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輝650
-
2 # 天眼觀世界
當時白起已經接近斷糧,軍營存糧肯定不多,此時趙國也燈枯油盡,所以無法以戰養戰。秦王只要斷糧,白起只能乖乖回來。
-
3 # 小龍女5505
長平之戰後,如果一代猛將白起不遵皇命,揮軍滅了趙國,將會徹底改變春秋戰國的歷史,趙國也不會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
4 # 葉秋6697
簡直就是開玩笑。長平之戰打到最後,雖然最終結果是秦軍大獲全勝,45萬趙軍全軍覆沒,但秦軍同樣損失慘重。史料記載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略性決戰曠日持久,兩國都是舉傾國之力應對,雙方几乎都徵集了全國適齡男子參戰,呼叫了所有的糧秣物資供應前線。大戰過後,沒有國內的支援和物資供應,白起如何帶領疲憊之師繼續作戰?
-
5 # 老古看世界
是的 當時乘勝追擊完全可以滅掉趙國.當時在位的是秦昭襄王.當時白起要求出戰.1趙兵主力一已經滅掉了.第2 趙國軍心不穩.可以直接滅掉..秦王軍隊自身損傷比較嚴重.遊說范雎 南破楚國 北滅趙國 那功勞太大了.范雎的地位有受影響.
.
-
6 # szliuyun
這樣乾的前提是秦王還繼續保障他後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麼就是不聽秦王的,不聽老闆還要老闆出錢養你嗎?而且長平結束白起人氣爆棚,但是秦國也是筋疲力盡,否則秦王不會放過通達落水狗的機會,都說是范雎給秦王進讒言所以不打的,安知是不是秦王授意范雎這麼幹的呢?很簡單秦國也要歇口氣,百姓動員力也要到極限了,如果白起不聽,斷了糧草,宣佈白起叛亂,秦軍立刻會把白起綁了交給秦王的,秦人立功第一,不會跟白起乾的,白起聰明人不會做傻事的,而且白起功勞太大,秦王已經開始忌憚了,肯定在白起身邊做好緊急準備了,聽命是最好選擇
-
7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8 # 老餘侃大山
如果白起當時直接繼續進兵,趙國一定會拼死抵抗,部隊有可能會遭到重創,要是成功滅掉趙國還說得過去,秦王可能會不追究白起抗命,要是拿不下趙國,又使軍隊傷亡慘重,白起有可能就要被秦王處置甚至直接處死,畢竟古代王權至高無上,王的眼睛不容一點沙子,白起身負抗旨不尊,損兵折將兩大罪名夠他喝一壺了
-
9 # 歷史磚家
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元氣大傷,然而經此一役眾志成城,後來秦軍也攻打過趙國但被擊敗了。雖然白起乃秦國第一名將,但此時秦國損失也不少,趙括實際上並沒有那麼不堪被白起吊打。只是白起更勝一籌。秦王撤兵也是考慮到這方面的。
-
10 # 一鳴驚人影視
一樣被殺,因為就算滅趙國違抗王命要滿門抄斬,所以大王不支援滅不了趙國。如果大王不給你提供糧草,一時又攻不下趙國,那麼不撤軍就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到時沒有糧草軍心就會大爛,趙軍趁機進攻,後果不堪設想。
-
11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你的問題
你的問題問的是有問題的。長平之戰後,白起計劃直接攻入邯鄲,但有一點要注意,滅亡邯鄲和滅亡趙國是兩個意思。
打入邯鄲並不代表趙國就滅亡了。就拿秦國與楚國戰爭來說,白起攻入了楚國國都,楚王直接遷都,楚國依舊存活著。也就是說,白起攻入邯鄲是完全可以的,但滅亡趙國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趙國依舊有戰力當時的趙國,北邊李牧手中依舊擁有一批強軍在抵抗匈奴。而這批軍隊是趙國最強的騎兵,長平之戰後面對趁火打劫的燕國,趙國依舊能靠自己的實力吊打燕國,可見趙國的軍隊戰力依舊不俗。
再加上趙國上下對秦國的仇恨,也會轉化為一股不俗的戰力。
2,國際環境秦國虎狼之師,當時的山東五國坐看秦國與趙國打鬥,無非是想坐山觀虎鬥。因為趙國和秦國都是具有強大實力的國家,五國巴不得雙方透過長平之戰打個兩敗俱傷。
當趙國戰敗後,如果直接讓秦國滅了國,那五國可就再難抵抗秦國,所以他們絕對會出兵幫助趙國。
3,秦國國力受損長平之戰對秦國而言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30萬軍隊在長平之戰中被趙國拼掉。此時的秦國雖然能夠輕而易舉的攻入邯鄲,但是完全沒能力沒到整個趙國的。
