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笑春風

    題主是《三國演義》看多了吧,蜀國有多少名將?劉備在時,人家就說了,名將唯羽。哪有多少名將啊。

    後來諸葛亮治蜀,為了自己的權臣地位,死抓住軍權不放。自己又沒有識人之明,根本就選拔不出人才。蜀國的將領就越來越稀少了。

    諸葛亮用法家治國,對人苛刻,同時對不是自己欣賞的人,打擊壓制。又事必躬親,造成蜀華人浮於事,沒有人才培養的空間,也限制了人才成長。

    到最後。蜀國變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慘狀。不滅亡還等什麼呢?

  • 2 # 塬上散人

    從政治、經濟、軍事魏國有壓倒性的優勢。

    政治上:北方較早平定,政治格局穩定。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不漏人才。

    民心思定,士族歸附,魏國能夠比較安心發展經濟。

    經濟上:魏國佔有天下州郡當中的近十州之地,人口倍於蜀國,經濟總和也是數倍於蜀國。

    魏國可以丟棄糧草輜重,兵卒被滅,但是蜀國一糧草不濟,必然退兵。

    蜀國軍事上前期還可以,到後期能用的大將已經很少了。

    打仗玩的是綜合國力的對比,自古都是如此。

  • 3 # 愛看電視的藍胖子

    蜀國名將眾多,為何最終敗給魏國?

    我認為蜀國敗給魏國的原因關乎很多方面。

    國家層面的較量,不是簡單的對比武將戰力,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綜合對抗。總體來說,蜀國的綜合實力不如魏國,所以才會導致蜀對魏的失敗。

    政治方面:蜀國的政治集團是由荊州集團、川蜀集團和西南少數民族三部分組成的。蜀國自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輔政。這時的蜀國雖然有諸葛亮主持大局,但實際上並不太平。以李嚴為首的川蜀本土勢力不滿於被諸葛亮壓制,一直與荊州勢力暗中較量。派系鬥爭大大牽扯了諸葛亮的精力,也制約了蜀國對外的發展,“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大家應該都明白。

    經濟方面:蜀國地處西南,雖然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畢竟偏居一隅,整體經濟實力無法與魏國所處的中原相比。再者,蜀國疆域中很大一部分是西南少數民族的地盤,他們只是臣服於蜀,蜀國並不能從西南得到經濟上的實惠。魏國幅員廣闊,又是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實力遠超蜀國。

    軍事方面:夷陵之戰後,蜀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加之關羽、張飛、黃忠的去世,趙雲、馬超年老,五虎將已經成為過去式。雖然仍有魏延、姜維等大將可用,但畢竟蜀國已不復當年將星雲集的盛況。諸葛亮六出祁山,偶有建樹,終歸還是空手而歸。多年的征戰,蜀國軍力其實是一年不如一年,此消彼長之下,魏國越發強勢。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蜀對魏基本毫無優勢可言。縱有名將,也難挽敗局。更何況,魏國的五子良將以及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也是一等一的名將,並不弱於蜀國五虎將,蜀國敗給魏國也在情理之中!

  • 4 # 華夏守護睚眥靈者

    蜀國由於地域的限制!蜀國據四川,及雲南貴州及廣西部份只能在一定時期內形成割據政權,而無自此走出而一統中原的先天條件,四川的地形四面環山,中間盆地形成了獨立的生態環境圈。有豐富的物產和自然資源!在軍事上易守難攻!但同樣也給後勤增加了巨大的難度!古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一斑。而魏國地處中原腹地,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甘肅陝西及青海一小部份,魏國可以說佔據了三國時期最優良的土地和人口居住地,那時可沒有什麼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也沒有什麼江浙魚米之鄉的說法,那時侯的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不僅僅是一種說法,而是當時的中原,田地及人口對其它地區是巨大的碾壓的,中原良田縱橫遍野,交通便利!採用適當的休養政策,人口,力量可以急速發展!在當時,人口就是戰爭的巨大資源,有更多的人口,就可以合理的安排種植屯田,採礦,興修防務,大力發展軍事,並經得起消耗,在這些同時地形上對蜀對東吳處於以高向下的攻擊形勢!份蜀國有諸葛亮姜維,魏國也有司馬懿鄧艾,雙方人員軍事素質相仿的情況下,國力的軟硬體天塹般的差距!這樣魏國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才是怪事!

