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子遠方的家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自從朱溫弒君之後,天下分崩離析,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短短五十三年中,權力的更替在走馬燈般地進行著, 這個時代,是武人角逐的時代。朱溫代唐之後,表面上的中央亦不復存在,各方勢力沒有了任何顧忌,為所欲為, 在幾十年的戰亂,陰謀,流血,廝殺中,歷來至高無上,神聖不容侵犯的皇權,變成了只要有兵權,有實力,人人可以搶奪的東西。

    在這個激盪著亂世風雲的年代裡,升起了一對奪目的雙子星座,兩個在亂世中並肩開拓天下的年輕人,一先一後照亮了史冊!

    柴榮,字君貴,(公元921-959年),為後漢樞密使郭威義子,身世卑微,自幼追隨郭威左右,十五歲即上戰場,身經百戰。

    趙匡胤,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2月26日)生於洛陽一軍人家庭, 21歲時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離家遠遊。

    公元950年,23歲的趙匡胤結識了29歲的柴榮,遂北投鄴都郭威的部隊,在一系列的戰鬥中,兩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誼。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其全家(包括兩個兒子)全數被殺,立柴榮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柴榮即位,時年33歲。改年號顯德,史稱周世宗。即位當年,北方的割據勢力---北漢馬上聯合契丹前來進犯,柴榮力排眾議,自任主帥親征,大捷。戰後,他對戰爭中所暴露出來的軍隊中的種種問題毫不姑息,命令趙匡胤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使軍隊戰鬥力大大加強。同時,趙在軍隊中的威望也急速上升。

    公元955年-公元959年,後周進行了大規模的對外作戰,先後征討了西蜀,南唐,北漢和契丹。幾乎每次征戰周世宗無不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而趙匡胤則在一次次的戰鬥中不斷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勳和勢力,成為後周的著名將領。

    公元959年,柴榮第5次親征,麾師直指北方的強敵契丹。趙匡胤領兵隨行。開戰後,僅僅42日便佔領了燕南各州。然而,在攻取幽州時,柴榮猝然重病,周軍被迫還師。

    公元959年6月29日,即顯德六年,日落時分,柴榮病逝於後周大梁萬歲殿,年僅38歲。臨死立7歲的長子柴宗訓為太子,委國事於範質,王傅兩丞相,委軍權於義弟趙匡胤。

    公元960年,顯德七年元旦,失去英主的軍隊急需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軍士在陳橋驛站發生了譁變,把黃袍加到了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率軍隊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訓讓位,遂稱帝,改元乾德。其時,趙匡胤也是33歲。其後,趙貶周廢帝於房州。

    公元976年,開寶九年,趙匡胤猝死,只留下了”燭光斧影”的傳說。

    關於”誓碑”的史實

    一個7歲的孩子,僅僅憑著血統的關係,而沒有任何實力派的支援(特別是沒有軍方的擁護),如何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裡坐穩帝位? 毫無疑問,趙匡胤是繼柴榮駕崩後唯一在當時有能力統一天下的人。他的即位, 不僅是當時軍隊擁立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但是,問題就出在:他和柴榮之間有著(或是有過)兄弟般的感情。從昔日並肩作戰的兄弟的遺孤手中奪過天下大權,於情於理他都說不過去。“奪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歷史將給他一個什麼樣的惡名!而且,居然還是奪自於他兄弟的遺孤之手!

    大宋的開國皇帝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內疚與負罪中。他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方法,來贖回他的罪過。於是,就有了”誓碑”的傳說。

    趙匡胤立下了祖訓:凡是大宋的歷代皇帝,在祭祀時必須要在誓碑前下跪,並默誦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違抗。 但是幾百年以後,在金兵攻破開封府後,誓碑上的內容才為世間所知。誓碑上只有幾行字:

    “不準殺士大夫上書言事者;

    “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謀逆大罪,亦不可株連全族,只可於牢中賜死,不可殺戮於市。

    “不遵此訓者,吾必不佑之!”

