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認為文哏是指表演中帶有評講,且演員表演中能感覺到書卷氣,而非帶文學包袱就叫文哏。
3
回覆列表
  • 1 # 雨天論娛樂

    苗阜、王聲的代表作品《滿腹經綸》當然屬於文哏相聲,其中蘊含不少的歷史典故、文學常識,還是有一定的文學價值的!

    說起文哏相聲,可能有些讀者並不是特別懂。其實就是相聲演員在相聲表演時以敘述為主,將故事情節、歷史典故、文學知識、幽默段子等融合到相聲當中去。文哏相聲說起來娓娓道來,不急於逗樂觀眾,卻能讓觀眾在笑聲中感悟文化、藝術的魅力。擅長說文哏相聲的演員,稱之為文哏演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蘇文茂老先生!

    《滿腹經綸》將古典神話故事、外國神話故事、中國成語等融合在一起。將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哪吒鬧海、葫蘆娃、白雪公主、四大名著、山海經等眾多的內容融合。既有傳統文哏相聲的風格,又將更多的笑點融入進去,算得上是新文哏相聲的代表作品。

    《滿腹經綸》在歪批歪講中抖包袱,苗阜各種歪曲講解成語典故,再由王聲撥亂反正。讓觀眾既能開懷大笑,又能從中理解成語典故的真實含義,確實具有給你的文學價值!

    苗阜和王聲起點很高、開局很好,可惜的是成名之後的路走的騙了,沒能記住自己的初心,以至於現在不再紅火。

    苗阜和王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苗阜的嘴皮子功夫以及王聲的文學功底。王聲出身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於這些傳統的文學典故、歷史知識掌握的非常透徹,才讓他們的相聲獨具風格,深受觀眾的喜歡。

    本來,很多人對苗阜和王聲都是特別看好的。認為他們能夠成為新文哏相聲的代表人物,讓更多的觀眾感受文哏相聲的魅力。

    可是,在二人成名之後。苗阜就開始有些“不務正業”,主動投入到主流相聲界,成為了其中的得力干將。不思考如何能夠繼續創作出好的相聲,始終沒能走出《滿腹經綸》的影子。反而是經常的靠著發部落格、微博蹭德雲社郭德綱的熱度。以至於過去給觀眾的好印象,一點一點消磨殆盡。想想,也是讓人惋惜!

  • 2 # 下晚看雲生

    一、文哏是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的段子,說起來較之雅,有知識性,所以“滿腹經綸”屬於文哏相聲。

    二、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文學作品指散文或詩歌或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美並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故相聲不屬於文學作品。

    三、文學價值體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裡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而相聲非文學作品,談不上有文學價值。

  • 3 # 把盞常聊

    很多年不再聽相聲了。儘管近年來這個“社”那個人的相聲多火多火,說實話,我一個完整段兒也沒聽完過。為什麼?一個字:俗!

    相對於俗字,與之對應的便應該是雅了。但那些個反對俗、以所謂“正統”自居的相聲,我更是不聽。為啥?因為他也不雅!

    什麼是文哏兒?我以為就是將歷史故事、書籍中的人物、情節等內容,經過創作者巧妙的改編,融入風趣、幽默及耐人尋味的新內容。再由表演者在不急不慢中逐個將“包袱”一個個的抖出來。在聆聽的過程中,不僅讓聽眾瞭解了歷史知識,也能夠享受到相聲帶來的樂趣。故而,文哏兒相聲是創作者和表演者文化、修養和底蘊的綜合體現。

    而《滿腹經綸》無非是把一些個世人皆知的常識性的東西,東拼西湊、雜亂無章的“擰”在了一起。透露著膚淺和譁眾取寵的“味道”,連文哏兒都談不上,又哪兒來的文學價值呢?

  • 4 # 天馬行空68992729

    滿腹經綸,應該算文哏相聲吧。咱不是專業人員,所以也不敢確定能不能劃分為那個型別。至於文學價值,這是相聲,一個逗樂的藝術形式,又不是學術論文,玩什麼價值,要說價值,除了門票錢,也就是值一笑一樂而已。

  • 5 # 肇盟

    苗,王,裝傻充愣,不認識字,沒啥文化底子,以唸錯字找樂,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瞎整,在相聲裡純屬文盲。不值得看。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想多了吧。

    北方相聲最基本的,就是深厚的知識功底,才能令人欽佩。

    苗阜:万俟卨(wan mo qi)

