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健講故事
-
2 # 貓員外
換個人連北伐都組織不起來。
蜀國失去荊州後,總人口才不到一百萬,還能維持總數近三十十來萬軍隊和整個政府系統,而且不崩潰。諸葛亮之牛逼已經震鑠古今了。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因為諸葛亮確實是天下奇才。
司馬懿一生中也經歷過不少戰鬥,對付其他敵人,他都展現了自已優秀的軍事才華。
咱們把司馬懿的各個戰例來剖析一下。
一、長途奔襲平孟達
孟達原為蜀國將領,關羽敗亡後,劉備怪罪,他就叛蜀投魏。曹丕對孟達還是很欣賞的,對他很不錯。曹丕死後,孟達在朝中失勢,擔心遭到政敵報復。諸葛亮獲悉,就寫信勸他歸降蜀漢。孟達答應了,就開始做叛魏的準備。
【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孟達造反,必有防範。而孟達也是個優秀的將領,當年他在劉備部下作戰時,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派兵混入,暗殺了房陵太守蒯祺,拿下房陵,又幫助劉備義子劉封,攻取了上庸。 孟達根據自己的軍事經驗和對魏國的政治分析,推測司馬懿要一個月才能到達,完全能做好防守準備工作。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228年(魏太和二年)正月,接到舉報,馬懿不等上表回覆,就直接率領大軍日夜兼程,急行軍八日,出其不意,突然圍城。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馬懿到達宛城,立即發動進攻,破壞了城外的防禦工事,八路圍城猛攻。孟達部屬發生了內亂,司馬懿趁機攻入城去,擒殺孟達,迅速解決了問題。
【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 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僅用時十六天,司馬懿便平定了叛亂。
二、追擊匈奴平叛亂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宣王遣將軍胡遵等追討,破降之。】――《三國志》
233年(魏青龍元年)九月,安定地區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發動了叛亂。司馬懿時任大將軍,他立即派部將胡遵前去征討。在很短時間內,就擊敗了叛軍,迫使其投降。
司馬懿反應迅速,應對得當,很快就鎮壓這次叛亂。
三、遠端突襲定遼東
【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丙寅,司馬宣王圍公孫淵於襄平,大破之,傳淵首於京都,海東諸郡平。】――《三國志》
238年(魏景初二年)正月,遼東公孫淵反魏,司馬懿奉旨征討。
司馬懿率大軍遠襲,聲東擊西,佯攻圍塹,渡過遼水,直取襄平,圍點打援,圍了襄平,迅速到達叛軍老巢,並發動進攻,在襄平擊敗了公孫淵主力,大獲全勝,穩定了局面。
【壬午,淵眾潰,與其子修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三國志》
司馬懿將公孫淵和其部下眾多參與反叛的頭領全部斬首,將首級送到京師,威震天下。
咱們來看看司馬懿的用兵特點:
四、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裝病,趁曹爽外出,把握住了這個瞬息即逝的機會,忽然發動兵變,佔領首都,切斷曹爽的歸路。迫使其進退維谷,不戰而降。又讓蔣濟欺騙曹爽,獲得兵權,平滅了曹爽。
那麼如此擅長奔襲作戰,又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的司馬懿,遇到了諸葛亮時候,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先看看《晉書》如何吹噓的:
【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大概意思:
看起來,司馬懿好牛掰啊!
真的是這麼回事嗎?
《三國志》中,陳壽沒有過多描述這次戰役,很簡略地記了一下: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沒有說到司馬懿“斬俘”,反而說張郃戰死。
《晉書》怎麼沒有記載張郃戰死的事呢?
看《漢晉春秋》注引: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
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這就說的比較詳細了,都承認的幾個事實:
1.張郃要求分兵駐守,但司馬懿不同意。
2.諸葛亮割了麥子。
不同之處:
1.《晉書》沒有說郭淮和費曜被諸葛亮暴打的事。
《漢晉春秋》注引說前期有交戰,郭淮和費曜捱揍了。
2.《晉書》說司馬懿處處尋找諸葛亮決戰。
《漢晉春秋》注引說司馬懿處處防守。
3.《晉書》說司馬懿大破蜀軍,“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漢晉春秋》注引說諸葛亮大破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4.《晉書》說魏軍眾將都害怕諸葛亮,而司馬懿不怕。
《漢晉春秋》注引說魏軍眾將都想打,只有司馬懿不敢。
5.《漢晉春秋》注引說張郃在木門道戰死了。
《晉書》沒吭氣。
分析一下,其實從《晉書》的記載中,就能看出司馬懿的態度。
《晉書》說司馬懿打了勝仗。但按照諸葛亮的性格,馬謖失街亭還自貶三級,這次失敗,被“斬俘萬人”,居然不自貶。
司馬懿如果獲勝,應該主動求戰,但卻一直防守。這與他擒孟達,平匈奴,破公孫淵完全不是一個風格。
司馬懿如果獲勝,諸葛亮退兵,張郃應該向西南追擊,怎麼跑到滷城東北方向的木門道去了?
