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但凡皇朝新建,皇族作為特權階級無不耀武揚威,若是皇朝覆滅,首當其衝的也是皇族,痛打落水狗,對前朝宗室斬盡殺絕是新朝的一貫做法。所以當一個朝代覆滅,皇族宗室總是隱姓埋名,逃脫殺戮。

    滿清皇帝溥儀退位,屬於“禪讓”性質的和平交接,但是滿族旗人依然受到巨大沖擊。其實早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對旗人就是不管老少,統統殺戮。辛亥革命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以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旗人為了活命,滿姓改為漢姓,偽稱自己是漢族,甚至旗人女眷竟然纏起了小腳。

  • 2 # 老鳥

    清朝的第一姓氏是愛新覺羅氏,可是沒有其他大姓,例如葉赫那拉氏、鈕鈷祿氏等的支援,僅僅靠愛新覺羅氏,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葉赫那拉氏和鈕鈷祿氏,這些大姓在清朝的建立初期,立下了汗馬功勞。

    愛新覺羅是清朝國姓,對於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種說法,經常自相沖突,學者一般相信,這個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創造,用來塑造其地位

    葉赫那拉氏,亦稱葉赫納喇氏、葉赫納蘭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氏族。葉赫那拉氏族譜與所有滿族族譜一樣,均滲透著漢族傳統的儒家影響,它既是官職承襲的重要憑證,亦為表明身份地位的證明

    鈕祜祿氏,滿族姓氏,亦寫做“鈕祜魯氏”。滿族 八大姓之一。 鈕祜祿氏在清朝是大姓,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

    這些貴族的後代組建了八旗軍,當初入關時這隻軍隊的力量不可小覷,但是後來軍隊內部及其腐敗,士兵也不必訓練,有些士兵連馬背都爬不上去,所以漸漸的失去了戰鬥力,仗著自己祖上的“陰功”,欺男霸女的事情時有發生。

    平常的這些貴族作威作福,現在沒有其他人支援他們,老百姓們就把這些欺壓他們的人狠狠痛打,貴族們所以就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人,也紛紛改名換姓。

  • 3 # 下快

    1644年,清軍入關的時候,這些“八旗裡”的男丁,個個騎射出眾,驍勇善戰。後來,大都做了世襲貴族,什麼親王、貝勒、輔國公之類數不勝數。

    貴族們的後代在清朝統治鞏固下來之後,靠著祖宗的福廕,生活驕傲淫奢,平日欺壓老百姓,而老百姓對這些貴族是敢恨不敢怒。平民百姓對這些貴族的恨已經深入骨髓,只待清朝滅亡了。

    曾經在一檔節目中,一位導演—英達,滿族名:赫舍裡·英達(和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裡一個姓氏),有人問他為什麼會將自己的姓氏改成漢姓的原因。他在節目中說道,當時的皇族貴姓被百姓拿著棍子在街上打,他們拼命地喊著自己不是滿族人,自己是漢人。

    在辛亥革命結束之後,滿清貴族也從此失去了依靠,開啟了與普通百姓一樣的生活。這些人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夠活下來,乾脆直接改頭換性,從此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也將自己滿族身份給抹去,將自己定義為漢人。正是因為這一舉動,讓當時滿族戶口上的人口銳減了至少8萬。

    新中國成立以後,改性滿族人才漸漸將自己的身份恢復,絕大部分都只是將自己的滿族身份恢復罷了,至於姓氏還是繼續使用漢氏姓名。

  • 4 # 國病

    清帝退位滿族大多改姓是為了保命,這是很好理解的。滿人應該感謝袁世凱的救命之恩。

    革命黨打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如果滿清是被革命黨推翻的,會是什麼下場可想而知。就算是以清帝退位實現共和也出現了百姓街頭追打滿人貴族的事情,如果這種事得到當權者鼓勵,會是什麼結果?漢人因為沒有自己的組織,所以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更大的原因是清帝退位是有優待皇室的承諾的,南北雖然透過這種形式達成共和合作,可是矛盾重重。後來歷史的發展其實是將矛盾和注意力轉移了。護國運動已經演變成共和派與袁世凱稱帝的矛盾,再後來就是北洋政府與南方革命勢力以及各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和注意力的轉移才是滿人沒有遭到大規模報復的原因所在。口號也從驅除韃虜轉變為除軍閥。

