣建的,跟“不學無俗”的宋朝權相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吧。

    最早的時候天安門叫做承天門,是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而建立的。後來,戰亂中遭到破壞。順治帝重修了承天門,並在公元1651年改名了天安門,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天安門是由城樓、城基和城臺三部分組成,城樓為重簷山龐 殿頂建築 , 八角簷角分上下兩層 ,東西寬9間,南北進深5間,有著“九五”之尊的意思在裡面。城基是1.59米高的漢白玉須彌座,而城臺是用每塊24公斤的城磚築成的,高14.6米,有5個拱形門洞。

    要知道這五個門洞不是誰家都能有的。當時皇室親王、封疆大吏等人的大門最多隻能有三個門洞。並且,這五個門洞在那個時候也不是誰想走哪個就能走哪個的。清代的時候,中間最大的那個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兩側的則是宗室王公大臣,外面兩側則是三品以上官員。所以說這五個門洞代表的就是身份的等級,體現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天安門也是重修建的。由於52年前,河北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天安門也受到了其影響,破損變形嚴重。無奈之下,只能按照原來的規模和形式進行重建。在當時情況,重建天安門是機密工程,市民根本不知道這裡在幹什麼。工程進度非常緊張,據說拆除用了7天,重建用了112天,並且在拆除的過程中,工人還挖出了一顆八國聯軍炮轟天安門的炮彈。

  • 5 # 慎思學社

    天安門是一座古城門,共有五個門道(就是題中說的洞),二層九扇城樓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九五之尊的意思。

    《易經》裡提到九為陽數(奇數),五為中數,九五之尊代表帝王,故宮裡很多建築材料都是九或五的倍數,如九龍壁。所以很多人認為明代蒯祥設計天安門的時候是按照這個來建造的。

    門道和二層城樓門其實並不是一回事,我們按照歷史演變看看五個門道是怎麼來的:

    唐朝之前的城門均為一門多道

    以一門一道和一門三道為主,到了隋唐基本定型為一門三道。

    認可最多的是說中間是君王的御道,兩側是大臣通道或者重大典禮的車馬道。

    在唐以前,都城正門和宮城正門多為三個門道。

    從大明宮開始有五個門道

    大唐盛世為了彰顯大國風範轉變為五個門道,下圖為紀錄片《大明宮》丹鳳門。

    宋代延用了這個規制,到宋徽宗年間營造宣德門,工程由蔡京主持。蔡京堅持認為《禮記》中記載“天子五門”,而此時宮城正門只有三個門道,太過簡陋,便開始大興土木擴建。

    其實《禮記》中記載的是指“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指的是天子居所應該有五重城門,而不是一個門有五個門道。

    蔡京和他的黨羽牽強附會又提出之前唐朝丹鳳門也是五個門道,於是營建了五門道的宣德門。

    至此,五門道正式成為皇宮制度性標配。

    到了明朝建承天門延用了這個規制,到了清朝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

    所以這裡的五個門道並不是象徵“九五之尊”,而是蔡京拍皇帝馬屁的誤會。

  • 6 # 完美理財

    “一個紅色房子加上五個門洞就是天安門”

    一種廣為流傳的解釋是,皇宮內的數字多為“九”、“五”,如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五個門洞也是為了體現帝王的“九五之尊”。

    門洞數為五個,確實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天安門只能放在皇帝的家門口,而皇室親王、封疆大吏和藩屬國國王家的大門,都只能有三個門洞。

    這五個門洞也各有用處,以清代為例:中間最大的券門只有皇帝才能走,兩側稍矮的券門供宗室王公使用,外面兩側的門道則供三品以上官員通行。

    天安門最初被稱之寓意為“承天啟運,受命於天”的“承天門”,當時為紫禁城的正門,設計者是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到了清朝順治八年才改名為“天安門”,寓意“外安裡和,長治久安,皇帝為天之子,順應天命實行皇權”。

  • 7 # 清風明月逍遙客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為三層樓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今天的樣式,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為明初大建築師蒯(kuǎi)祥。他出身於工匠世家,精於建築結構的設計和製圖,在建築學上的創造可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確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其幾何原理掌握得相當好,榫鉚技巧在建築藝術上有獨到之處。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從金陵北遷時,徵召全國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繼續大興土木。蒯祥作為明成祖的隨從人員,先期北上,參加皇宮建築設計。由於蒯祥的設計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宮廷的正門——承天門。

