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赴征塵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三國演義》透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

    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文學成就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給孩子的禮物,一千塊錢可以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