    果然,世代的大宋皇帝遵守了趙匡胤的誓約,柴氏子孫得到了很好的照應,並沒有出現一般朝代常有的屠殺上一代皇室全族的慘劇。(其實,在<水 滸傳>裡的”小旋風”柴進,就是柴氏後人。他在他的府中收留過不少梁山好漢,就是仗著宋太祖賜給的”丹書鐵券”----即免死金牌。)

    當然,趙匡胤的這一做法也是很高明的,不僅安撫了前王朝的皇室,也對天下百姓顯示了自己的心胸氣度。難怪田中先生給了他”非常賢明”的評價。

    周世宗柴榮生平二三事

    宋太祖趙匡胤的事蹟為人所知的比較多,然而,在這裡我卻要介紹一下不大為人熟悉的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柴榮(921-959), 出生卑微,僅僅因為他的姑母嫁給了後來成了樞密使的郭威,才步入了權力中心。他15歲加入軍隊,24歲拜將,33歲稱帝,然而在位僅僅七年便病逝。在其在位期間,他的英明遠識與壯志雄心令人讚歎,史稱”五代第一明君”。

    ● 公元955年,柴榮派趙匡胤率軍進攻南唐,由於南唐守將劉仁蟾死守,壽州城久攻不下,周軍圍城達一年之久,多次擊退城外的南唐援軍。劉仁蟾知壽州不可守, 憂急交加而中風。其部下與兒子將其抬出城外投降周軍,柴榮表彰了劉的赤膽忠心並給予彌留中的他以高官。顯然,這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 公元957年,柴榮與趙匡胤聯袂出征南唐,在攻打楚州時,南唐守將張彥卿誓死不降,而且手刃了想要投降的兒子,諸將感泣。周軍轟塌城牆進入,然而張彥卿率 軍巷戰至死,手下將士為其所感,皆戰死,無一生降。此一役,周軍死傷慘重。柴榮怒而屠城,以戒天下敢於與周軍拼到玉石俱焚者。

    ● 公元956-957年間,柴榮在發動對外戰爭的同時著手進行國家內部的一系列改革:

    1.首先,考慮到佛教當時在民間廣為流行,而許多人為了逃避兵役紛紛“出家”,大量的金屬被用來鑄造佛像,以至於軍隊裡的兵源不足且軍械製造無法 得到充足的原料供應。面對這種情況,周世宗不惜進行了被萬世咒罵的“毀佛”的行動,除了少數古寺之外,下旨強行拆毀了上千所寺廟,融化佛像鑄為兵器,並勒 令僧人還俗。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如此不近人情的做法,而世宗答曰:“平定亂世乃千秋的功業。佛家曾謂:如有益於世人,手眼尚且可以佈施,區區銅像又何足 道!”眾人啞然。

    2. 後周的都城大梁由於人口迅速增長、房屋過於密集,已經存在許多的隱患——不僅火災發生頻率上升,而且民宅侵入官道,致使車馬無法通行(就是說違章建築太多)。

    顯德四年,柴榮下詔,將都城內所有違章建築全部強迫拆毀,並且將城內所有的墳墓遷往城外重新安葬,讓死人為活人騰出地方。當然,這種做法更加遭到 了人的非議和唾罵,然而在聽到大臣如實稟告民間的怨言後,柴榮微微苦笑,回答:“朕如何會不知這樣會遭來萬民的怨言?只是隨著國家的發展,這樣的事情總得 有人來做 ——現在你們都認為沒必要這樣擾民,但是這種做法的好處你們會在幾十年以後看到……那麼不妨讓朕來做一個植樹者,所有的非議由朕來承擔,讓後人來乘涼 吧!”

    果然,日後趙匡胤統一天下後,考慮到大梁已經經過改造,可以擔當起一個國家的首都的責任,所以並沒有大興土木地建立新都城,而繼續沿用了下去,只是改名為開封。

    3.史書上(《資治通鑑》和《五代史》)上還曾經提到:有一次後周曾想派兵從水路進攻南唐,然而有從長江到淮河之間一段河道無法疏通,負責人稟告 說由於長江水位高於淮水,一旦掘通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世宗閱畢,親自前去觀看,幾日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匠人依法施行,果然安全 地疏通了河道,周軍得以出征。

    (由此看來,世宗的才華可謂令人驚歎,只是這樣的事情都要親自過問,未必有些太過了。其實柴榮“事必躬親”的做法是出了名的,很多大臣上書勸導,然,柴榮還是喜歡繞過下屬直接過問政事。)

    (世宗死的時候才38歲,有人就說他的早死是因為做過以上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然而,我卻認為,真正殺死他的,只是他事必躬親的作風而已。一個人能有多少精力呢?如此事無鉅細地過問,心力難免有一天會耗盡的——就如同諸葛亮一樣!)

