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登基後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營建洛陽;第二件事就是開通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線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線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連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以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真實目的何在?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
隋煬帝實施大運河開鑿計劃,最初到底是出於何種動機?這是史學界至今爭論不休的話題。目前,主要有“交通說”、“經濟說”、“政治說”、“軍事說”四種說法,從這些說法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完全是出於國家長遠戰略利益和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富國強民的考慮。但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持有異議,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汴堤柳》中稱:“隋家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遊。穿地鑿山開御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遊”。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遊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皇並也。”
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個人“遊幸”的需要,即所謂“出於君王遊幸之私意”。在隋朝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著皇后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大講排場,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遊去了。隋煬帝先後巡遊了三次,最後就死在揚州。
所以,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複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崑崙一派流”;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崑崙水別流。”
隋煬帝登基後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營建洛陽;第二件事就是開通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線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線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連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以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真實目的何在?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
隋煬帝實施大運河開鑿計劃,最初到底是出於何種動機?這是史學界至今爭論不休的話題。目前,主要有“交通說”、“經濟說”、“政治說”、“軍事說”四種說法,從這些說法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完全是出於國家長遠戰略利益和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富國強民的考慮。但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持有異議,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汴堤柳》中稱:“隋家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遊。穿地鑿山開御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遊”。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遊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皇並也。”
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個人“遊幸”的需要,即所謂“出於君王遊幸之私意”。在隋朝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著皇后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大講排場,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遊去了。隋煬帝先後巡遊了三次,最後就死在揚州。
所以,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複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崑崙一派流”;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崑崙水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