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Read
-
2 # 蕭立誌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女人在古代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低下的,講求“三貞九烈”。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和摧殘經歷了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
先秦時代,社會風氣還比較開放,根據《詩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底層社會中,人們對於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比較寬容。
其後的漢朝對女性也可以說是極為寬容的,王昭君主動請嫁,朱買臣妻自請離異,那是對女性自我價值的充分認識,以及自己作主改變自身命運的抗爭。班昭續史,文姬著詩,提縈救父,文君夜奔,一個個美麗熱情、自信勇敢的女子,用智慧與執著寫出自己的幸福人生,演繹出漢代女子的非凡傳奇。畫圖省識春風面,佩環空歸月夜魂。僅憑史書上的幾頁書幾行字,我們依然能窺見那些女子曾經的非凡神采以及奪目光華。千載之下,餘韻悠悠,真是讓人無限神往。
漢朝女子的敢愛敢恨,在許多詩歌中都有體現:《陌上桑》中的羅敷,《羽林郎》中的胡姬,《白頭吟》中的女主人公,無論是愛是恨,都是一樣的勇敢果決。胡 姬面對勢力熏天的霍家奴表示“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與《白頭吟》中的女子對深愛的丈夫說出“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都是同樣的令人感動欽佩。漢朝的女子,真是擔當得起“自尊自愛、敢愛敢恨”的古語了。
漢朝女子參與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從西漢到東漢,臨朝執政的太后很多,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女性掌權執政的最高峰。從呂雉開始,西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東漢章帝的竇太后、和帝鄧太后、安帝閻太后等等,達到七八位之多。不僅如此,即使那些沒有執政名義的太后也擁有極大的權勢,給國家和政局造成深刻影響。
漢朝之後中國進入了長期動亂,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動亂才得以終結。胡人亂華但逐漸被漢文化所同化,但婦女地位受胡人文化的影響還有所提高。隋文帝楊堅與皇后獨孤迦羅的“一夫一妻”;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的“二聖臨朝”;房玄齡的夫人盧氏“千古風流一罈醋”;唐高祖李淵的長女平陽昭公主更是統領娘子軍在戰場上為大唐建國立下了大功。
當然,最讓我們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是大唐的皇室是怎樣的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弟弟李元吉,又將弟媳楊氏佔為己有;比如唐高宗李治將父親的“武才人”納入宮中甚至封為皇后;再比如武惠妃去世後,傷心欲絕的唐玄宗打起了兒媳楊玉環的主意等等。
皇帝們感情生活很豐富,公主們也不逞多讓,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玉真公主等等,她們的私生活也是極其豐富多彩的,給後世留下了數不盡的談資。唐代二婚的公主多達23位。不只公主二婚再嫁,平民百姓離婚再各自婚娶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甚至,唐代還有離婚協議,這份離婚協議書的主要內容是:“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為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冤家,故來相對;即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掃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簡單的解釋,就是丈夫很寬容地說:如果沒有緣分,咱倆不如好合好散,離了之後,希望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找個好人家……而這份“放妻協議”卻給後人展示了歷史上真實的一幕:婦女當時的地位極高,夫妻之間提倡“好合好散。
隋唐時期有權勢的女性爭先恐後的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甚至出現了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種現象為男人所不喜,於是自唐玄宗之後,女性的地位就有所下降。到了宋朝程朱理學出現後,女性逐漸被徹底束縛住。
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宋明理學的出現是一個重要轉折。那些理學家都以孔子門生自詡,但是他們對儒學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其中有一點就是極力強調婦女的貞潔。北宋有個程頤,是個理學奠基人之一,他說過一句話叫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大力提倡婦女的貞潔,堅決反對寡婦改嫁。其實這種說法在當時的影響還很有限,他自己的侄媳婦就改嫁了。但是他的這句話,隨著理學的逐漸興盛,影響就越來越大,不知摧殘了多少婦女! 明、清兩朝,理學做為官方支援的顯學,這種貞潔觀念不但被大多讀書人奉為準則,而且影響廣泛,甚至影響到法律制度。而纏足這個最被人抨擊的行為也正是隨著理學的興起,隨著女人地位的不斷下降,越來越流行。
-
3 # 覲生
新中國吧,把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婦女是半邊天。有的地方成了大半邊,反壓男人。但婦女老了又重新邦子女帶孫輩又重新回到家務勞動之中。
-
4 # 小郭聊神話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你只有道德敗壞的事是要浸豬籠的!凡此種種。
其實是這一類在電視劇中的體現是不完全正確的。
宋朝朱熹的程朱理學開始,才真正的給女性戴上了道德的枷鎖。在這之前相對比較寬鬆。
在宋朝程朱理學之前,除了母系社會時期,並沒有太多道德枷鎖的約束。但是社會地位相對不高!(武則天除外)
但是她們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天差地別。現在的女性,不論是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
女權慢慢開始出現,至少在我們國家,男性相對於女性來說,地位不斷下降,女性開始當家做主!相
所以,現在對女性是最寬容的,幾乎沒有道德枷鎖!就是有也沒用啊!
