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67262570951

    我看過最好的是《有吸收力的心靈》。此書是蒙臺梭利女士的封筆之作,是集蒙臺梭利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我們成為成人已經太久,以至於我們早就忘記了我們曾是兒童的事實。童真時的心理我們早已遺忘,兒童成長的規律我們還來不及探尋。所以一直以來,兒童教育都充滿了錯亂、誤解與無知。偉大的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始創的蒙氏教育法,對過去錯誤的兒童教育方法進行了顛覆式的革命與創新,取得了奇蹟般的教育成果。

    蒙臺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筆者認為,看過了《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就無需再看蒙臺梭利的其餘作品,因為這本書是她最知名、最系統、全面的體現她教育思想的一部作品。一直以來,兒童都被認為是尚未長大的成人,童年的意義在於儘早長大。蒙臺梭利首創式的提出了兒童呈現的是一個與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人在出生後最初的三年裡,學到的知識最多且最密集。是兒童成就了成人,我們追溯成人行為的背後,都離不開他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和所受教育。一如作者在書中所言,“這便是教育,為生命提供幫助”、“兒童跟隨著自己內心的指引,踏上一場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

    而今風行中國當代的許多親子教育專家,其思想根源都來源自蒙臺梭利,蒙臺梭利透過她創立的“兒童之家”多年的幼兒教育實踐經驗,發現了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規律及敏感期,提出了0-6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階段,人的智力和心理都在這一階段發展乃至定型,並給出了兒童不同時間段的成長視窗期,比如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就在童年,成人以後學到的任何語言都不能與母語相提並論,她把兒童這種強大的從環境中吸收資訊,獲取成長的心理型別稱為“有吸收力的心靈”。孩子自身有其強大的內生力量,成人要做的,無非只是順應孩子的內生力量,為其成長成熟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而不是干擾孩子成長。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必須以環境為工具才能影響兒童,因為兒童能對他所處的環境進行吸收,而後對自己進行創造。“所有嬰兒在出生之時都是相似的,並且都以同樣的規律成長。”所以,無論是語言能力還是思維能力,無論是觀察能力還是動手能力,只要在孩子各項能力發展的敏感期,為孩子提供順利成長髮展的環境,孩子就能像海綿一樣的吸收,並表現出成人望塵莫及的提升和進步。在書中,作者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想象力、四肢運動、五官感覺、手腦協調發展、性格及社會意識發展等各個層面的成長,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告訴讀者如何面對正處在不同能力敏感期的孩子,該如何提供好的環境幫助孩子成長,讀者完全可以對號入座。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長的需要,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真正適合他成長的環境,進而幫助孩子成長。

    由於時代與文化原因,本書讀來也許有些枯燥。但真正經典的作品,正是因其內涵的豐富、思想的深刻,讓人無法如讀暢銷書一般簡單易讀,而需要深入的思考與仔細的體會。試著耐心些,平心靜氣的潛入經典內涵深處,一定會給你的心靈與思想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記與煥然一新的變化,並讓你的教育價值觀和品味都有明顯提升。也許,你還會恍然大悟,原來當代無數教育類書籍,都是在拾蒙臺梭利之牙慧,不願親近經典的讀者,一次次的錯過了原著最極致的智慧,卻在重複與轉述的文字泡沫裡打轉,在思想的影子與模型間來回求索,苦心探尋它的本來面目。如此行為,豈不可惜?

    此外推薦幾本:

    《一歲就上常青藤》

    本書作者薛湧,著名旅美學者,曾被《南方人物》評為“影響中國的五十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一歲就上常青藤》,是作者從自己養育女兒的點滴成長經歷入手,提出如何從孩子1歲開始,就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給孩子灌輸常青藤理念,實施常青藤教育的一本教育心得和手記。

    本書所倡導的常青藤原則,是從美國大學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總結出來的。它強調教育的對話性和互動性,要求父母或老師儘可能把自己擺在和孩子或學生平等的位置上,透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的品格和社會能力;幫助他們吸收知識,讓他們自發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達力。

    作者認為,常青藤原則作為一種優秀的品格和素質,並不僅僅是常青藤盟校所獨有,也不是進入常青藤盟校就一定能獲得。常青藤原則的培養需要從小做起,如果孩子從小就具備常青藤原則的優秀品質,即使不上常青藤大學也一樣足夠優秀;如果不具備常青藤原則的優秀品質,即使進入了常青藤盟校,未來一樣難有作為。說白了個人本身的素質優秀與否才是根本,是否擁有一個名校標籤並不是最重要的。

