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0995342817

    “氣勢”這個詞,通常指表現出來的力量、威勢。氣勢是練拳到一定階段必須研究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太極拳的氣勢不上身,拳之精要還沒得到。形容拳架氣勢雄偉,莫可逼視,舒展大方,剛柔相濟,可說:“氣勢磅礴,神意內斂,靜如山嶽,動若江河。”曾有位大師談到盤架時說:“拳架中的拳式下盤高一點、低一點沒多大問題,關鍵是氣勢要好,勁道要對。”太極拳的氣勢是由人的精、氣、神和內在功夫決定的。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誌,氣勢越飽滿渾厚就功夫越深,即練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 也就是不重在外形招式,而是重在內氣、內勁、內功。太極拳是講究氣勢,重在內在功夫的修煉,但也不可忽略外形招式的技術規範。外形招式是內在功夫的延伸,內外相合則成架勢。拳的氣勢,是從收放、開合、虛實、剛柔中練出來的。氣勢如何產生呢?練習太極拳,做到 “八面支撐”和“八面轉換”,就能產生氣勢。太極拳之拳架包含了內氣、內勁、內功,尤其要按要領練習,深刻體會其中奧妙,知己功夫會在拳架之中練出。“氣勢”的質量是怎樣體現?具體表現為太極拳渾圓整體勁,是周身八面支撐而形成的,是充滿內氣、內勁、內功的太極拳。太極拳渾圓整體勁就是在日積月累的行拳盤架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其中,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求做到位八面支撐。前後、左右、上下與裡外之八面,即是太極拳修煉中所求的內外相融、完整一氣之整體。所以在盤架過程中,注意上下、左右、前後、裡外全面鬆開撐圓,久而久之,能使拳勢渾圓,進而鍛鍊和增強周身一家的整體勁。“支撐八面”不能單純從外觀上求,以意領形是訓練“支撐八面”的根本。行拳時,上要有虛領頂勁,下要有松腰塌胯沉勁,沉肩墜肘,胸虛腋松,氣沉丹田,開胯圓襠,可為“支撐八面”奠定基礎。練習中在全身肢體放鬆的基礎上,要有肌肉、骨骼向外松展掤勢的意識,要注重隨動作的開合,在用意不用力的前提下,讓肌肉和骨骼貫穿平衡、對稱、中定、穩靜的內涵技術向外放鬆撐開。按這樣方法長期訓練,就能不斷提高“支撐八面”渾圓整體勁的功夫。“八面轉換”是其中的虛實變化和剛柔相濟,這也要講究轉換和相濟的功夫。如果內勁內功不充盈,神就難聚,意就難引到位,也就打不出像樣的氣勢。太極拳的氣勢還要體現神態安然,從容不迫,情緒安逸,充滿自信。有太極名家提及氣勢說:“所謂神者,周身虛靈之氣勢,莫測之動作,輕快變化之謂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氣之說。所謂氣者,呼吸沉著之氣,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塊,強行呼吸之謂。所謂體者,穩靜安舒,動作輕靈之謂。”“太極拳之虛無氣勢,在技擊方面,其變化作用,其妙無窮。如遇剛勁來犯,可以使其捕風捉影;遇柔勁來犯,可以化之於無形,使對方找不著實地,摸不著重心,英雄無用武之地。”在初練功時,一定要按規矩,每練必須頂起頭來,拔起背來,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佈滿意思,五指貫上意思,氣勢充滿布勻,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礎。  在氣勢的層次上說,“周身虛靈之氣勢”與“虛無氣勢”是太極拳較高層次的氣勢。練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無論習練何種拳法,都要求具備氣勢。“氣勢”這個詞,通常指表現出來的精神、氣質、力量、威勢。氣勢,是衡量一個人武術境界和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 太極拳的氣勢可以從“意”、“形”、“勁”三個方面去解讀 。意,是從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方面來講。 行,是從拳勢動作的動靜、開合、虛實、松沉、舒展,剛柔,雋永、自然等方面來講。 