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翼鷹揚之大秦銳士
-
2 # 吃飯不刷碗1
明朝皇權專制?萬曆和他之後的帝王如果看到有人這麼問,估計會哭暈在無人的角落。
這裡先不談內閣對皇權的制約,這類問題說的多了,自己也倦了,咱們換個角度分析明朝帝王的一些無奈,例如稅改!
無論是平民還是帝王,都喜歡金錢。尤其是帝王,沒錢,很多事他也只能乾瞪眼卻無可奈何。明朝的農業稅低,商業稅更是低的讓人無語,而且越到後期加稅的困難越多、越大。
明朝滅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財政危機,尤其晚明最能體現。國家財政困難導致發生自然災害無錢賑濟、發生戰爭無錢發餉,前者饑民“起義”,後者飢兵作亂,兩者相加,導致國家財政更加困難,如此惡性迴圈,使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明朝中後期的經濟遠比初期要發達,但經濟卻一直出於衰退的過程中,如此背離邏輯,顯然是極不正常的。這一切的因果關係,明中後期的帝王都看的很清楚,都明白癥結在哪,所以都在迫切的希望改革稅收結構,調整財政制度,但結果呢?
明朝初期,農業稅的收入約為3000萬石,然後在宣德時期,因為江南地區不斷的故意拖欠賦稅,很多官員也要求減免,最後宣德皇帝只得讓步,從此明朝稅收基本保持在2700萬石左右。
這裡面可以看出,幾乎整個文官集團都在維護著商業集團與大地主階層的利益,這體現在明朝中後期工商業的空前發展與強盛,以及對農業人口發展的隱瞞與選擇性忽略。明朝後期南方的各種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這是在很多文獻中都可以看到的,但明朝的稅收不但沒有增長,甚至還減少,這除了確實貫徹“永不加賦”外,最重要的就是資本階層基本掌握了話語權,決定著稅收結構,即便皇權也無法撼動,即使出了個魏忠賢,也只是“隔靴搔癢”的為皇帝敲詐出了那麼九牛一毛而已,根本無法改變這種局面。
確實有過官員看到了危機,並著手處理了,結果就被絕大多數文人所圍攻詆譭:“延儒被召,溥等以數事要之。延儒慨然曰:‘吾當銳意行之,以謝諸公。’既入朝,悉反體仁輩弊政。首請釋漕糧白糧欠戶……”。東林復社這批人的自私讓明朝最終走向了滅亡,崇禎承受了他們十多年的輿論圍攻,最終還是沒能頂住,錯誤的實行了自殺性的減稅政策,讓本可以支撐的局面迅速崩潰。順便說一句,崇禎朝內閣的人事更迭頻繁,最重要的就是一開始無法施行改革,整個文官集團的抵制讓皇帝根本無法開展任何有益國家的變革,尤其是財政上的。
-
3 # 季我努學社
明朝皇權之所以如此專制,很大程度上在於皇帝之下再無統一的行政權力機構,也沒有集權力於一身的丞相一職。
圖1朱元璋劇照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以後,朱元璋認為中書省的存在有架空皇權的危險。因為丞相集各種權力於一身,想要欺上瞞下實在是一如反掌。基於上述考慮,明太祖朱元璋決定永久性地撤銷中書省,也不再設立丞相一職。中書省被改成了六部。如此一來,皇帝確實是集所有權力於一身,但是,他所要操持的事務量也大大增加了。對於像朱元璋這種對權力極度敏感的君王來說,集權於一身是第一要義;既然中書省、丞相不利於統治,那麼便情願沒有中書省、沒有丞相。而且,朱元璋還規定太監不得干涉朝政,也不能讀書識字。
圖2司禮監太監墓誌
但是,對於其它只想享用權力之便利的君王來說,儘管不能將權力假手於人;但也不想事事親力親為,毫無嬉戲的時間、精力。因此,尋找替代中書省的辦事機構可謂迫在眉睫,而且替代中書省的這一辦事機構必須不能真正地危險皇權。聰明的明廷君王設立兩個機構來實現這些目標,它們分別是內閣和司禮監。這兩個機構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來,是因為明廷逐步改變了太監不得干涉朝政、太監不得識字等等祖訓,使得司禮監掌印太監變成了行使皇帝部分功能的實權官員。內閣負責票擬,司禮監負責批紅,兩者合力才能完成皇帝批閱奏摺的功能;於此同時,皇帝可以隨時查閱票擬和批紅;最後以皇帝的決定為最終決定。當然,明朝中後期皇帝昏庸無能,往往不看任何奏章。學者宋佳認為,看似手可通天的內閣和司禮監都不是真正的行政機構,只是協助皇帝辦理國家事務的辦事機構。用提出官僚制理論的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這些官員只是一下事務性的官僚,並不是一些領導性的官員。兩者都不能真正危險皇權,可以說比相權更加容易控制。事實也證明,儘管明朝太監長袖善舞,往往成為權傾朝野之士。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太監真正成為皇帝,登基大寶。內閣大學士,儘管飽讀詩書,但是其只具有票擬的作用,能否透過還要司禮監的太監過目。從這些特點中可以看出這一制度的優勢。
圖3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故居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
[2]孟森.明史講義[M],中華書局,2009年.
[3]宋佳.明代內閣、司禮監與皇權之間的關係[J].黑龍江史志,2011年15期.
回覆列表
其實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開始了中央集權制度,而中央集權又分皇帝專權和君臣共制,但這兩種形式的界限並不明顯,主要看皇帝的威望了。那大家為什麼說明朝皇權很專制呢?
第一,明朝的建立是在推翻元朝基礎上的,而元朝對漢人是奴役壓迫,對儒學文化也大大進行了限制,所以明朝建立時正是儒家最衰弱的時候。
這裡提一下,在漢代“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就一家獨大,雖說儒學有利於中央集權,但也形成了儒家文官集團對抗皇權的局面。就像宋代,號稱“君臣共天下”。
第二,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身於微末(中國封建歷史上也就兩個人成功了,另一個是劉邦),本身就對儒家不待見但又不得不依靠儒家文人(畢竟沒文化就沒法治國,有文化的又是學習儒學的),故此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廢除了宰相制度,改為內閣制度,而內閣成員其實就像是皇帝的顧問,但整個明朝也就洪武和永樂兩朝能執行這個制度,在永樂朝後,皇帝沒有了相當的威望就又被文臣給制衡了。但是沒有哪個皇帝想被下面大臣架空,尤其前面還有兩個如此專權的先輩做榜樣,所以,明朝皇帝一邊利用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等)監視朝臣,一面又推出太監和文官打擂臺,有時還會挑選一些權臣給予權利挑起文臣內部矛盾,而皇帝則隱居幕後控制著朝廷。
所以說明朝皇權的專制源於其建立的時代環境和建立者的本身特點(有人說,朱元璋出身低微,所以自卑而專權,也不想想,一個能當時環境下建立帝國的人有可能自卑嗎?)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