    美國曾有位企業領袖說: 你就是讓那些哈佛的新生不上學、隨便乾點什麼,等20年後他們還會比別人成功。關鍵不在於哈佛教了他們什麼,更在於哈佛選了什麼樣的人。正如作者所言,要使孩子到時候具有這種常青藤素質 ,就必須從孩子出生開始用常青藤的哲學、原則和方法對之進行教育。這樣,即使你的孩子在現實中沒有機會進常青藤,也會具有常青藤素質。常青藤教育要從小開始,這也是本書的標題《一歲就上常青藤》的來歷。

    如何獲得常青藤素養中包含的一切內涵呢?薛湧綜合了許多常青藤圈子中的經驗。這包括常青藤出身的父母、常青藤學生的家長以及作者自己的育子經驗,在書中給出了答案與具體操作細則。從如何應對孩子的啼哭,到用古典音樂幫助孩子入睡;從有機識字法,到如何發展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與領導才能;從讓孩子早早打工,到華爾街如何培養孩子;從少兒Quattroporte班,到怎樣培養金融家。其中既有顛覆傳統、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汲取美國常青藤教育精髓後,舉重若輕、具體簡單的教育方法。本書既是作者生養教育孩子的親子日記,又是作者對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思考感悟的總結歸納。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全面詳細的揭示了美國教育的真相,還原了競爭無處不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不分中外的真相,告訴了華人不要盲目選擇留學,因為要接受良好的精英教育,不管在哪裡都必須擁有最精英的能力,付出最極端努力。所謂外國孩子比中國孩子輕鬆的現象,不過是存在於教育資源匱乏的公立學校。不少美國高知階層的母親,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高中,甚至不惜辭去高薪工作陪讀。這對我們過去對西方教育的認識無疑是具有顛覆性的啟發,也讓我們更加全面真實的認識到美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無論一個社會還是一個家庭,他們的未來都取決於孩子,而孩子的未來又取決於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只有父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育原則方法,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父母,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與其花大價錢讓孩子出國留學,不如掌握常青藤原則要領,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領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獲得常青藤人格魅力與素養,成就更為幸福充實的人生。

    作者的勸誡猶如一聲當頭棒喝,這份醍醐灌頂、撥雲見日的提醒與指引,無疑是當前盲目留學熱潮下一針智慧的清醒劑,也讓行有不得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國家長,獲得了一面反求諸己、指導實踐,在家領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的指南針。我想這也是此書的最大價值與意義所在吧。

    《周國平論教育》

    周國平先生的《周國平論教育》一書,從哲學與人生的角度,給我們傳遞了不一樣的聲音,幫助我們換一種眼光看教育。

    說到周國平先生,想必許多讀者並不陌生。他是一位思想者,《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思考《人與永恆》;他是一位朝聖者,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測量《守望的距離》;他是一位詩人,在《宋人絃歌》裡詠歎《憂傷的情慾》。他還是一位父親,為女兒所寫的《妞妞》一書榮曾獲首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他這本《周國平論教育》。

    作為一名思想者,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理解,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多了一份直指本質的深刻和返璞歸真的智慧。他認為,所有教育的問題,都和人生的問題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學到的東西。他告訴那些急功近利、恐慌焦慮的家長,孩子就如同土壤裡的種子,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孩子自由生長,只有天性得到充分生長的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守候人性的珍寶,是教育的終極使命。他呼喚,讓教育迴歸常識,迴歸人性。只有死記硬背的知識,和升學就業的壓力,這樣的教育,早已遠離其本質。

    作為一名詩人,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感悟,有著詩人一般的理想與超然,也正是詩人的理想主義氣質,讓他更有一雙慧眼來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理解孩子。這本書裡有大量的篇幅是談論兒童教育的,其中甚至還特別談到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們與兒童之間的對話。周國平先生特別看重孩子的單純、好奇心和求知慾,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最有慧根,我們所要做的是保護和發展孩子的慧根,千萬別讓孩子的智慧隨著歲月的漸長而慢慢枯萎,他說,智慧是和童心相連的,智慧其實就是日漸成熟但卻不會輕易失去的童心,一定要留住孩子“心智覺醒的時刻”。大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吧。

    作為一名朝聖者,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認識,比普通大眾多了一份冷眼旁觀的理性和淡泊寧靜的平和。在無數家長擠破腦袋追逐名校時,他卻告訴家長要結束恐慌,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就在於父母的引導與陪伴,與其追求名校,不如讓自己做一個智慧的父母。在普通教育者還在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時,他卻冷靜而關切的告訴我們,生命教育與靈魂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分量。成功的真諦在與優秀與高貴,生命中有太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需要我們去珍惜,去好好體驗,這遠比單純的功利性教育重要得多。

