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馬哥心理學

    凡事只想著自己的人,我們身邊並不少見,這些人的心理並不能用自私自利來詮釋。因為真正自私自利的人,通常都具有深層次性、下意識性和隱祕性的特點,不會他人輕易發現。

    他們會這樣做,確實有自私的心理因素存在,但也包含了其他心理方面的問題。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與周圍其他人互相關聯,任何人都是人類體系中的一員。一個人無法單獨達成目標,這是由人類個體的弱點和侷限所決定的。

    有些人總是排除事物的意義而去思考周圍環境,最終導致孤立自己,脫離同類,其實是很可悲的。

    這些人的心理普遍存在這樣的原則:我是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一切要圍繞自己的需求,保證自己不受傷害。可以看的出來,這些人把活著看做一件艱難而且危險的事情,那麼他們是很難為別人著想,為他人造福的。

    然而我們都知道,“活著”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困難,但正是因為人們會為別人著想也會相互幫助,生活才充滿了各種機遇,也給了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

    其次,為他人著想是一種人的能力,內心健康、充實、向上的人會主動分享,樂於奉獻。

    而心裡只惦記自己的人呢?他們通常對其他人沒有任何興趣,對世界的感知能力也與其他人不同。我們經常會發現他們很難和別人溝通或者交流,所以他們從周圍人身上可以汲取的能量也非常有限。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教育情況都是不同的,無法為別人著想的人,有很多都是受童年時期的生存環境影響。

    有些人從小生活在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家庭成員間彼此互愛互助,這樣家庭的孩子成年以後也會比較快的融入社會,比較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而有些孩子從小的生活在被忽視被冷落,甚至家庭成員之間也不能友好相處的環境裡,那他們很容易就會成為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從不為他人考慮的人。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為人類福祉總貢獻。我們每個人活著都必須和身邊的人產生聯絡,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考慮別人自私問題的時候,也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為別人考慮。

  • 2 # 天漢兒女

    自私自利、心中無人、只顧自己、這種人不適合成家、一個人去過、婚姻、是要有責任心的、雙方、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珍惜、才能走下去!

  • 3 # 另類解說

    只為自己考慮的人的心理,很多回帖分析的很透徹了,現在我試著分析這種人為什麼只為自己考慮。

    想來想去,出生到人格定型這一段的人生經歷是這種人只為自己考慮的唯一原因。這人生經歷包括家庭的,宗教的和擁有它的人的。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主事的是隻為自己考慮的霸主家庭中,那它大概率只為自己考慮。霸主越自私,後代越只為自己,因為這就是它認為正確的處事方式。這也是有的極自私的父母逼死孩子,還代代傳,每代都逼死孩子的原因。

    有些宗教宣揚殺掉不信這個宗教的人,別人的生活方式要符合它們教義,這個宗教和信它的教民只為自己考慮。

    擁有它的人,單列出來為了與家庭區分,就是他到成長過程和不是父母的人在一起。擁有他的人是隻為自己的人,那它也是隻為自己的人。

  • 4 # 青花的瓷

    簡單來說,就是自私。

    雖然,從基因進化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總是儘量使自己的基因傳播得更廣,遇事總是為自己考慮,這種看上去很自私的表現 其實是受制於基因的一個本能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除了動物性的一面,它還具有社會性的。因為人就是一種群居的動物,它的社會網路,它的社會關係會對他的行為,對他的選擇,會產生有強烈的影響。

    在歷史上我們常常看到這麼一些偉大的個體,會為了他的家人,為了他的主人,為了他的集體,為了他的國家而做出巨大的犧牲,不僅是利益,甚至是生命。自古以來這樣的人不勝列舉,簡單的舉個例子,譬如文天祥。

    所以說凡是隻為自己考慮的人,只能是歸結為自私。雖然他有生物學上的合理性,但是在社會意義上,他就是一個很自私很低階的人。

  • 5 # 陳一心談身心靈康復

    這個問題分兩面:其一,是你自己只為自己考慮。其二,是你認為某人只為他自己考慮。

    如果是第一種,那麼恭喜你,你進步了,成長了,開始反思己過了。

    如果是第二種,那麼請你思考一下: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他的是有意的無意的?你會有這種感受,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你認為他的行為傷害了你的利益。

    然而你有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在於你其實也是這樣的人。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影。因為我們自己想要如此才能看到別人也如此,才能對別人的同類行為感受特別敏銳,從而憤憤不平。

  • 6 # 解憂雜貨鋪燃燒

    利己心理或者說是利己主義,這種心理現象最為代表的人物應該就是曹操了,他那一句流傳至今名言很透徹的說明了利己心理含義。

    但是也不能說這樣的人就是壞人,因為有些人天生下來就比別人缺少共情與同理心,又或者是因為後天原因導致了這種思想,最簡單就是例子就是讀書的時候被人霸凌,出來社會以後被人欺騙過傷的很深,因身體缺陷被人欺負與歧視也很容易會轉變這種思想,

  • 7 # 千尋XKY

    千萬不要懷疑哦!你真的是幸福的哦!你說為啥?“你可能共情能力不算很強,不能很貼切的去感受他們經歷了什麼。”

    對的,就是共情能力。太宰治的《候鳥》有一段話:“太敏感的人會體諒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無法做到坦率。所謂的坦率,其實就是暴力。”敏感的人會被動性的洞穿對方的難處,就不能無動於衷,總想著為對方分擔一些,就算是要委屈自己。往往敏感的人再事情未發生前就提前自我創造了痛苦。自私但光明的幸福著。

    而我就是太感性了點,所以喜歡胡思亂想,讀到那些話真的是感同身受。對啦,推薦你一個視訊,關於共情能力的。B站搜尋“為何看別人犯傻,你會被尬的渾身難受?”。

  • 8 # 見山心理講堂

    (一句話說清楚)是自戀的心理、也是心理髮展水平較低的一種表現、自戀的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不能感受到別人和自己一樣是平等而獨立的存在。

  • 9 # 慈生心語

    為自己考慮是正常的心理,一個人要懂得學會照顧自己;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欣賞自己;一個人要懂得學會突圍自己;一個人要懂得學會奉獻自己,“為愛而生,奉獻大愛。《正己篇》1、萬惡淫為首。2、正人先正己。。3、善良、正直、同情、幫助別人。4、只有智慧才能幫助你。5、只有智慧才能真正的成就你。6、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給自己在做準備。7、不要在抱怨,便是幸福的好時節。8、制心一處,內顯光彩。9、當下要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10、《反觀篇》1、內心深處。2、不要有高低、大小或者平等去看世界?3、我們應該用真誠與恭敬。4、捍衛真我。5、永不放棄。6、大商無算,有容乃大。7、不追問過去,不妄想未來。只需把握當下。8、活在當下、珍惜當下、功在當下、成就更在於當下。9、怎樣能富貴、行善積德。10、悲智雙運。

    朋友們:“凡事都要學會做到恰到好處,凡事都要懂得自作自受。”

  • 10 # 村裡人9613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殊地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日月倫回白天黑夜,何人又不無私?只要不違背良心道德,自私點也應無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麗凍人的是什麼心理,不考慮歲數大了身體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