4,總結所以,秦國攻入邯鄲,完全沒問題,但如果趙王遷都,秦國絕對滅亡不了趙國,反而容易被周圍國家聯合打敗。
-
12 # 秋雨魯北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殲滅戰,秦國在此戰後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反觀趙國不僅損失了僅40萬精銳也讓東方六國進入了被一統的倒計時。白起雖然坑殺了40萬趙國降軍為後人所不齒,但其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軍事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
長平之戰後秦軍疲憊不宜再戰長平之戰戰役持續了近半年,對於秦軍來說勞師遠征而且戰士們的思想情緒嚴重,不宜在進行大規模的攻堅戰。趙國軍隊被秦軍圍殲了四十萬人也讓趙國的軍民驚醒,此時的趙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景象。
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1、老將廉頗的消耗戰讓秦軍疲憊不堪
長平之戰前期趙軍主帥廉頗堅守不出給秦軍的消耗極大,長平遠離秦國導致秦軍的補給線太長,因此秦軍最宜速戰決戰而不宜消耗戰。但是老將廉頗自知決戰速戰必敗,因此採用了長期堅守的消耗戰策略,從戰役的意義上看趙國已經取勝。
2、趙括雖然被擊垮但秦國也成了疲憊之師
廉頗被反間計取代,趙括小兒最終還是葬送了四十萬趙軍,但從形勢上看趙國雖然在長平大敗但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急攻趙國很容易導致趙國國內軍民一心而全力阻擊秦軍。
秦王在長平之戰後也想讓白起一鼓作氣攻入趙國的首都邯鄲將趙國一舉拿下,只可惜戰神白起並沒有同意秦王的主張,白起認為秦軍已經是疲憊之師最宜修整。
假如秦軍不修整再戰邯鄲只是慘敗的結果即便是白起不受君命強攻邯鄲,那麼秦軍也不能乘勝消滅趙國。戰國後期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莫過於趙國和秦國,雖然長平慘敗但趙國還沒有到束手就擒的地步。邯鄲是趙國的國都趙國軍民也不會輕易將國都拱手讓出,因此秦軍想輕鬆拿下邯鄲還是缺乏必要的條件和實力。
1、東方諸侯齊救援秦軍大敗而歸
而趙國受到秦國的強攻後楚國和魏國的援軍相繼到達,再加上南韓也加入了討伐秦軍的聯軍中,最終秦軍大敗損失軍隊高達三十萬人。邯鄲之戰的慘敗讓秦國元氣大傷,從而推遲了統一六國的步伐。
2、從決策上看攻打邯鄲就很失敗
雖然趙國戰敗秦國從實力上說已經遠遠超過了趙國,但是戰爭觸發的因素很多,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戰神白起都認為不宜再戰,只可惜秦王為了加快統一的步伐不惜違背戰爭的法則。
此時的秦國雖然戰勝,但是軍隊已經疲憊不堪應該修整積蓄力量以備再戰,而邯鄲是趙國的國都,趙國是會拿出拼命的架勢和秦軍決戰的。秦軍對攻打趙國邯鄲的困難程度估計不足最終導致了戰役的全面失敗。
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此所謂為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為天下屈者也。 夫勝一臣之嚴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史記》結語殊不知長平之戰成了戰神白起的謝幕之戰,此戰也是白起的巔峰之戰。面對秦王一統六國的宏大心願他卻默默的選擇了明哲保身。當然邯鄲之戰本就是錯誤的決策,只不過白起在國家利益面前表現的更在乎自己榮譽缺乏了點家國情懷,最終戰神被秦王處死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
13 # 大白白野
這道題不好回答,因為當時情況很複雜,可能會岀現以下情況:
1、直接滅掉趙國,會極早結束戰國七雄局面
如果白起乘長平之戰獲勝之威,直接滅掉趙國,極有可能早曰結束戰國七雄局面,因為當時只有秦、趙兩個國家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史料記載: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最後,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推遲了秦國戰爭的步伐。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才統一六國。這之間又相差了39年。
