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575

    宇宙是無限的無邊際的,象銀河系太陽系地球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無數的。我的研究證明,要想徹底的認識宇宙的真相只有依據絕對智慧及其理論和方法正確的認識了生命襖密即生命本質真理以後才能正確的認識宇宙的真相。

  • 2 # 蛋科夫斯基

    應該不會有吧。至少目前觀測到的行星,都沒有太陽大。因為我們目前主要還是能看清太陽系內的行星。太陽系外的其他星系,可以透過日冕儀或者凌日法看,但是也沒發現比我們太陽還大的行星。

    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就是木星,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一千分之一。如果有一百個木星堆到一起,倒是有可能啟動核聚變變成恆星,但是需要至少一百個木星呦。

    所以如果有太陽那麼大,那就至少有一千個木星了,這樣人家就不是行星,變身為恆星了。即使不進行核聚變,也要坍縮成白矮星,甚至中子星。

    變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體積就更小了,甚至比普通行星還小。所以行星沒辦法長那麼大,會整段垮掉的。

  • 3 # 青林223646642

    這問題教科書上有,電視科普欄目也常播放。易經也提到過。佛經也提到過。都認為宇宙之外還有宇宙,星系之外還有星糸。而星球之大,就像佛經上說的,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曾在電視上見過,說是天狼星比太陽大好多倍,而另外一個什麼星又比天狼星大若干倍,繼續追究,一個比一個大,繼續追究,與現實生活沒多大意義,知道就這麼個事就夠了。謝邀!

  • 4 # 冰65774307

    宇宙中的星體大體分為,衛星,行星,恆星。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界限,衛星是圍繞著行星旋轉的。行星的定義則是圍繞著主星旋轉的。而恆星就是那顆主星。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是一顆氣態巨星。木星發光必須達到現有的80倍重量才可以,而太陽佔據了太陽系整體質量的99%以上。也就是說木星加上其他所有的行星,重量都不及1%。也就是說,木星永遠不可能成為恆星。

    目前因為觀測條件的限制,關於發現的最大行星,仍具有一定爭議。

    其中是DENIS-P J082303.1-491201 b別名2MASS J08230313-4912012 b具有木星質量的28.5倍,距離地球1400光年。

    另一個J1407b擁有30多個光環,它的每一個光環的直徑都高達數千萬英里,是土星總直徑的200多倍。它的直徑是木星的三倍,質量也約是木星的20倍。不論是比直徑還是比質量,都J1407b都遠遠超越太陽系中的任何一顆行星。

    TrES-4在距離地球約1435光年外的太空圍繞一顆恆星轉動。它的直徑估計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1.7倍,體積接近於木星的2倍,表面溫度高達1327攝氏度。

    不過這些行星也遠不及最小的恆星大而且密度極低。

    行星和恆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木星質量的80倍左右。如果達到這個界限就會觸發核聚變,形成恆星。所以一般情況下來說,是沒有比恆星更大的行星的。

    不過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也許只是人類到現在還沒有發現而已。

  • 5 # 叫逗哥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不可能有太陽那麼大。如果一顆天體的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它就已經是一顆恆星了。在宇宙中,通常質量及引力決定著天體的演化方向。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且環繞著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外形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並且能夠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行星的質量上限。理論上,一顆行星的質量不能大於木星質量的13倍。木星是一顆氣態行星,木星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18倍,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行星。一般大質量行星都是氣態行星,大質量氣態行星統稱為類木行星。

    目前受能力限制,天文學家只發現了大約1000多顆系外行星。目前已知最大的行星是位於武仙座中的一顆TrES-4,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其半徑大約是木星的1.7倍,不過質量僅有木星的0.8倍。

    在宇宙中還有一類天體,質量是木星的13倍以上,但最高質量沒有超過80倍木星質量,這一類天體被稱為褐矮星。褐矮星是質量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可它們並不是恆星。褐矮星可以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由於質量不足,因而無法成為恆星。

    理論上,當天體的質量超過80倍以上木星質量時,在引力的作用下,天體內部的溫度及壓力達到點燃核聚變所需的最低溫度時,其內部的氫就開始產生核聚變,於是一顆恆星也就誕生了。木星的質量僅為太陽質量的1/1037,也就是說一顆恆星的質量下限是太陽質量的0.08倍。這種質量在0.08~0.8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被叫做紅矮星。

  • 6 # 講科學堂

    太陽這麼大的行星?題主指的是體積吧?

