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當初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使用火箭而使用幹箭呢,原因有三:一是油、火需求量大,運輸複雜,火箭需要現做現用,難以長期儲存。而曹操以為東吳趁夜霧前來進攻,來不急準備火箭,故緊急使用幹箭退敵;第二,火箭是在普通箭頭上包裹油布,蘸油點燃射出去的箭,穿透力差,遠距離穿透木板不可能,更不要說厚重的戰船了,如果不能穿透戰船,碰到戰船就掉落水中,沒有射殺能力,那等於沒射,對敵不起作用。第三,草船借箭時天降大霧,又是夜間,誰都看不清誰,如果曹操那邊點起大火,而諸葛亮與魯肅這邊是在夜霧中,等於諸葛亮方看得見曹兵,而曹兵看不見諸葛亮,這不等於曹軍成了活靶子,瞪眼挨射嗎。基於這三種原因,曹軍面對東吳方在夜霧中的突然進攻,無計可施,只能用幹箭退敵。曹操和諸葛亮都是人生精英,諸葛亮更計高一籌,早就算到曹操會面對他們的突然進攻會怎麼做,所以在戰船上綁好草人,喝著小酒受箭,而不擔憂對方使用火箭燒船的風險。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事發突然,曹軍的間諜工作沒有做好,不知道諸葛亮會突然送上門來借箭。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讓諸葛亮草船借箭得逞。不過,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羅貫中的演義而言,歷史上並無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故事,主角是孫權。

  • 2 # 孫博士侃歷史

    “草船借箭”確有其事,但古人真的如此愚蠢不懂用火箭嗎?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著名橋段,而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魏略》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坐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

      

      然而,無論對於三國演義的故事,還是魏略中的記載,很多人總在質疑,為何曹操和他的謀士們不採用火箭攻擊敵船呢?若命令士兵放火箭,無論草船還是樓船豈不都會被燒得屍骨無存了,古人為何如此愚蠢呢?

      其實事情並沒有大家想象的如此簡單,在這種情況下,火箭幾乎是一種無法使用的武器。

      首先,火箭並不是一中常備武器,而其製作又較為複雜的,在突發事件中,難以在短時間內製備成規模的火箭。三國時期火箭的製作方法是在普通箭頭上包裹油布,蘸油點燃釋放,以達到焚燒敵軍重要目標的效果。由於油、火需求量大,運輸複雜,火箭需要現做現用,難以長期儲存,故而在遭遇戰或者偷襲戰這種難以準備的戰鬥中極少見到火箭的身影。

      

      其次,火箭並不適用與水戰。第一,火箭包裹引火物後,由於重量增大,與空氣接觸面積增大,其攻擊距離和穿透力都會大為降低。第二,火箭在快速飛行後,火苗往往會熄滅,在擊中目標後,透過箭頭的高溫餘熱引起二次燃燒,而水面之上溼氣很重,實木的船體是不易直接燃燒的。所以,赤壁之戰中,黃蓋需要詐降,才能有機會引火燒船。

      最後,針對《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而言,當時為大霧天,曹操一來不知道穿上遍佈草人易於引火,二來即使不考慮前兩個因素,可以使用火箭,曹操也要考慮使用火箭後暴露自身目標位置所帶來的危險性。

      

      因此,草船借箭之事,無論是史書記載,抑或演義描寫,在當時的科技水平、客觀環境下,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而非如今大多人所認為的“火箭可破”的虛妄之言。

  • 3 # 朝文社

    首先要糾正下,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上,“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所為,甚至並沒發生在赤壁之戰時。真實的“草船借箭”,爆發於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當時孫權與曹操數十萬大軍在濡須(今安徽無為縣)對峙,久攻不下的孫權,親自坐船靠近曹軍水寨看虛實,然後就被曹軍一頓萬箭齊發,大船幾乎被射成刺蝟,幸好在孫權冷靜指揮下,總算有驚無險脫身,還“白撈”了一船箭回來。是為《三國演義》小說裡“草船借箭”原型。

    不過,即使參考真實的歷史史料,依然有不少三國迷,替射了半天箭的曹操連呼可惜:既然您已知道對面孫權親自來了,東吳的坐船又牢固無比,為什麼不乾脆射火箭呢?倘若能把孫權的大船一把火點了,一代梟雄孫權葬身熊熊烈火。三國歸一的程序,豈不是在您有生之年就實現了?

