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503856202
-
2 # 小董老師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美國心理學家傑明斯的研究指出,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幼兒時期大腦發展速度是最快的,學習東西也是最快的,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幼兒教育是指幼兒期(3~6歲)的教育。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也可稱為社會領域教育。
幼兒教育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幼兒教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包括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想象力的培養,思維力和記憶力的培養,語言表達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培養等。這些方面是相互依賴而又相互制約的,在整個幼兒教育過程中缺一不可。
那麼幼兒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分為家庭教育方法和幼兒園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1.語言引導
首先家長們瞭解幼兒階段重要的不是學識,而是透過引導培養興趣、思維、情感能力。同時也要掌握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語言引導就是透過語言交流,語言指令來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比如:講故事、認字、讀書、講道理、唱兒歌、說話交流等把自己所知道講給他聽。可以說教育的主要方式還是來自於語言。
2.一起做遊戲
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不僅能使孩子更快樂,還能增進親子間情感。提高孩子思維、情商、創造力、動手能力等,使身心健康發展。首先引導孩子對遊戲的興趣。家長陪孩子做遊戲的時候要和孩子一樣真誠的、專心的注意力集中的投入進去,不能敷衍。積極的傾聽孩子所說的。多問開發思考能力的問題,遇到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3.走出去
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體驗不同的人和事,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全國各地的氣候,欣賞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一起品嚐各個地方不同的美食。帶孩子走出才能更好的看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去了解它,融入它,認識它,從而真正地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孩子是社會的,是世界的,只有不斷的認識陌生的事物,對未知的東西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有長見識,心胸才能更加寬闊,也更加坦蕩。家裡瞭解的東西是有限的,人也不能一直呆在家中,帶孩子走出去!
幼兒園教育方法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透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人接物、解決矛盾和衝突等。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透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絡。幼兒社會教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透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兒參與的調查不同於成人的調查。一方面在於調查的內容是淺顯的、易於發現的、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蘊涵的關係應該是較為明瞭的。另一方面是調查手段以視覺感性的手段為主,看、問、聽等是調查的重要方式。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透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社會領域的觀察法主要是針對一個或兩個社會事物或現象進行深入的觀察,以視覺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透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範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透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參觀前教師的準備工作是根據教育目的和要求確定參觀的地點、物件和進行的步驟,制訂好參觀的計劃。參觀時要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目的進行觀察感知。參觀結束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對參觀內容作小結,使幼兒對參觀內容有個概括性的瞭解。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幼兒透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幼兒可根據這個主題自行確定或在教師的幫助下確定相應的角色。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表演總是指向特定的發展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和幼兒行為、情感發展的實際狀況,確定表演的主題和相應的角色,併為幼兒表演創設或引導幼兒共同創設特定的情景,為幼兒的表演提供相關的材料。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電視等)。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有助於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瞭解規則及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準,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講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講解,還應該包括小組的和個別的講解。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道理或規則的本質,或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達成目的的時間代價過高。教師的講解有助於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或使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的內容。教師無視幼兒能力的過於深奧的講解以及不顧幼兒興趣的過於重複的講解不利於幼兒的社會學習。講解不是從道理到道理,而是經常需要例證。