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我來談一下房氏。房姓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姓氏,人口少,名人也少,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個姓氏。 在北宋編印的《百家姓》中, 房姓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國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國姓氏統計中, 按人口排列,房姓列第199位。目前全國房姓約52萬人,主要分佈在魯晉陝蘇4省,故房姓不屬大姓。但因房氏源自於帶來"堯天舜日"的大帝堯, 被舜欽定為"永作虞賓",距今已有4300年的歷史。是中國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南北朝前一直是世家大族意義上計程車族,可以世襲做官。大唐開國宰相房玄齡為"中國十大賢相"之一, 在唐以前屬貴姓。房姓素有傳承血脈單一,流向清晰等特點,歷史上鮮有與其他民族混血通婚,也極少少數民族改姓,這也是其人數較少的原因。
公元前2357年,堯20歲時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華夏酋幫的君主,成為中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並被後人尊為五帝之一。帝堯為中華人文開基之祖。
堯的兒子丹朱是嫡長子,丹朱聰明智慧,是世界圍棋界始祖,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欠和順和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乃翁”。堯帝本著"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胸懷,重點培養了沉靜內斂並有奇特孝行的舜,並最終把帝位"禪讓"給了舜。這是“禪讓制”的開始。
後來,帝堯去世,舜繼位,將丹朱封在了房地。(在今遂平西南四十里的吳房故城),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禮樂加之,謂之虞賓,天子弗臣……”的記載 因為禪讓的原因,再加上丹朱素有賢名,帝舜對丹朱及其家族不以臣下看待,對房人優禮有加。
後來丹朱的兒子陵,繼承了封地,並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為房氏開姓始祖,後代都以房為姓。史書稱:“堯帝世孫,因邑得姓。” 堯帝被尊為中華房氏血緣始祖,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能明馴德,以親九族。”的品德被視為房氏家訓,而其選擇將帝位禪讓給舜的理由“謀事至,而言可績。”也同樣被看作治家之訓。
得姓之後的房人氏族逐漸繁衍壯大起來,夏、商之時,朝廷亦不敢等閒視之。周朝時周王室與房氏經常通婚。《國語·周語》雲:“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後,實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說,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體,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見房人因始於丹朱可上溯自帝堯,在周時還受到了尊崇。
丹朱第36代孫房鍾及鍾子房沈,周昭王時仍襲爵為"房邑侯", 第13代孫雅於公元前32年(西漢成帝末年)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縣東), 房氏家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繁衍成為望族:房氏族人房鳳(字子光、士元、元或子元)、房揚名在儒林,其11代孫東漢桓帝朝司空房植有名當朝。後又因南朝梁武帝時(公元502-557年間)房景伯在清河任過太守,唐朝三位宰相均出自清河,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房姓人原來最重要的郡望本是河南房邑,在大禹治水時因洪水被毀),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的說法和七劉八張十二王,天下無二房"的諺語流傳。說的正是房姓來源單一,無混血改姓。
唐朝應該是房氏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唐之前,房氏都作為地方名門望族,受到朝廷的重視,名人賢相都出了不少,子孫不愁做官。唐朝期間,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成為最後的輝煌。之後的朝廷有意打擊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制約,最重要的是科舉制的實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的世襲壟斷,許多像房姓這樣的傳統名門望族相繼沒落。與其他不同的是,之後的房氏後人保持著士族的清高和傲氣,不屑於科舉,也不從事工商,遂寄情于山水,雖然出了幾個畫家,但也沒能擋住沒落的腳步,後代顛沛流離,散居各地,徹底隱沒於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鮮有名人出世。直到明初才出現了房寬(明代名將)和房勝兩位立了大功的將軍。
如今,房姓名人也就成龍父子了,據說,成龍原名房仕龍,祖籍應該是安徽蕪湖。成龍當年想入房氏族譜,曾在2004年宣佈,他是唐朝宰相房玄齡的後代,並前往山東臨淄尋根,認祖歸宗。房家自明朝初年遷居蕪湖沈巷以來600多年一直生活於此,成龍父親房道龍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1947年赴香港謀生,家中撇下了妻子和兩個兒子房仕德、房仕勝。到香港後化名為陳志平,並另娶,生下一子陳港生,入演藝界後取名成龍。2001年,成龍從父親口中得知祖上姓房。1994年,80歲的房道龍重修了《房氏家譜》,上面寫著:房道龍與原配生有兩子,房仕德、房仕勝;在香港生有一子房小龍,現名成龍。在家譜中,成龍和房祖名的名字分別是房仕龍和房淑民。
祝天下房氏功成名就,再出輝煌。
