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青衣
-
2 # Waterkey
這句話語出《道德經》第四十章。可以是詩歌,也可以說是格言。反者道之動,弱者之用。是老子用來闡述道的一種特徵。這句話非常經典,可以讓我們看透人性。我從三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反者,道之動。這裡的“反”應該有兩層意思,一種是相反,反面。老子看到了萬事萬物對立面的存在,同時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另一種是:通“返”返回迴歸的意思。第16章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整部道德經從字面上共有200多種辯證相反的關係。比如:有與無,生與死,強與弱,陰和陽,雌和雄,損和益,勝與敗,利與害,美與惡,正和奇,靜與躁,貴賤,榮辱,剛柔,禍福,吉凶,大小,高低,長短,難易,前後,智愚,巧拙等等。
所以,反者,道之動。是頓悟道德經非常經典的一句話。
第二:弱者,道之用。平時人們常常強調剛強的一面,認為這是積極向上,具有正面意義,是一種正能量。而老子卻看重它的反面意義,認為柔弱勝剛強。木強則折,兵強則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柔勝剛,弱勝強,守柔曰強。在我們日常,只有處事柔弱,不爭,謙下,才能成大事。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我們現實中,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許你看到的弱,恰恰是一種強。你看到的惡,極有可能是一種大善。我體會很多,一直以來你覺得很大度的人,竟然是特別小氣,他們正是因為小氣而怕別人說,才刻意表現為大度。很多這樣的案例。我們在生活中慢慢頓悟。
-
3 # caoxiaopeng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裡的無,可理解成道體,有可理解成道的用。因為道體是無形無相的,只有在道用上看。也就是在世界萬物上看。反者道之動,就是任何事物都會走向它的反面,也就是說對立面。比如說你在一個圓上走,你還會反回到源點。弱者道之用,這應該就好理解了。道體,你也有一份,是不生不滅的,你不要在乎你自己是強者,還是弱者,它不過是道體的一用!重要的是悟這個道體。
-
4 # 冰雪將釋
解釋道德經,無論怎麼解釋,都只是一種角度的解釋,未必是全貌,所以只做參考。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有兩層意思:物極必反和正言若反。
物極必反,當一件事物轉化到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正言若反,很多事情和我們以為的事情正好是相反的。我們以為強大的可能是弱小的,以為愛情是索取,卻不知愛情是付出。很多事情老天爺都把我們的思維設計成相反的。
“弱”弱有軟的意思,也有“謙下”之意。
柔弱勝剛強,這裡柔和弱都是可以活動的,彈性韌性很好,不易折斷。所以可以理解為活物,在易經中叫做“交易”。而剛強,很脆,易斷。所以可以理解為死物,在易經中叫做“不易”。靈活就是按照道的規律運動,所以是道之動。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為人處世,首先要善下,才能轉化交易,才能和光同塵,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所以是按照道的規律運用。
-
5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說的是聖王治理天下所需要明白的“道”的動用之理,聖王去偽存真,去文取質,去巧取樸,復歸於道,用道之柔弱。
“反”,復歸的意思,指的是復歸於道。從何處“反”,從人道復歸天道。去人之智巧,去人之妄為。聖王去人復天,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道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聖王守至靜,反於大道,棄絕人道之強為妄作,以天道自然柔弱為用。
這裡的“弱”,說的是以人道觀之,天道至虛,故而視之至弱。其實天道自然無為,不強求萬物聽從自己,無恩而大恩生,無為而天地成,此為“弱者道之用”,聖王以道治天下,也應復歸於道,用道之柔弱。
一些解釋《道德經》中,有些字,在一些語境中,指的是以人道觀之的狀態,並不是他天然的狀態。
比如說“弱”在這一句中,便是以人道觀之,天道無為之用為弱,人道有為之用為強,然而,天道之弱為長生之道,那些不合天道的人道之強實際上是早亡之道。
再比如說《道德經》中常說的“無為”,同樣是以人道觀之,天道至靜,無人之為。然而無為之為,是真正的自然之為,那些不合天道的人道之有為,實際上是妄為。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以妄人之道觀之,不可得天道之美,天道之善。
-
6 # 公議
我理解的“反者,道之動。”如若直接理解就是“為何有相反的存在呢?那是因為有共同之道在向前運動的緣故生成了反向運動。”的原因。如若用狹小單一的事物舉證最好的莫過於物理學的“作用與反作用力”的描述與實踐檢驗證明“反向力”的同生共存了。如果從對反向推動莫過於“噴氣式飛機”和火箭發射了!噴氣式飛機與火箭都是向後噴氣的力量反推飛機與火箭向前飛行的“反者,道之動“的成功應用方式。應用到個人的修煉生命效能上為何要強調“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來檢查與對比同現在的狀態來找出過去的錯誤出來利於在當下將錯誤的東西矯正到闔適的位置上來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助推自己向前奮進的方法呢?就是應用的“反者,道之動“原理!改正過去的錯誤來獲得向前的動力闔成的一類校準行為的方法。再大些就於“弱者,道之用。“相通了。人類社會盡管是以“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方式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向渾沌不清的前方努力奮進才有機會達到目的的!如若只向已經明白的方向發展必是倒退回到過去的行為將導致毀滅。人類社會在不同階段都有一些創造性的發現與發明儘管都不多卻是對人類謀求生存下去是有益的人類會怎麼辦?固守與機械繼承保持不變?天地是在不斷執行的人類是在進行生死更新的不斷變化那種機械繼承能適用於不斷變化的自然狀態和生死更新的人類社會需求嗎?肯定不行!就有了“精益改良“的應用。