    作為一名父親,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期望,與其他千千萬萬個家長一樣,都對兒童給予了無限關注;不過,與一般家長不同的是,對於兒童教育,他有著屬於自己獨到而智慧的理念。他認為,對於孩子而言,閱讀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透過大量的閱讀讓孩子形成閱讀的習慣,養成閱讀的愛好,讀經典的書,讀永恆的書,才能提高精神境界與品位,進而提高人的綜合修養與素質。談到讀書,他說出了一個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到道理: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成長,基本得益於自己閱讀的那些與考試無關的書籍,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穫除了應付考試外,實在微不足道。相信許多人也一樣有此感觸。

    周國平先生說,凡大哲學家都十分重視教育,他們致力於人性和人類精神的提升,而唯有憑藉正確的教育,這個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我想此書最大的價值,就是用哲學的眼光,濾去了功利的雜質,終止了短視的惶恐,平息了焦慮與浮躁,用更為深邃的目光看到了不一樣的教育,給予讀者了直指本質,撥雲見日的啟迪,告訴我們教育該如何迴歸常識,迴歸人性。

    《來吧,孩子》

    世界上有一種愛,最是沒道理可講,這邊是母愛。女作家池莉《來吧,孩子》一書開篇就開宗明義的強調了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可是,愛的能力雖然與生俱來,愛的方式卻千差萬別,如何讓父母之愛和子女同頻共振,共奏出一曲和諧動聽的交響樂,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了。池莉的這本《來吧,孩子》,就是作者以我手寫我心,記錄了自己和孩子亦池的點滴生活經歷,告訴讀者如何讓孩子在簡單生活中體驗最好的教育。

    池莉,當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曾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諸多獎項。本書是作者陪同孩子從出生到18歲的一本親子成長經歷與心路歷程的記錄。透過女兒亦池的親子教育經歷,作者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向讀者展現了家庭教育裡的那些共同的基本規律。作者以平常心態,採取平常手段,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平常的收穫,這正是教育領域裡大道至簡的最好證明。

    全書的最大特點,就是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不似其他談論親子教育類的書籍,以強大的專業性、知識性和教育性來說服人,而是作者從一位母親、一位家庭主婦的角度著手,寫出了作者在家庭生活裡親子教育的的點點滴滴。在作者眼裡,無論是客廳書房,廚房走廊,亦或是大院圍牆·····哪裡都是孩子成長的場地,哪裡都有孩子教育的機緣。

    書中,池莉提出了“育兒三項基本原則”。一是讓孩子盡情的與小朋友玩耍。因為與人相處的能力,是人一輩子的功課,透過玩耍讓孩子從小就獲得廣泛的識人和閱世機會。二是讓孩子在最歡喜最開放中接受自然的啟蒙。作者和孩子一起養花、養蠶,遊園、爬山。所有的自然風光都讓孩子一一領略。讓孩子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懂得並學會愉悅、敬畏、憐憫。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和閱讀。選擇好適合孩子的讀物,不光是為教育孩子而講故事和閱讀,更是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為孩子營造一個坐擁書城的書香家庭氛圍。

    家庭教育就是要貼近生活,讓孩子學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了無痕跡的獲得教育和成長。書中甚至還特別提到了“廚房教育:”作者不但讓孩子烹飪和洗碗做飯。還以飲食作為緣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學詩歌地給女兒講故事。作者說,吃飯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尊嚴和體面,一旦學好了,它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會給孩子帶來難以估價的自信。這些教育方式其實都很簡單,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都能捕捉得到。在看似柴米油鹽、玩耍逗樂、不務正業之間,就這樣完成了正襟危坐所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

    當然,無論怎樣超然的教育,都無法迴避升學考試這一沉重命題。作者從小升初母女如何同心背水一戰,到講述孩子如何戰勝恐怖的中考,再到跨國求學的經歷。其中都有無數值得反思、借鑑和回味的人生經歷與教育方法。一路走來,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的生活點滴裡,蘊藏著孩子成長路上最寶貴的經歷,而那些經由生活檢驗和實踐探索而來的教育心得與感觸,也在不經意間驀然回首,呈現眼前。

    作者平實而真誠的筆觸下,沒有兜售成功經驗的居高臨下、自鳴得意。有的只是一味平凡母親的平凡生活,在養育孩子的平凡經歷中,記錄的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成長片段經歷。因為真實與平凡,遠離了那些圖書市場被過度包裝炒作而裹挾的急功近利,也還原給讀者一份最簡單真實的家庭教育樣板,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借鑑的最大限度與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吃什麼可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