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蕭武

    這是對萬國來朝的朝有誤解吧?

    朝貢在中國封建王朝的角度看,算是“貢獻方物,以示賓服”,算是藩邦對宗主國的禮節,所以是來進貢,禮儀上的恭順比經濟上的得失重要得多。

    但從那些來朝貢的小國家來說,就完全不是這樣了。因為那些所謂的來朝貢的使團本質上都是商業性的,只要能夠從中國獲取他們所需要和販賣的商品,在禮節上姿態放低一些,對他們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那些來朝貢的小國的主要目的都是做生意,用他們的特產來進行貿易交換,再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之類的東西販賣回去。

    打個比方,作為一個人口五千萬的國家,別人和你做了一樁價值一百萬美元的生意,你看到的是別人對你恭恭敬敬的姿態,經濟上的得失不足掛齒,但對那個只有十萬人口的小國來說,這樁生意簡直太重要了。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周邊小國那麼樂於到中國朝貢了,因為這是一本萬利的暴利買賣。

    所以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些小國,在19世紀晚期被英國打敗,變成英國的保護國的時候,都在談判投降的條件中堅持一條,也就是要保持對清朝的朝貢,要英國保證允許他們到北京去朝貢的權利。

    同樣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明朝中期和不同的蒙古分支之間的朝貢往來中,蒙古人的朝貢使團規模越來越大,從初期的幾十個人,到後面的幾百人,再到後來的乾脆好幾千人。就是因為他們要藉著朝貢的名義,把他們在草原上收購的馬牛羊驅趕到長城附近的漢地交易,然後他們再空手到北京去領取朝廷的例行賞賜。明朝不讓朝貢,他們就會直接組織成軍隊南下劫掠。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確實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華北地區藩鎮割據,朝廷和各藩鎮之間的博弈、拉鋸和戰爭持續不斷,但是大體上仍然維持著均衡的局面,單個的藩鎮無力徹底脫離朝廷而變成獨立政權,朝廷也無力徹底消滅藩鎮來重新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從表面上看,唐朝確實已經衰落了。

    但如果從經濟上來看,唐朝朝廷徹底失去控制權的那些地方的經濟價值並不大,保留下來的地區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至少對周邊的小國家和部落來說是足夠龐大的。所以那些小國仍然樂於到長安來朝貢,就是因為他們仍然可以從長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種商品,再販運回國。

    所以用仍然萬國來朝來證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仍然經濟上繁榮還可以,但是要用它來證明唐朝仍然強大,那就不太可能了。如果要這麼算的話,明朝到崇禎時期,還有各種歐洲傳教士來傳教,沿海的海洋貿易也仍然在持續,又說明什麼?

  • 2 # victor35000

    唐朝安史之亂以厲屹立不倒,重要原因是還有一支神策軍,到了唐末,神策年巳經一百五十歲,宦官田令孜掌握左神策軍中尉時,兵卒皆為市井之徒,帶領人太監腐敗透頂,經歧王李茂貞挾持昭宗後,神策軍基本上玩完,唐廷遂為碭山朱晃所制,等於行屍走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裡的書捨不得放下,形容看書勤奮是什麼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