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小小影
-
2 # 成雲社初心
儒家文化的東西我看的不多,就細看了一本《論語》,感覺沒什麼糟粕,說的都挺有道理。
所謂的糟粕更多的應該是人們對儒家文化的曲解,以及儒家的適用範圍。
關於曲解,舉個例子,儒家講求“孝”,但這個“孝”並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很多父母會拿孩子不聽話當成“不孝”。但在《論語》中,如果見父母行不義之事不加勸阻也是“不孝”。
可見在儒家,孩子也可以用“義”約束父母的。
關於“適用範圍”,這是個很隱秘的事,任何事物超出了它的適用範圍,它就是謬誤和糟粕。
一輛汽車放在公路上是好工具,放在水裡就是謬誤和糟粕。
儒家文化也是同樣,放到合適境遇裡是對的,放錯境遇就是糟粕。
至於儒家合適什麼境遇,從來沒人說過這個問題,適用的,說他是經典;不適用的說他是糟粕。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3 # 霹靂火76228767
這題實際很大,去其儒家文化的糟粕,並沒有那麼容易。
很多去除儒家文化中的糟粕的工作還得自己領悟,而非別人灌輸。因為儒家文化,歷經2000多年,其中容納了太多東西,良莠不齊。而這種文化已經成為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潛意識層面的東西。你身邊的人對你的文化影響,如何區分其中的良莠?並不簡單。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爸因為你犯錯誤,打了你一嘴巴子。這要是西方文化,兒子可能會告老子。而按中國傳統文化,這很複雜。如果你爸對了,你需挺著!也就意味著用行動承認了錯誤;而如果你爸爸的判斷是錯誤的呢?他是按照君臣之禮,父子之道的儒家思想,才敢動手打你的。你很冤枉,但是這個理對否?父親有權利打你嗎?你跟他因為此事講法嗎?即便你錯了,是否該打你?你被誤解的錯了,是否該打你。你跟你父親講這個道理,有意義嗎?這就是文化的潛意識影響。當然,多年以後,你也可能這樣教育兒子。你說這個儒家的綱常道理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糟粕還是道理呢?
如果你簡單的用類似西方的二分法的思維來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本身就有問題。誰敢定義這個綱常之道是糟粕還是真理呢?
你在單位不講綱常,冒犯領導,你會有麻煩;你在家裡不講綱常,子不孝,父不慈,這是人間悲劇;可是綱常道理都對嗎?不一定。男女平等的《婦女兒童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就是把綱常中不合理的部分去除掉。但是法律去除掉的部分,並不是全面的。還有沒去除掉的你所說的糟粕的部分,這就需要個人的智慧了。
如果你真有這種復興國學的鬥志,不妨看看易中天先生的課程,更有利於你分清什麼是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個人並不贊成曾仕強先生如同“復周禮”一樣的推銷《周易》,儘管周易他很通。當然,更高一層次,自己好好學學《道德經》《周易》,明白什麼是善可能是惡,惡可能是善的這種陰陽傳統文化的道理,你也就不糾結於“糟粕”了。
易中天先生面對傳統文化提出的思路是繼往開來,但是,這個既往並不是普通人容易做到,能夠簡單理解的。他還提出人性論的觀點是共同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這一點可以充分借鑑。儒家的真善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其中的糟粕還是少一些的,不迂腐就可以了。
去除糟粕,靠想,靠喊口號用處不大,重點還是需要靠學習,靠悟。
願你成為一代儒學大師,提防不要入了儒教!