如原始人有打造石刀,石斧,石錘等等石制工具來助推勞動創造效率的開端,如果機械繼承到現在還再用石制工具勞動創造的效率能提高嗎?沒有可能!現在看看工具類琳琅滿目的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助推勞動創造的效率是怎麼來的?人類並不是一味地拋棄過去的一切而是有選擇性地保留下那些有益的東西來進行“精益改良“性的創新發展而獲得的!這是正向驅動而反向驅動呢?就是要有所淘汰既不是全盤照抄的固守歷史也不是全盤否定歷史而獲得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而走到現在的!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天地執行是共同之道而人類豈能例外?必然是共同助推發展前行到現在的!“道“只是人類為天地執行的共同狀態取的一個人類方便理解的人類稱呼名稱“道“並非真實的事情是“道“!是代號也好是程式碼也行!就是個人類概念而已!故有“共同生道,道生共同。“的描述!前半句主體是描述“道“的生成,後半句的主體是如何利用道!由於事情都是共同體必有發展不平衡生成強弱之分而事情必須要有平衡支撐才能不會傾覆而獲得存在的機會就決定了人類必須要對弱處進行有促進作用的助力推動區域性的弱變強來獲得平衡!如若是助強欺弱的助推傾覆必在前方!當然“弱者,道之用。“還有許多方面可以舉證的就不談自己的理解了。……
-
7 # 思思思行行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摘自帛書版),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想說透徹, 卻不是那麼容易!我在此拋磚引玉,道友如有高論,請賜教指正!
根據郭店楚簡,“反”應為“返”,再根據老子對道的定義,道是周行而不殆的(何謂“周行”?再次回到起點,正好一圈,是謂周行!),因此我對此句的理解是:迴歸起點是道的執行規律。你肯定會問“起點在哪裡”?老子在下一句給出了答案“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見老子要回歸的起點是“無”,這正是老子“無為”思想的理論基礎:無為,是返也者,是順道而行的必然!
這句話好理解:守柔處弱是道的作用方式。老子的這種觀點,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因為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應該越強大越有力,而老子卻反其道而行之!造成這種反差的根源是,《道德經》是給“聖人”看的,是給“人上人”看的,是給“強者”看的。學老子,不能生搬硬套,首先要明白你自己的“位置”:
強者用弱長久,弱者圖強求生,天之道也!
強者圖強必折,弱者用弱必亡,天之道也!
◎附上下文,以供查閱:
上一章:……,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 章: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下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8 # 安意如
這句話出自通行版《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陳鼓應先生翻譯為:道的運動是迴圈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樣說來,其實陳老先生對第二句並沒有翻譯,大概其中的道理,大概大家都比較清楚。即使不能清楚的表述出來,也都能理解。所以其實難點就在第一句,而第一句的難點在前半句,前半句的難點則在“反”這個字。
大概很多的華人很不待見,或者說很害怕這個“反”字,大概總能想到“造反”“謀反”一類,所以,老子在這裡說個“反者”,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就造成了理解上的一個很大困難。
其實這裡的“反”是個通假字,通“返”,往返,迴圈的意思。與後一句的“有生無,無生有”就對上了。而老子的“道”指的是宇宙間的自然法則。他揭示了最樸素的唯物的,事物發展運動的原則。至於第一句後半句的“弱”,並不是說“弱小”,而是說“柔弱”,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萬物在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過程中,“道”這種內在推力,是柔弱的,幾乎察覺不到了的。
回覆列表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於《老子》一書中,可謂是道家的經典語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句話呢?
先來看看譯文: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這句話看似矛盾,又充滿哲學,其實很多事物的本身就是一個迴圈系統,比如太陽今天傍晚落山了,第二天早上又會從東方升起,長此以往,迴圈不斷。
再比如說,海水受熱蒸發成雲,雲會往高原地區飄去(熱脹冷縮原理),然後匯聚成雨雪,下在高原上成冰雪,再慢慢的融化,經過小溪、湖泊、江河等流到海里,這就是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
這種運動可以成為道的運動,而道在此間扮演的角色又是微妙的,比如雲朵可能沒飛到高原,就成雨水降下來了,那些水可能還沒流到海洋,就已經蒸發了。
但是道在這裡面是一個比較統籌的角色,它代表著一個規律,儘管中間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但事物的運動還是按照這個規律走的。
道在宇宙中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事物的發展它可能產生於某種條件,也可能產生於某個想法。
就像我們做某件事情,我們可以依據現有的裝備(條件)去決定做什麼樣的事情,也可以想著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再去湊足這個條件。
打個簡單的比方,週末我們本來沒有什麼事情,突然瞥見了前段時間某個朋友送的話劇演出票,於是決定去看話劇,這個就叫先有條件再定想法。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近段時間很想看某場電影,於是去買電影票,去看電影。這個就叫先定想法再湊條件。所以這兩句雖然很矛盾的話,放到現實裡,還真的很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