    這項工程在蒯祥運籌下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樓形狀與今日大致相仿,但規模較小,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原型。城門建成之後,受到文武百官稱讚,永樂皇帝朱棣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攻佔京城,承天門毀於戰火。七年後順治下令重建,並更名為“天安門”,經過這次重建33.7米,廣9間,深5間的天安門初具規模。

    1966年3月8日,邢臺大地震使得天安門城樓發生損壞與變形,後在毛澤東批准下重建天安門的計劃被提上日程。重建後的天安門,擁有9級抗震設防,即便經歷了嚴重的唐山大地震,也始終巋然不動。

    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組成,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城樓上60根硃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臺,上有兩層重簷樓,有黃色琉璃瓦,房分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

    南北兩面共有36扇硃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

    天安門城樓大殿為重簷歇山式屋頂,有正脊一條,正脊的兩端有一對華麗的龍型琉璃裝飾物,稱為龍吻,另有垂脊8條,在垂脊頂端各有一條龍吻,故有“九脊封十龍”的說法。龍吻,又稱為“鴟吻”,鴟尾的形狀呈月形,有點像魚的尾巴,又有點像鳥,人們當時把它裝飾在屋頂上,其作用有“避火”鎮災之意。

    此外,屋簷的8條垂脊上各有十個栩栩如生的仙人走獸,最前面的是“騎雞仙人”,之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犬、鬥牛九種形態各異的走獸。

    它們有的是神物、是至高無上權利的象徵;有的則是寓意美好的祥獸,是吉祥雄偉的象徵;有的是神話故事中的海中異獸,能興雲作雨,故被人放在了屋簷上,成了滅火防災的“能手”。

    天安門上的這些小獸,不只是一種裝飾,也代表了華人融入在建築中的意識符號與風水講究,足以見中國建築學之博大精深!

  • 8 # 子夏故壇

    天安門置五個門洞,最主要的原因是和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有關。門之用,行也;五門者,五行也;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

    根據《周易》後天八卦的五行規律,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方,時為春天,五行屬木,象徵萬物初出,生機盎然;斗柄指向南方,時為夏季,五行屬火,象徵萬物皆現,興盛發達;斗柄指向西方,時為秋天,五行屬金,象徵萬物成熟,天下收斂;斗柄指向北方,時為冬季,五行屬水,象徵萬物閉藏,含元固本;當斗柄指向西南之隅,時在夏秋之間,為一年四季的中間,位在後天八卦的坤位,五行屬土,象徵萬物致養。五行,是萬物隨時間而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

    儒家講中庸之道,重中正之德,故以中為貴。天安門五個門洞中以中門最為高大就是這個道理。五個門以中門最為尊貴,稱為九五之門。這裡的“九”與“五”皆為五行之數,“九”為五行之金的成數,五行中金為至剛,金之成數為至剛之數,故“九”為至剛之數,象徵陽剛。“五”為五行之土的生數,土的生數為五,成數為十,十是滿數,數滿則隱;五為用,十為隱,故以五象徵土德,居中為用。《易·說卦傳》曰:“乾為天、為金”,又曰:“坤為地”,故“九”代表乾,為天;“五”代表坤,為地。那麼“九五”就代表乾坤、天地,故“九五”也是古代天子的象徵,稱為“九五之尊”。“九五之尊”行“九五之門”,故五門中的中門是帝王專屬之門,只有天下至尊者可以通行,一般人是沒有資格走中門的,否則就是僭越行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至上,人民萬歲,故人民代表應該是可以走中門的。

    其它四門分屬木火金水,當各有象徵意義。本人冒昩妄測,木與火代表春夏,萬物之所出也,故木與火為出門,外行也。《易·說卦傳》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金與水代表秋冬,萬物之所入也,故金與水為入門,歸於內也。《易·說卦傳》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