    ●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打破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在得到南唐淮北之地,毅然麾師北上,直指契丹,旨在奪回燕雲十六州。後世的論者以為,周世宗敢於與強 敵相抗,雄才大略,英明果決。而宋太祖趙匡胤則一直採取了”先易後難”的策略,雖然削平了各方的割據勢力,但是終其一生未能奪回燕雲十六州,導致北方少數 民族長期威脅中原,宋朝400多年一直軟弱無力。但是也有人認為,天下剛剛統一,人民長期盼望平安,不希望再對大遼輕啟戰端。周世宗堅決果斷,而宋太祖穩 健現實。

    ● 柴榮登基後,終於有了機會實現他以往的抱負,他有一次問華山道士陳傳:”朕壽命尚有幾何?”陳傳回道:“陛下尚有三十年的時間。”柴榮喜,曰:“如此,朕 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然而即位才七年,連天下都尚未掃平,周世宗便撒手人寰,留下滿腔的遺憾。

  • 2 # 西北喬掌櫃

    柴榮早年家道中落,後隨郭威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後繼承郭威皇位,稱周世宗。論軍事才能,柴榮性格更為果敢強硬,五次親率遠征,以五六年時間使國內大治,堪稱一代明主,然其英年早逝,壯志未酬。

    綜上所述,兩人皆為一時英雄也,用曹老闆的話說:兩人皆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依筆者看來,柴榮更厲害一點。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應該可以拿下幽雲十六州和北漢,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可言。但柴榮為後來趙匡胤的統一事業打下了極堅實的基礎。

  • 3 # 少顏翁

    趙匡胤曾經是柴室帳下的一員將軍,能征善戰、在軍中很有威望。這也為他以後的黃袍加身增加了籌碼,歷史論證了二者的能力,誰更勝一籌!說到老趙最著名的謀略《杯酒釋兵權》其實是趙匡胤害怕他手下有實力效仿他黃袍加身的一幕在度上演。我在從他稱帝后的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更加驗證的以上!正是由於這種治國國策才導致了大宋王朝軍事力量上的薄弱,不斷的被入侵、被凌辱。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是柴氏集團取得了天下,結局會不會不同?

  • 4 # 漩渦鳴人yy

    講一句實話,很難去判斷究竟誰更高明一點,只不過是二人之間提出的戰略,大家更喜歡哪一個罷了。

    兩個人乾的事情不分伯仲,二者之間都是南征北戰,哪個不是立下赫赫戰功,有兩個人互相配合的,也有一個人單獨出去做任務的,但是毫無疑問在座的評論者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超過這兩位,最重要的一個比拼,那就是二者對於全國統一的戰略問題,都是怎麼想的?又有什麼區別?這個區別也是二人打分的最後關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如果喜歡那個戰略,那當然那個人的評分就高一點。

    這種事情很多,問答區裡面也經常會出現這種型別的問題,但事實上都沒問到點子上,其實趙匡胤和柴榮這一對主臣的話,個人更加欣賞的當然是柴榮,因為它的戰略符合百年或者是數百年之計,相比較而言,趙匡穎的那一套戰只指符合幾十年。

    雙方比較重心的問題便在於對待北方的問題,上面北方大家都知道,一直都是農耕文明的威脅主要來源,對於這個地方,農耕文明的選擇是建造一條長城,建造一個要塞來防止遊牧民族的南下,為了能夠達成這個目的就必須得挑選一塊兒風水寶地。這塊兒風水寶地是什麼,幽雲16州。

    簡單來講,幽雲16州並不是單純奪取這一塊兒地盤,而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率先開戰。自己是否有信心能夠擊敗這些遊牧民族,獲取優勢。

    其實時間已經證明了柴榮戰略的正確性,趙匡影的戰略是以幾十年作為計算的,而柴榮的戰略是以幾百年作為計算的,北方的遊牧民族遲早會對你農耕文明產生危險,幽雲16州在這些人手裡一天,那在中原的政權就會面臨被這些遊牧民族支配的恐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必須得想辦法把幽雲16州給拿下來,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函谷關。對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的重要性失去函谷關,秦國何以立足只能夠回到西方老家,再去過上刀跟火種生活。

    在這之後,北宋因為面對北方崛起的女真,最後丟了自己的首府開封,而且自己全家老小全部都被女真人包了餃子,由此可見柴榮戰略的正確性。

    如果能夠拿下幽雲16州,那整個中原政權可以保證自己的一種安穩性,至少能夠有一個戰略緩衝遊牧民族殺到自己開封府以後,不會因為來不及撤走,全部被人給包了餃子,這一點幾乎是中原政權的一個恥辱,我估計趙匡胤在地下聽到這事情,該急的把腦袋撞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舞蹈演員個人年度工作總結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