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
2 # 四維生命
其實這類問題與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中醫藥是一脈相承的,現有科學原理解釋不了,不等於今後沒有大師創新一門新的科學理論去研究去解決這種問題。關鍵是現在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筆者認為今後的研究方向不應放在中藥有效成份論上,想想中西醫在方法論上有什麼差別吧!新理論的誕生必定建立在能融合整體論與分割還原論的基礎上,並且擁有對生命體可進行定量化分析的科學體系,除此以外別無他途。
讓我們都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吧!
-
3 # 老椰自媒體
所謂科學解釋中藥藥理,根據提問者的意思,就是用西醫的藥理模型來研究中藥。這是走不通的,中藥也有中藥藥理模型,只不過西醫不認可。
沒有共同確認的藥理模型,那麼治療效果,就不會互相確認。
西醫一個疾病名,在中醫往往會根據不同的脈象,不同的表現症狀,會分為不同的疾病,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
實際上,尤其令西醫不認可的是,同一個病人不同的中醫醫生會得出不同的診斷,開出不同的醫療處方。
一個疾病的出現,發病原因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有的醫生認為以溼為主,有的醫生認為以寒為主,有的主張以健脾為主的治療意見,有的主張以祛溼為主的治療方案,最後萬方不離其宗,大家都能達到最後的歸宿——治好疾病。這才是病人需要的。
這就好比我要從上海去北京,我可以坐飛機去,我也可以坐高鐵去,我還可以自己開車去,大不了我走路也能去。難道這不能理解嗎?但是西醫不能理解,他們認為必須只能坐飛機去,才是去北京的標準方法。
你認為呢?
-
4 # 薛有興醫生
中藥的哪些成分在發揮藥效?
舉一個現代中藥研究的例子——拆方。所謂拆方,就是先把一個十幾味藥的大方子拆開,然後重新組合,之後再分別試驗這些組合藥方的效果,這是現代中藥研究的常用手段。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把方子拆成某個單獨的藥物後,藥方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藥效,小的藥組還有一些效果,但是都無法達到原方的效果。從上面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大多數中藥起效,靠的可不僅僅是一味藥一種物質,而是多種有效成分的複合作用。
科學地解釋中藥藥理難在哪裡?目前,現代醫學的研究大多都是針對各種單體-單通路來進行的,藥物的開發也是以單體化合物為主。這些單體藥物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起效快,療效顯著,但是相對的,也容易產生副作用。
中藥的早期研究也基本都是以單體為主,試圖從中藥中提取出藥效成分,青蒿素和砒霜就是這類研究的產物。但是隨著中藥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的進展,單體的研究難度已經越來越大。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對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行相關的質量檢測,但是對於宏觀作用的研究仍然是非常困難的。
-
5 # ChaC
用現代科學去解構中藥是一直都在做的事啊。
只是思路不是你想的那樣,科學的研究中藥這事本質上是把"中藥西藥化",就是你說的先尋找到這套組方的藥效所在,然後把植物提純出單一的化合物,再評價這個物質的有效性,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做法,以前如此,以後也會如此。
這個思路我覺得沒錯啊,青蒿素不就這樣出來的麼。
其實糾結的點是“為什麼不用中醫理論去解構中藥”而不是“科學的解釋中藥機理”。
當初學中醫,有個事叫我挺好奇的,就是有一大批中醫用相反的思路把西藥用性味歸經理論給解構了一遍,結論就是西藥都是苦寒的,久用傷陽傷脾胃。
我一直覺得中醫走中醫的路子,西醫玩西醫的套路,彼此不要互相扯淡。現在好了,中醫深受西醫藥劑學的感染開始按照西醫邏輯開中藥了,結果啥都不能用了。
中醫始終是走宏觀辯證的,不要被現代醫學帶歪了節奏。多思考才有出路,臨床才是檢驗結果的唯一真理。
-
6 # 資料完善度低
科學地解釋中藥機理其實不難.難的是你是否接受這種解釋.