勁,則是從拳勢動作勁路的執行、發放、轉合和進退的運動趨勢上來講。“形”和“勁”偏重於太極拳的外在表現,比較客觀易懂,能看得見摸得著;“意”則重在內修。太極拳必須先修外,再修內,漸至內外雙修,從而達到“形”、“勁”、“意”的內外相合。 說道太極拳的氣勢,自然要先從太極拳的“形”說起。打太極拳對身法的總體要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涵胸拔背、松胯圓襠等,這都是在行拳走架中日積月累逐漸形成。拳論有“功夫架中求”、“拳打千遍,神理現;拳打萬遍,不動自轉”。我們在初學拳時一定要學規矩、學理法。在規矩的約束下,做到動作無斷續、無凸凹、無丟頂、無搖擺、無起伏,在此基礎上,架子盤熟之後,再去探求其中的勁道,並相互推手試驗,驗證拳架的正誤,再回到架子中默識揣摩。從拳架到推手,從推手再回到拳架,以此反覆迴圈,日久天長,自能使拳勢精益求精,渾厚飽滿、支撐八面。然而,這種渾厚飽滿、支撐八面的太極拳勢動作,絕對離不開太極拳節節貫穿的勁路。所以外形和勁路總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這就是對太極拳的另一個要求:以形催勁,以勁領形。再來說說太極拳的“勁”。打太極拳要求勁整。太極拳的整勁,是在全身內外放鬆的前提下,身體各部肢體內外相合、協調配合所形成的整體勁。須要分兩個階段才能真正達到身體整體的合勁。首先是身體的軀幹形成上下內外一體的整體勁,也就是我們常常談到的“全身立體螺旋的腰胯勁”。其次就是拳論所說“以腰為軸,四肢為輪”,也就是太極拳以腰胯帶動四肢的“撥浪鼓”運動原理。至此才能達到太極拳中所有的肢體運動,都來自於腰脊的立體螺旋所產生的驅動力。此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對於陳氏太極拳的“全身立體螺旋的腰胯勁”也稱為“腰襠功”之前多有論述,較易理解,此處不再累述。而對於“以腰為軸,四肢為輪”,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剖析,先說說四肢中的上肢,就是兩隻胳膊。作為輪子,驅動力自然在軸上,所以兩隻胳膊上的任何一處的運動動力都來自於被腰脊驅動的軀幹,外開是被軀幹推出去,內收則是被軀幹拽進來,至於輪子的大小,則取決於胳膊開合的程度,開的大,則輪子大,開的小,則輪子小。同理,對於我們四肢中的下肢,也就是兩隻腿,其外開是被腰胯之力擠出去,而內收則是被腰胯之力帶進來(這種說法也許讓人感覺很難理解。太極拳就是如此玄妙,練到了才能明白,練不到說了也是白說,看了也是白看!)。在“形”和“勁”都具備的基礎上,再來談談太極拳的氣勢。古語說:兵無常勢,水流無形。 高妙的太極拳法,常常被比喻成“行雲流水”。行雲流水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舒緩、均勻,就如同我們太極拳中常說的“粘黏連隨,隨曲就伸”;然而流水有時候也很任性,時常也會出現“洶湧澎湃,氣吞山河”,因此才形成了太極拳的“氣勢磅礴,無堅不摧”。太極拳的氣勢,從力學上來看,無非是一種運動的趨勢,這種趨勢就是力的慣性,就是所謂“勁之所向 ,勢之所趨”的慣性。 所以,太極拳的氣勢源於行拳的趨勢,這種趨勢正是拳勢所形成的慣性。有了這種“慣性”,太極拳中勢與勢之間的運勁和轉換才能做得更加圓轉、靈活、輕鬆、自然,才會產生“勢如破竹”之快意! 在物理學中,慣性力的大小是由運動物體的質量和加速度來決定的。但是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力學體系更為複雜,決定慣性力大小的因素有三個:其一是質量,其二是速度,其三則是力的整體性。在質量(我們人體的重量)一定的情況下,關鍵因素就是速度和力的整體性,而這兩點都是由以上我們討論的太極拳的“形”和“勁”來決定的。 太極拳的“氣勢”,其實質就是太極拳的勁路。這種勁路,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來源於自身整勁所形成的慣性力。太極拳雄渾飽滿的氣勢來源於力的慣性,正是因為具有了這種整勁所產生的慣性,才形成了太極拳氣勢磅礴、無堅不摧的氣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讀書好詞好句摘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