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飛061832

    其實諸葛亮想試探劉備,假如劉備連這點心胸都沒有,將來也不足以成大事。諸葛亮心裡也明白,劉備也一定會來的,只是想證實一下自己的想法。劉備能三顧草廬,也說明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同時也體現對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和尊重。所以才成就了三顧茅蘆的千古佳話。

  • 2 # 葉藏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版本說法

    諸葛亮把劉備當成推銷的了

    官渡一戰曹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於是我們的劉賢叔便小馬一騎,投靠了劉表,但我們的劉賢叔不甘心寄人籬下,於是四處請求尋找名士輔佐自己,請教了司馬徽,就是從那裡,劉備知道了還有臥龍和鳳雛這兩位賢人,後來,劉賢叔憑藉這自己是漢族宗親的這一頭上光環,倒也招了不少人才,這時,徐庶就說了,我知道諸葛亮在哪裡,所以,有著徐庶的舉薦,劉賢叔,顛顛的帶著張飛關羽去隆中拜訪諸葛。

    咳咳,言歸正傳,諸葛可能是是先聽到訊息,所以故意在劉備之前躲開了,讓他們撲了個空,想想也是,諸葛喜歡過隱士的生活,誰懶得搭理這個自稱漢朝宗親的人。第三次,恰巧下大雪,諸葛沒出門,在家睡覺,劉備在外面跪了兩個鐘頭,等諸葛醒了,於心不忍,就請進來了。

    諸葛故意考驗劉備

    諸葛亮的身世其實也是很牛逼的,咳咳,來看一看諸葛亮的“朋友圈”:大姐嫁到蒯家,二姐嫁到龐家,夫人出身於黃家,岳母出身於蔡家,習家的習幀、龐家的龐統、向家的向朗都是同學,馬家的馬良和馬謖、楊家的楊儀是好朋友……

    諸葛亮可以和弟弟依附兩位姐姐生活,以兩位姐夫隨便哪一家的實力,他們的生活肯定都不會差。除此之外,諸葛亮岳母姓蔡,她的姐姐就是劉表的妻子蔡氏,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諸葛亮也可以利用這層關係到劉備那裡謀一份職。

    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只想靜下心來學習。襄陽城南有一所學業堂,據考證其遺址在今襄陽南湖賓館一帶,在當時這裡北靠城牆,南面是西南諸峰,山、水、城相圍繞,是一個讀書的好去處,諸葛亮初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襄陽時,便在學業堂讀書。

    諸葛一直在隱讀,說是為了等待一位真正懂他的人,來請他出山,所以劉備前兩次是諸葛故意考驗他,第三次才出山。

    不過,這也都是民間流傳的版本,至於到底為什麼,或許只有他們倆自己知道。

  • 3 # 傲視蒼穹39

    評論這些被廣泛認為是“事實”的東西,是會招來非議的。說實話,儘管“三國志”有這個記載,而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也說到劉備曾經“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話。但我仍然認為“三顧茅廬”之說,是諸葛亮的自抬身價之言,在劉備死後的杜撰。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蜀漢不設史官。而設定什麼官職,恰恰是丞相的職責。蜀漢單是官員就四萬多人,遠多於人口比他多一倍多的東吳,甚至比曹魏都多。能說諸葛亮是為了“節省辦公費用”,所以不設史官嗎?而劉備死後,和他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本來應該是蜀漢帝國的領導核心班子成員之一,可是經過諸葛亮的手段,已經被邊緣化。朝中從內到外、劉禪左右,以及所有關鍵部門,全都被安上了諸葛亮的心腹親信——相府屬吏。軍中掌權的,也都用的是他的親信。連蜀漢當時掌握絕大部分野戰軍的漢中魏延,都被諸葛亮拉入了他的“相府屬吏”之中——丞相司馬(相府主管軍事的人)。趙雲已老,雖然沒把趙雲拉進軍中核心。單是,卻在沒有任何戰事的情況下,無緣無故的給趙雲加升為“鎮東將軍”。而趙雲救駕東征失敗的劉備後,已經封賞過了;為“徵南將軍、中護軍、永昌亭侯”。此時,誰還會對諸葛亮說三道四?李嚴還怎能跟諸葛亮抗衡?