2、直接滅掉趙國,白起遭到陷害,出現短暫六國並存局面
從歷史發展來看,自作主張釆取軍事行動的將領結局不太好。漢元帝時期陳湯假託聖旨,脅迫甘延壽攻殺匈奴郅支單于,成功了還經常遭到彈劾。
白起如果滅掉趙國,範睢等人添油加醋陷害白起,秦昭襄王那麼強勢,白起結果也不會好。其餘五囯如果搞聯合,也會阻止秦國戰爭步伐。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表明長平之戰以後,各國聯合也是可以擊敗強秦的。
3、白起沒有能力做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長平之戰關鍵時期,秦昭襄王親自參予組織,秦昭襄王是很有掌控能力的,尤其秦國也是集中國力打長平之戰,軍隊最終調動權一定掌握在秦昭襄王手中,從事後範睢陷害白起,和白起被害等一系列事情來看,白起做不到私自指揮軍隊消滅趙國。
-
14 # 秦牧5
假設白起不聽王命直接滅趙,那大機率會讓戰國重新洗牌。①魏、韓、楚三國結盟共抗秦國,燕國大機率會和秦國搶奪趙國領土而不是直接加入抗秦聯盟(畢竟要防備齊國和搶奪趙國領土會牽制燕國的大量兵力和精力)。齊國則和六國都有仇恨雖然復國成功但國力有限,最主要的是秦國和魏、韓、楚三國消耗有利於齊國發展和崛起。②蘇秦五國伐齊的成功是建立在趙、魏、韓三國無法承受秦、齊、楚的夾攻所以就要先解決秦、齊、楚任何一家,正好燕國內亂趙王扶持燕國質子上位(秦惠文王的外甥,嬴稷的表弟)也就是後來的燕昭王。樂毅就是趙王派去協助燕昭王的代表加上燕昭王求才求將恢復國力這時候等的就是燕國恢復國力和對齊的戰機(齊軍主力不在齊國),正好滅齊符合秦國的戰略規劃(秦、齊初戰慘敗)於是在齊滅宋後組成了五國聯軍(秦、趙、魏、韓、燕)滅齊。秦軍困住齊軍主力同時防備趙、魏、韓打完齊國掉過頭來攻打秦軍,趙、魏、韓、燕四國攻打齊國民兵打下了齊國的大部分領土而楚國趁齊國主力和民兵都被五國聯合拖住偷襲齊國。這也是為什麼燕國最後排擠樂毅的主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樂毅遲遲不肯滅掉齊國的最後2座城池有自立為王或者是養寇自重的苗頭。③五國伐秦不可能成功的理由。齊燕互防的同時燕國還想搶奪趙國的城池(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情況)而魏、楚、韓結盟抗秦(也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情況),所以對燕國來說趁魏、楚、韓和秦國互相攻伐時奪取趙國領土最符合燕國利益。齊國剛復國國力沒有回覆最主要的是秦國和魏、楚、韓互相攻伐符合齊國的戰略發展(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情況,秦滅五國齊國一次都沒出手過),當然對齊國最好的結果是燕國也加入伐秦聯盟這樣的話不管是消耗燕國實力還是偷襲燕國都是對齊國有利的選擇。④秦國的結果無非是和魏、韓、楚消耗一波退入函谷關而趙國徹底消失甚至於被魏、韓、楚、燕四國瓜分,魏、韓、楚因為和秦軍互耗一波後也無法燕軍大戰一場只能搶奪未被燕國攻下的趙國領土最多也就和燕軍小戰一場。燕國將成為秦國的隱性盟友(歷史上的真實情況),秦軍修養好後就是和魏、韓、楚聯盟的連翻戰爭(歷史上的真實情況)。結局就是魏、韓、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李牧將無用武之地很有可能投秦(李牧沒有家族的支援很難在魏、韓、燕三國中受到重用,因為李牧的慣籍是河北刑臺本身又是贏姓),秦國一統戰國的結局不會變唯一改變的是可能秦始皇不是贏政。
-
15 # 農民工說古道今
長平之戰後,如果白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滅掉趙國會怎麼樣?明確回答提問者的問題,白起即便想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滅掉趙國,他也做不到!白起雖然號稱“戰爭屠夫”、是戰國後期一等一的武將,但戰爭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軍事行為,背後的政治因素才是戰爭的本源!
