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魚淵觀世界

    要說中國歷史上各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除了個別像曹丕、司馬炎這樣的含著金鑰匙的N世祖以外,大多數創業者都必須運氣好到爆棚,同時膽大、心細、手黑、臉皮厚。這些“素質”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通常都是完全不可能具備的,所以老話才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結合問主的原因,我們再來嘗試剖析下曾國藩。

    湘軍靈魂人物:曾國藩

    總體來說,曾國藩稱帝有三大優勢六大劣勢。

    優勢一:地盤

    曾國藩自率領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城,到擔任兩江總督,其勢力範圍可以說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所謂兩江總督,管轄地區包括今天的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四大省市,這些地區不僅在今天中國是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在清朝更是如此。

    兩江總督轄區

    優勢二:兵力

    截止攻破南京城,湘軍總兵力已經突破30萬人,而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合計不過120萬人左右。乍一看曾國藩的軍事力量只有清朝的四分之一,但這30萬人卻是經過戰爭洗禮的百戰熊兵,相比之下那些抽鴉片玩女人的老爺兵,不論戰鬥精神還是戰鬥素養都與其不在同一個檔次了。試想一下,你一個人全身三級裝的老兵對戰四個只有手槍最會搜房子的滿編隊,勝算有多大?

    歷史上的湘軍

    優勢三:名分

    曾國藩作為傳統漢族地區成長起來的官僚,在滿清高壓壓迫漢族一百餘年的歷史大背景下,一旦其扛起反清大旗,依靠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互交織有力形式,必然可以吸引許多不滿清朝統治的漢族精英人士為之效力。倘若曾國藩學習朱元璋豎起“驅除韃虜”的大旗,長江以南各省勢必遙相呼應,恢復中華的大義名分將為曾國藩帶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當然,一切事物都不會是絕對的。除了上述三大有利條件以外,曾國藩一旦自立,必然會隨之而來以下六大不利條件。

    劣勢一:湘軍並非鐵板一塊

    正如前文所說,湘軍總兵力雖達到30萬人之多,但湘軍畢竟是分屬多名將領的私人武裝,真正直屬於曾氏兄弟的大概只有12萬人。剩餘統帥18萬湘軍的將領,有的早已沉溺聲色犬馬,有的決心享受榮華富貴,總之,曾國藩不反,湘軍還能維繫鐵板一塊的團結局面,倘若曾國藩自立,則上述18萬人必然要陪著其拿出全部家當和身家性命賭一個未知的賭局。別忘了,太平軍剿滅不過3、4年光景,前車之鑑歷歷在目,又有幾人敢於上桌賭他個富貴前程?

    劣勢二:淮軍在側虎視眈眈

    1868年,慈禧在曾國藩僅僅攻克南京不足4年之際,便一紙調令將其調出江南,放在眼皮子底下擔任直隸總督的官職。而接替曾氏的,正是出自淮軍的馬新貽。順便說一句,這個馬新貽就是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扮演的角色,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寫的另一篇文章《<投名狀>中的刺馬案,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真相》(連結:https://www.toutiao.com/i6690848789407728139/),一起聊一聊清朝最離奇的高官被刺案。

    言歸正傳,當有太平軍這個共同敵人和清帝國這個共同老闆的前提下,湘軍、淮軍尚能夠維持合作的關係,但曾氏一旦自立,淮軍的選擇無外乎效仿清初“三藩之亂”共同起兵;效仿明朝王守仁,帥軍勤王;效仿楚漢相爭韓信,擁兵自重,靜待形式變化。總之,無論當時還是現在,誰也不知道淮軍會在曾氏自立後作出什麼樣的選擇。

    淮軍代表人物:李鴻章

    劣勢三:清朝正統深入人心

    古人常講氣數未盡,結合彼時的清朝亦是如此,雖然滿清作為異族政權極盡民族壓迫之能事,但君不見即使40年後,漢族出生的張勳仍終身不去辯發,何論1870年的清朝。所謂的正統王朝,在大多數華人眼中仍然是正義的代表,江南如此江北亦是如此。

    劣勢四:洋人態度曖昧不明

    相對於中國曆朝歷代的改朝換代,晚清時期新增的一個最大變數就是多出了西方多個國家,這些國家憑藉著船堅炮利,在中國沿海設立了多個通商口岸。請各位一定要明白一點,那個時期英法等國在中國開口岸,主要目的還沒有發展為滅亡中國,彼時對他們來說,中國只是原材料的提供地和產品的傾銷地,因此做生意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目的!而做生意最需要的就是和平的環境,一旦曾氏自立,江南地區立即會成為戰場,人丁凋敝、百業俱廢,人都打沒了,誰為列強供應材料,誰來購買英法的產品。因此,出於自身利益,西方列強勢必不會允許曾氏自立。

