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說的應該是婆婆丁,書名叫蒲公英的。別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鳧公英(《千金方》)、耩褥草(《唐本草》)、蒲公英(《千金翼方》)蒲公英(《本草圖經》)、地丁(《本草衍義》)、金簪草(《士宿本草》)、孛孛丁菜、黃花苗、黃花郎(《救荒本草》)、鵓鴣英(《庚辛玉冊》)、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譜》)、黃花地丁、蒲公丁、真痰草、狗乳草(《本草綱目》)、奶汁草(《本經逢原》)、殘飛墜(《生草藥性備要》)、黃狗頭(《植物名實圖考》)、卜地蜈蚣、鬼燈籠(《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義》)、雙英卜地(《貴>>民間方藥集》)、黃花草、古古丁(《江蘇植藥志》)、茅蘿蔔(《四川中藥志》)、黃花三七(《杭州藥植志》) 花期——3~8月藥用價值 藥學應用簡介: 蒲公英又稱尿床草,對於利尿可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它具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及礦物質,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葉子還有改善溼疹、舒緩面板炎、關節不適的淨血功效,根則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療膽結石、風溼,不過在沒有專業醫師指導下還是不要擅自使用為佳,花朵煎成藥汁可以去除去雀斑,可說是非常有用的一種香藥草,新鮮蒲公英要選擇葉片乾淨、略帶香氣者,乾燥蒲公英則選顏色灰綠、無雜質、乾燥者 蒲公英屬菊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藥食兼用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及催乳作用,對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本草綱目》有句雲:“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神農本草經》、《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等歷代醫學專著均給以高度評價。蒲公英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 藥材 皺縮捲曲的團塊,根圓柱形,多彎曲長3~7cm,棕褐色,根頭部有茸毛,葉破碎,完整葉片為倒披針形,暗灰綠色或綠褐色,邊緣淺裂或具有羽狀缺刻,基部下延成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花葶1至數條,頭狀花序頂生,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具有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藥用部位: 乾燥的全草。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 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 應用參考 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鮮蒲公英搗爛敷患處。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釀1食匙,水煎混合飯後服。 3.癰癤疔瘡: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 4.清熱解毒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鹼、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有顯著的催乳作用,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助消化,增食慾,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還可防治癌、胃癌、食管癌及各種腫癌等功效。 1.感冒傷風:蒲公英;30克,防風、荊芥各1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2.各種炎症:薄公英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日服2次,連服3-5日。 3.慢性胃炎:蒲公英30克,豬肚1個,洗淨加水燉爛,分兩次食用。 4.上消化道出血:蒲公英、地榆等份,烘乾。 5.黃膽型肝炎:蒲公英、茵陳、白糖各50克,大棗10枚,共煮粥食,日食1-2次。 6.肺膿腫: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魚腥草20克,白糖適量,水煎服。 7.痔瘡出血:蒲公英、地榆各30克,焙乾研末,用生薑、大棗湯送服,每次6克。 8.氣管炎:幹蒲公英60克、魚腥草40克,焙乾研成細末,用蜂蜜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6克。 9.便秘:鮮蒲公英60克,水煎取50-1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適量,日服1劑,連服3-5日。 10.小便淋澀:蒲公英、玉米鬚各60克,水煎濃汁,加白糖調服。 11.急性乳腺炎:鮮蒲公英60克,水剪服,早晚各服1次,同時將蒲公英搗爛敷患處,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加水及適量黃酒,煎濃汁,日服1劑,分2次服用。 12.跌打損傷:鮮蒲公英適量,洗淨搗爛,敷患處。 13.目赤腫痛:鮮蒲公英60-120克,水煎服。 14.油彩皮炎:蒲公英、馬齒莧各30克,水煎取汁,冷敷患處。 15.腮腺炎:蒲公英30-60克,水煎服功搗爛外敷。 蒲公英除藥用外也是早春一種很好的野生蔬菜,食用方法很多,葉片可生食、醃漬或焯後涼拌,也可切細片後與米煮食或油炒食用,還可製成不含咖啡鹼的蒲公英咖啡。其花則可釀製成蒲公英酒。日本已開始利用蒲公英提取物製成糖果、飲料和糕點等系列保健食品。