回覆列表
想知道哪個朝代對女性較為寬容,只需弄明白哪個朝代的女性更加自由就可以了。
咱不妨先看看一首古詩。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譯文是這樣的:天啊,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永不衰絕,除非山沒有了稜角,江河干的不見一滴水,冬天響起了陣陣炸雷,夏天大雨夾著暴雪,天地重合在一起,我才敢與你訣別!
這首傳誦千古的樂府詩《上邪》,是一位漢朝女子大聲喊出來的愛情誓詞。
愛就愛得地老天荒、愛就愛得生死無悔,有沒有震撼到你?
再看這一首《有所思》:
“聞君有他心,拉雜催燒之。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譯文:聽說你有了二心,我就把對你的感情摧毀了,燒了,燒完順著風把灰燼也揚了。從今以後你不要再想我,我也不會再想你了。
雖然深情被辜負,而她卻決不做那唯有流淚悲痛的棄婦,她要將曾經的愛情徹底埋葬,不留一份糾纏與猶疑。——其實就一句:你不配!
像上面這兩位敢愛敢恨、從容自信的漢朝女子,你跟她講要半推半就、矜持一點,她僅對你嗤之以鼻,那都算是客氣的;你要再囉嗦一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不把你趕盡殺絕,她都會覺得對不起自己。
———這就是漢朝人崇尚的精神自由。
幾千年的封建時代,對女性的約束一直都較為嚴格,“女子無才便是德”、“裹腳”等毒瘤自不必說,還有各種各樣的繁文縟節,甚至更為變態的女子殉葬。
相形之下,漢朝對女性還是比較寬容的,女性社會地位也得到了很好尊重與認可;畢竟那個時代,距離封建理學的誕生還很遙遠,甚至還儲存著母系社會的一點餘韻。
當然,這種寬容與當時女性也擁有很大的權勢是分不開的。
從呂氏篡權到安帝閻太后執政,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女性掌權執政的最高峰。
衛子夫、趙飛燕都是出身歌妓,身世卑微,卻也一樣的母儀天下。
歷史學家班昭秉筆蘭臺、續寫《漢書》,連當朝大儒都跑到她的門下跪聽教喻。
解憂公主的侍女馮繚都可以掛印封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
掛帥出征不是沒有可能,女子封侯同樣比比皆是;像這樣擁有權勢的女人,她需要看誰的臉色活著?
在漢朝,無論貴族婦女還是平民女性,都有著更多的自由和更為寬鬆的生活空間;比如在婚姻方面,對女性就極為寬容。
漢人公開謳歌:“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連司馬遷都感嘆:“甚哉! 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下乎!”
漢朝人不講究門當戶對,流行的是女追男;“從一而終”、“貞節烈女”從來都不是漢朝的社會風氣,除非她想!離婚自由,夫亡可以再嫁,二婚三婚,甚至五婚六婚都是被允許的,朝堂與民間都認可,沒有什麼道德綁架,也沒有人去非議。
漢文帝的母親薄姬,二婚。
漢武帝的母親王娡,二婚,並與前夫育有一女,後來還被封為公主。
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三婚,兩任丈夫先後去逝,才改嫁大將軍衛青。
陳平的妻子,六婚,在嫁給陳平之前已經嫁了五次。
這只是漢朝婚姻自由的冰山一角,即使放之當下,也足以讓人目瞪口呆,歎為觀止了吧?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生生給我們演繹出一段的千古佳話。
王昭君主動請嫁,勾起了多少中原男子對塞外風光的無限嚮往,又賺取了多少鍾情男子的眼淚?
朱買臣妻自請離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她對丈夫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
《陌上桑》中的羅敷,《羽林郎》中的胡姬,《白頭吟》中的女主人公,文姬著詩,提縈救父……
一個個熱情奔放、自信勇敢的女子,用智慧與執著譜寫了自己非凡的傳奇人生,怎不令人心生神往——
輕輕地她走了,
正如她輕輕地來,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我習慣了聽海,
習慣了一個人發呆,
卻忘不了她的奪目光華,
忘不了她的風華絕代。
那片星空雖已遙遠,時光卻還隱藏在她的眉目之間,她餘光一瞥,就溫存了整個華夏兩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