    劣勢五:江南局勢已經不起折騰

    拋開歷史課本,經過太平天國內部的折騰和清朝的平亂,江南的局勢已經岌岌可危,百姓經過長時間的戰亂,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曾氏作為高階官僚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因此無論是兵是民,除個別野心家以外,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家園在發生戰爭。套用現在一句話,和平與發展才是主流。

    劣勢六:曾氏自身“修行”不足

    這個原因我放在最後寫,但是個人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縱觀二十四史,無論劉邦、朱重八這樣的創業成功者還是黃巢、李自成那樣的失敗者,但凡想打江山,最重要的就是一絲不掛。這裡的一絲不掛不僅體現在個人必須是個徹頭徹尾的無產者,更重要的還要在思想上成為一名一絲不掛的混不吝。

    混不吝除了要有捨我其誰的霸氣和背水一戰的勇氣以外,還要有敢於身家性命搏一把的賭心。君不見,只有靠販毒一夜暴富的,哪曾見過靠開小賣部成為福布斯排行榜成員的。人心的奇妙之處,正是在於有了牽掛便無法全力以赴,倘若您還不能理解,可以看看那些被子女、房貸羈絆住的八零後們,問問他們(包括作者本人)現在敢不敢辭職重新創業。

    曾國藩作為地主階層出身的文人,名聲、財產、後世、家人等等都是羈絆他的因素,讓曾氏將這些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放在賭桌上來一把一次定輸贏的賭局,我相信曾氏肯定不會像賭神那樣從容,因此,曾氏自立永遠是個偽命題。也正因為如此,江南百姓才能從浩劫中獲得喘息的機會,曾氏才能在辭世後獲得“文正”的美名。

  • 2 # 西瓜君說歷史

    忠君愛國在擁有絕對的實力時,其實就會變成一個笑料。自古以來,臣強君弱都會容易造成動亂,要麼皇帝殺掉大臣奪回權利,要麼臣子發動政變想要謀取皇位。康熙和鰲拜,曹髦與司馬昭等等,數不勝數。

    當時的曾國藩在湘軍中的位置不可撼動,對軍隊已經擁有了絕對的統治權,就連他的部下私下都曾勸他稱帝。然後曾國藩真的是忠於大清,而不願稱帝嗎?我覺得不然,他不是不願,而是不敢。曾國藩家書中寫給友人的一句話,道出了真想,“湘勇強弩之末,銳氣全消!”

    在與太平天國多年的交戰中,湘軍早已疲憊不堪。戰鬥力已遠不如以前。而且當時清廷的王佳官文牢牢佔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僧格林沁又屯兵皖粵之間,擺明了就是對湘軍早有防備。當時清軍尚有戰力,而且以逸待勞,曾國藩也是不敢妄動。

    “從政要學曾國藩”,曾國藩在政治上的頭腦遠非常人可比,對於時勢的判斷,自然比常人更加清楚。所以最終曾國藩選擇了做清朝的一代名臣,而沒有選擇稱帝。

  • 3 # 銀炫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的梟雄,是清政府最最為依靠的人,他曾經一個任率領自己的部下拿下了不可一世的洪秀全,推翻了太平天國運動,保護了清朝統治,但是就這麼對清政府用心的一個人卻遭到了清政府的懷疑和打壓,當時曾國藩手下有重兵把手,掌握了清政府最厲害的湘軍,所以清朝統治者對曾國藩極為不放心,所以沒有看他的功績去提拔他,而是處處打壓曾國藩,當時曾國藩手底下的人都勸他反了清政府,自己當皇帝。但是曾國藩卻選擇放棄自己的權利,解甲歸田了。為什麼曾國藩不選擇單幹而是放棄自己的勢力呢?接下來小編就給你帶來講解。

    首先,曾國藩 的家庭是一個普通家庭,他能有現在的勢力完全是清朝統治者賦予他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知遇之恩吧,既然我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給的,我怎麼能背叛他呢?所以曾國藩對皇家是忠心耿耿的,心存感激的,當然不會去反抗清政府。

    第二,曾國藩當時年紀較大,他的湘軍也沒有當年的活力了。曾國藩的手下當時都是貧苦人家大家都是為了生存才不得不選擇參軍,現在已經大家都有了不少的積蓄,都不願意再去戰場上拼命,尤其是曾國藩手下的大獎,地位極高,生活特別安逸,大家只想安安穩穩的度過此生,不願意在打仗了。當時的湘軍已經失去了他們的朝氣,已經慢慢衰落了。手下的人都不想打仗,所以曾國藩開戰無人可用。