    袁世凱促成清帝和平退位、減少了流血本來是大功一件,然而他是唯一能夠守護國家走向正常、統一的人,他卻鬼迷心竅沒有完成歷史使命。他的所謂功也在他死後變成了軍閥割據,國家錯過了走向和平穩定、抓緊發展的最後機會。這就給後來遭受日本侵華贏得了時間上的可能性。日本侵華這件事,其實只要中國前面有一個穩定發展期就不可能發生。甚至他們沒有那麼容易佔領東北,沒有獲得戰爭所需資源也可能會避免全面侵華。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最大罪人。

    誰應該感謝袁世凱,就是滿清貴族。因為袁世凱間接救了滿貴族。假若他不讓清帝退位,繼續與革命黨開戰,可以想見革命黨很難成功。然而這種鬥爭膠著必然會提升對滿清的仇恨,宣傳也會跟上。帝制破滅那是歷史大勢,你還有實力不等於你能一直守得住。如果最後以這種方式結束帝制,那一定是要血流成河的。站在馬後炮的角度看,拋開滿清貴族是否會惡得其所,這種方式結束帝制一定會迅速走向共和和穩定,贏得二戰前寶貴的發展期。這比後來的歷史和苦難要好得不是一點半點。當然如果袁世凱守護這個國家走向了穩定,那自然是最好的方式。可惜本來是小機率事件,然而我們的歷史卻是走向了一個最壞的結果。軍閥混戰無法穩定發展,直到日本人從試探著侵華無人抵抗,到發動全面侵華。最後還能在沒有遭受報復的情況下結束戰爭,只能說這種小機率的最糟糕情況全部發生了。所以只有滿清貴族該好好感謝袁世凱。

    還有一個原因是滿清統治那麼多年,其實文化、語言、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都已經漢化了。已經沒有那種固執保留自己傳統的執拗了。這是改姓的第二個原因。

  • 5 # 牧卅

    清朝有一個特別的制度。

    清朝入關後,他們為了統治人口比他們多的多的漢人,就實行“滿城駐防”政策,意思是:滿洲人自己駐守一座全都是滿族人的城,有守城官吏和他們的家人。

    這些城主要是:盛京(今瀋陽)、吉林將軍(吉林)、黑龍江將軍(駐齊齊哈爾)、綏遠城(今呼和浩特)、江寧(今南京市)、福州、杭州、荊州(今江陵縣)、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武昌等。

    非常不幸地是,武昌起義——武昌被圍,所有的滿族人被困在了城裡,四大滿姓家族(扎、包、鐵、布)均被殺害無數,遺屍街頭。有人回憶,“革命黨人只要是捉到旗兵,不是就地殺掉,就是送到革命軍政府槍斃,很少倖存下來的。有的旗兵被捉後,至死不講話。越是不講話反而越是證明是旗兵。直到首義成功三天之後,軍政府下了命令,捕殺才停止”。

    相比較於武昌,西安殺的滿人為數最多。當時,大概有2萬多人,城牆很高,防禦堅固。革命軍用一天一夜克城,之後滿城殺戮。

    諸如此類,很多……辛亥革命中後,很多的滿人為了躲避革命軍的瘋狂殺戮,不得不改名換姓,留下了這樣一個歷史疑問。

  • 6 # 老石談古今

    清朝滅亡後,那些皇室貴族們都紛紛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漢姓,這是為什麼呢?大清朝建立以後,政權不斷鞏固。當初那些八旗子弟,越來越不可一世,以為高人一等,驕傲淫奢,欺壓百姓,橫行霸道。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清朝掌權的時候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有忍氣吞聲,打掉牙往肚裡咽。辛亥革命結束後,滿清的貴族們就失去了那些皇權,變得和漢族的普通百姓一樣。這一下漢族人被壓抑了兩百多年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他們見到那些當初清朝的貴族人就追著打罵,和過街的老鼠一樣。那些人為了生存,無奈之下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漢姓。其中老百姓最恨之入骨的是慈禧太后的葉赫那拉氏,只要見著這個姓氏的人恨不得打死,沒辦法這個姓氏的人就改成了“那”姓和“南”姓。

    其實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辛亥革命的勝利,孫中山先生在革命初期就喊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革命勝利了,中華民國的成了,民眾當然得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那些清朝的皇親貴族也會看門道,一看形勢不對為了保命乾脆把姓氏改成漢姓。