    先看一下行星的定義:

    根據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上的透過的決議,將行星定義為:

    第一:圍繞著恆星運轉(公轉);

    第二: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即近於球形)

    第三:已清空其軌道附近區域,即:是該區域內最大天體,以其自身引力把軌道兩側附近的小天體“吸引”成為自己的衛星。

    圖:太陽、木星、地球和月亮的比較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就是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但它的體積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密度和太陽差不多)。如果木星的體積變大到太陽這麼大,由於質量的增加,就會點燃核聚變,這樣它就成為了一顆恆星了。實施上,木星只要質量增加75~80倍,就會點燃核聚變反應,成為一顆恆星。

    所以,像木星這種氣態行星不可能達到太陽體積那麼大。

    能不能有如同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可以有太陽體積這麼大嗎?

    地球的平均密度是太陽的3916倍,如果體積增大到太陽這麼大,它的質量將比目前質量最大的恆星R136a1還大上1300餘倍。這樣的岩石行星會立即發生重力坍縮,成為一個黑洞。

    所以,不可能有任何的行星的體積比太陽還大。

  • 7 # 老李的快樂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關於行星的定義,通常認為行星是不發光的,且圍繞恆星運轉的,運轉軌道與恆星自轉方向相同的,內部又沒有壓力狀態下造成的核聚變反應的星球。星星有大有小,比如在太陽系中,水星小到和月亮的體積差不多,但是大的木星卻能裝得下上萬個水星。所以僅僅在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和最大的行星的差別就有一萬倍。

    可是木星那麼大,也只是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那麼行星能大到太陽的規模嗎?基本是不可能的,根據定義來看,想太陽這麼大,質量的星球不可能不引起內部核聚變,因此星球表面也不可能不發光,所以像太陽這麼大的星體一般都會成為恆星。

    但是卻仍然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這個星球如果沒有氫元素氦元素這些輕質元素的話,那麼就很不容易引起內部核聚變,如果這樣的星球的質量一直增加到和太陽相近,仍然沒有引起內部核聚變,那麼我們或可以認為它仍然是一顆行星,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樣的星球即便沒有引起核聚變,那麼也應該稱它為天然的白矮星而不是行星,因為宇宙中的白矮星是符合這種情況的,但是白矮星如果大到太陽質量的1:44倍就會變成中子星,但是愛心都是小於太陽1.44倍質量的主序星死亡之後變成的,宇宙中很可能並沒有不經歷主序星階段就形成的白矮星,所以宇宙中也不可能會存在像太陽那麼大的行星了。

    那麼宇宙中最大的行星能有多大呢?根據恆星形成理論來看,最大的行星的質量不應該超過木星質量的80倍,因為一個星球的質量如果達到木星質量80倍,勢必會引發內部氫元素的核聚變,從而變成一顆恆星。

    所以宇宙中最大質量的行星,應該不會超過木星質量的80倍,雖然理論上存在需要更高質量才能引起內部核聚變的星球,但也不可能達到太陽的質量,而且那種質量的星球即便沒有產生核聚變,其本身壓力製造的超高溫度也有可能使它發光了,根據行星不發光這一定義來說,它也不能被稱為行星了。

  • 8 # 千辰澯海天文宇客

    都知道了宇宙的浩瀚無垠,如果要找到宇宙中比太陽更大的行星,是比較難的,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過,就是木星也比太陽☀小1000倍。

    在宇宙中,行星一般分為矮行星,內地行星(岩石行星),氣態行星。氣態行星是唯一能成為巨行星的行星。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木星體積是最大的行星,佔了太陽系所有行星的70%。但體積僅是太陽的1/1000。

    太陽的直徑有139萬千米,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是木星的1000倍。

    既然太陽系內沒有比太陽大的行星,太陽系之外呢?

    天文學家發現,在距離地球400光年以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非常巨大的行星。根據天文學家觀察,這個行星的體積是太陽的1/2。木星在它面前就是個小不點,體積不足它的1/400。

    據天文學家發現,這顆巨行星也是一顆氣態行星。而它與其它氣態行星不同的是,它並非是完全的氣態行星。嚴格的說,它是質量比較低的原恆星,因為質量無法進行氫聚變,便歸為了行星。也有天文學家把這樣的行星劃為棕矮星(失敗的恆星)。

    所以,目前為止,已知的宇宙中比太陽☀大的行星還沒有觀測到。但在天文學家的不斷努力下,比太陽大的行星終有被發現的一天。

  • 9 # 本機電信2

    宇宙空間中比太陽大的行星肯定是有,但如今的科技手段還無法識別而已,待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能找到比太陽更大的行星。

  • 10 # 稀裡糊塗5371

    肯定會有。

    因為宇宙之大無奇不有,況且有科學家說太陽是最小的恆星,太陽系是最小的恆星系。可想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位高人能介紹幾首亂喊亂叫的而且好聽點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