    第三,清朝統治者早就對曾國藩防備上了,他們早就針對曾國藩進行了許多的措施,他們在曾國藩的軍隊裡邊分化手下和曾國藩的關係,處處打壓曾國藩核心部下,抬高曾國藩的敵人沈葆楨,讓他倆相互制約。清政府還在曾國藩附近派遣重兵防守,只有曾國藩一發動戰爭就會被清政府發現。

    第四,還有同為大臣的李鴻章和左宗棠在旁邊虎視眈眈,左宗棠是一個特別有野心的傢伙,他早就想走到曾國藩的位置,如果曾國藩一發動戰爭,那麼左宗棠一定會第一時間去討伐曾國藩。還有李鴻章,李鴻章是一個貪圖名聲的人,哪邊有優勢他就會去哪邊,如果曾國藩能贏,這還好說,如果曾國藩落在下封,那麼李鴻章一定會給曾國藩致命一擊。

  • 4 # 逄瑞琦

    曾文正公做為湘軍領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實力不斷壯大,總督兩江節制數省,麾下皆是能征善戰,百戰餘生的勇士,身邊也不乏足智多謀.經天緯地的謀士。相比之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八旗官兵軍心渙散,毫無鬥志。此時的大清國已確實是千瘡百孔,奄奄一息了。

    彼時,許多“有識之士”,民粹主義者,野心家,乃至軍事將領都有了舉兵易幟,改朝換代的夢想了。而此時最可能成功的自然是曾國藩,可他為什麼始終孝忠滿清,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自剪羽翼,就地解散湘軍呢?

    做為一位飽讀詩書的碩儒,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定深深的刻在了他的骨頭上,流淌在他的血液裡。這種悖逆的想法估計剛一萌生就會被他忠君愛國的心消滅在萌芽狀態了!正如他說的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做為一個心懷國家,先憂後樂的賢者,他也深知改朝換代意味著國家再次陷入動盪,人們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雖然現在也不怎麼好,但總比再次陷入戰亂要好,更何況他還有想法去改革!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所以說忠君.愛國.恤民的曾國藩是不會稱帝的。

  • 5 # 本草百曉生

    “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明末名將袁崇煥寫下自己的無奈。二百多年後,有個湖南人對這首詩應該會有相同的體會,只不過這個曾國藩比袁崇煥要幸運太多!

    1864年7月19日正午,隨著一巨響,圍困二年之久的南京城,終於被湘軍攻陷。千里之外的北京,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則焦急等待著,他們害怕曾氏兄弟趁機造反!

    曾國潘確實有令人害怕的理由。早在1861年10月,朝廷特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悉歸節制。”有財權,並且他還擁有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他們都來自曾的家鄉湖南,他們只效忠於曾國潘。曾是位傑出但冷酷的將領,他指使曾國荃殺掉八千名太平軍戰俘,砍頭一直從早上砍到晚上。他說“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

    但只有他的親人和少數摯友知道,曾國潘無意奪取天下,建朝稱帝!

    他最大的希望是回到書堆裡,當個正常的文人,沒事寫寫對子,練練書法,平靜過一生。是的,他曾經懷疑朝廷官員的腐敗、貪婪、無能;但他從未質疑皇帝本人。不管朝中大臣說什麼或做什麼,他始終相信為人臣子就必須遵守君臣之道。

    或許在旁人看來,代表權力最大化的皇位值得拼死追求。但在曾國潘看來,特別是他所處的亂世,權力是不祥之物,權力讓他害怕失敗,讓他害怕辜負加在他身上的重大責任。他知道勤於政事的皇帝終身活在恐懼之中,整個國家的重擔壓在肩上,從即位至死,皇帝的一生是活在眾人挑刺的目光下。曾國潘雖未當過皇帝,但在安徽,他身兼重任,時時擔心受怕。那段日子,是他有生以來最苦的日子。他說:“自古握兵柄而兼竊利權者,無不兇於國而害於家。”

    1865年正月,曾國潘向清廷請病假,他希望人們將他遺忘,好讓他告老還鄉。可朝中大臣忘不了他,常常在指責他弟弟曾國荃時,不忘這個哥哥曾國潘。暗中罵他爬上高位,全憑運氣。他想回到老家過好晚年,可朝廷偏偏不放人,直到1872病死在任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萬塊,如何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