秦昭襄王為何要換下白起關於秦昭襄王為何要在長平之戰後臨陣換將、換下白起的原因,後世的很多史家將責任全部推給了范雎。說范雎擔心白起功高、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以“秦軍疲憊,需要修整”為由攛掇秦昭襄王撤兵並藉此換下白起,以免白起立下滅趙之功、威脅自己的地位。這或許是范雎心中的“小九九”,但不要忘了,彼時的秦昭襄王可不是傀儡、更不是傻子!他能如此被范雎輕而易舉地給忽悠了?很顯然,想要換下白起的並不是范雎,而是秦昭襄王自己。范雎只不過是替秦昭襄王說出口想說、卻又不便說出口的話罷了。當然,換下白起對范雎而言也是有利可圖的,這也是范雎願意替秦昭襄王背這個黑鍋的原因所在。
那麼,秦昭襄王為何要換下白起呢?這還要從長平之戰之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說起。秦昭襄王即位之後,權力一直遭到其身後宣太后的掣肘,尤其是大政方針的決策方面,宣太后幾乎壟斷了!秦昭襄王雖然是秦王,卻無法徹底繞開宣太后真正行使王權。宣太后一介女流,憑什麼?憑的就是她同母異父的弟弟穰侯魏冉和他手中掌握的兵權!為了牽制秦昭襄王,宣太后大肆重用魏冉與自己的另一位弟弟華陽君辛戎以及自己另外兩個兒子公子芾、公子悝。整整四十年,秦昭襄王一直遭到宣太后的掣肘,直到范雎來到秦國。在范雎的協助下,秦昭襄王一舉驅逐了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所謂“四貴”併成功逼迫宣太后“退休”,最終掌握了秦國的實權。
可是,這件事與白起又有什麼關係呢?白起早年間在軍中與魏冉關係頗為親近,在宣太后掌權之後,穰侯魏冉將白起推薦給了宣太后,也自此正式開啟了白起的“戰爭屠夫”生涯!之後,白起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而這一切離不開兩個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換言之,白起是宣太后的嫡系!這就註定了秦昭襄王不可能放心白起,用他指揮對趙戰爭完全是因為戰事的需要。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的有生力量損失殆盡,在彼時的秦昭襄王看來,滅趙只是時間問題,白起的歷史使命已然完成了。留著他繼續帶兵、甚至一舉滅掉趙國,除了給宣太后和魏冉“復辟”增加籌碼,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恐怕才是秦昭襄王換下白起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果白起繼續進攻能否滅趙歷史沒有如果,事實是秦昭襄王不僅換下了白起,不久之後還賜死了白起!殺人無數的“戰爭屠夫”終究敵不過自己的三尺長劍和無上的王權……在白起被換下之後不久,秦昭襄王便再度點燃了滅趙的烽火。只可惜,事與願違,不僅趙國舉國抗秦,楚、魏兩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也橫插了一槓子!結果,秦國大敗。白起之死,與秦軍的這次大敗也有著很大關係。秦軍大敗之後,秦昭襄王希望再度啟用白起,但白起卻“撂挑子”不幹了,死活不肯上陣。對於秦昭襄王而言,白起唯一的作用就是戰爭,現在“戰爭屠夫”不願意上陣打仗了,留著他還有什麼意義?最終,在白起被逼心不甘情不願前往戰場的路上,秦昭襄王命人追上並賜死了白起……如果不是這場大敗,或許短期內秦昭襄王還不會對白起下手。如果白起及時改換門庭,歷史或許又將是另一番局面了,但歷史沒有如果……
白起沒有上陣,結果秦軍大敗,如果白起親自上陣了呢?秦軍就一定能夠滅趙嗎?恐怕也未見得。後來秦軍大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國舉全國之力抵抗秦軍!說白了,趙華人為了不被滅國,拼命了!在這樣的形勢下,就算白起指揮,也未必就一定能夠一舉拿下趙國。這還不包括楚、魏兩國的武裝干預,秦趙之戰,楚、魏可以作壁上觀,但秦國想要滅趙,楚、魏恐怕很難坐視不理,不為別的,就為四個字——唇亡齒寒!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白起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秦昭襄王的態度。如果白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強行攻趙,秦昭襄王會怎麼想?“這次沒怎麼地呢,就開始不聽招呼了,要是我媽和我舅想要奪權,你白大爺是不是也得幫一手啊?”他會容忍白起帶著幾十萬大軍在外、不聽招呼嗎?秦昭襄王既然敢讓白起把這麼多軍隊帶出去,肯定是留了後手的。如果白起違抗君名、強行攻趙,軍中將領還會不會聽他指揮,恐怕就很難說了。畢竟倒了的宣太后和剛掌權秦昭襄王,該選擇誰,恐怕傻子都知道……
再就是後勤保障問題,白起攻趙是境外作戰,趙國為了自保、堅壁清野幾乎是必然的選擇,靠以戰養戰白起幾乎是做不到的,這也是白起一夜間坑殺數十萬趙軍降卒的原因所在,因為養不起呀!那麼,白起的後勤保障依靠誰?只能依靠國內的秦昭襄王,在這樣的情況下,秦昭襄王只要斷了白起的後勤補給,白起只能老老實實回咸陽,他別無選擇!