  • 7 # 天涯

    相聲就是相聲,很單純給觀眾帶來短暫快樂的玩意。不要去談什麼文學價值,它不是小說文獻詩詞歌賦。總不能網上看個笑話也去探究一下是否合理吧,一輩子沒那麼長,樂呵樂呵得了

  • 8 # R娛記

    狗嘴裡面吐不出象牙來,苗阜這種人,哪裡能說得了文哏相聲。《滿腹經綸》是他唯一的代表作,純屬拼湊搞笑,沒有任何文學價值。

    《滿腹經綸》沒有文學價值

    《滿腹經綸》是2014年1月31日,苗阜和王聲在北京電視臺春晚舞臺上表演的相聲。這個相聲當時的效果還可以,捧紅了苗阜,讓他名噪一時。可到目前為止,苗阜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只有這一段相聲。

    儘管這段相聲把中國傳統的文化成語、神話故事,以及外國神話相結合,涵蓋了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水漫金山寺、哪吒鬧海等故事。

    將武漢話、河南話、四川話、陝西話等方言結合在一起,製造了一些笑點,但僅僅只是起到了搞笑的作用,並沒有傳播什麼文學知識。因為他說的這些大部分人都知道。

    而且,這些經典的故事在《滿腹經綸》當中只是點到為止,太簡單了,全段下來都是東拼西湊,還雜亂無章,完全是為了譁眾取寵。沒有內涵,沒有知識點,膚淺的很。

    苗阜沒文化沒內涵,不具備文哏演員的氣質

    苗阜1982年出生於陝西銅川,小學畢業後考入寶雞鐵路運輸高階技工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富平縣梅家鎮車站,轉行當了電力工。2002年到西安鐵路局藝術團學習表演,最終被調到了藝術團。

    80後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考大學的,而苗阜卻上了一箇中專技校,足見他文化水平一點都不高。後來他自稱是漢語言文學博士,還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反正第一學歷不高。註定了他沒有內涵,讀書少,沒有書生氣質。

    這一點從他最近的舉動就能看出來,前兩天苗阜發文道歉,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毫無誠意。而且他已經道歉了很多次了,還是屢教不改,思想覺悟一點都沒有提升。這種人怎麼可能講出有知識性的文哏段子呢?

    關鍵他沒文化還喜歡裝文化,就更令人討厭。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沒有大紅大紫的原因,只有一個《滿腹經綸》,其他就沒有了。

    《滿腹經綸》不屬於文哏相聲

    文哏是相聲的一種表演風格,表演的時候以敘事為主,有人物行動和喜劇情節,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說起來比較文雅,有很強的知識性。觀眾透過文哏相聲不僅可以開心一笑,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文哏相聲對演員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須要有全面的知識點才可以,演員本身需要文雅俊逸、書卷氣濃郁。

    相聲大師馬三立和蘇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屬於文哏,如《批三國》、《批水滸》、《八扇平》、《孔子周遊列國》、《西江月》等等。郭德綱的《論相聲50年之現狀》也是文哏相聲。

    苗阜沒有書生氣質,又沒什麼文化,根本做不了文哏演員。而《滿腹經綸》更是純屬為了搞笑,既沒有文學價值,也不屬於文哏相聲。

    苗阜當初創作《滿腹經綸》的段子或許是想模仿蘇文茂的《批三國》,只可惜自身能力不足,火候欠的太多了。

  • 9 # Edward5038

    第一次聽苗阜的相聲,感覺還不錯,作品比較新穎,笑點比較多!後來發現,他的作品路子太窄,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拿傳統的中國文化,特別是拿名著開涮!

    作為相聲演員,他的基本功並不紮實。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只佔一個說字!國學功底不深厚,需要多學習!創作要創新,開闊思路,決不能單純的逗笑,更應該在逗笑的基礎上,讓觀眾品味和深思!

    不可否認,他和王聲是新生代相聲演員中比較優秀的,但藝術的道路沒有盡頭!如果能夠虛心,多做點基礎工作,他們會是很有前途的黃金搭檔!

  • 10 # 鄭捕頭

    苗阜、王聲合說的《滿腹經綸》,是典型的文哏相聲,而且是這些年來最為成功的文哏作品,可以不加“之一”。

    為什麼不用加?在觀眾需求越來越娛樂化的今天,文哏相聲由於演起來不夠熱鬧,在一些大型演出中一般是不進行表演的,在晚會上演一般也不太受歡迎。然而,苗阜、王聲這段《滿腹經綸》明明是文哏作品,卻演出了很多武哏作品演不出來的效果,也算是非常難得。

    文哏是什麼

    先來說說,什麼是文哏相聲?