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它經常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及幼兒和幼兒之間的相互提問、對答。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和教師之間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教師的引導在談話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幼兒進入談話的話題,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使談話圍繞教育活動的目標進行。話題可以是教師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但任何話題一定要蘊涵社會教育的目標,並具有可談性,即談話能夠深入下去。一般說來,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係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談話可以在全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可根據需要靈活組織。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衝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討論法的前提是有一個可討論的論題,這個論題要麼是存在價值衝突,要麼是有潛在的眾多可能性。不然討論難以展開和維持。有時,討論變成了一般的談話,主要原因就是論題不適宜於討論,不具有討論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論題,而只是談話的話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幼兒表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這是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教育方法的確定和選擇,是依據教育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師發揮教育機智,根據條件和需要,對教育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造,再加工,靈活地藝術地運用於教育實踐。
-
3 # 發哥
最近《權力的遊戲》即將步入尾聲,二丫——艾麗婭·史塔克鳳凰涅槃,成為了英雄,戰勝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夜王。
二丫是典型的“假小子”,父母希望她做淑女,但是她就是不喜歡針織繡花,坐不住,喜歡刀槍。
二丫的父親奈德雖然剛開始不樂意好好的大小姐舞刀弄槍,努力讓嬤嬤教她,無奈二丫還是不聽話,也許在很多其他父母眼裡,二丫就是在不斷犯錯誤了。
艾麗婭•史塔克的父親沒有因為她的叛逆而職責她,相反父親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專門為了她尋找到了最頂級的劍術老師。
如果不是她的父親給她足夠的空間和尊重,她定然不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刺客。
為了能和兒子一起去看熱映的馴龍高手3,我和兒子專門找了時間惡補了一下前兩部,瞭解一下大概劇情,更是看看這部電影是不是值得關注,觀看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兒子對男主人公讚許不斷。
主人公是個維京小男孩,叫Hiccup,翻譯過來就是“小打嗝”、“小嗝嗝”,父母給起了這麼個搞笑的名字。
和咱們華人一樣,認為名字越俗越接地氣孩子越好養活,比如咱們的狗剩、鐵蛋、石頭、大蟲。
我跟兒子說,你看,英雄所見略同,你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
我的淘氣兒子今年剛上三年級,9歲多一點,名字就叫毛蛋。
天使娃
出生到兩歲我自認為我的毛蛋是個比較乖巧的孩子,從坐到爬,從走路到說話...沒有讓我操過心,可以說是完全按照總行正常發育生長的。
怎麼教育孩子,是個很大的話題
誰知道兩歲過後,毛蛋簡直就變成了另一個人,正所謂人見人煩,狗見狗嫌啊,看了書發現這個時期也是孩子突顯個性的階段,慢慢的顯出了自己的個性
這個有很多想法和大膽的小毛蛋,每每遇到事情都想要自己去嘗試,這也讓我很是煩憂。
2歲半時我博士畢業,帶著他在學校辦最後的手續,時間很緊,他卻和前臺秘書剪窗花,做手工,導致我沒能在下班前把手續辦完。
4歲時去幼兒園接他,去校長辦公室填個表格,他竟然把校長的兩份檔案用訂書器訂到了一起。
5歲,帶毛蛋去音樂培訓中心學習,毛蛋因為好奇把前臺的輕便型加溼器的儲水瓶拿了下來,導致瓶內的水流了一桌。
毛蛋在轉型期內闖過的禍,找過的麻煩,簡直數不勝數。
我為此經常抱怨,對孩子沒有任何可行的辦法,詢問其他家長的結果就是安慰我說男孩子都這樣,別擔心,教科書就更別提了 看著都是對的可就是沒法要用到我家來。
養過多個孩子的更有體會,一樣的家庭教育,吃一樣的飯,參加一樣的家庭活動,幾個孩子從脾氣到做事方式就是不一樣。
經過育兒經驗的研究家長們還是認同了一個道理:
養孩子不是做餅乾,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餅乾模子挨個兒扣,扣出來的餅乾長一個樣。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愛搗蛋的孩子變成了領頭羊
二年級時學校開了科學實踐課,毛蛋從小喜歡動手瞎搗鼓的好處開始體現出來。
時不時聽他回家彙報,今天做船的實驗,他的小組第一名,主意多數是他想的,操作很多是他完成的。
時間長了,我也會有疑惑,擔心搗蛋鬼會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強行壓迫其他孩子,更是怕他不知道如何與隊員溝通合作,耐不住性子我還是問了他。
我問:毛蛋,其他組呢?
他答:其他組經常是過了好長時間也拿不出方案,最後時間到了實驗沒完成。
我又問他:你們組其他人呢?有沒有貢獻方案?
毛蛋說:他們都不說,坐等著我的意見,我一說他們就都同意,大家就是配合著我的意見做實驗。
聽後我很是震驚,陷入沉思。
麻煩也是幸運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兒子從小惹的麻煩,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4歲那次,毛蛋把校長的兩份檔案訂在了一起,校長先告訴他要注意安全,告訴他訂書器的釘子在哪裡,然後找來幾張廢紙,給他示範怎麼用訂書器,又讓他自己嘗試。
5歲那次,他把人家的加溼器水瓶拔出來,水灑了一桌子,老師沒有生氣,帶他去給水瓶加滿水,演示了一遍水瓶怎麼安裝,怎麼調節出水量,讓他自己操作了一遍。
毛蛋的每一次小麻煩都伴隨著額外的收穫,每一次收穫都能讓他對新事物的認知產生不同的感受,對新知識的無限渴望,也更願意積極的表現自己。
每一次犯錯也是成長
對現在的家長來說,焦慮是常態,整個社會重視教育的風氣越來越濃,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我們每一步都想要為孩子規劃最合理的路徑,最優的方案,孩子犯錯的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
犯錯,好像是對資源、精力和時間的巨大浪費。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人生中難免不遇到過錯,人生本來就是由這些過錯慢慢積累經驗,讓你在錯誤中找到真相。
這種學習方式是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的,這種犯錯後找到的正確答案才是會銘記於心,勿忘心安的經驗。
捨得讓自己在犯錯中成長,卻不願意看到孩子受到傷害,其實你又為何要提前為孩子做出他人生的決定呢,剝奪孩子犯錯的權利是不是正確的呢?
