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眯眼看世界43

    小孩子經常感冒發燒,補充點兒魚肝油就行,藥店有售,比如兒童用魚肝油。平時家中常備些日常用藥,比如藿香正氣膠囊,複方大青葉片等。魚肝油缺乏了就容易感冒,不缺就不會感冒。病了先吃點口服藥,不要動輒就去醫院打針。夏天空調開26°就行,不要過低,冬天室內溫度控制在21°,不要過高。中醫治病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沒病要防病,病了才治療。醫學知識是一項很實用,很專業的知識,中醫每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掌握,掌握些中醫知識,不僅有利於治病,更有利於防病,中醫知識會講是什麼原因導致某種病的發生,你就會在生活中主動避免導致疾病產生的生活習慣。做父母的平時買點中醫方面的書看看。比如實用中成藥手冊之類。不要以為藥就不能隨便吃,大概對症就能吃了,感覺吃了後更不舒服,一般停藥就行。不去醫院就能治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藥店問賣藥的人,“最近小孩子發燒什麼藥好使?”吃他們推薦的藥一般就可以了。不用什麼病都去醫院。但是,吃藥要按說明書來,不要和其他藥混合吃,以免發生相互反應。自己治療的前提是你要懂些醫學知識。

  • 2 # 宜瑋L

    發燒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程序中伴隨的一種機體反應。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燒,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和對待。

    題主的問題比較籠統,沒有提供具體的病情,沒法給出確切的建議,僅就發燒提出一些應對建議,供參考。

    1.觀察病情

    建議密切觀察孩子的情況,包括體溫、飲食、精神、睡眠、大小便及有無其他不適症狀等。要注意體溫升高情況,包括最高溫度、發燒時間、發燒間隔時間、是否可自行降溫等,瞭解發燒的規律,以便就醫時提供給醫生,有助於醫生的診斷。特別注意:體溫過高,超過38.5℃以上,建議採取降溫措施,可進行物理降溫或口服降溫藥,以免體溫升得過高引起孩子高熱驚厥等意外。

    2.及時就醫

    鑑於孩子反覆發燒的情況,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具體病因,再對症治療。無論是哪種情況引起的反覆發燒,都要引起重視,早診斷,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 3 # 張家綱小兒推拿

    如果寶寶發燒,別急著給吃退燒藥,因為你手上就有大藥,小兒推拿一學就會,也能立馬退熱哦~~

    小孩子經常發燒主要是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容易發高燒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後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溫度設定,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嬰幼兒肛溫大約在37.5℃,上下變動1℃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36.8℃,上下變動0.5℃。

    對於媽媽奶奶來講,分清哪種原因引起的發熱是最重要的,然後才是治之之法!下面我就傾囊相授。

    第一種,陰虛發熱

    許多爸媽也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陰虛發熱,沒有外感或積食的症狀,一般是午後潮熱,下午開始發熱或者夜間發熱,手足心熱,多夢盜汗,口乾咽燥,心情煩躁,睡覺不安,舌質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按“滋陰清熱退燒”思路推拿。

    【小兒推拿手法】

    揉二馬10分鐘

    揉小天心5分鐘左右

    推清補脾5分鐘左右

    清天河水3分鐘

    揉湧泉3分鐘:引熱下行,引火歸原。

    和實熱發燒相比,陰虛發燒因為是虛火虛熱,所以容易清火清熱,自然而然燒就好退。

    第二種,積食發熱

    小兒百病食積為先!如孩子吃得過多,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於內,體溫就上去了。

    這類孩子大多面黃、舌質偏紅、舌苔厚膩,口臭吐瀉、手足心熱、腹脹不愛吃飯、乳食不化、大便酸臭乾結或便秘。

    【小兒推拿手法】

    清胃經:自大拇指下端魚際外緣黃白皮交匯處,離心推至大拇指根部。一分種推200次,一次可5~10分鐘。

    清大腸:在食指外側,向指尖方向推為清。一次可5~10分鐘。

    四橫紋穴:以拇指指端從小兒手掌側面,自食指根部推至小指根部,來回推之。一次可5~10分鐘。

    清天河水:位於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從腕橫紋推到肘橫紋,名清天河水。一次可5~10分鐘。