中藥講"四氣五味" ,"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鹹";藥物趨向"升降浮沉和歸經.中藥的四氣,其實是移植了四季溫度變化來為藥物定性;五味不用解釋,完全是人的味覺感觀.升降沉浮和歸經我就不解釋了.那完全是主觀意斷.無法用科學解釋.
現代藥理學,則沒有"四氣五味","升降沉浮"與"歸經"之說.化學藥物不用說,講的是"原子、分子"和"細菌微生物"直接作用於"細胞"達到殺滅或抑制"致病菌或病毒"的效果.
而"天然藥物"即中草藥.其構成複雜些.舉列說明如:穿心蓮,作為草本植物,它當然也是由細胞組織構成的.這和現代生命科學,植物學是一致的.其植物的內部成份是由:植物蛋白質、纖維素、葉綠素、糖、澱粉、維生素、微量礦物元素等外,還含有一定量"化學物質",如"甲乙丙丁"素.其中甲素,是有抗炎作用的化學物質,用現代技術,將甲素提取出再合成"單甲鹽或納鹽",進而製成針劑"穿琥寧注射液"或"炎琥寧注射液"等.再如:魚醒草裡的"揮發油",人參裡的"皂苷"等.都是天然植物中存在的"化學物質或激素類"物質.而且,中草藥中真正治病的,其實就是這些己知和未知的化學或激素類物質.其它成份和食物沒啥區別.都是"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油脂類、糖、微量礦物元素等.
看完以上,中藥之"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與現代藥理學、藥代學和治病有關係麼?
-
7 # 開始朝陽
中醫理念是以像取類,寒熱高低是地點地勢,四季往來天時,一物生一地必聚當時當地之氣候,植物一般流動沒動物大,植物的聚氣比動物要更純正,人有天賦稟性,體內陰陽互根隨四季生長,當陰陽平衡落差過大就表現出病態,就需要自然界偏陽偏陰的食物來讓身體達到陰陽的平衡態,病相就消隱了。這就是下醫治病
-
8 # 從一到無窮
中藥機理多是中醫的經驗,而經驗裡有很多隻能心領無法言傳,而且千人千面莫衷一是,對同一症狀誰和誰的解釋都有不一樣的地方。問題其實就是以消除症狀為目的,認為症狀沒了病就好了,沒有實驗驗證過,所以誰都可以隨意解釋。如果用科學方法解釋中藥機理,就必須建立一個標準不能隨意解釋,而且不能只對症狀必須對病因。比如癆病的病因是結核菌感染,中藥止咳退燒有效,但是否把結核菌消除了就必須用科學方法檢查才能真正評價中藥的機理是否正確有效。若中醫師們拒絕用科學方法檢查驗證,隨意解釋,那科學方法就不能評價中藥的療效了。
-
9 # 人生如戲218547427
用什麼科學都難解釋中藥的藥理 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科學本身只能起到手段與工具的作用!不對中醫的治病之理進行深度的理解 而去解釋中藥是徙勞的 中藥只是中醫治病的工具之一! 中醫治病還有針的工具 也還有對由於七情六慾而生的情緒與精神類疾病的心理疏導工具 用科學 用技術 用手術 都是西醫治病的工具 西醫沒有指導這些工具的理論 用中藥 針灸 心理療法等這些也是中醫治病的工具!但中醫有一個核心的東西 就是有理論做總指揮
-
10 # 晴月浩新雪
以今天的科學水平,只要投入足夠科研力量,用科學來解釋天然草藥的藥理、代謝、有效成分一點也不難,基本是科研中的體力活。但這種解釋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是藥物必須首先真的有顯著療效而且副作用低。如果沒有這個大前提,那就有點難了,因為這就有點像中彩票,因為大量的東西經過檢驗是無效的、甚至有毒有害不能當做藥品的。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部分常用中藥材有嚴重的毒性或副作用,甚至證明了大部分流傳至今的藥方純屬以訛傳訛、毫無療效。
如果面對這些祖傳垃圾,還要求科學解釋,這就有點胡鬧了。就好像有個算命瞎子,非要你用科學來解釋算命,難道不可笑嗎?
