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莊園主31

    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或學說都不能保障政權的長盛不衰,基督教有一句著名的“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就是把 神權和政權分開,所有政教合一的政體都是和民主和進步相違背的。所以,在中國興盛兩千多年的儒家或曰儒教也不能保證任何一個政權永遠執政。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其他宗教無不如此,相信猶太教的以色列曾經遭遇滅國之痛,相信Ysl 教的中東各國四分五裂,相信印度教的印巴帝國再也無法統一,相信基督教的東正教蘇聯也是早已煙消雲散,相信基督教舊教天主教的英國早已不復昔日輝煌。總之,將政權的興盛寄託在宗教信仰上肯定是靠不住的。

  • 2 # 大公T

    獨裁,專政,腐敗,奢侈,糜爛,愚民,貧富分化嚴重,官民離心離德,疊加在一起就可以亡國,只是時間早晚,不管有多富裕,無論gdp是第一第二,無論軍隊有多少,無論軍備多先進,對內有多強勢,都只是一時之盛,富而不強,肥而不壯。都將被人民唾棄,被哪怕是極少數強有力的敵人滅國!宋如此,明如此!

  • 3 # 蛩嗚齋主

    要知道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曲阜孔府最先受清室皇封,也就等於是它率民先承認的滿人正統地位,所謂沒有民族氣節的也是儒家思想。

  • 4 # 道行天下999

    儒在漢唐則開疆拓土,在唐之後則得失參互。非儒之過也,在上位者未徹底行之也。倘人人知恥而後勇,則天下定矣,外患平矣。

  • 5 # 質躍

    這個顯然有些牽強附會了。所提這問題內中表達的一層對儒家持一種審視態度的意思吾完全贊同。但是,這問題言外之意就是咒罵儒家禍國殃民了?把亡國都推給了儒家。如此說的話是有些過頭了呀。一般認為的四大文明古國,除中國外其它三個也都沒有儒家,該亡也是亡了。世界上的眾多歷史更迭的王朝帝國,也都沒有儒家,該更迭滅亡也都了了了。所以,看問題不能刻意誇大,太主觀片面情緒化。儒家相對於新社會的人們來說,很多思想確實落後,不合時代發展的適宜與時宜,是確確實實有嚴重的這麼個回事的。該反對的積極反對而且積極批判揚棄。

    但是,刻意的亂貶亂評這與一些人刻意的去捧亂炒都是不妙的。最起碼要歷史的發展的看問題,歷史上來說,帝王時代儒家也一直起到著穩定社會的一面的大作用的,當然,朝代更迭滅亡儒家也有不可推卸責任,利弊各有,一體兩面,朝代興亡儒家各有功過。

    換到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時代,儒家不被一些人接受,也是必然,有其時代性、歷史階段性,因其始終沒走出一個高低貴賤階級有序的圈,這是產生一些社會對立矛盾問題的所在,當年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估計還猶在一些年邁的歷經過的老人耳畔,這不,就又撿回來豎起來了。有人心裡鬧騰的慌呀。難免難免。

    所以,未經改造的未經批判提高發展的儒家不適合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新社會的精神理念。現代人不能也不會也絕不願意不分青紅皂白的全盤接受認可它但也沒必要無理智的刻意抹黑。總要客觀全面的歷史發展的看待儒家,有理有利有節的來說叨儒家這事。你說呢?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6 # 知易散人

    中國在宋代、明代科技早已超前發展。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儒家學說只教人閉門發展,沒有教人開門發展,外交領域可謂全盤崩潰。也難怪,江南富庶,沒有外事專才肯北上飼狼,也只有鄭和,也才七下西洋,後無以為繼了。結果,中華文明,每每被北方落後民族打破門檻,中斷了社會、科技的發展,人才被蠻族屠殺殆盡。儒家學說正正缺少了外交、文明教化蠻荒邊民這一塊,只看明清實行海禁,可見中華文明中的嚴重缺失!

  • 7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一個王朝的興盛和衰亡,與他的政治制度相關聯。當然,也與政治思想相關聯。儒家思想,做為主流的政治思想,對王朝的滅亡,承擔思想責任,大概沒什麼問題。這也是儒家不但被批評甚至辱罵的原因。但我覺得,對王朝滅亡要負更大責任的,恐怕不應該是思想家,而是政治家。

    漢唐時期,儒家就已經成為主流政治思想了,可是,沒有人把漢唐的滅亡歸結為儒家之錯。等到宋明之亡,許多人開始往儒家的身上推了。其實,宋之後,中國政治上開始了文人統治的時期。武人被大大抑制。武人之所以被抑制,無非是怕他們奪了皇帝的權。政治統治中重文抑武現象,並不是儒家文化中固有的觀念。也就是說,從儒家的人生哲學中,大概很難推出這樣的結論。這些做法是趙匡胤,朱元璋等出於政治的需要而提出的。後來被加入到儒家的系統中。當儒家成為政治工具的時候,他的發展已經不是思想家們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根據政治需要而生造的,比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是儒家的東西。但也被塞進了儒家的筐子裡。儒家知識分子,為了享受政治上的獨尊地位,也就不得不接受現實政治的改造。所以,儒家到了明清時期,不是知識分子對社會問題的獨立思考。而是社會政治對他們的思想的改造。也正因此,儒家在明清之後,已經失去了與時俱進的能力。成為腐朽過時的東西。

    今天,人們提到傳統文化,說到儒家的時候,擁護者與批判者會形成尖銳的對立。其實,擁護者與批判者所針對的是儒家的不同方面。批判者針對的是以三綱為代表的封建糟粕,而擁護者指的是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華及進步的成分。

    宋明時期,科技發達是一個社會現象,儒學興盛也是一個社會現象。但是,一個王朝的滅亡,很難說是一種社會現象的直接結果。比如,明朝出現了許多黃色小說,難道可以說是黃色小說滅了明朝嗎?明朝娼妓比較多,有著名的秦淮八豔,也不能說他們亡了大明。而且,明朝時期儒學興盛,恐怕也說不上。一種思想的興盛,必然有思想成果出現。明朝儒學除了王陽明的心學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逐漸成形完備之外,理學基本上已經凝固。心學雖然形成,但對主流的政治思想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在政治上佔統治地位的,依然是理學。

    清朝接受了明朝的統治思想。所謂的祖宗衣冠,當然是儒家所重視的。但清朝時期祖宗衣冠被拋棄的本身,恰恰說明了儒家思想被現實政治所強姦。所以,清朝的滅亡,儒家思想當然可以負責任,但根本的責任在政治家身上。政治家不能讓政治思想與時俱進,接下來,就只能政權和統治思想統統被拋棄。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儒家,已經不是早已被拋棄的政治思想。而是其中對人的成長和發展有益的部分。比如仁義,比如,己所不欲,勿使於人。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棄高通,用華為的標準自己建設5G,是否就不用向國外交專利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