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燈下
-
2 # 史論縱橫
這是讀書人說給別人聽的,讀書人自己心裡想的什麼,只有自己清楚!
在先秦時代,那時候沒有讀書人什麼事,人家的官位,爵位都是世代繼承的,為了維護禮法的統治,就是維繫那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作為讀書人的始祖,孔子那是周遊列國,操碎了心。但是,根本得到不到諸侯的青睞,為什麼,諸侯國要稱王稱霸,要發動戰爭,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經濟,所以必須打破原來的貴族公有制,把多出來的土地,獎勵那些有軍功,有農功的人,讓下層老百姓通往上層是孔子最害怕見到的事情。也許這就是往聖的絕學吧!
因此在秦朝以前一直是法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連兵家,農家,墨家,縱橫家,陰陽家都壓儒家一頭。
到了漢朝的時期,開始是道家的思想佔據主導地位,畢竟古代的帝王都有點疑神疑鬼的,儒家的董仲舒就給漢武帝想出一套思想,就是“君權神授”的思想,證明皇帝法統的合理性,然後開始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關鍵,你儒家不是“對鬼神敬而遠之的嘛?”
漢朝一點點開始的是門閥政治,就是當官也不透過科舉,就是舉薦制,一般就是別人推薦或者蔭庇制度,就是走關係,看出身,所以,讀書人都養成了互相吹捧,官官相護的性格吧!這一時期儒家也沒啥好的學說,到在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佛教甚至還滲透了進來。
為了生存,儒家的能人志士選擇了“三教合一”大法,來一個大雜燴,終於讓儒學又成為官方正統學說了,尤其是隋唐進行科舉考試,更是擴大了讀書人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並且也增加了儒家的人數,畢竟,讀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人啊。
到了宋朝趙匡胤對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文人的重要性,結果宋代哲人張載就說出了這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書人就要積極入世,明朝時期又出現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表明讀書人的立場,就是為國為民。為了維護封建皇權統治的需要,程朱理學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好女不侍二夫,等等。
如果,讀書人真像他們說的,那也還可以,關鍵翻開歷史,看看明朝的文官集團在明末做了什麼,看看清末的文人名流做了什麼,最恥不過讀書人。
讀書人為什麼讀書?不就是為了貪圖榮華富貴,不就是為了“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不就是為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放到現在,咱也腳踏實地一點,咱不能“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咱達不到那個高度,但是能不能提高一下素質教育,做一個有素質的人,不是口口聲聲說“為天地立心”然後走後門,享受特權,鑽政府空子;不是口口聲聲說“為生民立命”,看到摔倒的人即使你不上去扶一下,能不能給打個120;
-
3 # 高鳴說天道
孔子作易傳中有四句話也很符合當下,通天下之志,定天之業。斷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務。最後一句成天下之務就是完成建立真善愛社會的任務!
-
4 # 不吃魚的大臉貓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和平的社會願景
回覆列表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別人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來的,當時真的感覺到從中撲面而來的氣勢與發自內心的震動。
“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為天地立天理之心,“為生民立命”,確立生命的意義,“為往聖繼絕學”,繼承過往聖人的學問,“為萬世開太平”,開闢萬世的太平基業。
這幾句話涵括了非常宏闊的理想境界,成為古往今來無數讀書人的奮鬥目標。從學問上,價值觀上,百姓命運以及社會太平等方面表現了個人的崇高價值追求,讀來蕩氣迴腸,激勵人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