沒有永久的保護,孩子的路屬於他們自己,讓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犯錯,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支援他的每一個選擇,讓孩子從犯錯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人生軌跡,讓孩子回首往事可以感受到五穀雜糧般的複雜心情。
-
4 # 菜鳥爹滴
孩子的教育,核心在於父母。
一,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他的認知和行為,都是在模仿身邊的父母。很多認知行為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嚴以律己,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壞毛病。有時候重要的不是你怎麼跟孩子說,而是讓孩子看到你是怎麼做的。
二,孩子人生的第一站。
0-2歲是孩子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與愛的關係基礎。對孩子的愛的能力和情感發展尤為重要。
三,培養孩子的良性品質遠勝於智力開發
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現在很多父母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給孩子報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四,合理的約束。
首先,建立對孩子的權威性。並且父母雙方在管教孩子時保持一致性,即使對於對方的管教有異議,也不要當孩子的面提出,可以事後再討論。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 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儘量減少對孩子的懲罰,當然也不能完全沒有。也更不能從生理上或心理上虐待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對他的好的表現,給予更多的鼓勵和獎勵。
五,給孩子適當的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要給他更多的自由是很重要的。作為父母這時要更多的剋制自己想要為孩子承擔和做一切事情的本能。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示我們尊重孩子,孩子也會慢慢學會尊重我們。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做選擇,透過提供選擇,可以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你今天想穿紅色的衣服,還是黃色的衣服”,若孩子都不選,父母可以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自主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是培養孩子自我價值觀十分重要的一步。
六,玩是孩子的主要活動,孩子透過玩學習。
孩子透過接觸與生活相關的各類具體的模擬的東西學習,需要和同伴、成人、環境互動交流,遊戲能使孩子放鬆且專注。五歲之前,不應該對孩子進行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容易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
七,正面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不要總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告訴孩子,這麼做是錯的,不準做什麼。這種口氣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負面行為上。直接正面告訴他正確的行為舉止。
八,和孩子共同做一些雙方感興趣的事。
父母需要抽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對自己的足夠重視,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小事。儘可能的讓孩子多接觸各類不同的事物。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做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陪伴者。
回覆列表
如何搞好幼兒教育
提到教育,人們自然想到的是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參加各式各樣的考試,得到各式各樣的文憑、證書。其實,真正的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生活、學習、品行等)。現在有很多孩子(包括幼兒園學前)參加諸如美術、音樂、英語等特長班、強化班等,搞得孩子很累,效果也不怎麼好,最主要的是打擊了孩子求知的慾望,讓孩子從小感到學習是件痛苦的事,從而從小就厭煩了學習。
現在中國,從剛出生的孩子到二十多歲甚至更大的孩子,突出的問題就是溺愛,沒有理性的愛,一個“溺”,就是愛水太大,把孩子淹的沒有能力了,物質給予的過多,而心理方面關心的又太少。幼兒教育,包括從出生到入學前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增強體質。從能走路開始就儘量不要抱、背,多讓他自己走,不要怕髒,這樣可以提高免疫力。如過去港新村賣菜的孩子,臉上都凍破了,也很少得病。
2、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剛會說話的孩子,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看見什麼問什麼,家長要鼓勵孩子,並且努力拓展知識面,千萬不要打擊孩子愛問的積極性。
3、培養鍛鍊能力。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不要過分溺愛,鼓勵孩子能自己乾的自己幹,比如洗手絹,洗的不乾淨也要表揚,洗不乾淨再偷著洗就行了。(我們的孩子在放假期間作飯)。
4、讓孩子敢於承擔責任。比如孩子被磚拌倒了,孩子一哭,家長就說是磚的毛病,使孩子從小養成了惟我獨尊、死不認錯的毛病。撒謊的毛病。比如把水杯摔了怎麼辦,考試成績不好怎麼辦。
5、家長要堅持原則。給孩子講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對的就應該堅持,如到商場買東西,孩子看見喜歡的玩具或食品要,如果不答應,孩子可能會哭,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滾,這時如果讓步,以後就助長了這種壞習氣。
6、飲食穿衣。吃飯一定要有規律,儘量減少零食。吃零食多了有很多壞處,一是浪費,二是生活沒規律,造成胃工作壓力大,影響發育,更主要的是影響智力。現在很多家長,尤其是奶奶、姥姥等長輩,經常在後面追著孩子餵飯,時間長了吃飯就成了痛苦。穿衣也是一樣,穿的得體、舒適就行,千萬不要穿什麼名牌,(長沙的陳小放)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不好,養成愛慕虛榮、互相攀比的壞毛病,心思分多了,影響正常的學習。
7、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為孩子樹立榜樣,答應孩子的事情決不敷衍。曾子殺豬的故事。童話大王的教子秘訣就是:閉上你的嘴,動起你的腿。
8、與孩子平等交流。要蹲下來與孩子說話。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弱勢群體,愛護小動物等,防止孩子感情冷漠。劉海洋、馬加爵、徐力、自殺、他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