  • 5 # 阿飛是隻貓

    蜀漢敗給曹魏非常正常,很多因素都導致蜀漢的失敗。

    第一,國力不同。蜀漢地區山區居多,不利於農業發展,道路崎嶇,不利於經商貿易,李白有詩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充分表明了蜀漢地區,地形,道路,位置,極其複雜,跟曹魏沒法比,曹魏前期建都許昌,後期建都洛陽,都是中原地帶,得中原者得天下,而中原多有平原,適合農桑,利於通商。而蜀漢的人口是曹魏的二分之一,人口的優勢則更能體現曹魏的國力強盛。

    第二,領導者的能力不在一個檔次。前期劉備和曹操就不說了,一代梟雄一代奸雄,都是集智慧與權謀一體的集大成者。而後期領導人,曹丕和曹叡,對比劉禪,完全不在一個檔次,當然也有史書說,劉禪也有過人之處,但是扶不起的阿斗,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反正沒有人說扶不起的曹丕。

    第三,後期的名將與謀士的對比。後期蜀漢武將和謀士凋零的特別厲害,只剩下姜維和蔣琬,當時有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雖然不完全對,但是證明蜀漢武將和謀士的凋零。而曹魏後期,謀士和武將輩出,鄧艾、郭淮、羊祜、鍾會等等,而謀士也是很多,司馬懿、劉曄還有很多。

    綜合對比,蜀漢敗給曹魏在情理之中。

  • 6 # 小屋253315373

    我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商榷。

    首先是蜀國的人才儲備不足,缺乏獨擋一面的優秀將領。除劉備入蜀前的四虎將關張馬黃,再加上老百姓口碑相傳的趙雲外,優秀將領只剩下魏延鄧芝蔣婉費瑋等若干人等。特別是後三國時代,諸葛亮權力攫取過重過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才俊的發展空間,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當時蜀國無人可堪大用。蜀國滅亡與人才凋零有著直接的關係。一個姜維分裂了中央,把持了近一半軍隊,發動大小戰役二十多次,無功而返,最後徒勞消耗國力,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稅負等經濟負擔,誘發了經濟危機,蜀華人口大量逃離。一個諸葛瞻猶豫冒失,先是救援不及時,導致陰平失陷,後來又畏懼朝廷的責任追究,不回成都城設防,貿然與敵野戰,在大好形勢下直接斷送了成都的衛戍部隊,最終摧毀了劉禪的抵抗決心,諸葛瞻是蜀國投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可以說,蜀國是亡在了人心不齊,將帥無能的環節上。

    其次是蜀國的政治格局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劉備是靠欺騙和忽悠騙取益州的,蜀國政權在成立之初就滲透進大量的投機派和走資派,這些利益體同時也是後期的巨大隱患,在國家遇到危機時,就會跳出來反水。比如說張松等。連諸葛亮自己都是個投機派,靠籠絡巴結劉禪走上了權臣的道路。後期的蜀國朝堂上,可以看到各派別矛盾衝突極大,益州派,東洲派,荊州派彼此各不相容,甚至同一個派系裡也會分出不同的體系,彼此敵視攻擊拆臺。比如諸葛瞻和姜維就是一對最大的冤家。

    第三是蜀國缺乏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蜀國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得到重用。如守漢中的魏延和王平,後期還有霍俊等等。只是諸葛亮太注重門閥出身,太注重人才的階級屬性,缺乏曹操的戰略眼光,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張飛後代張苞死的太早,新一代領導集體普遍缺乏鬥爭經驗,在鐵血戰場上不能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陰平守將馬邈就是名將馬援的孩子,這些紈絝子弟把持了國家資源,又拿不出足夠的魄力,致使國家敗亡。

  • 7 # 鴻涵先生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到您的問題

    您的問題是蜀國有那麼多名將,為什麼最終還是敗在魏國手上。

    我們大多數人瞭解三國,主要透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而這部小說的主旋律是歌頌劉備的蜀漢集團,貶低曹操的曹魏集團,隱藏孫權的江東集團。

    《三國演義》絕對不能被當做正史來看,史學界公認的三國曆史是《三國志》,西晉陳壽所著。三國是以魏國為正統,而當時的中原大地,最為富庶的地方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在當時盡數荒蕪之地,南方的少數民族盡為蠻夷,還未開化,咱們還是用事實來說話吧,對比一下真正歷史時期蜀國和魏國的實力。

    先來說說領土

    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這蜀國的領土也就魏國的一半大小而已。

    再來說說人口

    封建社會國家強盛,第一看地盤,第二看人口。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五個蜀國。

    接著咱們看軍隊力量

    蜀國10萬人左右,魏國40萬人左右,這麼看來,強弱很明顯了。

    最後咱說說人才

    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大家都覺得天下的人才盡在蜀國,其實不然,《三國演義》把蜀國過於神話了,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佔據中原和華北,那時候中原可是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啊,本就是人才匯聚之地。而蜀國建國之後,那些名將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諸葛亮自己一人去支撐整個蜀國,縱然他確實有天大的本領,我想也僅僅能夠維持住蜀國的國土而已吧。