雖然傳統中醫和中藥裡有數不清的糟粕,尤其是經過這麼多年愚昧無能的中醫吹和騙子們添油加醋、胡說八道之後,更加錯漏百出。但對天然動植物藥用成分的研究,仍然是有獨特的價值的。比如,透過研究可以發現一些有療效但副作用太大的天然植物成分,然後設法人工合成一些衍生藥物,降低毒副作用後給人類使用。有很多現代藥物本來就是從各國傳統醫學的經驗或偶然中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發現的。
-
11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肯定是方向性的錯誤。
用科學的方法,按照西醫的思路,研究中醫,至少已經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的研究沒有大的突破,不是方向性錯誤才怪了。中國有句古話,南轅北撤。恐怕現在的中醫研究就因為南轅北撤,才會是現在的結果。
方向性錯誤,指導思想錯誤,才是中醫的研究難以取得成果的決定因素。
也正是這幾十年的彎路,錯路,才讓中醫反思反省,應該如何研究中醫。
顯然,中醫的治療思路與西醫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對人的認知。
中醫認識的人是活人,每日每時都會改變的活人。中醫診斷是對活人的變化進行的診斷。西醫認識的人不是活人,而是解剖開的器官組織細胞。
中醫認識的人是身心關聯合一的人。人的身體與思考相互影響和作用。西醫的人是思考與身體分離的。
中醫認識的人是個性特異的,每個人都不同的。西醫認識的人是無差別的,假定一樣的人。
在這個巨大差別的背景下,中西醫用藥必然有根本區別。
用西醫的思考,如何能夠解讀中醫藥?根本做不到!
所謂“科學的解釋中藥藥理”,說到底還是站在西醫對人的認知上,按照一套所謂的有效成分進行分析。與真實的中醫治療原理謬之萬里,連中醫如何治病都分辨不清,又如何能夠解釋得了中藥的機理?!
中醫不靠有效成分治病,以有效成分解讀必然碰壁。
中醫講氣血,中藥支援中醫的氣血執行,西醫對氣血根本沒有概念,這個藥理如何分析?
中醫講陰陽寒熱,寒熱在西醫裡如何理解?理解不了怎麼指導對中藥的認知?
基本路線錯了,舉手投足都錯!
-
12 # 黃帝內經知行合一
"西醫是空調取暖,中醫是穿衣保暖。思路完全不同,因此西醫是直接加熱,中醫是靠人發熱並儲存熱量。"有位網友這樣解釋。
說說我的體驗觀察思考。我認為中醫是自然科學。中醫所有用的藥物礦物都來自於大自然。人體是一部極為精緻精細精密的永動機。它的記憶本事可以與計算機媲美。同時還是一部陽氣與陰氣分分秒秒爭奪領地的大皮囊!此觀點非常重要,它是中醫望聞問切的依據。人的一生是從陽氣十足=純陽體,慢慢走向99%陰氣,一口陽氣的過程。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陽氣。中醫極為在意調動人體肌體內部系統的運作能力,採取的一切治療手段是努力逐步促進恢復五臟六腑的自迴圈工作狀態。因此強調隨季節變換加減衣服。如有外寒溼侵入肌體,多用食物的熱溫平涼去調整肌體的不適;此法無效就用中藥去調整,原理是一樣的。前幾日剛有一例:中藥+按摩治好一位女士喉癌轉移肺癌轉移肝癌。面對西醫死亡無救放棄治療的通知,丈夫下定決心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從未知曉中醫,一次就買了上千元的書籍,自己開始學習中醫研究中醫及按摩,最終實現了自己心願,治好了妻子的病。西醫醫生們說他創造了奇蹟!!!中醫是可以不斷創造奇蹟的醫學!!!