    熱重苔黃時,可加退六腑穴,一次推拿10分鐘

    順揉腹:消積導滯。

    下推七節骨:清熱通便。

    在推拿的同時,不吃油膩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可配合吃小兒七星茶,保和丸等一些清火、調理脾胃的中藥。

    第三種,風寒發熱

    風寒發熱很常見,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推拿,如果手法到位,往往一推就好。這是風寒感冒引起的,伴有流清鼻涕,畏寒怕冷,手指尖涼等表現。

    【小兒推拿手法】

    順八卦5分鐘左右

    平肝清肺5分鐘

    清天河水5分鐘左右,動圖手法同上;如果孩子以上手法沒有發汗,可以配合上捏脊7~9遍。

    可以配合艾葉泡腳,或喝薑糖水、喝姜粥等,直到微微出汗,效果都很好!

    第三種,風熱發熱

    風熱感冒引起的,往往流黃鼻涕黃痰,手心也比較熱。如果發熱,也往往是中高熱,有的伴有咽喉腫痛疼和扁桃體炎等。

    感冒引起的發燒會在兩到三天後就退去。因為每個人的給康力有所不同,所以在發燒時,他的時間也會有長有短。

    【小兒推拿手法】

    平肝清肺10分鐘以上

    清天河水10分鐘以上

    38.5度左右及以上時,可加退六腑穴,一次推拿10到15分鐘,也可擠捏大椎穴。如四肢發涼時,堅決不做退六腑,切記!

    風熱感冒一般也可以考慮常用的如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小兒感冒顆粒(口服液)等中成藥。

    以上為4種最常見發燒的全套推拿手法,都是我們的臨床經驗,相信會對大家有幫助的。

    發燒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有時低燒,有時高燒。如果是低燒,對於未知的低熱不能濫用藥物。發燒是人體對疾病發作的反應之一。低熱病人服用退熱藥,不利於該病的治療。濫用退熱藥,以及導致白血球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危險因素。

  • 4 #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一般小孩如果發燒在38.5℃以下,爸媽應該採取物理降溫方法,例如多喝水,貼退熱貼等,切勿濫用藥物。當孩子發燒在38.5℃以上時,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給與孩子藥物治療。

    1、體溫38.5℃以下首選物理降溫進行干預

    發燒是傳染病兒童最常見的症狀。發熱的治療大致可分為“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來說,當孩子的體溫低於38°C時,不需要藥物治療。相反,選擇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例如,貼退熱貼、多喝水、洗溫水澡等方式都有助於體溫的降低。

    2、嬰幼兒體溫38.5℃以上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如果發現孩子的體溫超過38.5°C,父母應密切觀察孩子的情況,以便及時作出反應。對於嬰幼兒來說,當他們的體溫超過38.5℃時,需要給予藥物治療。

    3、體溫39℃以上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治療

    當孩子的體溫超過39°C是高燒時,通常選擇西醫治療。目前,布洛芬退熱藥和撲熱息痛常用於臨床。這兩種藥物相對安全。但必須明確的是,家長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尤其是注意用藥的劑量,並且要將寶寶及時送院治療。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 5 # 小兒推拿李波

    小兒發 熱

    一、概述

    發熱是指體溫異常升高,小兒常見病證之一。發熱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中。祖國醫學根據發病的原因,大體分為外感、內傷兩個方面。本篇著重介紹推拿治療效果明顯的外感發熱及內傷發熱的部分內容。

    二、病因病機

    (一)、外感發熱 小兒形體未充,臟腑嬌嫩,衛外功能較差且寒溫不能自調,若氣候突變,寒暖失常之時,易為風邪及時氣侵入。因肺為嬌髒,易為所犯,因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開竅於鼻,上系咽喉,風邪犯肺,失於宣肅,衛陽被遏,邪正交爭而發熱。