    事實上,只要參考下三國時代,當時“火箭”的製作方法,就可知曹操的無奈:想在那個時刻發射火箭燒孫權?那真是個技術難題。

    三國時代的火箭,還不是火藥發明後的“火藥箭”,而是以麻布將艾草與油脂綁在箭桿上,點燃後發射出去。那為何當時曹操不用?關鍵就因火箭的原材料問題:油脂。

    別看在現代生活裡,油脂早是不可缺的生活日用品,但放在提煉技術落後的三國年間,油脂卻很金貴:當時的油脂,主要是動物油脂,要以水煮法來提取。基本是費心勞力,才能提取出一丁點。當然東漢時也有了植物油,還有初步的榨油技術。三國戰場上用的油脂,也包括有“麻油”之類的植物油。但畢竟技術還很粗,產量也有限,典型的“高成本裝備”,只有在戰爭關鍵時刻才用。

    比如三國戰爭裡,幾次關於使用油脂的記載,各個都是關鍵時刻:赤壁之戰孫權火燒曹操艦隊,就是用“膏油灌其中”的火船發起衝鋒。西晉滅吳戰役裡,也是用灌有麻油的“火櫃”放火,一下燒開東吳的江邊鐵鏈。放“火箭”的次數更是少,比如諸葛亮攻曹魏陳倉的戰役,曹魏守軍也是在關鍵時刻施放火箭,燒斷諸葛亮雲梯,才叫諸葛亮這次壯志滿懷的北伐,在烈火中無功而返。

    如此金貴,火箭的製作成本,當然也非常高。所以當時各支部隊,都不會擁有太多火箭。

    而比這成本問題更抓狂的,則是當時油脂的效能問題:看過上面幾條戰例就會發現,火箭在三國時代大顯身手,經常是在陸地攻堅戰上,放在更需要火攻的水戰戰場,比如赤壁大戰,或是西晉滅吳戰爭時,交戰雙方卻很少施放火箭,都是直接灌油脂燒。因為當時油脂的燃燒效能,也是非常有限。

    拜三國時不成熟的榨油提煉技術所賜,當時的油脂,燃燒力度還非常不足。以此為材料製出的火箭,放在陸地戰場上還有殺傷力,到了水氣溼潤的江面上,特別是碰到大霧等天氣,經常是還沒命中目標就熄火。比如在濡須之戰的江面上,倘若曹操真用金貴的火箭,傻乎乎朝著孫權開火,基本就是敗家行為了。

    而且就是這燃燒有限的油脂,在三國年間時,也無法長期存放,都是戰場有需要了,臨時緊急製造,一旦存放時間過長,基本就是點不著。因此當時的戰爭裡,軍隊很少提早儲備火箭,都是在戰爭期間緊急趕製。所以說,碰上濡須之戰時“遭遇孫權”的突發情況,就算曹操寧可敗家也要燒孫權,火箭?恐怕一時也找不著。

    說到底,不是曹操不想燒,而是三國時代的軍工技術水準,真心做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隋唐時期,中國古代植物油的提煉技術更成熟,油脂的效能更強成本更低,這種“火箭齊發燒船”的戰爭場面,才成為戰場常態。唐朝的軍用火箭,已經變成在箭簇上懸掛油葫蘆,由強弩發射出去。這樣的“新型火箭”,自然不用擔心會在水面上熄滅。著名的中日白江水戰上,裝備這種火箭的大唐艦隊,朝著數倍於己的日本艦隊火箭齊發,一口氣將數萬日軍燒沒,打出大唐稱雄東北亞的天威。

    待到火藥用於戰場後,改由火藥助推的火箭,成了水陸戰場上的新黑馬。火油葫蘆逐漸淡出,製作發射更簡便的火藥箭,幫助南宋痛擊了金軍艦隊,又在明清年間演變出不同型別,大小支架噴筒戰車發射的火箭,屢屢打出古代戰爭的大場面,比如萬曆北韓戰場上,明軍在平壤露梁海等海陸戰役上,多次以“煙焰漲天”的火箭射殺的場面,把日本人“征服世界”的美夢燒成灰。

    想在“草船借箭”的條件下用火箭?至少,也得等這些“火箭”問世才靠譜。

    軍工技術的進步,從古至今,都是國家強大的動力。哪怕一支簡單的火箭,就足以證明古代華人,代代精進的鑽研智慧。

    參考資料:《三國志》、《漢書》、《太白陰經》

  • 4 # 淡看天上月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事實就是《三國演義》的諸多情節都是作者移花接木或者憑空想象出來的。

    信以為真的草船借箭

    借東風一事很多人都知道最多是順應了天時,而很多人卻不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本是三國志中寫孫權去會曹操水寨的事情加工而來。而且這件事是不是事實還得經過考證。但是由於羅貫中的手法高超,把其嫁接給了諸葛亮,還使得有些人誤以為真。

    若是真的

    如果此事是真的,來看看細節的地方,原著上說是曹軍一萬多人射箭,每人射十發箭就是十萬發,更何況曹軍起碼向諸葛亮的船射了至少一個多小時。這樣下來何止每船五六千支箭?而且曹軍又哪有這麼多支剪頭射?

