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君子拙

    百善孝為先,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首先是基本的人倫道德問題,血緣關係擺在那,父母養子女小,子女養父母老,而且不僅是養還要敬,二者結合才構成孝,不然就應了《論語》裡那句“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其次跟華人的思維觀念也很有關係。我們看問題喜歡由近而遠,由內而外,比如《大學》裡講修齊治平,修身是擺在前面的,身尚不修談何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比如《論語》裡講“出則孝,入則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學習最終是為了完善健全人格,而不單單是獲取技能,而要完善人格,如果連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都做不到,學再多的東西,獲得再多的知識,有再多的才能,也是枉然。《資治通鑑》有句話講得好:德者,才之帥。有才無德可能比無才無德更可怕。現在有很多人信佛拜佛,殊不知老話講:父母雙親堂上坐,何必深山拜佛祖。一個人若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好好對待,那別人很容易就習慣性地推論他一定不是個真善美的人。

    再次,這跟政治也有關係,以前的皇帝動不動就號稱以孝治天下,其實這裡的孝已經被泛化了,所以以前當官的叫父母官,君王與百姓的關係也被套上父母子女這個框框,不然怎麼會有“子民”一說呢?

    最後一點,既然說百善孝為先,說明善也有先後次序,我們一降生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對於至親至近的父母都不孝敬,對更遠更疏的人就更談不上善了。孝能領先百善或者說由孝再引申生髮其它各種善行不是沒道理的。孟子講惻隱之心人仁之端也,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而不管同情還是同理心,同的始終是自己的情自己的心。看見別人捱餓不舒服,是因為知道自己如果餓肚子也不好受?因此能孝敬父母的人自然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父母要孝敬,別人的父母也是父母,我們起碼不能輕易對長者出言不遜。儒家講推己及人,又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現在講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我們真正遵循孝道,其他很多善心善行也就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了。

  • 2 # 權衡13

    把事做好做對的根本在於把握事物的道。而把握道在於人性純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純真的人性在普通人身上最先體現在孝。

  • 3 # 君子也愛財888

    咱們文中提到百事孝為先。還有一說叫做百善孝為先。無論是百事還是百善,在咱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都是把“孝”排在第一位的。也可以理解為感恩之心。咱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盡孝道,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能盡孝,那麼這個人無論多麼成功,多麼會說,那這個是不可交的。因為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以倫比的,一個不懂感恩,不知感恩之人,跟白眼狼無異!換句話說,連生自己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還值得交往嗎?所以,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的標準就是看這個人對父母盡不盡孝。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大事小事,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恩,自己一定要報答父母。中華的傳統美德,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動物尚且懂得感恩,何況人呼!

  • 4 # Lw文名天下

    百事孝為先,也可以說百善孝為先。古人以孝為首善,孝生仁,仁生義。儒家認為孝是人倫道德的根基,父母養育女子女艱辛,而子女奉之以孝,則家事和諧,家事和則百業興。而且此孝推廣之義在於孝敬師長,弟子對先生奉之以孝,則利傳道授業,晚輩對長輩也應盡孝道。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仁孝之心對待父母以及以仁孝之心對待天下人之父母,則天下和諧矣。

  • 5 # 詩驀詩書畫

    為什麼說“百事孝為先”?這個“孝”字首當其衝是指,在百事中沒有比它更為重要了。孝一般是指孝順、孝敬父母長輩的意思。孝是中華歷來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根據古籍記載,孝還延伸至夫孝一說,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盡孝是理所當然的,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都是天經地義的事。因此,盡孝要趁早,別離父母太遠,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盡孝不能等,別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才想起,到那時,悔恨和遺憾會伴你終生。“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口袋裝著什麼不重要,心裡裝著孝道才是最重要的,物質只是外在都需求,陪伴才是溫暖的感恩。“孝”只是簡單一個字,等著你賦予它新的生命,等著你重新來詮釋它。

  • 6 # 羌人看世界

    “孝”: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道精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夫孝,德之本也”。自古帝王將相就以孝治天下,平民百姓則以行孝為做人。一個“孝”字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山民認為:百事孝為先,孝居百行之首,所有的事務中,守孝道才是最重要的。因沒有孝,就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的傳承。父母將子女撫養成人,子女將父母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為人子女應當孝為先,羊糕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意,何況是一撇一捺的人?

    老在上,子在下組成“孝”。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更是人類直觀的孝行體現。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自古就流傳著如“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劉恆”、“齧指痛心”的曾參、“蘆衣順母”的閔損等等感人至深的“二十四孝”故事。

    “孝”不光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精神與理念,更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行為準則的基石。

    為子孝父母,為臣忠君王。人一旦失去了“孝”字,何談愛國愛民愛社會,這樣的人跟騾子馬有何區別?做百事,先行孝。孝,這才是行百事的開始。

    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生養之恩,高於一切。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孝才是每個做子女的立身之根本。

    孝者,才是真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追到一個比自己大十歲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