    而從劉備請出諸葛亮後,又是怎樣用的呢?從始至終,到劉備死,都沒有帶過諸葛亮出征。赤壁之戰,劉備親自指揮,並沒有諸葛亮什麼事。他被派到跟隨魯肅去江東搞外交去了。劉備入川時,又把他留在荊州。留在荊州也不是要他輔佐關羽守荊州,而是把他遠遠的調到長沙等荊南三郡,去收取三郡的賦稅以支援前線(並非蕭何的角色,蕭何是統管整個關中)。但序列上仍然屬於關羽的統轄!也就是說,從始至終,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都是否定的!試想一想;如果諸葛亮真的是劉備那麼辛苦、花那麼多的心機請出來的;會在關鍵戰役的時候,把他晾在一邊嗎?周文王請出姜子牙,出來就委以重任。劉邦看出韓信的能力後,立馬築臺拜將。曹操得到荀彧後,興奮的說他是“吾之子房也”,並言聽計從。連遠在處面打仗,關鍵時候還要以書信向荀彧求教方略。劉備也是重才之人,那麼辛苦請出諸葛亮,如果他真的軍事很強,會被劉備如此忽視嗎(十分矛盾,不符合邏輯吧)?須知劉備當時最缺的,就是軍事上能給他出謀劃策的人。而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首先要調看的,當然是蜀漢存檔的一些文字材料,以及諸葛亮的文稿。而這些東西,原來都在諸葛亮以及他的心腹上手。這期間如果他們要修飾、篡改(這就是不設史官的好處),誰又能知道?

    所以,我更相信另一個說法;就是《魏略》記述的;“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這個說法並非孤例,《九州春秋》的記載和《魏略》是相同的。而從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使用來看,這個說法才是最符合邏輯的。因為諸葛亮自己來的,經過和他的交談;劉備發現諸葛亮並非他急需的軍事人才,只是行政上很有一套。而他劉備還沒有地盤,諸葛行政能力再強,卻暫時用不上。所以才會把他先晾在一邊!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首先是寫作上的需要,力求稱託誠心、不厭其煩;也在某各角度上說明人才難得,並非呼之即來,換去則去的庸才。

    其實關張兩人並不支援劉備尋找諸葛亮來當軍師,但礙於劉備心志已決無法阻攔而一起同往。

    第一次去了不在家,關、張兩人都心灰意冷,第二次還是不在,就有點故弄玄虛,張飛都宣佈不幹了,總算關羽較有耐性,硬拉著張飛走,第三次總算看到諸葛亮,但硬是不起來,在裝睡,讓他們三兄弟在門口等,天寒地凍,又下著雪。這可把張飛氣死了:“我去拿把火來燒,讓他諸葛村夫還能睡多久”!

    三顧茅廬寫得比較詳細,這也是作者的加油加醋寫得妙筆生花,按羅貫中本人意思即是諸葛亮在考驗劉備的誠意和耐性,因為你連找一個人、等一個人的耐心都沒有,哪怎能謀大事而統一天下呢?其實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離開茅蘆,找個地方躲起來,吩咐童子說不在家也是很正常的事。

    那麼有說劉備頭兩次找不到,諸葛亮並沒有假裝不在,而是真的不在,這也說得過去,古人又沒有手機電話或郵箱等聯絡工具,諸葛亮又住在山區,恐怕也沒門牌號碼,也就很難預約前往!這樣就更難找到!