    天安門城樓,其用為觀禮臺,故天安門的設定必以古代禮制為規範,其一磚一瓦,一門一柱都應該是有講究的。如其上十柱九閣,其下五門,就是應“九五”之數的。

  • 9 # 平沙趣說歷史

    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稱“天安門”。簡單來說,天安門的形象是一個紅色房子加上五個門洞,那為什麼是五個門洞呢?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皇帝為九五至尊,所以皇宮內的事物常見九、五,如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五個門洞同樣如此。

    ”九五“出自《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演變為皇帝的專用代稱,門洞數為五個,確實可以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親王等的府邸只有三個門,但五門洞的起始跟九五沒太大關係,而是跟題中所說的宋朝權相有關係。

    在宋以前,五門洞建築寥寥可數,夏商周三代多為單門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多門道。直到漢代,漢惠帝給長安城建城門,才出現三門洞,此後千餘年,三門洞一直佔據主流。

    到了唐朝,才出現五門洞的情況,但也很少。據記載,唐長安城郭城南側中門明德門、大明宮南側中門丹鳳門為五門洞。但這兩個門是個面子工程,只是為了彰顯皇家氣象,中間三個門平時不用,只有皇帝祭祀才打開。元大都宮城南門崇天門以及明南京故宮午門、明清北京天安門、端門和午門。在唐以前,都城正門和宮城正門多為三門道,唐代兩座五門道城門是為了彰顯皇家氣象,不屬常例。

    下一個出現五門洞的是北宋汴梁宮城南門宣德門。

    宣德門本為唐代汴州鼓角門,只有兩個門道,很不符合皇家氣象,於是宋太祖擴建汴梁城時,將其擴建為三門道。

    宋徽宗即位後大規模營建宮城,工程由權相蔡京主持。據陸游《家世舊聞》記載,蔡京認為《禮記》中載“天子五門”,而此時宮城正門只有三個門洞,實在太簡陋,必須大興土木擴建。

    但《禮記》中“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鄭玄所注)指的是天子所居處要有五重城門,而不是一道門有五個門洞。蔡京不學無術,在那裡瞎扯,他的門客為了恭維討好,還把唐朝大明宮丹鳳門也是五個門道的先例扯了出來,於是擴建勢在必行。

    這個由於蔡京皇帝馬屁造成的誤會,最後卻成了定製,自宋徽宗重修宣德門起,五門道成為了皇宮制度性標配,元明清三朝皆沿襲之。

    如此長時間的五門洞,已經不像唐朝那樣是個面子貨了,它也有自己的功能。

    由於人口增長,所以單門洞逐漸無法適應時代,慢慢變成雙門、三門,同時為了防止進城和出城發生擁堵,多門洞衍生出交通分流的作用,三個門洞,一個運貨進、一個運貨出,中間人行,既緩解交通壓力又保障交通安全。

    當然,這是城門的作用,對宮門而言,來往人員根本沒有那麼多,它的作用是禮儀上的,也就是用來分清出入者的等級。

    元朝之前皇宮正門的出入方式為左文右武,這標識著皇帝對文臣的重視(元朝尚左)。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左右究竟是按皇帝朝向算還是按大臣入宮的方向算?爭來爭去的結果就是明清時期的承天門(天安門)。

    天安門五個門洞逐次縮小,中間最大的只有皇帝才能走,兩側稍矮的供宗室王公使用,外面兩側的則供三品以上官員通行。人員等級按照門洞大小安排,左右之辯就徹底解決了。

  • 10 # 瀟灑人玍

    身份等級的規範

    門洞數為五個,確實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天安門只能放在皇帝的家門口,而皇室親王、封疆大吏和藩屬國國王家的大門,都只能有三個門洞。

    北京恭王府大門、保定直隸總督府大門和首爾景福宮光化門(由上至下),都是三個門洞

    這五個門洞也各有用處,以清代為例:中間最大的券門只有皇帝才能走,兩側稍矮的券門供宗室王公使用,外面兩側的門道則供三品以上官員通行。

    從目前的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與天安門同為五個門道的城門在中國歷史上寥寥可數,只有唐長安城郭城南側中門明德門、大明宮南側中門丹鳳門、北宋汴梁宮城南門宣德門、元大都宮城南門崇天門以及明南京故宮午門、明清北京天安門、端門和午門。在唐以前,都城正門和宮城正門多為三門道,唐代兩座五門道城門是為了彰顯皇家氣象,不屬常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友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