綜上所述,即便白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強行攻趙,恐怕也無法滅掉趙國,至少秦昭襄王就不可能讓他做到!一旦白起滅掉了趙國,又手握重兵,誰敢保證他不會自立山頭?誰又敢保證他不會藉此幫助宣太后和穰侯魏冉重新奪回權力?變數實在太大,秦昭襄王根本不敢賭這一把……這還僅僅是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呢?趙國背水一戰、拼命了!楚、魏擔心唇亡齒寒,武裝干預了……因此,白起即便強行攻趙,也未必能夠一舉滅趙。彼時白起的最佳選擇應該是盡力撇清與宣太后和魏冉的關係、向秦昭襄王表忠心並及時改換門庭。在獲得秦昭襄王的諒解之後,再作其他打算。但白起並沒有,最終秦昭襄王也只能是賜死白起了!在那個客卿多如牛毛的時代,一旦白起被迫流亡他國,將會對秦國造成巨大的國防威脅,白起只有死了,秦昭襄王才能真正放心……
-
16 # 坐看雲起時1218
長平之戰,白起率領的秦軍大敗趙括統領的趙軍,經此一戰,趙國四十五萬精銳損耗殆盡,元氣大傷,當時白起將軍向秦昭襄王建議乘勝追擊,直搗趙國首都邯鄲,滅亡趙國,但是在范雎的挑撥下秦昭襄王選擇了讓趙國割地求和,引發白起的強烈不滿,假如白起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消滅趙國,個人覺得白起很難消滅趙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長平之戰,秦國傷亡也很大,再次攻趙,戰鬥力肯定大打折扣。長平之戰雖然以秦軍的獲勝而結束,但是這次號稱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野戰不僅趙軍損失嚴重,秦軍傷亡也不少,初步統計秦國傷亡近20萬人馬,糧草消耗也很大,如果這時攻打邯鄲,攻城戰不同與野戰,那麼傷亡亦更大,加之剛打完仗很多士兵身心疲倦,傷病員也未得到及時的恢復,戰鬥力和攻城決心方面要大打折扣。
二、如國魏楚聯合趙,秦軍必敗無疑。戰國時期“合縱”,“連橫”成為常態,大家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加上守城最高執行者平原君趙勝帶著毛遂親自展開外交,曉以厲害,,再者平原君又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夫,有這層關係在,我們也都知道邯鄲之戰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從以上兩點看,魏楚兩國聯合救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樣魏、楚、趙三國聯手,從兵力上就已經完勝,如果三面合擊,那麼秦軍自然抵擋不住,必敗無疑。
三、邯鄲有戰國名將之一廉頗和平原君趙勝坐鎮,很難擊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坐鎮邯鄲城,白起很難打勝,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有廉頗老將軍在,秦軍也一直未佔到任何便宜,還損失了秦軍五名主將,可見廉頗的軍事戰術是很高超的,從邯鄲之戰中我們看出廉頗也是非常善於守城和把握戰場動態的,所以有廉頗固守城池,白起可能束手無策。
羅劍波說過 :“平原君乃重義、重賢、重德、重禮之人,實為難得的智者。”平原君是一個善於識人、用人的賢臣,長平之戰時他主張用廉頗禦敵,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主張,邯鄲之戰時他再次啟用廉頗,並且自己親自督查城池,老百姓守城士氣高漲,可見這樣的人對於白起攻打趙國也會造成很大的困難。
四、秦軍是長途跋涉,戰線拉的太長,補給會出問題而趙國方面是以逸待勞。長平之戰後秦軍如果繼續追擊攻打趙國,會造成戰線拉的太長,那麼補給很容易會出問題,加之新佔領的地方需要治理,需要分散兵力來駐守,這樣對於兵力攻城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秦軍長途跋涉,軍心比較疲倦而趙國是以逸待勞,對於秦軍也是不利的。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後,如果白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滅掉趙國是非常困難的,主要存在魏楚趙三國聯合的可能性,趙國自身還有良將,平原君和廉頗駐守邯鄲,白起方面,長平之戰損失也很嚴重,未有效補充兵力,戰線拉的太長,補給存在不確定性,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分析白起都很難擊敗趙國。
-
17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長平之戰後,如果白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滅掉趙國,那麼秦昭襄王接收趙國的國土。秦昭襄王在範睢的迷惑下誣說白起想自立為王,還是難逃被殺的結局。
-
18 # 一世嘉文
白起的判斷不會錯!