    (二)、陰虛發熱 小兒素體陰虛或熱病經久不愈,或因用溫燥藥過多而導致陰血虧損,陰虧則相對陽亢,以致虛熱內生。

    (三)、脾胃積熱 乳食宿久,停滯不消,脾胃積熱,蘊生內熱。

    三、辨證論治

    (一)、外感發熱

    外感發熱一般可分為外感風寒及外感風熱。但總以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主要特徵。年長兒一般症狀輕,自訴頭痛、惡風或惡寒,有時伴有骨節疼痛。年齡越小兼證也越多,常出現嘔吐、腹瀉、體溫升高,甚至發生高熱驚厥。治療時亦應注意兼證治療。

    1、外感風寒

    【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外感風寒,客於腠理,衛陽被遏,邪正交爭,故發熱惡寒;肌表被束,故無汗。頭為諸陽之會,風寒之邪遏於外不得發越故頭痛;外邪侵犯首先經鼻、皮毛而侵襲於肺,肺氣失宣而鼻塞、流涕、咳嗽;口不渴、咽不紅、苔薄白、脈浮緊均為風寒之象。

    【法則治法】:祛風散寒,宣肺解表。

    【推拿處方】: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後高骨,黃蜂入洞,掐揉二扇門,清肺經,掐陽池,揉外勞宮、推三關、拿風池,拿肩井,揉肺腧。

    【穴位手法】:

    開天門,

    推坎宮,

    揉太陽,

    揉耳後高骨,

    黃蜂入洞,

    掐揉二扇門,

    清肺經,

    掐陽池,

    揉外勞宮、

    推三關、

    拿風池,

    拿肩井,揉肺腧。

    2、外感風熱

    【症狀】:發熱重,惡風,有汗或微汗出,頭痛,鼻塞,流濃涕,噴嚏,咽喉紅腫疼痛,口乾而渴,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外感風熱,侵犯肺衛,衛氣失於宣達,寒從熱化,故發熱重,微汗出。風熱上擾則見頭痛,肺氣不宣則咳,肺有鬱熱則痰黃稠。咽喉為肺胃之門戶,風熱上乘咽喉故咽喉紅腫疼痛。苔薄黃,脈浮數是熱在表衛之象。

    【法則治法】:疏風解表,清熱宣肺。

    【推拿處方】: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後高骨、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關,清肺經,清板門,清大腸,掐總筋,掐揉少商,拿風池,拿肩井。

    【穴位手法】:

    開天門,

    推坎宮,

    揉太陽,

    揉耳後高骨,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三關,

    清肺經,

    清板門,

    清大腸,

    掐總筋,

    掐揉少商,

    拿風池,

    拿肩井。

    (二)、陰虛發熱

    【症狀】:午後或夜間潮熱,或手足心發熱,兩顴發紅,心煩盜汗,少眠,形瘦,口乾唇燥,食慾減退,大便幹,小便黃,舌質紅或有裂紋,五苔或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午後或夜間潮熱,或手足心熱因陰虛貝吐生內熱;陰虧而虛火上炎,擾動心火,故見顴紅、口乾、心煩等證;營衛不同,津液外洩故盜汗;熱蒸液洩、便結尿少、舌紅、脈細數均為陰虛有熱之證。

    【法則治法】:滋陰清熱。

    【推拿處方】:分手陰陽,補肺經,揉二馬,清天河水,清肝經,揉腎頂,補腎經,按揉足三里,揉湧泉。

    【穴位手法】:

    分手陰陽,

    補肺經,

    揉二馬,

    清天河水,

    清肝經,

    揉腎頂,

    補腎經,

    按揉足三里,

    揉湧泉。

    (三)、脾胃積熱

    【症狀】:發熱腹脹,腹痛拒按,噯腐吞酸,噁心嘔吐,口渴引飲,納呆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宿食鬱久化熱故發熱;氣滯不行面腹脹,腹痛拒按;胃氣上逆敞噁心嘔吐,噯腐吞酸;濁消失調、陳谷下傾而大便酸臭;積久化熱故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均為脾胃積熱之象。

    【法則治法】:導滯清熱。

    【推拿處方】:清胃經,清補脾經,掐揉四橫紋,清大腸,運內八卦,清天河水,退六腑,摩腹,拿天樞,推下七節骨。

    【穴位手法】:

    清胃經,

    清補脾經,

    掐揉四橫紋,

    清大腸,

    運內八卦,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摩腹,

    拿天樞,

    推下七節骨。

    四、注意事項:

    孩子發熱後,一定要讓孩子好好休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並保持大便通暢。還要讓孩子多喝水,以免脫水。體溫超過38.5度要及時口服退燒藥,以免出現高熱驚厥。提早對於經過家庭推拿處理後仍高燒不退的孩子,應該儘快到醫院診治。

    注:本方僅供參考,不作為臨床最終調理治療方案。

  • 6 # 清泉育兒

    孩子發燒,是很令家長擔心的一件事。小孩子發燒又不可避免。我家孩子這個月發燒兩次,我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小孩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孩子平時發燒最常見的是細菌和病毒感染。

    小孩子身體免疫力還不完善,抵抗力不強,很容易被感染,所以就很容易發燒。

    感染性因素是比較常見的發熱因素。主要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結締組織病,如紅斑狼瘡等,另外還有兒童白血病這種血液系統疾病,也是以發熱為主。小孩發燒了怎麼辦?

    1、判斷孩子發燒處於什麼程度,一般來講:38.5攝氏度以下,不需要用藥,物理降溫即可。

    首先要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精神狀態良好,就退燒即可。如果精神不振,食慾不好,就要觀察是不是有皰疹、手足口等症狀,及時治療。

    不要穿得太多。發燒了要多補充水分。

    孩子發燒時,出汗較多,容易造成體內水分流失,這時候多喝水補充水分是很有必要的,水是最好的退燒藥,多喝水是有必要的。一般給孩子補充溫開水比較好,如果孩子牴觸,也可以適當加點冰糖。

    多睡覺休息。溫水擦浴。可以有效的降低體表溫度,孩子會舒服一些。也可貼退熱貼。

    2、如果是38.5以上,尤其是39度以上高燒,需要吃退燒藥降溫,高燒不退或反覆發燒,需要及時就醫。

    孩子有時候會發高燒,超過38.5,是需要吃退燒藥退燒。如果反覆發作,或體溫持續升高,需要及時去醫院,查驗血常規,對症治療。防止高燒驚厥。

    發燒後家長要找發燒原因,很多發燒是不知道原因的,如果持續超過3天,就要去醫院抽血化驗。

    如果發燒溫度不高,一天兩天就自行退燒了,就沒什麼問題。

    我家的倆孩子這個月已經發燒兩次了,第一次是6月中旬有一次高燒,一個剛好,另一個緊接著。這兩天,又開始發低燒,一個剛好,另一個又開始。前天傍晚,二寶開始發燒,無其他症狀,溫度並不高,37.5-38度之間。並沒有特殊處理,溫水擦拭幾遍,多喂水,第二天上午就退燒了,精神狀態良好,這樣的情況就不需要去醫院。怎麼預防發燒,讓孩子儘量少發燒呢?

    1、注意衛生

    要給孩子養成勤洗手、講衛生的好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髒東西不隨便往嘴裡放。

    2、病毒高發季,儘量少帶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每年的春末夏初,都是病毒高發季節,這時候皰疹、手足口病是比較容易發生的,平時除了注意衛生,要儘量少去人太多的場所,避免交叉感染。

    3、增強孩子抵抗力

    無論怎麼預防,有些病毒是透過唾沫、空氣、接觸傳播,我們很難避免。增強孩子的身體抵抗力是關鍵。平時注意孩子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有良好的睡眠習慣。孩子受感染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我們要明白,孩子發燒不見得是壞事,說明身體內的異常情況被反應出來,告訴家長要認真對待。

    如果人體沒有體溫控制開關了,即便病毒入侵,也沒其他反應,後果豈不是更嚴重?