    但若按這種說法來寫,文章色彩也會大打折扣。所以作者只能把三顧茅廬來個“穿金戴銀” ,也是要向世人說明:心誠則靈和知音難求的道理。

    諸葛亮若無嚴格考驗劉備的心思或許他早己投靠曹魏了,後果難知,所以諸葛亮必透測劉備各方面的為人和心地,就象現在有的網上招工都說得天花亂墜,什麼五險一金,月薪兩萬起,應招之後才知道是去深山挖煤,這還算好的,甚至有的逼著你向家裡要錢搞非法傳銷。

    良禽擇木而棲,哪諸葛亮總該擇明主而投,以免“誤入白虎堂”!那在劉備立場上講,容易得到的是士兵 ,至於那些有才能的大將、帥才、軍師謀士確是很難尋。作者也就大肆宣染了《三顧茅廬》這一故事。越難得到的東西才知道他的可貴,更懂得珍惜。

  • 5 # ww3721王建文

    劉備三顧草廬,最先自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有自我讚美之嫌。出處《三國志諸侯亮傳出師表》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出師表》大家都知的名篇,是二二七年,蜀漢主裁諸葛亮,在決定為揚名北伐,奪取攻打長安之虛。實為爭取名望,軍權。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這篇議論為主,用記敘和表情抒志委婉的言辭,勉勵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興復漢室,起還於舊都。以表達諸葛亮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實際是諸侯亮安排李嚴在永安長期駐守,曾劉遺詔主持軍事李儼回來後。諸侯亮要他守駐漢中遭阻,權力遭到嚴重挑戰時。為爭取名望和軍權主動謀劃行動。結果第一次北伐失敗,卻殺馬謖和一批軍官樹威立望,奪取了軍權結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訐先帝以驅馳。是自我表功,要權力原因所在。三顧草廬是引申出來故事。綜合《草廬對策》裡諸葛亮為劉備有貢獻的《草廬對》。為劉備描繪一個戰略遠景,從而受到劉備推崇。這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分庭抗禮。而《草廬對》成了幹古名篇,而變成三顧草廬。是人們想象中事情真偽難證,並沒有空跑不空跑有實際意義。劉備認識諸葛亮是徐庶分紹的。 徐庶是多前被曹操騙去許昌,正是當時和劉備和帶荊州百姓向江陵進發到到新野時侯,徐庶才向劉備告辭,要去曹操那裡的。向劉備推薦了諸侯亮。

    曹操得知劉備動向,得知他們正攜百姓向江陵潰逃,立刻焦急萬分。親率五幹精兵驍騎,要奪取江陵大營的戰備物資,那裡閒工夫和劉備打游擊。又在張飛斷橋而去,曹軍也不在認為有埋伏揮師急追。江陵的劉琦關羽的船隊,接劉備他們到江夏去了時間。沒有三顧茅草廬可能,就是徐庶先找到諸葛亮介紹給劉備,再向劉備告辭的。徐庶是諸葛亮認識劉備的介紹人是歷史公認的而劉備認識諸葛亮是二O七年也確定的

    更不是諸葛亮在二十年前,要劉備非要兩趟空跑。是諸葛亮在李嚴爭權奪利時。要劉禪在自已爭取權力時,要站在自己方面。自己自重自強的策略說法而己。

    就歷史上三國演義,非常神靈活再現發現劉備備禮物去見諸葛亮過程,己經成為幹古名篇。本人沒有必要再創作必要,早成經典故事,讓大家接受。劉備跑兩趟空路。也讓劉備大大揚名。讓諸葛亮幹古享譽。

    但就實際分析,劉備在官渡戰役後棄袁紹投奔荊州劉備八年中,沒有見過面諸葛亮是不能的,為什麼卻在劉琮降曹前時,才見到諸葛亮,是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是非常自信。是很自強的人物,而劉備雖然是小縣令。卻是率領過幹軍萬馬,當過徐州牧,豫州牧的人物。二十七歲諸葛亮,讓四十八歲劉備空跑,兩趟也許有,並奉若上賓。是劉備成就大業的機會。但就歷史實際而言。“三顧草廬之中“的三。更應該劉備多次到草廬。請教諸葛亮多次後。再多次請他出山輔佐,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多次拜訪,才得諸葛亮輔佐,並不是兩趟空路,一次遇到就成了意思。當然也沒有羅貫中描繪神奇大篇。