白起是什麼樣的人物估?
白起的判斷力是他戰略戰術的基礎。
當年伊闕之戰韓魏聯軍完全不知白起會怎麼打,結果白起一戰成名,斬殺韓魏二十萬。
攻打楚國,更是險絕,長驅直入,犯兵家之大忌才是真正的出其不意,關鍵是勝利了,楚國哀鴻遍野!
長平之戰,白起的伯樂魏冉被秦王驅逐,笵雎當政。白起還是一口的吃掉了趙國主力,四十萬趙卒埋屍沙場。
白起的後續還是有的,放走年輕的部分趙俘就是後續,這些被嚇破膽的年輕人,回到邯鄲那可是殺人誅心的宣傳員。趙國頓時被白起的陰影籠罩,各國戰慄,不敢救援。
此時的秦軍雖然損失不少,但以白起的判斷,仍然可以滅掉趙國,請相信白起,他掌握著當時戰場上的最詳盡資訊,他的判斷才是最專業的!
後世的判斷都不足以反駁白起的判斷,因為伊闕之戰是奇蹟,深入楚國千里更是奇蹟,長平之戰,拋開殘酷的屠戮不談,這一仗絕對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局。
白起如果違抗命令?沒有如果,白起無法違抗命令,因為長平之戰,秦軍的兵力大蓋在四五十萬,糧草供應離不開咸陽,一旦白起抗命,咸陽只需切斷糧道,派贏姓軍官揮一揮軍旗,秦國的連坐法不支援秦兵跟著白起抗命。
假設白起抗命得到了秦王的默許,糧草繼續供應,那麼趙國滅亡,就算不滅,也是苟延殘喘逃亡代地。
從此,秦國的國土深入中原,直接威脅齊國,齊國經過樂毅和田單的折騰,已經淪落到任人宰割的窘境。秦國稍作休整,兩三年後,白起出兵齊國,齊國唾手可得。
相信,只有白起不死,他親臨戰場,燕國不敢抵抗,南韓、魏國和楚國更是早就被白起打破了膽。
秦國等不到秦始皇,趙國等不到李牧。白起的歷史地位可能要躍升!!!