    文哏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創作的相聲作品,包括《批三國》、《批聊齋》、《文章會》等等,第二類是以語言文字遊戲為內容的相聲段子,比如《打燈謎》、《對春聯》、《酒令》等等。

    文哏相聲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講究趣味,注重內涵。最早相聲藝人在撂地演出的時候,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觀眾的欣賞水平也不高,那時候是沒有文哏作品的,後來一些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演員進入相聲行業,才有了文哏一說。文哏相聲的代表人物包括蘇文茂、馬三立等。

    王聲不認為《滿腹經綸》是典型的文哏

    對於《滿腹經綸》這段相聲,以及文哏相聲的特點,2019年4月我在當面採訪王聲老師的時候,他也曾經聊到過。我把其中一些訪談內容摘錄如下:

    問:苗阜老師和您說文哏相聲居多,你們倆的文哏作品和蘇文茂先生、馬三立先生他們的文哏作品有什麼不同?

    王聲:第一,我們對文哏這個概念必須先釐清一下。有的節目屬於文哏,像蘇先生後期就以表演文哏作品為主,馬先生除了個別活之外,其他作品不是我們理解的文哏,《似曾相識的人》、《十點鐘開始》……

    問:《買猴》也不是文哏。

    王聲:這都不是文哏,這都是天津特有的塑造小人物的作品,可不可以歸到文哏裡面,可以,但嚴格區分不是文哏相聲。馬三立先生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相聲,也不是文哏作品。蘇先生是大家設立的文哏相聲的標準,文哏是什麼,看蘇文茂就可以。我和苗阜老師表演的很多節目其實屬於子母哏作品,只是加入了一些帶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而已,從表演方式到節目歸類很多不能歸到文哏中去。當然後來大家對文哏的界限放寬了,長時間以來也沒人這麼說相聲,其實這不算是文哏。

    問:正好您說到子母哏,如今年輕相聲演員好像越來越願意說子母哏作品,捧哏也總想露一手兒。

    王聲:我沒有向老先生求證過,我沒有這個膽量,但我自己認為,說學逗唱,就是建國以後給相聲定的四門基本功課,這個“逗”就是子母哏。

    問:哦?

    王聲:對,兩個人得逗起來,你逗我一句,我逗你一句。

    問:是這樣的嗎?

    王聲:一家之言嘛。現在年輕人愛這麼呈現,不過他們很多人呈現出來也不叫子母哏,其實就是鬥嘴,子母哏也有三翻四抖。有些人吐槽《滿腹經綸》說它沒有鋪墊,是直接翻的,但是直接翻也有技巧和手段,不像現在有些節目就是為了鬥而鬥。

    問:過去居多的那種逗哏捧哏老少配,現在是不是真的不合適了?

    王聲:現在的相聲節奏肯定是比過去快,但還是有個藝術功底問題,真要能達到過去蘇文茂、朱相臣那種表演狀態,老少配肯定還是合適。你現在聽人家錄音還是會樂,誰不樂以後就別聽相聲了,請去旁邊休息看看別的節目,現在娛樂方式這麼多。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首自來,我們必須拿出東西來。有的觀眾說我不愛看你這個我就愛看那個,對不起我來不了。

    傳播知識不是相聲的責任

    問:您怎麼看迎合觀眾這件事?

    王聲:觀眾不需要你迎合他,沒有觀眾說你必須迎合我。

    問:比如他就要聽那種皮兒薄餡兒大的相聲。

    王聲:有啊,需求肯定是五花八門,羅素講話,參差多型乃世界之福。都得有才行,這叫一路宴席款待一路賓朋,沒有人規定相聲必須得這樣,也沒有人規定必須得那樣,你愛聽誰聽誰,愛聽什麼聽什麼,市場多元多型,這才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沒有說誰不對,或者說誰就是對的。藝術水平的道兒就劃在那兒,到這個級別你就演這個級別的節目。

    問:八十年代知識型作品曾經很流行,劉偉、馮鞏以及馬雲路、劉際都說過這樣的作品,當今時代還需要這樣的作品嗎?你們的《滿腹經綸》有一點點像此類作品,但又有比較強的娛樂性。

    王聲:首先不要想傳達知識,這不是你的責任,但你必須知道你作品中用的這幾個東西是什麼,得準確,這是你是素材。魯迅說“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觀眾一聽還有這個事兒,腦洞開得比較清奇,他回去翻一下書,等於我們也起到一點作用。你說你準備今天在這40分鐘裡講一本中國文學史,那你勒死他他也講不了,而且也沒人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讓二年級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