-
13 # 幕後老牛
研究探索中醫藥的藥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醫學家不畏艱難,努力的開發,不斷的探討,並且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為中醫藥是個寶庫,研究有價值,所以,也得到了偉人的支援與政府的扶持。研究探討中醫藥,是為了更好的利用,使得中醫藥能夠更加強大,更多的服務於大眾,造福民生。,研究,是因為認識到它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如青蒿素成功提取,使非洲人從疾病的痛苦中得到了解脫,這就是中醫藥研究的實際意義。因此,醫學大師們艱苦勞作,是有特別的實際的價值,可以利用的價值。在臨床的實踐中,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成果豐富,許多的研究又用到了臨床上,解決了前人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進步,同時,-也是偉大的奉獻。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具有其真實的智慧之所在。傳承是傳統的,服務是現實的,研究開發是創新的,同樣也是科技學術,由此可見,中醫藥的藥理研究確實是有難度的。
單味藥物的藥理比較便於探索,複方藥理那就非常的複雜了,用五行說,其具有一定的生剋制約,用現代理化說,其有相互作用的互相反應。所言,研究探索有難度。但是再難,人們總是要研究要探討,要求證,要發厝,更要進步。
-
14 # 梵易1
這不存在難不難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
西醫是以素治病,當然得用科學,把素提出來,以化學分子為藥,以化合反映達到治病目的。
中醫卻完全不同,中醫是以性治病。用的是思維,以草為藥,草是菩薩性是佛,從教化調理達到治療目的。
西醫和中醫只能各行其道,難結合。文化不能全球化,同理,醫也不能全球化。丶.
回覆列表
科學地解釋中藥的藥理,從客觀與主觀原因兩個角度來看,具有既困難又容易的兩面性。
從客觀上看,中藥的單種藥的有效成份不象西藥僅有一種,而是一種以上,比如白芍與當歸都補肝,但前者性涼、後者性溫,兩者各有補肝的有效成份,也有性涼、性溫的有效成份,並且還有非常多的無效成份夾雜其中干擾判斷。另外,中藥強調配伍,要搞清楚配伍中的各種有效成份,往往需要進行單種服用與多種配伍服用的生理示蹤分析,以及根據不同分子電磁波譜特徵進行的色相分析,這比西藥難多了。但是,現代的各種生化分析裝置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從主觀上看,部分老中醫強調針對個案病例的整體性治療,忽視群體代表性病例的治療,這是人為的主觀因素形成的障礙。實際上,只要中醫堅持個性與代表性並重的方針,搞清藥理並不難!
長期的實踐證明,中藥是存在有效成份的,不是方舟子等"中醫黑"們認為中藥起源於"感應巫術",普遍缺少有效成份;同時也證明中藥的有效成份是可以搞清楚的!從中藥提取並已載入藥典的有效成份舉例如下:
1、抗病原微生物類:大蒜素、魚腥草素、苦參總鹼、黃騰素、小檗鹼、土槿皮酊、青蒿素、鶴草酚、川楝素等;
2、作用於神經系統類:一葉秋鹼、千金藤定鹼、烏頭鹼、高烏甲素、荷包牡丹鹼、山豆鹼、白屈萊酊、青藤鹼、秋水仙鹼、青陽參總甙、豆腐果甙、香草醛、石杉鹼甲;
3、作用於血液系統類:毒毛花苷K、毛花苷丙、萬年青總苷、黃夾苷、羊角拗苷、鈴蘭毒苷、麝香酮、薯蕷皂苷、罌粟鹼;
4、作用於呼吸系統類:麻黃鹼、氨茶鹼、茶鹼;
5、作用於消化系統類:蓖麻油、獐牙菜苦苷、樟腦酊、苦參鹼;
6、抗癌類:長春鹼、高三尖杉酯鹼、紫杉醇、香菇多糖
最後本人必須強調:以方舟子為代表的"中醫黑",一邊反中醫,一邊在他的《漢林書城》網販賣中醫書籍;崔永元,一邊反轉基因,一邊高價販賣"非轉基因食品”!在方、崔、池三人中,只有池昭新的科技打假最可信!
池昭新,支援轉基因科技,也支援中醫與中西醫互補發展,還揭露量子糾纏偽科技(包括量子糾纏原理的通訊、計算與探測等偽科技),同時批判現行存在交通、能源、水源、產業、生態與安全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的城市規劃舊模式,倡導最科學的"城市規劃動態應變新模式",但是,池昭新什麼也不販賣,僅僅推廣自己發明的城市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