《晉書》嘛,肯定要為尊者諱,但字裡行間仍然透露出司馬懿處處棋低一著和內心的恐懼。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晉書》也無法遮掩司馬懿的弱勢了。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毗仗節為軍師以制之。
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焉。”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故請戰者,以示武於其中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耳?”】
這就比較慘了,被送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被嚴重侮辱,傷了自尊心,上表請戰,但天子派使者辛毗來監軍,制止了他的衝動。
姜維認為,司馬懿應該還是有一點血性的,諸葛亮神笑了:“他要是我的對手,還需要千里請戰嗎?”
但司馬懿是煮熟的鴨子――嘴還硬著來。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司馬懿有什麼妙計呢?――熬!
果然是妙計,終於耗死了諸葛亮。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諸葛亮死了,這下子司馬懿終於出兵追擊。楊儀一回頭,司馬懿不追了,“窮寇不之逼”,眼睜睜地看著楊儀“結陣而去”。
為什麼不追了?司馬懿記得很清楚:
諸葛亮二伐回師,王雙去追了。
諸葛亮四伐回師,張郃去追了。
結果怎麼樣呢?惹不起啊!
諸葛亮用兵: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以絕對的劣勢,主動進攻,打得以奇襲主攻為用兵特點的司馬懿龜縮不出。所以,【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後來,司馬懿還鬧了個笑話。
【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結論:那個時代,還有誰能把司馬懿逼到如此尷尬和窘迫的地步?
-
4 # 小風說三農
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其一、因為早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漢朝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人心的向背已經決定了漢朝將走向滅亡,新的體制必將代替腐朽落後的體制。這一點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已經看清楚了。諸葛亮出祁山、伐中原恢復漢朝一統天下實際走的是一條倒退、復辟之路。
其二、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事實上的三國已經形成。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實際是發動了屢次的侵略戰爭。戰爭的性質是決定戰爭勝敗關鍵。從古到今,侵略戰爭以勝利宣告結束的微乎其微。
其三、出祁山,伐中原,路途遙遠,糧草運輸不便,劉禪無能卻多疑,對手也不是隨手好捏的軟柿子。
其四、天不佑亮。幾次本來勝利在望之際,卻以失敗告終。火燒上方谷,諸葛亮運作天衣無縫,可晴天突降大雨.....
北伐失敗是肯定的但不影響他被稱之奇才。
正史諸葛亮隆中一對定三分。想劉備半生戎馬,也曾搶關奪地,將有關羽張飛,然而屢次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看看年老而一事無成,不亦惑乎?然而諸葛亮讓劉備看到了希望,一席話讓劉備茅塞頓開。
諸葛亮治蜀給四川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印記,如果歷史上能夠數出幾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地方,那麼諸葛亮治理的蜀國無疑是其中之一。正史諸葛亮治國治軍,都講究法律為準繩。這一點在法正的問題上尤為明顯。法正是有才的人物,他的死就是蜀國的一大損失,諸葛亮出於統籌全域性的考慮,是不可能去動法正的。而且諸葛亮有一個巧妙的處理,他透過和其他人對話表示了對法正功勞的尊敬,而法正聽到後就有所收斂,這是藺相如處理和廉頗的矛盾的方法,在這裡諸葛亮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維護了蜀漢的力量,何來不公正之說。
諸葛亮多才多藝有發明,可他的才能還不止於此。“木牛流馬”作為一項運輸工具的發明,諸葛亮值得佩服學習,可以看出丞相頭腦非常聰明。“損益連弩”的發明使得蜀國的戰鬥力大增。諸葛亮不是我們通常意義的文學家,可他的《出師表》已經成了千古絕唱,再沒人寫出這麼優秀的表來。而諸葛亮的書信札記兵法等,也成了千古的名篇被人不斷引用。諸葛亮不是藝術家,可有資料表明他音樂書畫都有所成就
-
5 # 9紫氣東來
諸葛亮北伐多次失敗,為什麼還稱天下奇才呢?