    就《草廬對》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之許也。也彷彿看當時諸葛亮唯一讓徐庶,崔州平相信他的才能。。在徐庶見劉備屯兵新野時,推薦諸葛孔明南陽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說,君與俱來。徐庶說諸侯亮架大,不可屈致也。由是劉備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不是真的。

    首先孔明是受到打擊袁術殘餘勢力,在當時已是邊緣人物受到朝廷政治壓迫和迫害。因為叔叔諸葛玄是豫章太守。被曹操打敗,政治上失勢,淪底層不會有如此揚狂。更不會要劉備冒大風雪去請,而無動於衷不合情禮。當認識聽說會主動去劉備說明原因才對。更不會劉備來了還睡覺。劉備不敢驚他,劉備是何人,張飛,關羽是何人。要一直諸葛亮醒來,來才彼此坐下談話。不合性格邏輯嗎?更因為他自己,也說卑鄙猥自枉屈的。社會生活極殘境況之中。何敢大氣妄為。不是有道理。

    諸葛亮當然是直奔主題,更想出人頭地,不拘手段才對。因此不論孔明到劉備那裡,還是劉備到孔明那裡。都是多次才對,才能互相認識,直抒才略,有隆中對。才合曆史史實。從歷史文獻看,劉備過襄陽時諸葛亮才出現,到四川成都還沒有成大作為,在劉備去征服東吳時,是丞相,錄尚書事,、卻沒有官府辦公。只是劉禪老師,守成都為劉備收集糧草稅賦的中上官員,突然成了蜀漢的領袖。是劉禪的功勞是把推到歷史舞臺的。權力也劉禪賦予的,劉備說了萬幹次不如劉禪給諸葛亮做一次給權力的事情。李儼就困在永安,難道不是劉禪的權力影響。實際諸葛亮權力都是劉禪給得。封諸葛亮武鄉候,又開府辦公,封益州牧。大小事務均由孔明做主。這一切都是真正給諸葛亮權力的是劉禪。不是劉備。是劉禪賦予了諸葛亮成為幹古智慧之神的名人。如果沒有劉禪給權力壓制李嚴。劉備給李儼權力完全能制諸葛亮不能成事。所以出師表就是提醒劉禪您還是要支援我啊。否則憑當國內百孔幹瘡那有北伐的能力。