    而且原著也說了是貼的很近給其在射,這樣的話曹軍也能看到模糊隱約的稻草偽裝的人影,如果是真人中箭會倒下,但是稻草人卻是固定好了不倒,而且對方為什麼只是一直在喊不發起攻擊,曹操和曹軍也沒有這麼傻吧?更別說是若是換成了點了火的箭。

    這一切都是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牛x的實力而寫出來的劇情,就像現在很多的小說主人公一樣各顯神通。而且作者本來就是要讓諸葛亮完成任務的,若是不想諸葛亮完成任務,哪怕不用火箭都可以使得諸葛亮小命昇天。這就是作者的權力,所以小說裡面是可以不存在合理性的。

  • 5 # 小五暢聊世界史

    諸葛亮算是一個三國時期的神人,赤壁之戰當中, 與周瑜的聯手擊敗曹軍一事,給我們展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名戰場,不管是軍事天賦還是在預測天象上都是極其的優秀,但曹操也不賴,關於這次的草船借箭事件,為何要浪費這麼多的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突發事件,首先想到的是防守,而不是進攻,這是不用火箭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不管是黃蓋的詐降,還是突然地煙霧,都讓曹軍方面成了驚弓之鳥,他們作為北方部隊,對於水戰的部署還有作戰要領都是不熟悉的,多出現水上的不適應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正常的現象,讓曹軍整個軍隊都處於了一種既害怕又難受的狀態之下,這個條件是諸葛亮成功前提的第一步,因為敵方不適,正好利用這次機會可以讓其趁其不備。

    也因為突然事件,所以作為主帥的曹操根本沒有那麼多機會想前方情況,潛意識中只知道要保障自己軍隊的安全最重要,大霧的阻擋,讓很多情況根本琢磨不清,此時的箭就是一個唯一可以利用的武器,亂箭射出總能抵擋一陣,這也是最妥善的方式。

    其次,曹操的軍事能力很強,但是他不是事後諸葛,要是他真的這麼能掐會算,三國早就被他拿下來了。他要是算準了這是諸葛亮是來跟他借箭來了,他肯定不會射出去呀。這句話看上去有些廢話,但是卻沒看出來曹操這次出兵,卻有那個謀士好好的為他獻策,三天之後的大霧相信這樣的天象算計,但是相比曹軍這邊,肯定也是有的,但是在赤壁中卻沒有看見。

    謀士就是三國勢力PK一個很關鍵的存在,蜀國這麼弱全靠著這幾個謀士和將軍撐著,東吳也不強但也有這幾個足智多謀的人看著,因此才能讓曹操在很長時間之內,都拿不下來其他兩國。

    第三,是為什麼沒有使用火箭,火箭可不是隨便想用就用的,大家們以為三國戰爭是想發動就發動了,都是存在戰爭成本在裡面了,火箭的作用是在攻城或者前戰時期使用的,用對場合才能發揮他的最大作用。

    在前期算是敵我雙方一個試探,突發事件就將火箭送出去,這算是自損實力。而且大家們不瞭解火箭的製造成本,火箭上面會塗有硫磺,或者直接用的是浸了油的麻布,這樣的豪華配套。要知道古代人連油都不咋能吃得起,用油還造這樣的武器,可是資金在燃燒,哪能這麼輕易用。

    另一方面,雖然火箭看著威力很大,其實有時候還不如常規版箭的射程,這種大霧萬一射程不夠,將火箭全部射到了自己家的船上,那算是自己火燒連營了,不需要人家聯手放火了,消耗又大,這種經濟賬曹操還不會算。

    最後一點是火箭其實就是魏國剛剛製造出來的新鮮武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很強的作戰能力,後來只不過是隨著朝代的發展,火箭才慢慢的發展成熟,要是你是曹操,想必也不會斷然用這種新鮮事物吧,畢竟赤壁之戰這場戰役確實意義很重大,因此主帥在做決定的時候,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因為這幾點原因,想必如果你是曹操也不會用火箭這種辦法,弄不好就引火燒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媳之間有沒有可能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