不請自來:我來談一下房氏。房姓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姓氏,人口少,名人也少,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個姓氏。 在北宋編印的《百家姓》中, 房姓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國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國姓氏統計中, 按人口排列,房姓列第199位。目前全國房姓約52萬人,主要分佈在魯晉陝蘇4省,故房姓不屬大姓。但因房氏源自於帶來"堯天舜日"的大帝堯, 被舜欽定為"永作虞賓",距今已有4300年的歷史。是中國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南北朝前一直是世家大族意義上計程車族,可以世襲做官。大唐開國宰相房玄齡為"中國十大賢相"之一, 在唐以前屬貴姓。房姓素有傳承血脈單一,流向清晰等特點,歷史上鮮有與其他民族混血通婚,也極少少數民族改姓,這也是其人數較少的原因。
公元前2357年,堯20歲時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華夏酋幫的君主,成為中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並被後人尊為五帝之一。帝堯為中華人文開基之祖。
堯的兒子丹朱是嫡長子,丹朱聰明智慧,是世界圍棋界始祖,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欠和順和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乃翁”。堯帝本著"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胸懷,重點培養了沉靜內斂並有奇特孝行的舜,並最終把帝位"禪讓"給了舜。這是“禪讓制”的開始。
後來,帝堯去世,舜繼位,將丹朱封在了房地。(在今遂平西南四十里的吳房故城),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禮樂加之,謂之虞賓,天子弗臣……”的記載 因為禪讓的原因,再加上丹朱素有賢名,帝舜對丹朱及其家族不以臣下看待,對房人優禮有加。
後來丹朱的兒子陵,繼承了封地,並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為房氏開姓始祖,後代都以房為姓。史書稱:“堯帝世孫,因邑得姓。” 堯帝被尊為中華房氏血緣始祖,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能明馴德,以親九族。”的品德被視為房氏家訓,而其選擇將帝位禪讓給舜的理由“謀事至,而言可績。”也同樣被看作治家之訓。
得姓之後的房人氏族逐漸繁衍壯大起來,夏、商之時,朝廷亦不敢等閒視之。周朝時周王室與房氏經常通婚。《國語·周語》雲:“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後,實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說,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體,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見房人因始於丹朱可上溯自帝堯,在周時還受到了尊崇。
丹朱第36代孫房鍾及鍾子房沈,周昭王時仍襲爵為"房邑侯", 第13代孫雅於公元前32年(西漢成帝末年)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縣東), 房氏家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繁衍成為望族:房氏族人房鳳(字子光、士元、元或子元)、房揚名在儒林,其11代孫東漢桓帝朝司空房植有名當朝。後又因南朝梁武帝時(公元502-557年間)房景伯在清河任過太守,唐朝三位宰相均出自清河,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房姓人原來最重要的郡望本是河南房邑,在大禹治水時因洪水被毀),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的說法和七劉八張十二王,天下無二房"的諺語流傳。說的正是房姓來源單一,無混血改姓。
唐朝應該是房氏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唐之前,房氏都作為地方名門望族,受到朝廷的重視,名人賢相都出了不少,子孫不愁做官。唐朝期間,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成為最後的輝煌。之後的朝廷有意打擊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制約,最重要的是科舉制的實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的世襲壟斷,許多像房姓這樣的傳統名門望族相繼沒落。與其他不同的是,之後的房氏後人保持著士族的清高和傲氣,不屑於科舉,也不從事工商,遂寄情于山水,雖然出了幾個畫家,但也沒能擋住沒落的腳步,後代顛沛流離,散居各地,徹底隱沒於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鮮有名人出世。直到明初才出現了房寬(明代名將)和房勝兩位立了大功的將軍。
如今,房姓名人也就成龍父子了,據說,成龍原名房仕龍,祖籍應該是安徽蕪湖。成龍當年想入房氏族譜,曾在2004年宣佈,他是唐朝宰相房玄齡的後代,並前往山東臨淄尋根,認祖歸宗。房家自明朝初年遷居蕪湖沈巷以來600多年一直生活於此,成龍父親房道龍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1947年赴香港謀生,家中撇下了妻子和兩個兒子房仕德、房仕勝。到香港後化名為陳志平,並另娶,生下一子陳港生,入演藝界後取名成龍。2001年,成龍從父親口中得知祖上姓房。1994年,80歲的房道龍重修了《房氏家譜》,上面寫著:房道龍與原配生有兩子,房仕德、房仕勝;在香港生有一子房小龍,現名成龍。在家譜中,成龍和房祖名的名字分別是房仕龍和房淑民。
祝天下房氏功成名就,再出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