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可以的。
在早期佛教並沒有戒律和論的出現,也沒有僧團的出現,那個時期,根據經典描述,佛陀只要對一個人說“善來”就表示這個人已經出家了。翻譯過來就是說佛陀對一個人說“來吧,比丘”這個人就成為了出家人,但是後期僧團出家眾的素質參差不齊,也為了保護佛法的長期留存,因此設定了戒律,所以在這個時候,根據經典記載,在家者有意願出家的時候,通常會說“於如來正法律中出家”。一般在三皈依的時候是先進行三皈依之後受戒才表示完整的皈依形式完成。三皈依的物件是佛寶,法寶和僧寶,具體的在寶經當中有詳細的記載,以及佛法僧三種隨念有詳細的記錄。(十分抱歉,最開始犯了錯誤,把僧團當成了僧寶。僧寶是四雙八輩的聖弟子)
在現代佛陀已經滅度了,乃至佛陀的時代也有可能也遇不到佛陀和僧團,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自皈依,找一個佛陀的畫像,甚至沒有任何的像也是可以的,在一個沒有出家人的範圍,比如這間房子或者這個場所沒有出家人在的情況下對著佛像唸誦三皈依,以及思維戒條(多少因人而異)的好處,以及不持戒的壞處,比如我不希望被人欺騙,所以我也不欺騙別人,以這種思維方式,來自願的受持戒律。受戒結束之後,表示三皈依正式完整。
而在這個場所是有出家人 ,或者這個房間是有出家人的情況,一般認定自受的是無效的。除了這種情況之外,都是有效的三皈依。如果已經判定這種三皈依不如法可以重新受持,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是可以的。
在早期佛教並沒有戒律和論的出現,也沒有僧團的出現,那個時期,根據經典描述,佛陀只要對一個人說“善來”就表示這個人已經出家了。翻譯過來就是說佛陀對一個人說“來吧,比丘”這個人就成為了出家人,但是後期僧團出家眾的素質參差不齊,也為了保護佛法的長期留存,因此設定了戒律,所以在這個時候,根據經典記載,在家者有意願出家的時候,通常會說“於如來正法律中出家”。一般在三皈依的時候是先進行三皈依之後受戒才表示完整的皈依形式完成。三皈依的物件是佛寶,法寶和僧寶,具體的在寶經當中有詳細的記載,以及佛法僧三種隨念有詳細的記錄。(十分抱歉,最開始犯了錯誤,把僧團當成了僧寶。僧寶是四雙八輩的聖弟子)
在現代佛陀已經滅度了,乃至佛陀的時代也有可能也遇不到佛陀和僧團,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自皈依,找一個佛陀的畫像,甚至沒有任何的像也是可以的,在一個沒有出家人的範圍,比如這間房子或者這個場所沒有出家人在的情況下對著佛像唸誦三皈依,以及思維戒條(多少因人而異)的好處,以及不持戒的壞處,比如我不希望被人欺騙,所以我也不欺騙別人,以這種思維方式,來自願的受持戒律。受戒結束之後,表示三皈依正式完整。
而在這個場所是有出家人 ,或者這個房間是有出家人的情況,一般認定自受的是無效的。除了這種情況之外,都是有效的三皈依。如果已經判定這種三皈依不如法可以重新受持,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