  • 6 # 森林小草

    這個問題如果按諸葛亮後來所寫著名的《出師表》的意思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這裡諸葛亮是不想出仕做官,是劉備的行為感動了他,他才出山輔佐劉備。然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年輕的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也。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他們都是春秋戰國時的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能輔佐各自的國家強盛的牛人。這說明諸葛亮不但胸有管樂之才,更有扭轉乾坤的大志。這就與《出師表》裡諸葛亮的自白有些矛盾了,經不住推敲了。在歷史上劉備恐怕不便問諸葛亮當時為什麼兩次對他避而不見的因素了,那我們只能從當時的天下形勢和劉備所處的環境上找出一些因素了:一,劉備在三顧草廬之時,是寄人籬下,並沒有自已的一寸土地,而全國勢力比劉備強大的何止幹萬,不談那時的曹操,孫權,就是劉表的勢力,也不知比劉備強大幾十倍或上百倍。而劉備有問鼎天下的大志,他又有什麼本錢和勢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恐怕是諸葛亮對劉備三顧草廬,兩次避而不見的原因之一吧。二,劉備三顧茅廬時,己經年過半白,還是一事無成。而與他年齡相仿的曹操,比他還小的孫權他們的事業是如日中天,紅紅火火的。劉備的一生己經過去了大半光陰,剩下的時間劉備能不能有天下之分?即使有也要比別人多付出百倍努力才行。這也應該是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草廬兩次避而不見的因素之一。三,劉備早年就出來闖蕩江湖,但一直是漂泊不定,即使是有機遇也是沒有做好。當然這也與劉備他沒有上輩的基業為基礎有關,這必然影響了劉備的事業發展。那時的軍閥割據都是有一定的基礎積累。這恐怕也是諸葛亮不看好劉備的因素之一。四,古話說:良鳥擇大樹而居,賢人選明主而事。諸葛亮要想展現管仲,樂毅的思想抱負,肯定是選擇人的,不是每個主子都能讓他施展才能的。劉備應該不是諸葛亮心中最理想的主子是不言而喻,正如司馬德操說:諸葛亮選中了明主,而未選中時機是有道理的。五,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年齡已到二十七八年了,在那時,這個年齡已不小了。郭嘉,周瑜等人歿時只有三十五六歲的年紀,而在這些年中,也無人聘用諸葛亮,就連荊州的劉表是諸葛亮父輩的好友,應該知道諸葛亮的為人如何吧?連他都不請用諸葛亮,諸葛瑾,龐統也未推薦諸葛亮到東吳任職。這些應該是促使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因素。六,劉備從新野到襄陽隆中,其單趟路程應該有兩百以上,以古代的簡陋的交通,其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三次不厭其煩的往返,的確讓人感動。至於有友人說諸葛亮這是故意抬高身價,是有失偏頗的,如果諸葛亮沒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能敬重他麼?黃忠,馬超是主動投降劉備的,劉備還是很重視他們的。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指正。

  • 7 # 君山話史

    在《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這一段寫得十分精彩,不過那是小說家的筆法,多是出於想象。那麼真實的三國史,劉備是否真的三顧茅廬呢?

    這是真實無誤的。

    三顧茅廬的過程,史料是寫得很簡略:“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去了三回,才見到諸葛亮。那麼前兩次諸葛亮是故意躲著不見呢,還是外出呢?我認為諸葛亮是外出了,並非為了考驗劉備而故意不見。原因很簡單,劉備也沒有事先打電話或發微信通知諸葛亮,真實的諸葛亮又不是活神仙,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怎麼能預知劉備要來拜訪呢?

    首先我們看看劉備為什麼會去拜訪諸葛亮。

    自從丟了徐州後,劉備一直寄人籬下,麾下雖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卻缺少能幫他指點迷津的謀士。為此,到了荊州後,劉備開始明察暗訪奇人異士。當時他聽說襄陽人司馬徽很有學問且交遊甚廣,便前往請教,希望他推薦幾個深謀遠慮的人才。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與龐統,劉備把兩人的名字記在心裡。回到新野後,恰好徐庶來訪,劉備順便問起了諸葛亮與龐統兩人。沒想到事情居然這麼湊巧,徐庶非但認識諸葛亮,也是他的朋友。徐庶便說道:“諸葛孔明乃是臥龍,您想見他嗎?”

    諸葛亮有這麼神奇嗎?劉備大為興趣,便說:“當然想見啊。就請您陪他一起來吧。”

    徐庶笑道:“此人您可以上門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前來。我看將軍還是親自跑一趟吧。”

    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徐庶的意思很清楚,想要拜訪諸葛亮,得有誠意才行。那麼徐庶會不會跑到諸葛亮家裡,對他說:有個大人物要拜訪您,您這段時間就不要外出了。我想這種可能性很小,他知道諸葛亮的傲氣,決不會去這樣說的。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對於劉備要來拜訪一事,諸葛亮事先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那麼劉備去了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可以判斷,諸葛亮並不是到鄰居家去泡茶,應該是出遠門了。諸葛亮為什麼會出遠門呢?