你好,你說的應該是婆婆丁,書名叫蒲公英的。別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鳧公英(《千金方》)、耩褥草(《唐本草》)、蒲公英(《千金翼方》)蒲公英(《本草圖經》)、地丁(《本草衍義》)、金簪草(《士宿本草》)、孛孛丁菜、黃花苗、黃花郎(《救荒本草》)、鵓鴣英(《庚辛玉冊》)、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譜》)、黃花地丁、蒲公丁、真痰草、狗乳草(《本草綱目》)、奶汁草(《本經逢原》)、殘飛墜(《生草藥性備要》)、黃狗頭(《植物名實圖考》)、卜地蜈蚣、鬼燈籠(《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義》)、雙英卜地(《貴>>民間方藥集》)、黃花草、古古丁(《江蘇植藥志》)、茅蘿蔔(《四川中藥志》)、黃花三七(《杭州藥植志》) 花期——3~8月藥用價值 藥學應用簡介: 蒲公英又稱尿床草,對於利尿可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它具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及礦物質,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葉子還有改善溼疹、舒緩面板炎、關節不適的淨血功效,根則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療膽結石、風溼,不過在沒有專業醫師指導下還是不要擅自使用為佳,花朵煎成藥汁可以去除去雀斑,可說是非常有用的一種香藥草,新鮮蒲公英要選擇葉片乾淨、略帶香氣者,乾燥蒲公英則選顏色灰綠、無雜質、乾燥者 蒲公英屬菊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藥食兼用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及催乳作用,對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本草綱目》有句雲:“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神農本草經》、《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等歷代醫學專著均給以高度評價。蒲公英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 藥材 皺縮捲曲的團塊,根圓柱形,多彎曲長3~7cm,棕褐色,根頭部有茸毛,葉破碎,完整葉片為倒披針形,暗灰綠色或綠褐色,邊緣淺裂或具有羽狀缺刻,基部下延成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花葶1至數條,頭狀花序頂生,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具有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藥用部位: 乾燥的全草。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 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 應用參考 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鮮蒲公英搗爛敷患處。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釀1食匙,水煎混合飯後服。 3.癰癤疔瘡: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 4.清熱解毒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鹼、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有顯著的催乳作用,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助消化,增食慾,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還可防治癌、胃癌、食管癌及各種腫癌等功效。 1.感冒傷風:蒲公英;30克,防風、荊芥各1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2.各種炎症:薄公英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日服2次,連服3-5日。 3.慢性胃炎:蒲公英30克,豬肚1個,洗淨加水燉爛,分兩次食用。 4.上消化道出血:蒲公英、地榆等份,烘乾。 5.黃膽型肝炎:蒲公英、茵陳、白糖各50克,大棗10枚,共煮粥食,日食1-2次。 6.肺膿腫: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魚腥草20克,白糖適量,水煎服。 7.痔瘡出血:蒲公英、地榆各30克,焙乾研末,用生薑、大棗湯送服,每次6克。 8.氣管炎:幹蒲公英60克、魚腥草40克,焙乾研成細末,用蜂蜜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6克。 9.便秘:鮮蒲公英60克,水煎取50-1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適量,日服1劑,連服3-5日。 10.小便淋澀:蒲公英、玉米鬚各60克,水煎濃汁,加白糖調服。 11.急性乳腺炎:鮮蒲公英60克,水剪服,早晚各服1次,同時將蒲公英搗爛敷患處,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加水及適量黃酒,煎濃汁,日服1劑,分2次服用。 12.跌打損傷:鮮蒲公英適量,洗淨搗爛,敷患處。 13.目赤腫痛:鮮蒲公英60-120克,水煎服。 14.油彩皮炎:蒲公英、馬齒莧各30克,水煎取汁,冷敷患處。 15.腮腺炎:蒲公英30-60克,水煎服功搗爛外敷。 蒲公英除藥用外也是早春一種很好的野生蔬菜,食用方法很多,葉片可生食、醃漬或焯後涼拌,也可切細片後與米煮食或油炒食用,還可製成不含咖啡鹼的蒲公英咖啡。其花則可釀製成蒲公英酒。日本已開始利用蒲公英提取物製成糖果、飲料和糕點等系列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