-
1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想想看,整個趙國一共只有300萬人,長平之戰一戰就損失了45萬作戰部隊,而且還是青壯年男子為主的精銳部隊,包括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和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按照戰國時期的人口比例來說,300萬人口也就是30~40萬青壯年男子,也就是說,趙國幾乎損失了90%以上的青壯年男子。
白起
這是對趙國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所以當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主帥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議:趁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就能滅亡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與當時的秦相國范雎在南韓和趙國使者割地求和的請求中,經過商議後,同意了趙國和南韓使者的請求,同時也就拒絕了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計劃。
當時的秦軍已經兵分三路開始做攻打邯鄲的準備了,一路由左庶長王齕率領一路攻打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冀城縣,這個地方在上黨的西南面,一路由司馬梗率軍北上攻打太原,太原在上黨的北面,還有一路由白起親自率領,準備經上黨向東直搗邯鄲。
長平之戰
但是秦昭襄王直接拒絕了,根據史記的記載,是趙國使者以白起功勞可能會超過范雎,會影響范雎在秦國的地位為由,說動了范雎,當時的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正紅,然後范雎就說動了秦昭襄王退兵,理由是秦軍經過三年的長平之戰,消耗太過巨大,如果繼續征戰,後勤供應及兵員都供應不上,秦軍需要休整,現在趙國和南韓送上了城池求和,秦國正好找個臺階下。
范雎這麼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范雎是秦國相國,如果私底下真的接受了趙國的說辭和財物,那麼范雎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目的就不單純,但是,秦昭襄王可不糊塗,而且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並且決策也是秦昭襄王下的,秦昭襄王是從政治的角度和秦國大局出發做決定的。
秦昭襄王
但是,無論是范雎還是秦昭襄王,都忽視了一個問題,他們都不在戰場上,戰場上親自率軍作戰的是大將白起,白起顯然更瞭解戰場上局勢,白起建議攻打邯鄲是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的,如果白起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為由,執意攻打趙國邯鄲,能否滅亡趙國?
其實答案很簡單,是不可能的。因為戰爭並不是只有軍事,還有政治和後勤補給,如果白起不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是不可能繼續戰爭的,起碼連糧食都沒有吃的,而且還是孤軍作戰,但是,如果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援,那麼滅亡趙國,還是很有可能的。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這就是為滅亡趙國做準備的,同時白起將240名年幼的趙軍士兵放回了邯鄲,趙國參與長平之戰的45萬大軍,只剩下240個年幼計程車兵活著回來,這對趙人心靈上的震懾是相當大的,白起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摧毀趙人的心理,為接下來的滅趙之戰做準備。
趙孝成王
在整個三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基本上是在孤軍奮戰,不僅其餘五國沒有支援趙國,就連趙國向東方六國借糧都借不到,為什麼五國不願意聯合起來支援趙國而對抗秦國呢?因為誰也不願意引火上身,一旦支援趙國,秦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他,況且合縱是相當難,六國是各懷鬼胎。
而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趁勝攻打邯鄲的命令,儘管給了秦軍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也給了趙國有時間調兵遣將建立邯鄲的防禦,同時還有時間向東方五國請求支援,同時,當初以割地求和換取秦國罷兵後,趙國居然又後悔,沒有將城池割讓給秦國,實際上,秦昭襄王拒絕白起攻打邯鄲的命令是錯誤的,是沒有任何政治利益的,反而給了趙國非常寶貴的喘息時間。
范雎
戰場上的戰機是稍縱即逝的,秦昭襄王如果支援白起攻打邯鄲,以白起的速度2到3天秦軍先鋒就能到達邯鄲,隨後就是圍城戰,這個時候趙國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雖然趙國在北部還有一支對付匈奴的軍隊,但是調動這支軍隊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還有趙國的世仇燕國在北邊對趙國虎視眈眈。
這個時候,秦軍雖難,但是趙軍更難,邯鄲城基本上是老弱病殘,連趙國平原君都要把自己的財產獻出,要把賓客派上戰場,都到這種艱難的地步,趙軍還缺糧食,再加上秦軍主帥是白起,要把邯鄲拿下來,並不是太難的事,就算有廉頗來防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趙國仍然是守不住的。
廉頗擅長打防守消耗戰,長平之戰前半段就是廉頗防守的,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的45軍隊中,其有5萬人是廉頗在防守中消耗的,雖然廉頗守住了長平,但是趙國已經沒有實力跟秦國玩消耗了,到最後,要麼無糧可吃全軍潰散,要麼決一死戰看誰能戰勝。
廉頗
當年白起率領孤軍都能攻入楚國腹地,攻破了楚國都城,只是因為楚國戰略縱深太大,無法滅亡楚國,但是趙國不一樣,長年的戰爭已經使趙國丟失了大片土地,趙國的戰略縱深已經沒有了,邯鄲的東邊是齊國的領土,北邊是有仇的燕國,西南大片土地已經被秦國奪取了,而北邊的太原也被秦軍圍攻,所以白起只要拿下邯鄲,基本上就能宣告趙國的滅亡。
可惜了,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在不久後,還逼死了一代名將白起,錯失了滅亡趙國的機會。
-
20 # 娛大記
將在外,可以君命不受。不過,將領敢不敢這樣做就是另一回事了。若是將領抱著必死之心這樣做,還能夠取得勝利,可能會有獨活的機會。不過,這樣做風險很大,是會被上司記恨的。
劉邦就記恨韓信,最終韓信也被殺了,原因就是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對劉邦的命令不重視,劉邦讓他來救自己,韓信以各種理由推脫。引起了劉邦的不滿,劉邦當了皇帝后對韓信也是百般的提防,最終殺了他。
白起對應的王是秦昭襄王,作為秦昭襄王的手下,是不能不聽話的。
秦昭襄王的猜忌心很重,他早年不得志,即便是繼承了王位,但是,他說了也不算,大部分時間都是他的母親羋月和舅舅魏冉在把持朝政。
正是因為如此,范雎找到秦昭襄王時,才說不知道秦國有秦昭襄王,只知道秦國有太后(羋月),有宰相(魏冉)。
范雎的話弄得秦昭襄王很沒面子,不過正是范雎點醒了他。他對范雎下跪,說先生交我應該怎麼做?