在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現代不一樣了,酒香也要吆喝,上億的廣告費自願奉送,目的還是要多賣產品,因品牌太多了。
諸葛亮一生除了聯吳抗曹幫劉備規劃的政治指導外,在用人,治國,軍事上還真沒有多大建樹,那為什麼還出名呢?這功勞要歸功於羅貫中先生,他在三國志的基礎上溶入了大量虛擬的精彩片段,讓人看起來愛不擇手,說書的,演戲的,電視劇,更是出神入化。
例如軍諸葛亮的,出道時就讓劉關張三請,一開始就留下伏筆,二是幾把火把諸葛亮燒紅了,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東吳的著名戰役打敗曹操的火燒赤壁,也是靠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史記諸葛亮一生沒用過火,既生瑜又生亮,而周愉根本沒見過這位小七歲的小兄弟,死諸葛亮氣死生仲達等。再看看,關羽,張飛,趙雲,好像連呂布也不及他們,曹操的五子良將在張飛,關羽面前暗淡無光,東吳實力遠遠大於蜀國,在關羽面前僅鼠輩而已,連孫堅,孫策,太史慈,甘興霸這樣的利害角色,也很平談。
但廣告是廣告,最終要靠實力講話,這麼神的諸葛亮,神得已近妖,關羽,張飛,趙雲幾乎無往而不勝,又有《厚道》的明主劉備,應該要像劉邦一樣,可惜的是廣告是廣告,實力不改變,廣告就是一句空話,軍事大家曾評價隆中對的缺點,分兵三處必敗,這是軍家大忌,諸葛雖忠心耿耿,在軍事上只能是二類謀士,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蜀國悲劇已證明這一點,看看歷史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三國志作者陳壽為諸葛做傳時到是說了實話,這也是羅貫中先生送給蜀國諸將的重大禮物,雖說蜀國奇才眾多,但沒有起到奇才的作用,誰敢說三馬沒商業眼光,說了人也不信是事實勝於雄辯,再見!
-
6 # 許多謙0768
演義和民間傳說中從各種角度去神話諸葛亮。有一副對子這麼說的,上聯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下聯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諸葛亮一生的事基本都在這裡面,史實上的諸葛亮是不是這樣子呢?
《三國志》中描述:“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而在他在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主管後勤,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在塑造諸葛亮,這是因為諸葛亮有兩大特點,一是謹小慎微,做為謀士這絕對是優點;二是忠心耿耿,這點和塑造關公的特點如出一轍。
做為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在三國時代也是很厲害的,陳壽說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中國通史》中評價他: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和賢臣諸葛亮。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和賢臣的所有美德集於諸葛亮一身 。
-
7 # 和H一起看世界
是什麼讓諸葛亮流芳百世?
首先是諸葛亮的鞠躬精粹、不負託孤重任的千古道義。劉備死前將少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對他說:“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定國家,成就大事。我的兒子如果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託孤大任的諸葛亮並沒有辜負劉備的一番希望,他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撐著蜀國的政權。為了實現先主的遺願,他不辭幸苦,數度親征,最終積勞成疾,死在北伐的戰場上。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執政的十幾年中,諸葛亮雖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卻從未像歷代權臣一樣產生過僭越之心,即使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詮釋了“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真諦,無愧為千秋楷模。
其次,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能力無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荊州負責徵收賦稅和調運糧草時,不僅把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積累下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入蜀後,諸葛亮統籌內政方面的事務,鼓勵耕織,興修水利,促進了農商的發展,在他的治理下,原本落後的益州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蔣琬、董允、向寵等一大批蜀漢中後期的棟樑之才都是經由諸葛亮推薦或提拔的,這為蜀漢政權的維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諸葛亮執法嚴明、賞罰分明,不僅能破格提拔有功之臣,對於違法的官員,哪怕時深受器重的馬謖,也揮淚斬之。因此,當時蜀漢朝廷政治清明,官吏們人人懷著自勵之心,奸惡之人幾乎無處藏身。社會上更是道不拾遺、強不凌弱,風氣一片肅然,百姓安居樂業。蜀漢統治地區的百姓對諸葛亮極為追思,三國志稱為“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即使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因為其出色的治國才能與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愛戴,直到唐朝時(諸葛亮已去世五百餘年),蜀地尚有民眾自發祭祀諸葛亮的習慣。
在治理少數民族的事務上,諸葛亮也是政績斐然。西南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割據一方,屢有侵犯蜀漢邊境的事情發生。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於當年秋天平定西南地區。《三國演義》中將這一段歷史演繹為“七擒孟獲”。雖然真正的歷史並沒有那麼傳奇,但在平定之後,諸葛亮的確對西南少數民族採取了一系列的安撫政策,促進了民族的交融,使當地百姓深得實益。