    三家歸晉,其實是司馬一族篡了曹家的天下,用的是魏國的實力掃平的吳蜀二國。所以說蜀國無論是從哪方面看,都無法和魏國抗衡,蜀國和吳國如果不聯合起來,我相信,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吳國佔了個天險,蜀國得了個人和,而曹操擁有的是天時。

  • 8 # 史海尋蹤

    蜀國雖然謀臣眾多,猛將如雲,然而先天不足,後天不繼,莫說不如曹魏,比起東吳也有所不如。

    人口、地域、錢糧,綜合國力墊底

    三國之中,西蜀實力公認是排在最後的。古時的生產效率低下,而戰爭要損耗大量的兵士、錢糧,可能一場仗打下來,幾年積累的家底都會消耗一空。

    有人說了,那現在美國橫行霸道,打這個懟那個,沒消停過,怎麼還如此強大?情況不同,美國打仗,正是為了維持全球老大的地位,維護美元本位的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這些年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苦不堪言,光是小小的阿富汗,每年支出就高達一萬億美元。

    再說地盤,天下十三州西蜀只佔益州,半個荊州還失給東吳,而曹魏佔九個半,東吳佔揚州、交州和荊州大部。蜀國的地盤光是小也罷了,偏偏在當時是“”老少邊窮”,向南,地域雖然廣闊,但屬於尚未開發的蠻荒地帶。往北,被魏國扼住要地,牢牢鎖死。

    那四川不是“天府之國”嗎?物產必定豐足,其實四川最好的一塊地只限於成都平原,利於農耕,境內崇山峻嶺無數,直到唐代,李太白還以“蜀道難於上青天”感慨。

    從物質基礎上,西蜀還難以翻盤曹魏,以弱擊強只是盡人事安天命的無奈之舉,有碰運氣的成分。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就曾言,出岐山對魏國作戰實屬無奈,其中有一條,先帝麾下的老部下,日漸凋零,單蜀地一處人才,不足以補充。

    魏蜀兩國,一是據十州之地選拔人才,一是偏居一州,而且蜀地在當時的文化氛圍,成長環境,和傳統的文化中心中原,差距還是很大的。

    孫劉聯盟的崩潰

    三國就是兩弱聯抗一強的大勢,在初級階段,吳蜀兩國還能齊心抗魏。等蜀國漸漸崛起,東吳那邊就開始眼紅,心理不平衡了。隨之三國之間聯合博弈的生態也遭到破壞。

    沒有了東吳的牽制,本就淡薄的西蜀,也就愈發的獨木難支,江河日下。不要說北上中原,發展到後期,連自保之力都已喪失,被鄧艾幾千人就抄下了老巢。

  • 9 # 開新說事

    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光彩奪目,英雄備出的時代,是國家急劇變化的時代。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蜀國了,仁義布天下的劉備,智謀超群的諸葛亮,英勇無敵,可擋萬人敵的關羽、張飛、趙雲。我們之所有有這些印象,其實大多是從《三國演義》中獲得的,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虛構的成份很大,而且作品中秉持的是尊劉抑曹的原則,當然要把劉備集團說得非常仁義,非常正面,而對曹操集團有所抹黑。其中,我們看看《三國志》的記載,就會發現,其中從實力上說,蜀國不但是最弱的,而且在當時也沒有被天下人視為正統,更不用說有可能統一天下了。

    從劉備的血統來看,我們都知道演義中,劉備是漢獻帝劉協的叔叔,宗譜也可以驗證。這是為了顯示劉備的正當性,侄子力量衰落了,失去了天下,叔叔接過來重整山河,這一切才顯得理所當然。可是從史實記載,漢獻帝要比劉備長五輩,看來演義中為了美化劉備對此作了改動。

    劉備集團在建立蜀國的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其中最明顯的困難就是劉備集團的新人和蜀地舊人之間的矛盾。蜀地有很多計程車族之家,他們在蜀中地大根深,和原來的蜀主劉璋相處已久。後來劉備攻入蜀地,俘擄了劉璋,佔據了益州。此時,劉備就面臨了一個問題,如果協調新人與舊人的關係,舊人在蜀中的關係很深,如果不用舊人就不能鞏固根基,但如果不重用新人,那政權可能就要易主,所以劉備必須要一直平衡這兩類人關係。可是也正因為如此,蜀國的矛盾一直存在,直到蜀國滅亡。

    我們再來看蜀國的實力,關羽、張飛、趙雲等雖然是萬人敵,但是人畢竟會老去,整人國力才是關鍵。國力體現在領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糧食的產量。從這些來看,蜀國實力差得太遠了。天下共有九州,魏國佔了六個,吳國佔了兩個揚州和荊州,蜀國只佔了一個益州。人口來看,魏國有九百萬,吳國三百萬,蜀國只有一百萬出頭。從這些資料來看,蜀國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