    發燒一次,只要治療得當,及時好轉,對孩子的身體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都是一種提高。孩子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發燒中,不斷長大,不斷變得強壯。

  • 7 # 小果醫生育兒

    小果在上班的時候,發現爸爸媽媽對於小朋友燒退下來又燒回來,總是表示很困惑。

    那麼,今天小果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引起小朋友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從大的方向分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原因又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不典型菌感染,真菌感染等等。

    非感染性原因包括腫瘤、風溼免疫系統等等。

    判斷是什麼原因的過程非常非常複雜,要從小朋友的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等等等尋找蛛絲馬跡。

    但是,絕大部分小朋友的發燒都是感染原因引起的,而感染裡面最常見的就是病毒感染,其次才是細菌感染。

    我們就以最常見的病毒感染舉例。

    當病毒入侵身體後,機體就會做出反應,它這個反應的表現形式就是發燒。

    就像兩軍交戰一樣,病毒進攻,機體作出反應,身體就發熱,發熱到達一定高峰就會開始下降。

    一波戰鬥結束,兩軍休整一下,過幾個小時以後,病毒又會再次發出進攻,然後小朋友又發燒了。

    當發燒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或者小朋友因為發燒很難受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退熱藥幫助體溫暫時先下去。

    如果體溫不是很高,說明戰鬥不是很激烈,可以暫時不用使用退燒藥的。

    由於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而且是自限性的,大部分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小朋友的本身抵抗力就會佔上風,體溫就會慢慢恢復正常,不再發燒了。

    細菌感染,其實整個過程差不多,只是細菌感染,必須要使用抗生素。

    感染尚未控制的時候,體溫就會一直反覆。

    有好比是燒一壺水,火源是細菌感染,發燒是指水沸騰了。

    在火源沒有撲滅的情況下,水沸騰了,就只能澆點冷水,讓它暫時不要沸騰起來,一邊再去控制火源。

    當火源完全被控制了,也就是感染完全控制了,那麼水就不會沸騰了,也就不會再發燒了。

  • 8 # 天蠶阿嬸哪

    您好,看到這個問題,相信您肯定也很煩惱。我作為一個二寶媽媽,小寶體質弱,小的時候也是經常發燒的,但經過我慢慢調理後,現在感冒發燒情況少很多了。小孩老發燒,我們需要知道這幾點:發燒原因、發燒時精神狀態、處理發燒的方法、平時運動食療等方面進行保健。

    下面是我這兩年來的總結和經驗:

    01 瞭解發燒的原因:

    分清發燒的原因,中醫在處理發燒原因時,一般會分為:風熱感冒或風寒感冒引起的,而西醫就分為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對於沒有醫學基礎的廣大家長們,這看起來是傻傻分不清的。我的處理方法是,看孩子發燒時是否伴隨著持續高溫,即40℃以上,且伴隨驚厥、嘔吐、精神萎靡、腹瀉、貪睡不醒、怕冷等任何一種情況就要馬上就醫,除此之外都可以當做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來處理。

    02 發燒時,觀察孩子精神狀態

    孩子發燒時,尤其是9個月前的孩子,由於發燒引起的貪睡和平時寶寶的愛睡覺很相似,這時家長就要隔一段時間給寶寶測一下體溫,並且摸一下小手小腳,如果小手小腳是涼的,體溫是會繼續升溫的。最好每隔一個小時測一次體溫觀察,就醫時可以提供給醫生做參考,更好確定病症。此外,還需要觀察孩子在發燒期間是否能夠進食及正常玩耍,如果可以也不必太擔心。

    03 正確處理發燒的方法關於是否服用退燒藥問題

    俗話說:是要三分毒。發燒時是否要服藥,家長們都很糾結。我的建議:發燒到40℃左右,要服用退燒藥,避免高溫驚厥。39℃以下,觀察孩子精神狀況,如果是孩子持續出汗且能正常玩耍,可以暫時不服藥。

    關於發燒時,家庭實用退燒方法

    ①老薑粉衝調奶粉給孩子喝,並用濃薑湯泡腳和洗澡,水的高度要浸泡到孩子小腿肚,泡腳時間為10~15分鐘,有利於發汗退熱。

    ②孩子發燒後,會伴隨咳嗽和流鼻涕,此時用紫蘇、陳皮、生薑煲水給孩子喝,治療咳嗽非常有效。

    ④發燒時注意保暖,夏天儘量不吹風扇,讓孩子發汗。晚上可以開空調睡覺,但也儘量不要太低溫度。

    04日常飲食運動保健,提高免疫力

    歸根到底,孩子容易發燒是因為免疫力低。每天早晚,太陽溫和時,可以帶孩子多去曬太陽,多參加戶外活動。飲食方面,補充優質蛋白質,魚類,牛肉每個星期都吃一兩次,蔬菜水果每天都適量新增。

