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嬋月一笑

    長期以來,中國的歷史教育都是圍繞著近代百年的屈辱史進行敘事的。這固然可以激發華人的愛國意識,但從另一方面也無形中把中國放在了被欺壓的“弱者”位置上。自認為是“弱者”的人一定會自強嗎?他們也可能會自卑,甚至是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所以這種以“弱者”自居的自我認知,是有著極大的負面作用的。當代中國的大部分崇洋媚外的言論都與此有關。從“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到“不惜代價發展晶片產業很危險”,乃至網上各種吹捧歐美日貶低華人的段子都是這種“弱者”邏輯的結果。

    然而只要稍經對比,就可以發現這種“弱者”敘事根本站不住腳。如果講屈辱,中國近代以來受過的屈辱,法國哪一樣沒受過?普法戰爭色當慘敗皇帝被俘,中法戰爭戰敗內閣倒臺,二戰不到三個月屈膝投降喪權辱國。可是法國有宣揚這樣的弱者史觀嗎?

    連南韓這種一直在做別人屬國的國家,哪怕是用發明歷史的手段都要重建國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中國作為有五千年輝煌文明的現代化工業強國,其國民卻還在接受以“弱者”自居的史觀,這難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所以,以華夏文明為中心對中國歷史進行重新敘述,既是接續傳統的歷史需要,也是作為當代大國重塑國民自信的現實需要。

    明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華夏王朝,而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也確實起到了喚醒國民大國記憶的作用。這正是這本書的最大價值之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汽車的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