    蜀國實力最弱,為什麼還要主動進攻呢,其實諸葛亮和姜維也很無奈。人家魏國本來基礎就好,人口增長快,發展和擴張的速度和實力也快,如果兩國自然發展,魏國必然會吞併蜀國。所以,諸葛亮選擇了主動進攻,以攻為守,牢牢地佔據著主動權。這樣做雖然消耗民力,但也使魏國見到了蜀國的實力,不敢隨便進攻蜀國,同時魏國內部發生了變化,司馬氏權力增大,代替了曹魏,建立了西晉政權。

    蜀國在滅亡前,內部矛盾已經非常激化。勸劉禪投降的喬譙就是蜀地計程車族代表。其實從當時看,當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時,即使不主動投降,可能內部也會發生叛變,和當時劉璋面臨的問題一樣。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從劉備攻下成都那時起,蜀國矛盾已經確定,蜀國也註定了會滅亡。

  • 10 # 老王來談古說今

    三國時期的蜀國,名士諸葛亮一人能頂起半邊天,武將之中張飛、趙雲、關羽、黃忠、馬超並稱為五虎將,但是有著如此的良才名將相助,蜀國最終還是敗在魏國手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一我們先從自己的內部開始說起:蜀國起步太晚,與孫吳和曹魏相比,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劉備真正開始擴張勢力其實是在赤壁之戰之後開始的,但是那時候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失利,但是他已經統治北方多年,坐擁半壁江山,這點損失對他來說還沒有到傷筋動骨的程度,而孫權雄踞江東已歷三世。此時的天下這份蛋糕已經分的差不多了,蜀漢要想再分一杯羹已經是十分困難了。到了劉備創立蜀漢的時候,曹魏和孫吳政權內部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早已經磨合得得心應手了。而蜀國內部多方勢力照顧較勁,最早和劉備出生入死的人,荊州勢力,以及最後打下益州之後本地計程車族,三方勢力犬牙交錯,一直都存在矛盾。只是當時劉備,諸葛亮在能鎮住。後來相繼去世後這些矛盾慢慢暴露出來。

    第二我們從戰略方面,蜀漢連犯兩個致命的錯誤,導致蜀漢政權從此一蹶不振。

    第一錯誤是由於關羽的大意,導致蜀過喪失了半個荊州的地盤和數萬精銳之師。第二個錯誤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選擇倉促伐吳,這一次將蜀國剩餘的數萬精銳和大批優秀將領損失殆盡。接連犯下的兩大錯誤,幾乎令蜀國陷入滅亡的狀態,其實這種情況下,要是休養生息個幾年還是能恢復元氣的,可是蜀國的敵對勢力是絕不會給他們有任何喘息的機會的。

    夷陵之戰▲

    第三從人才方面,蜀國前期人才濟濟,但是到了後期卻出現人才凋零,無人可用的窘境。

    開頭提到的五虎將,智囊諸葛亮都是出現在東漢末年和三國前中期,在歷史上的蜀國後期,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將,只有姜維勉強在支撐蜀國的隊伍,以至於後世笑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然沒有多大建樹,但一直兢兢業業的廖化無辜躺槍,但這也間接說明蜀漢的人才隊伍逐漸凋零,已經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蜀國的歷史上,其實也出過不少將才、例如五虎將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再往下也有王平、馬忠、鄧芝,但到了後期除了被諸葛亮一直雪藏的姜維,剩下能提的有誰?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閻宇,跑去救援成都結果把自己都丟了;張翼,阿斗投降後,被迫投降了鍾會。

    面對著老將因年齡問題先後去世,蜀漢並沒有新鮮血液的誕生,最後導致蜀國都被打到城下了,滿朝文武都在思念五虎,完全沒有了主義,有一部分人都是提出了主張,直接投降。有人把蜀漢人才凋零的原因歸咎於諸葛亮,諸葛亮一直北伐,沒有修生養息。

    蜀國五虎將▲

    第四從外部因素方面,自己實力不夠,對手實在太強。

    雖然劉備手下人才濟濟,個個都稱得上人中英傑,但是曹操孫權同樣也不弱,作為比劉備起步早的前輩,他們的麾下同樣是能臣猛將數不勝數,都稱得上是當時豪傑。曹魏方面,有荀彧為王佐,荀攸賈詡為謀主,程昱郭嘉等大批能臣,諸曹夏侯盡皆猛將,五子良將統帥三軍。陣容比劉備也差不了多少。孫吳方面,東吳四英傑為當世名帥,二張以為肱股,十二虎臣分統三軍,江東名士能臣畢具,與劉備相比,也不遑多讓!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鴨子的視角來寫《草房子》中杜小康放鴨子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