    發燒不可怕,這是孩子增加抵抗力的過程,有時候孩子出牙期間和發育增高期間也是會發燒的,善於觀察孩子發燒時的精神狀態及懂得處理發燒的科學方法,相信孩子在我們家長的悉心照料下,必定茁長成長!
  • 9 # 豆媽育兒育己

    你好,孩子發燒最著急的還是媽媽,燒在孩子身上疼在媽媽們的心裡。孩子每年春夏交替的時候總是容易感冒發燒,有些孩子甚至是剛剛好不久反覆發燒,類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反覆發燒呢?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疑問,在諮詢了專業的兒科醫生和中醫醫生後我自己做了一些整理,希望可以幫助你。

    題外話:7月1日小豆瓣發燒了,從1日開始反反覆覆發燒最高到39.8°,然後是不斷低燒。在去醫院診斷後發現是甲流,像小豆瓣這種情況也是反覆發燒就需要及時就醫,爭取早點控制病情,因為甲流會有很多併發症。

    01小孩為什麼容易反覆發燒?

    季節交替,環境變換。

    孩子免疫力底下。

    營養不良,身體缺乏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其他疾病原因導致。

    感冒後並未完全好徹底又受涼等。

    02小孩經常發燒怎麼辦呢?孩子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增強體質。補充身體的維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均衡營養。不挑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擁有充足的睡眠。增加戶外活動的鍛鍊。小兒推拿也是推薦的,可以輔助進行。孩子脾胃不好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不挑食。不追著喂,不在吃飯的時候幹其他事情。其他疾病原因小豆瓣的甲流算是一種,甲流的病症就是反覆發燒,還會有其他併發症。需要吃奧司他韋(oseltamivir)用藥劑量為每天75 mg, 療程 5 天。開始給藥時間應儘可能在發病 48 小時以內(以 36 小時內為最佳)。 03

    孩子在天氣熱的夏季可以多喝水,促進排洩,飲食清淡,多吃水果,特別是發燒很容易缺水這個時候多給孩子補水是很好的,如果孩子不喝水可以嘗試西瓜汁,橙汁等等水果汁。

    讓脾胃放鬆,容易消化。

  • 10 # 婧可人兒

    去醫院查一下血常規,38.5以上可以吃小小兒美林,低於這個溫度就物理降溫,溫水擦拭,或者給寶寶洗澡都可以。

  • 11 # 吳志強營養師

    發燒是身體中溫暖系統類似危機的變化。造成發燒的原因非常多,對於小孩,即便是一個生日會、一趟長途旅行、天氣突然轉變、受寒或長新牙等,都可能造成身體過度負擔,而致身體易於受到細菌侵襲、感染。在動物實驗中已經證明,33~35°C(90~95°F)之間的溫度最利於病毒及細菌繁殖,換言之,低於常人體溫的溫度也因此最可能引起傷害。所以“著涼”的說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對於消滅或預防影響身體病毒或細菌的滋長,發燒[一般為39~40°C(102~104°F)]則提供了最理想的的溫度。

    在活化內因性的防禦系統中,許多身體的反應只有透過發燒才被啟動。發燒刺激免疫系統活動,並制止病毒或細菌的滋長。抑制麻疹產生的發燒,或抑制原因不明的細菌在血液中繁殖而影響器官“血液迴圈中毒(淋巴管炎)”的發燒,可能導致併發症。而退燒藥也會降低腎功能。研究顯示,幼兒期發燒可以預防過敏,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特別是出過麻疹、德國麻疹及水痘以後。

    發燒是身體對抗疾病,也是奠定健康基礎的高效反應。在發燒時,立即以藥物退燒或服用抗生素可以說是幫倒忙,反而阻斷了生命體本身在發燒時所啟動的防禦機制。因此應該只有在身體無法自己對抗細菌的感染時,才需要採用藥物。不過,從實際效果看來,對於經常活躍的病毒而言,抗生素並不是這麼管用。

    發燒了怎麼辦?