    後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寫得自己像個逍遙自在的人,似乎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隱者。其實並非如此,既然他自比管仲、樂毅,就不可能閉門造車。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要獲取各種資訊,顯然不可能老躲在家裡。他必須要經常出門,從一些比較高層的人那裡瞭解各種資訊。

    那麼諸葛亮會從哪些渠道獲得各種政治資訊呢?應該說,他的路子還是比較廣的。除了司馬徽與徐庶之外,還有兩個人跟諸葛亮十分要好。一個是龐德公,他在當地都很有名望。諸葛亮常去龐德公家拜訪,龐德公有個侄兒,就是龐統。不僅如此,諸葛亮的二姐還嫁給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另一個是崔州平,他是崔烈的兒子,崔烈是東漢前司徒,相當於帝國宰相。可想而知,諸葛亮對朝廷事務的瞭解,很多是從崔州平那兒來的。

    不僅如此,諸葛亮家族的關係網也不可小覷。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襄陽望族蒯祺,蒯祺是西漢大臣蒯通之後,蒯良、蒯越、蒯祺兄弟三人,都是智仁雙全之輩。劉表入襄陽後,詔書拜蒯越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可見蒯家的來頭是不小的。還有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當時他在東吳,正受到孫權的重用。

    從諸葛亮的社會關係圖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躬耕於南陽”的布衣,他有很廣的社會關係網,從中獲取尋常布衣不可能得知的各種政治內幕。“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遠見卓識,並不是諸葛亮閉門造車想象出來的,而是他對政治時局是瞭解得一清二楚,對當時中國各路軍閥的底細知道得明明白白。

    所以,諸葛亮不可能老躲在家裡等人上門泡茶,他是經常在外面浪的。因此,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點也不奇怪。從上面判斷可知,諸葛亮並非故意賣關子、耍大牌不見劉備,實是出遠門去了。

  • 8 # 楚狂接與

    觀劉備三顧茅廬尋訪孔明的過程簡直就是獵頭公司推薦高階管理人才的經典案例!

    一、第一印象中行業口碑和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劉備得水鏡先生一語“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是沒有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到底是誰,劉備追問,司馬徽就是不說。劉玄德求賢若渴的心思倍增,輾轉反側只盼得遇大賢。後得招攬了單福(徐庶)為軍師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曹營謀士程昱利用徐庶為人至孝假冒徐母書信,不得已徐庶只得辭別劉備奔赴許昌,臨行之際推薦諸葛孔明,這時劉備方知臥龍便是諸葛亮。

    點評:“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就是諸葛亮的職業名片;徐庶臨別說:“孔明之才勝我十倍。”,這是同行推薦。有了這樣的背書,僱主劉備對於高階管理人才諸葛亮的期望值已經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想要諸葛亮加入團隊的意願非常強烈。

    這也決定了日後諸葛亮加入團隊後的地位!

    二、頂尖人才應有的自尊和氣場,以及對於僱主的考察。

    頂尖人才都是有氣場的,氣是什麼“氣”?是 “底氣”、“殺氣”、“和氣”。

    過硬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就是頂尖人才的底氣;強烈的進取心,充足的內驅力就是頂尖人才的殺氣;高情商、高格局,協調各方、整合資源就是頂尖管理人才的和氣。這些諸葛亮都具備。所以諸葛亮也有傲氣,也在選明主。

    那劉備是不是明主?劉備團隊對於諸葛亮是不是一個好平臺?這就要考察了。

    第一輪考察就是僱主的意願度和對高階人才的尊重程度。

    所以才有前兩次劉備跑空路,但是劉備也非一無所獲。好友及其岳父黃承彥的交談進一步強化了諸葛亮的個人品牌,讓劉備從側面對孔明有了進一步瞭解。建立了初步的感情認識。

    第三次尋訪前有個細節就是劉備焚香沐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這是一種儀式感。而整個三顧茅廬更是一個重要的儀式。這決定了劉備團隊初期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上,巧妙運用儀式感可以讓人的心態產生變化,產生一種情緒化學反應。而也就是在這一次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

    點評:劉備三顧的過程是諸葛亮對他的考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諸葛亮考察劉備是不是真正尊重自己,自己在劉備心中是否達到期望的分量。而三顧茅廬把劉備這種求賢若渴情緒透過儀式給固定下來,甚至到了諸葛亮寫《出師表》時都會將三顧茅廬提出來證明自身在劉備心中的重要性。

    三、空降人才的團隊適應性及戰略發展方向契合程度考察

    第三次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雙方也開始了會談。因為前面的鋪墊所以劉備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向諸葛亮求教。

    諸葛亮首先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夢想是什麼?”