    愛新覺羅氏改成了金姓;葉赫那拉氏改成了那姓;佟佳氏改成了佟姓,也有改為趙姓的,高姓的,童姓的,董姓的;鈕祜祿氏改成了郎姓等。

  • 7 # 增賢620

    姓氏是老祖宗留下來了,改姓氏豈不是辱沒祖宗,誰會沒事改姓啊。但是不改姓氏,滿清後裔都活不下去。因為清朝後期的腐敗統治,讓當時的老百姓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清滅亡後,當時就有流傳殺光京城滿族人,更別說滿族人找工作了,根本沒有工作來僱傭滿族人。沒了生活來源,改名字也是迫於無奈。

  • 8 # 陳大舍

    辛亥以後清朝宗室改姓和怕遭到清算基沒有關係。在當時雖然是有對旗人的屠殺,但基本上都是對地方上的駐防旗人,宗室主要的聚居地北京則一直很穩定。而且有清一代宗室改漢姓的極多,入關之際就有不少宗室以宋室子孫自居,於是改姓趙氏。所以吳地就有諷刺當時政局動盪的歌謠:

    “蘇州有句俗歌:朱家面,李家饃,送給隔壁趙大哥”。

    朱家、李家分別指的是大明和闖軍,而清室子孫多姓趙,所以用“趙大哥”來指代大清。根據官方正史上也有清宗室子弟在入關後不久就改姓的記錄,如《清史稿•卷六》中就要記載:

    “乙巳,召宗人尊行、年七十以上者覺羅趙班等四人入見,賜朝服、銀幣。”

    也就是說當時大清朝的宗室長者中就有以趙為姓氏的。到了清中期以後改姓為“趙”的宗室就更多了,以至於引車賣漿者流都知道“大清皇帝姓趙”,當時撐船的艄公喊號子時就有:

    “西南風颳來滿河紅, 從天上掉下四條龍, 四條真龍各有位, 各把位置名一名, 東京坐的是趙匡胤, 西京坐的是小唐童, 南京坐的是朱洪武, 北京坐的是趙乾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和旗人社會的習俗有關。不同於之前建立了金朝的女真那麼漢化,作為旗人社會主體的滿洲人在歷史上曾經屬於蒙古的斡朵裡、火兒阿、託溫三萬戶,所以很多習俗當然是蒙古式的。蒙古人除現在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布里亞特人除外,大多在習俗上都有名無姓。所以滿洲人也都是稱名不稱姓,比如《紅樓夢》中賈政字存周,但是人們都稱彼為“政老”,而非“賈國丈”或“存周公”。而和珅也被稱為“和中堂”、“和致齋(和珅號致齋)”,而不是什麼“鈕鈷祿中堂”。至近現代,旗人也只是稱先皇帝為“溥大爺”。

    至於愛新覺羅、鈕祜祿、瓜爾佳、葉赫那拉甚至是古老的完顏之類在滿洲人那裡被稱為“hala”,也就是“甲喇”,嚴格的來說甲喇不是姓,而是應該屬於漢人“郡望”、三韓“本貫”。比如那拉氏,居於葉赫城的稱葉赫那拉,居於烏拉城稱烏喇那拉,居於輝發城稱輝發那拉……雖為一氏,各為一族。類似漢族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分。自古以來同姓不婚,但是不同的“甲喇”是可以結婚的。也就是說如果屬於葉赫那拉的一位小哥準備向屬於輝發那拉或烏拉那拉的小姐姐求婚,那麼在倫理、習俗和法律上就沒有任何阻礙。

    晚清以降,旗人或改滿洲甲喇為漢姓,如愛新覺羅改姓金、趙;鈕祜祿改姓紐、郎(鈕鈷祿在滿語本意是“狼”);葉赫那拉改姓葉、那……或以自己名之首字為姓,在加上表字。比如清末名臣三多出身於杭州駐防旗營的正白旗蒙古人,為鍾木依氏,字六橋,清辛亥以後即稱“三六橋”;再比一代如碩學金梁,為瓜爾佳氏,字息侯,故又稱金息侯。

    啟功老先生不僅是老名士,也是堪稱聖賢的真君子。

    金息侯,清末民初之際品學書畫為一世之尊,時人目之為東坡不死,子昂重來。

    這位老鐵其實就是一位禮崩樂壞和文化衰退的受害者……

  • 9 # 影視樂觀

    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62055845324537802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敢不敢吐槽一下跟親戚、朋友、同事間有關錢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