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想看張愛玲的作品了,有什麼推薦的嗎?
4
回覆列表
  • 1 # 粒粒七七

    張愛玲的作品,我推薦《金鎖記》。

    我以為《金鎖記》這部小說不僅可以讀,還可以重讀,越讀越願意再三回味,歎為觀止。我甚至覺得,和張愛玲其它小說比起來,《金鎖記》應當可以算得上她的頂峰之作了。

    張愛玲本身是一個敏感又有個性的女性,她特別擅長在小說裡刻畫各種性格的女人,尤喜是描摹“壞女人”,《金鎖記》裡,就有這樣一位女性,她就是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

    曹七巧家本是開麻油店的,她潑辣而活潑。本來像她這樣小生意人家的女兒,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嫁了就算了,可偏偏她的哥嫂喜好攀附權貴,作主把七巧嫁入了沒落大家族姜家,而她所嫁之人是一個從小就臥病在床的癱瘓丈夫。

    就這樣,曹七巧面對患重疾的丈夫,欲愛而不能愛,心情格外壓抑。而且姜家無論主人還是下人,都看不起她的行為風格和氣度。她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生活了30年,在金錢的慾望與情慾的雙重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扭曲,行為變得異常乖戾。

    張愛玲在這部小說裡,大膽地扯掉了男性和女性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被一再踐踏,她受到多年的殘害後,最終自身也滅絕了。

    張愛玲深愛《紅樓夢》的,她在創作小說時,受其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也是如此。

    比如在人物的描寫方面,作者想讓七巧出場,並不在小說開端就直接寫,而是透過兩個下人的閒話引她幾齣來,順便把姜家的人物關係,家庭大致情況都交代得差不多了。這和《紅樓夢》裡,主要人物出場前,借冷子興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是一樣的道理。

    這種側面烘托,透過別人的眼睛去觀察描摹人物的手法,在小說中出現較多。比如作者婉轉地寫到,姜家從上到下每個人眼中的曹七巧是什麼樣子的。甚至寫到曹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準備拆散他們,在童世舫的眼中,曹七巧是這樣的——“門口揹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他的心中,印象裡“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

    小說就這樣借他人的眼睛,描摹出老年七巧的形象,真是曲折婉轉,妙筆生花,讓人不得不歎服作者刻畫人物的獨到之處。

    作者寫到晚年曹七巧時,所用功力不淺,比如七巧和自己的一對兒女的鬥爭。她妒忌兒子兒媳的性生活,就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後來竟然故意氣死兒媳。這是因為曹七巧沒有得到過幸福的性生活,所產生的報復行為所致。

    七巧拆散女兒的婚事,是因為她對男人敵對的態度所致,她本身就被男人欺騙,所以才導致心理上的變態!

    縱觀整篇小說,從表及裡,從側面到正面,張愛玲的寫作手法真是老到又神奇。曹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小說裡的虛幻人物,她已經躍然紙上,成為一個極具個性、活生生的女性形象。

    這樣的寫作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當下,能與張愛玲比肩的少之又少。(完)

  • 2 # 淮山飛雨

    我看過張愛玲大部分小說、散文和論著,但基本只看過一遍,時間又太久,很多細節記不起來了,但大體上還有印象,可以把個人經驗分享給你一些。

    張愛玲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紅樓夢魘》。很久以前買過一本,現在找不到了,這本是今年又買的,又看了一兩遍,非常非常好。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紅樓夢的自說自話,但她這本是有根有據的考證,用了她晚年十年的時間,而且,比我見到過的其他紅樓考證書籍都有趣,不知道別人什麼感受,反正我看得很痴迷。

    張的小說裡,我最喜歡的有兩篇,一篇是《秧歌》,但這個因為涉及到解放後的某些問題,就不做評價了,題主可以上知乎搜尋評價。單就小說的藝術性來講,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很喜歡。

    另一篇是《沉香屑·第一爐香》,可能是因為張愛玲的小說裡幾乎沒有愛情,看的太透,冷到骨髓裡去了,而這一篇多少有一些愛情的感覺,雖然很快就用各種荒唐的現實戳穿。

    小說結尾處,葛薇龍和喬琪喬在灣仔逛新春市場的情景,那對話和感受,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小說用薇龍眼中的一個畫面結束,一個十三四歲的雛妓,凍得直髮抖,對英國水兵飛著媚眼,漂亮的吊梢眼,耳朵上卻生著凍瘡。然後兩個水兵夾持著她走遠了,她的頭只齊他們的肘彎……薇龍對喬琪說:“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好了好了,我承認我說錯話了,怎麼沒有分別呢?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

    其它的像《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等我感覺都不如《第一爐香》更吸引我。《色·戒》在她的小說裡非常普通,她要表達的虛無感,和李安導演的同名電影感覺是背道而馳的。

    張愛玲的散文我也很喜歡,有長有短,經典篇目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上個世紀的散文,我印象最深的是張愛玲、徐志摩,其次是朱自清。張愛玲的散文非常細膩,也非常有想象力,就像流動的音樂。題主如果真想了解張愛玲,除了看她的小說,推薦再讀一讀她的散文。

  • 3 # 深淺不一的黃

    小說有《沉香屑 第一爐香》,女主薇龍是為了愛情嫁給喬琪,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肉體養家,文末寫他倆去趕廟會,遇上一群英國兵在找雛妓,見到薇龍就向她扔花炮,喬琪把薇龍拉進汽車並說看那些醉泥鰍把你當成了什麼,薇龍答:“本來嗎,我跟她們有什麼分別?”,又說:“怎麼沒有分別呢?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願的。”讀到這裡讓人有一種蝕骨的悲哀;《傾城之戀》:範柳原對於流蘇的試探與撩撥,放在現代來看也是不失浪漫的,但是未脫離白家時的流蘇心太苦了,以致最後終於為了生計甘於做範柳原的情婦,好在一場戰爭終於成全了她,戰爭讓範柳原肯定並了承認了對她的愛,終於給了她應得的名份,劫後餘生的流蘇看淡了錢財、地產和對愛情天長地久的期待,只在那個當下,她與柳原算是徹底相知相依了,還算結局不錯。長篇小說還有《半生緣》、《小團圓》,情節太長,不便累迷。

    散文好的也很多,如《天才夢》的結尾: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e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車上伸出手去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公寓生活記趣》裡: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燼餘錄》:從這裡我得到了教訓——老教訓,想做什麼,立刻去做,都許來不及了。“人”是最拿不準的東西。同文的結尾:時代的車轟轟的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還有《走!走到樓上去》,是張愛玲編的一齣戲,寫一個人拖兒帶女去投親,和親戚鬧翻了,他憤然跳起來道:“我受不了這個。走!我們走!”他的妻哀懇道:“走到哪兒去呢?”他把妻兒聚在一起道:“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他們就會下來的。這篇文章僅這寥寥幾句就刻畫出一個英雄氣短的人物形象。她其他的散文如《談音樂》、《私語》、《談女人》、《談畫》,幾乎每篇裡都有妙句,而且都讓人感到入骨的孤獨和荒涼。

    總之個人覺得張愛玲的作品是非常值得反覆讀的,而且要讀紙質的而非電子的,她文字的感染力非常強,縱觀她的生平,她的經歷並不算豐富,只是悲涼,所以她的作品中也總透著一股悲涼之氣。總之她確實具有天才的才華。

    張愛玲於1995年中秋於死於她在美國洛杉磯的小公寓,在這個萬家團圓的節日死去,好像至死,她都是在嘲諷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股份的概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