    劉備說:“雖然我現在實力很弱,但是我想納斯達克敲鐘。”

    諸葛亮說:“現在行業跑馬圈地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曹操集團市場佔有率第一,並且牢牢把握住了一線市場。我們不能跟他硬碰硬;孫權集團在地域化營銷上做的很好,我們可以跟他們合作,整合雙方資源互利互惠,但是不能把手伸到他們的市場中去。現在二三線市場還是空白,這些地方的企業管理不行,員工忠誠度不高,品牌認可度也不夠。我們可以進軍這些市場,獲得基本盤。之後再進軍一線,取得高階品牌勢能、成為行業龍頭上納斯達克敲鐘!”(瀟湘李俊陽著)

    然後諸葛亮拿出了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和戰略企劃書,對劉備說:“你照著這個去做吧。”

    劉備急切的說:“先生!你過來我們一起創業把!”

    孔明說:“我閒散慣了,你另請高明吧。”

    劉備說:“先生,我是誠心請你啊,你來是聯合創始人待遇。你不來我哭給你看,你信不信?”說完眼淚已經開始打轉。

    孔明說:“別別,我信。我願意加入團隊,我們一起去納斯達克敲鐘。”

    點評:

    人才自身職業發展和團隊戰略發展是否契合是高階人才選擇平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諸葛亮是要做管仲、樂毅那樣的事業的人,所以他選擇的明主第一要有高遠的志向。這一點劉備達標了。

    第二,他在團隊中的晉升通道一定是通暢的,劉備團隊中缺乏頂尖的管理人才。關羽、張飛作為老員工雖然業務能力很強但是缺乏戰略規劃能力,不會對諸葛亮的職場晉升構成壓力。而且劉備本人在業內的口碑也很好,團隊相當精幹,並且現在是劉備事業的低潮期,現在加入“抄底”可以攫取極大利益。

    這樣的團隊正是可以實現諸葛亮自身抱負的。他成就了劉備,讓一個年過半百而無立錐之地的老頭成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昭烈皇帝。劉備也成就了諸葛亮,讓這位初出茅廬的二十七歲青年一入職場就是一個極高的起點,並且逐步成為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名垂千古。

    這就高階人才獵聘追求的最高目的,實現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的雙贏。

  • 9 # 一天往往一生

    謝謝邀請。這事我們要設身處地換成諸葛亮角度想一想:當你二十七歲已不年輕,被公認滿腹經綸而且譽滿全省,平生最大願望是做個國內出類拔萃式人物,知道有能力去全國有數的幾個大企業但因各種原因還沒機會與老闆面談不知道會不會得以重用,這時有個行內人士謹慎看好的知名企業家想與你見面,準備重用你,但他的企業正在創業時期,如果是你該怎麼辦?你是不是應該好好了解了解這企業情況,這法人代表情況;再想想自己情況,想想競爭對手情況,最後才能下定決心見面,看看是否一見鍾情加盟還是見面不如聞名而婉拒。諸葛亮當時就是這樣考慮的。

    首先,諸葛亮當時是什麼情況呢?由於極有才能,即使家道相對中落,也娶了荊州六大豪族之一的黃家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從而不僅與另一豪門蔡家攀上了親,而且把劉表也變成了自己的姨夫。加上大姐、二姐分別嫁入蒯氏和龐氏家族,這下諸葛亮基本上與荊州首腦、政要、在野名士都成為了姻親。其遊學經歷和婚姻背景使得諸葛亮開始出名,客居荊州的潁川名士司馬徽成為了好友,龐氏家族的荊州士人領袖龐德公也公開稱讚諸葛亮並將其比喻為“伏龍”。被龐德公譽為“鳳雛”的龐統和荊州六大豪族之中的馬家和習家不少人也成了諸葛亮的座上客,一時間諸葛亮漸漸的成為了荊州地區的年輕人的佼佼者。