最後,再憑藉一篇《出師表》,更是讓諸葛亮名流千古。在後世,絕大多數統治者,文臣與武將都對諸葛亮有著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詩與宋詩中有大量讚頌諸葛亮的詩篇。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李商隱的“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皆為千古名句。可見,諸葛亮在社會各個階級都廣受歡迎。
-
8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在三國裡面,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死後依然竭盡全力輔佐劉禪,是一個不可多的忠臣良將,諸葛亮開始他宏圖計劃,那就是聯吳抗曹,完成自己統一全國的宏圖偉業,然而當時蜀國比較弱小,根本不適合遠征實力強大的魏國,魏國兵多將廣戰將千員,其內部團結穩定,在整體戰略上都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蜀國在四川山高路遠溝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想打出去二十幾萬大軍,人吃馬喂需要多糧食和草料,二十萬大軍每人每一斤糧食就是二十萬斤糧,每月就是600萬斤糧食,三個月就是一千八萬斤,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失敗,就是輸在山高路遠溝深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其後勤保障就是他最大的軟肋,雖然發明了木牛流馬和小車推,其棧道之窄之險也不允許用馬車拉糧草,魏國也是利用蜀國的弱點堅守不戰耗盡蜀軍的糧草,蜀軍無糧草就會不戰自退,而且諸葛亮連年征戰在南部七抓孟獲在南方落下風溼病,不能長時間行走,還需要坐推車,而且日夜操勞,事必躬親,吃得又很少耗盡了他的身體,吃得又少又曰夜操勞,肯定不會長久,而且諸葛亮在用人上也出現重大失誤,劉備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馬謖熟讀兵法,經常給諸葛亮出計謀,但是他沒有帶兵實戰的經驗,只能讓他當副將不能當主將鎮守街亭,雖然第六次兵出斜谷,用木牛流馬運糧,又在五丈原墾荒種地,今映西眉縣西南,在渭水之濱種地屯兵準備和魏軍打持久戰,以解決軍糧不足的問題,司馬懿也是一位軍事家,也知自己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堅守不出,想耗盡蜀軍的糧食,蜀軍不戰自退,相持一百多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後來司馬懿視查蜀軍行軍營壘,一切井井有條,非常佩服,這人真是天下奇才,諸葛亮熟讀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兵如神,利用北斗七星法,但是還是沒有堅持到七七四十九天,主燈息滅,如不滅則在活12年,天意如此何必強求。
-
9 # 墨池細說名著
關於諸葛亮,大多數老百姓對他的瞭解都出自諸葛亮的鐵桿粉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一部小說,由於羅貫中對諸葛亮極度崇拜,為了渲染諸葛亮的能力,《三國演義》的很多故事都是被杜撰出來的,比如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這些故事正史上都沒有。
客觀講,諸葛亮最大的成就應該是他為劉備制訂了三足鼎立的戰略局面,使劉備的蜀漢成為三分天下之一。在爭取西川蜀地的過程中,諸葛亮的確立下了很大功勞,但是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剛愎自用,窮兵黷武也是實際情況,六出祁山都失敗而歸是不爭的事實。
諸葛亮最令人敬畏的一點應該是他對劉備的忠,一篇出師表流傳千古,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華人,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去推崇。
相對於治國和領軍,在發明創造方面,諸葛亮卻當得起奇才的稱謂,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孔明鎖,諸葛弩等等都非常精妙,甚至有傳說連我們現在吃的饅頭也是諸葛亮發明的。
以上為一家之談,不喜勿噴。
-
10 # 小小訪客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為了蜀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避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我們暫且不說,從三國演義中給我們詮釋一個無可挑剔的諸葛孔明。說到諸葛亮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計謀,在六次北伐是有空城記,死諸葛嚇退活仲達,但在後人看來,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失敗的。
其實我們可以猜測下司馬懿是如何定義諸葛亮北伐的成敗的。在蜀華人力、財力、物力都不及魏國時,諸葛亮為完成先主遺願,履行隆中對劉備的承諾,堅持北伐。每次北伐都讓實力遠超自己魏華人心惶惶,迫不得已才請司馬懿出山。
司馬懿對諸葛亮評價為天下奇才,相信司馬懿也不認為諸葛亮北伐是失敗的,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北伐成功是什麼,那就是蜀漢統一天下是不是?難道不統一天下,就算失敗嗎?我覺得六次北伐不能用失敗來定義,只能說諸葛亮六次北伐均為完成統一天下的心願,這也許只有惺惺相惜的司馬懿才知道吧。
回覆列表
諸葛孔明先生當時所在的蜀國無論面積、人口、士兵的數量都是三國中最少的,實力是最差的一方。而且蜀國有多方勢力,有荊州勢力(諸葛亮為代表)、徐州勢力(劉備原班人馬),還有劉璋過去的老部下們,是三國中權利鬥爭最激烈的一國。國內的官職就那麼少,但是官員人數卻很多,內部傾軋厲害。蜀國土生土長的官員,是非常不滿這些外來主子的。
諸葛亮先生明知道弱國不可以攻強國,但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主動六次北伐,就是把矛盾引向國外。
他以數萬部隊,大約八萬人,長途征戰,進攻的魏國有三十萬大軍,竟然每次都全師而退。每次都不落下風,每次都讓魏國手忙腳亂。
可謂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