-
4 # 歸去來76564325
隨著國家的復興,文化的復興已成為必然,而國學又是我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涵蓋的範圍很廣,儒家思想無疑是國學的核心和主流,將會隨著國家的復興得以發揚光大。但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其歷史背景和適用條件,也就是其思想歷史時空的侷限性,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所以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復興儒家思想時,要辨明精華和糟粕,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才是明智之舉。
至於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肯定是眾說紛紜,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思想的理解深淺不同,判斷精華和糟粕的結果就會不同。所以,關於是否是糟粕要有一定的標準,這就需要澄清一些問題,達成標準共識。
1.需要正本清源。孔子的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以來經歷2500多年,經過一代代儒學傳人的傳承、解讀流傳到今天,有些思想確實是孔子的本意,有些是後代的大儒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附加的,也有個別是曲解的,所以,對其正本清源很重要。譬如亞聖孟子的儒學,含有法家胚胎的荀子的儒學,漢代董仲舒的讖緯經學,宋代的程朱理學,明代的陽明心學等等,既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但也有很多不同於傳統儒家思想的部分。對這些進行梳理十分必要,也就是正本清源的工作。
董仲舒的“讖緯”之學,與孔子的儒家思想相去甚遠,也是附庸之學。宋代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也是對孔老夫子“克己復禮”的過度延伸。而陽明心學如果按現在的哲學分類又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沼。但中國的傳統和西方哲學是不同的體系,不能按現代哲學的窠臼硬套中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自有其體系,也用不著削足以適履。
2.儒家思想的產生和運用都有其歷史背景,有些在當時社會十分合理有效的思想可能放在當今的社會中已不合時宜,這部分思想只能是歷史侷限性所致而不能簡單認為是糟粕。譬如牛頓的力學定律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適用條件不同,不能因為愛因斯坦的發現就否定了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而認為牛頓理論是糟粕。
譬如“忠君思想”,古代的社會是世襲宗法制的封建社會,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以上的,君王的家天下是根本的國家治理結構,孔子的忠君思想就是以此為基礎,對君的忠就是對國家的忠,與現在的愛國並無多少區別。《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天命。”這就是所謂“君權神授”最早的記載。孟子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民意為大,天意即民意。所以唐代就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如果儒家思想脫離其社會的根本形態提出一套其他理論,那儒家就不是儒家,可能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譬如,關於家庭倫理及夫妻綱常,很多人認為是糟粕,但在古代相對還較混亂的社會,發韌於中原的中華文化無疑領先於落後的蠻夷之地,尤其是家庭倫理觀念,就是若干世紀後個別少數地區的族裔仍有不分輩份和血緣的亂倫之事,這是現代生物學已經證明了的人口劣化的原因之一,孔子沿襲的周禮無疑為避免此類事情制訂了規則,在當時為人口的最佳化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現在的人口繁衍之盛也許就有孔子和周禮的功勞。
3.按照上面的原則進行辨別後一些貌似“糟粕”的思想也要辯證分析,要像學者陳寅恪的“同情之瞭解”對待,要對古人有敬重、敬畏之心,以君子之心量度先人,不要用小人的惡意去理解古人。
譬如,論語中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往往被認為是孔子歧視婦女的證據。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這裡“養”是調理、管理、治理之意,也就是“相處”的意思,不是養育的意思。因為小孩子認知不成熟,還缺乏理性的思維判斷,對付起來比較麻煩,有時毫無緣由的哭鬧是不是很難對付?而女性由於性別的差異,做事往往感性大於理性,我想有家庭和談戀愛的青年都有體會,現在常說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不也是說女性的任性和不按理出牌嗎?孔子雖為聖人,但不可能所有方面都超常人,這點也許就是孔子的侷限性在處理與女性關係的無奈。
-
5 # 無知先生
1、國學並不只有儒家,而是包括了儒、佛、道、周易、醫、武、諸子百家等等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通稱。
比如戲曲、國畫、古琴、甚至包括中華美食等等這些全部都是國學文化的範疇。
2、儒家文化,其代表作是“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本。後期的還可加上朱熹的《近思錄》和王陽明的《傳習錄》。
3、儒家文化一向為“自省之學”,而不是“制人之學”。
換句話說,所有儒家文化,其思想、其規範,皆是對自身的要求!如果你自己想成為一個君子,想成為一個聖賢,想成為世人的楷模與規範,那麼你必然會按照這些要求做!
當然,你如果想泯滅於眾人,想隨波逐流,想得過且過,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過得像動物一樣,那都隨你自己!
所以,儒家文化也叫“為己之學”。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但是之後的人,舉世滔滔,學習、讀書,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格、道德、境界、生命,而是把學來的知識當成粉飾自己的一種工具,為了拿來換取金錢、換取權勢、換取虛榮;
很多人學習儒學,不是拿來要求自己,卻拿來評價、評判、要求他人,來當做制約他人的一種工具!
所以說,這是儒學的錯,還是人的錯?
其實,不只是儒家是為己之學,包括佛家道家,全部都是為己之學。
所以,請把這點對照看看,就能明白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國學大師”究竟是“為己之學”還是“為人之學”了。
回覆列表
謝謝!很高興有機會在這裡做個交流! 1、我覺得你首先要擺正一個觀念,中華文化沒有糟粕,老祖宗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之所以有糟粕,就是因為我們後來的人理解錯了,做錯了!關鍵看它合理不合理,請把握好這一點!只要你行得合理,哪有什麼糟粕呢?
2、所謂的糟粕是什麼?我覺得是它不合時宜,不能與時俱進,在當下這個時代它行不通,也就是這樣做的話不合理,這應該就是你所說的糟粕吧!
3、儒家文化有沒有糟粕呢?如宋朝朱熹有“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時代還適用嗎?自從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潘多拉魔盒打開了,釋放出來了很多欲望,今天更是物慾橫流,人人嘴上都是錢錢錢,是不是要“滅人慾”呢?但是這個一旦開啟,想要回到以前是不可能的,怎麼辦?復興中華文化,讓大家多學習國學,透過國學的熏習,每個人找回心中的道,慢慢降低人心中的慾望,我執,妄念等!讓每一個人往道上走,我們不是常說一句話,你有沒有上道?呵呵這就是今天的“存天理滅人慾”!所以我們關鍵看它合理不合理,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