    不過即使名氣這麼大了,但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仍然呆在已經耕讀了十年的隆中地區沒有隨便出仕,還在等待著他的真正的機會。古人的壽命不高,成熟也就早,二十七歲還沒遇到知音或伯樂對於一位心有大志的才子而言,內心是焦急的,諸葛亮需要找到一位伯樂好不負自己平生之志。但諸葛亮又是睿智的,生逢亂世,荊州非桃花源,自己的出路一定要深思熟慮。

    而對於劉備來說,駐紮新野有年頭了,荊州的大大小小的事和人脈關係應該也知道個七七八八。說劉備不知道諸葛亮名字對於志在天下的劉皇叔那是絕不可能,只是並不熟悉而已。劉備當時勢單力薄,雖然名氣不小但大多數家世顯赫的好白菜哪能看得起他,難得的這樣一顆目前家道暫時中落,卻背景不凡又自比管仲樂毅的超級好白菜還沒被別人挖走,劉備怎麼會不上心。劉備求賢若渴,急需人才,又明白可以憑藉諸葛亮當時在荊州的關係網,幫助劉備在荊州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在不斷地聽東一句伏龍西一句鳳雛的情況下,去找諸葛亮那是必然的事情。

    郎有情妾有意,但要雙方一拍即合還是需要鋪墊的。大家必竟都沒見過面,只是聽說而已。那時又不是現在大資料時代,上上網對方什麼都知道了,必須找各方面多加了解。於是諸葛亮第一次聽說劉備前來拜訪,想到這劉皇叔來此必定是鼓動自己加盟的,雖然自己也可以交流,但會不會所託非人,這需要先去各方面諮詢諮詢,以其謹慎的個性一定會先找人應付,自己轉身去四處打聽了解,訪尋司馬徽意見,也許還曾夜探新野。總之,在劉備三訪前做足了準備工作,心裡對劉皇叔也有譜了,已90%認可劉備就是自己命中的伯樂。如果當時諸葛亮還沒了解清楚準備好,我想,劉皇叔也許不得不四訪五訪的。哈哈,還好,三訪的劉備和準備充足的諸葛亮是彼此見面勝過聞名,最終圓滿規劃“隆中對”,攜手開始共創蜀漢大業。

  • 10 # 中孚鑑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諸葛亮也因此出山輔助劉備,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劉備駕崩後,諸葛亮作為託孤輔政大臣,輔助劉禪,本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對蜀漢忠心耿耿。

    那劉備三顧茅廬,為什麼要跑兩次空路呢?

    第一,前兩次諸葛亮並不在家中,因為劉備前兩次來是空跑的。在第三次劉備外來時,剛好諸葛亮在家。

    第二,當時天下動亂,諸侯割據不僅要君選臣,同時臣也要選個自己覺得可以的明主。

    諸葛亮雖然有韜略,也想有一番作為,但也不能隨便就找個人投靠的,不僅要看這個人的為人,也要看這個人對自己的態度,不然就算投靠了人,得不到重用也沒用的。

    而劉備三顧茅廬,來了三次卻沒有表現出不耐煩、生氣得樣子,還對自己非常重視,諸葛亮最終決定出山輔助劉備。

    所以劉備空跑兩次,主要是老劉備的態度。

    第三,事不過三,因為三次,也有了三顧茅廬的典故,不僅成就了劉備,也讓諸葛亮一展胸中所學。

    後來諸葛亮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三分天下,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諸葛亮為輔政大臣,諸葛亮一生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要北伐中原,光復漢室,只是最終卻沒有成功,也有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雄鹿戰勝籃網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