之後,在范雎的點撥下,秦昭襄王才真正的掌權的,他掌權之後,最忌憚別人分他的權了,即便是他的母親,他的舅舅,他都會對她們下手。舅舅被流放了,母親的權利給要過來了。
長平之戰,若是白起不聽他的命令,不撤軍。他就會懷疑,白起這小子是不是要造反了,帶著我的軍隊到趙國,還不聽我的話,是不是要和趙國聯合把秦國給滅了。
若是秦昭襄王懷疑白起了,十個白起都不夠他殺的,況且白起沒有造反的心。白起是瞭解秦昭襄王的,他不敢違背命令,所以,他只能放棄攻打趙國選擇回國。
再一個就是攻打趙國,白起沒有把握能夠取得的勝利。儘管說他建議秦昭襄王在打了長平之戰後,去滅趙這是一個機會。但是,去滅趙就能保證百分之百滅掉趙國嗎?這個時候的趙國,儘管說元氣大傷了,可是,北邊還有名將李牧呀,而且趙國本就是名將輩出之地,還有周邊的國家,他們會眼睜睜看著趙國滅亡嗎?
若是沒有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擅自出兵,若是打仗不利了,就有可能會導致他更快的死亡,這也是他不敢違抗命令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人言可畏呀,本來宰相范雎看白起就不順眼,沒辦法他的功勞太大了,若是他再把趙國給滅了,宰相范雎都要聽他白起的。
這是白范雎不願意看到的,范雎不想讓白起滅趙國,白起若是不聽秦昭襄王的話,范雎就會想其它的一百種辦法,來治白起的罪,讓白起死無葬身之地。這個道理白起還是懂的,他不敢得罪秦昭襄王,更不敢得罪秦昭襄王身邊的人。
若是沒有調令,他的部下聽不聽他的也是不好說的。能不能打勝仗,根本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保命。
最後我們都知道因為秦昭襄王的不支援,白起也沒有去滅趙國。可是,最終他還是難逃一死。因為僅僅過了幾年秦昭襄王,再次讓他滅趙國的時候,他直接對秦昭襄王說不了。他覺得這個時候滅趙國已經不可能了,趙國的援軍到了,趙國恢復實力了,已經滅不了趙國了。
秦昭襄王看到白起不聽自己的話,再加上其它人添油加醋,就賜死了白起。
看到了吧,白起的命就不屬於他的。秦昭襄王想要殺了他,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這種情況下,白起是萬萬不敢不聽秦昭襄王的話的,除非他背叛了秦昭襄王,像信陵君一樣,在偷取兵符救了趙國之後,不敢回自己的國家了。
但是,白起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儘管說有這種說法,但是,這個是不適用於大部分武將的,甚至沒有武將敢這樣做。
皇帝的命令,若是武將都不聽了,武將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只不過這個死是什麼時間而已,皇帝本來就喜歡殺武將,也最喜歡猜疑他們。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夾起尾巴來做人。
實際情況是,沒有君王的支援,任何一個武將,都是不可能打勝仗的,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可能會一時取得勝利,但是,不可能一世取得勝利。
回覆列表
滅不了趙國,
世界戰爭歷史戰爭分階段,有伐謀,有破國,有裂土,有滅國,很難一次搞定,國力,人口,人心,一次都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