    首先我們先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精神狀態好,在此期間多喝溫水觀察防止脫水即可。如果是39℃以上就必須要喝淡鹽水,防止電解質紊亂。如果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要想辦法把冰涼的手腳熱氣起來,如來回搓,泡腳,熱水袋等。

    如果是積食引起的發燒,必要時禁食8小時。

    另外,發燒期間要吃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大魚大肉,增加腸胃負擔。

    特別要注意的是發燒引起的嘔吐,以及低血鉀,抽搐種情況要馬上就醫。

    另外發燒當天不建議檢查血常規,如果需要檢查應當在24小時以後才能判斷是病毒,細菌感染,還是炎症。

    不論是病毒或者是細菌引起的發燒,都可以用乳鐵蛋白。

    病毒性:免疫蛋白,vc,泡澡,泡腳,艾灸,姜棗茶,捏脊等

    細菌性:大蒜冰糖水,魚腥草,金銀花,焦米湯等

  • 12 # 食納佳
    小孩老是發燒怎麼辦?

    發燒原因很多,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都會引起發燒。血象不高發燒很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很多病毒感染透過基礎血象是檢查不出來的,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不適症狀,如持續發燒請及時去醫院就醫。

    寶寶發燒,不方便去醫院,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寶寶腋窩溫度不超過38.5℃,一般不推薦用退燒藥,退熱藥一般都有副作用,退熱同時容易引起寶寶不適;觀察寶寶精神狀態,如狀態良好,可讓寶寶臥床休息,注意補充水分、多飲溫開水、飲食清淡、穿衣適度,千萬不能捂,可用毛巾蘸溫水擦拭寶寶脖子、胳膊、前胸、後背、腋窩等處,幫助寶寶降溫,不推薦用酒精擦拭,因寶寶年幼,身體技能發育不全,酒精易對寶寶產生傷害,也可用退熱貼幫助寶寶退熱;

    如寶寶腋窩溫度超過38.5℃,可考慮給寶寶用退熱藥,推薦美林、布洛芬、退熱栓,但是一定要注意嚴格控制藥物用量,按照藥品說明書指導用藥,如反覆發燒,可二次用藥,用藥間隔一般為四小時或六小時。

    後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發燒寶寶一定要注意觀察寶寶狀態,如果寶寶出現昏迷、精神不振、抽搐、嘔吐等症狀,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醫院,千萬不能耽誤病情。

  • 13 # 唬說爸道

    寶寶經常發燒是怎麼回事

    寶寶所處的嬰幼兒期,由於嬰兒期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加上正常體溫的小幅變動,故而容易發高燒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後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為此,家長應該有基本的認識。家長除按醫囑治療並護理病兒外,還應學習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別疾病的知識。

    1、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孩子發熱雖高,但精神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說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調養。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2、觀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紅,可以安心在家中護理;若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呆,則說明病情嚴重,應送醫院。

    3、觀察孩子有無劇烈、噴射性嘔吐,如有說明顱腦病變,應去醫院。

    4、檢視面板有無出疹,若有則提示傳染病或藥物過敏;檢視面板是否發紫、變涼,若存在則提示迴圈衰竭。這兩種情況均需再去醫院。

    5、觀察孩子有無腹痛和膿血便,不讓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膿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須上醫院。

    寶寶經常發燒怎麼辦

    對於寶寶,很多寶寶家長們對夜間小孩不定時的體溫驟然升高非常頭痛,因為夜間不定時的體溫升高很多都不能及時的發現,即便發現了有時也會不知道該如何做,家長們切記遇事千萬不要手忙腳亂,亂很容易做出錯的舉動。

    當發現經常出現反覆發燒時我們要熟悉和做到以下的應急措施: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應保持家中空氣流通,可利用空調調整室內溫度。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面板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區域性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寶寶發燒吃什麼藥 

    發燒感冒是孩子、寶寶們最容易出現的,但通常建議只要寶寶的發燒不超過38.5℃,建議只用物理降溫,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那麼就要及時用退燒藥。可選用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型別,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戲院的英文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