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擴充套件資料:
人們經常把傳統中國的君主專制、愚忠、唯上等的源頭歸結於孔子,因為我們只關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所享受的哀榮,卻忽略了他生前的不得志,如果他的主張真是以維護君權專制為特點,他又何須顛沛流離卻始終不得諸侯國君們的重用呢?
孔子之所以不見容於當時的權貴,就在於他提倡的無論是德治、禮治還是人治,對於為政者來說都算不上是什麼好的治理手段,因為他不僅沒有賦予為政者無限的權威,而且還要求掌握權力的人首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守禮之人及賢能之人。
若確實按照孔子的構想來治國理政的話,統治者無疑就把自己關進了籠子,而絕不可能成為專斷權力的享有者。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仁的基本涵義是“愛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泛愛眾”,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愛人”的主體,包括一切人,上至貴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愛他人,行忠恕,沒有人可以逃避這項義務,對於君王來說,這項義務甚至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為君王的“愛”還應及於所有的臣民。
孔子雖然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他並不否定人們對利益的追求,相反,他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欲貴者,人之同心也”,甚至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從事比較低賤的職業而獲得財富也是允許的。
既然從普通的人性來看,人們“貧而無怨難”,所以為政者的責任,在治國時就要首先讓百姓“富之”,要讓他們“足食”,而要做到這一點,為政者必須要“節用愛人”。
不應向百姓索取無度而自己過奢侈奢靡的生活,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時”,不可過分地役使民力,並警告統治者“苛政猛於虎”。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擴充套件資料:
人們經常把傳統中國的君主專制、愚忠、唯上等的源頭歸結於孔子,因為我們只關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所享受的哀榮,卻忽略了他生前的不得志,如果他的主張真是以維護君權專制為特點,他又何須顛沛流離卻始終不得諸侯國君們的重用呢?
孔子之所以不見容於當時的權貴,就在於他提倡的無論是德治、禮治還是人治,對於為政者來說都算不上是什麼好的治理手段,因為他不僅沒有賦予為政者無限的權威,而且還要求掌握權力的人首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守禮之人及賢能之人。
若確實按照孔子的構想來治國理政的話,統治者無疑就把自己關進了籠子,而絕不可能成為專斷權力的享有者。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仁的基本涵義是“愛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泛愛眾”,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愛人”的主體,包括一切人,上至貴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愛他人,行忠恕,沒有人可以逃避這項義務,對於君王來說,這項義務甚至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為君王的“愛”還應及於所有的臣民。
孔子雖然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他並不否定人們對利益的追求,相反,他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欲貴者,人之同心也”,甚至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從事比較低賤的職業而獲得財富也是允許的。
既然從普通的人性來看,人們“貧而無怨難”,所以為政者的責任,在治國時就要首先讓百姓“富之”,要讓他們“足食”,而要做到這一點,為政者必須要“節用愛人”。
不應向百姓索取無度而自己過奢侈奢靡的生活,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時”,不可過分地役使民力,並警告統治者“苛政猛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