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8128067034

    那是很厲害。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簡直是一個神棍!可惜我被小說騙了!

    不過竟然有人信這些為歷史史料真理!這種如此神話的小說故事都能被傳為佳話乃奇蹟也。他軍事能力沒了小說虛構的劇情還真是個半瓶醋。五次北伐勝少敗多竟然被很多當作很NB的軍事奇才!

    姜維一個洮水關頂他全部五次北伐。

    周瑜一把火和南郡之戰也頂他五次北伐。

    陸遜不用說了。多次大勝。

    曹操身經百戰可以。

    荀攸《十二奇策》在軍事方面上比諸葛亮的某個只會死搬死兵法的兵書。

    比他強的人多的海去了。我只是列舉一點點。在軍事才能最好別說。

    說說他的“長”(別想歪)處吧。

    政治厲害。將天府之國變成益州疲弊。真乃神人也!真不知道誤國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直接把諸葛亮抬高!南朝的人真是愛尊劉貶曹。被北朝打的稀巴爛只能寫這些給自己一點心靈慰藉。可憐。沒有無中生有的劇情就別談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 2 # 壹身証氣

    兩個方面回答問題:

    第一個方面演義角度

    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火燒博望坡初試鋒芒,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草船借箭,華容道放走曹操(這是諸葛亮計劃好的,曹操不能死,也讓關羽送人情)借東風,三氣周瑜奪荊州,平南蠻七擒七縱蠻王孟獲,火燒藤甲兵等等,六出祁山等戰役,死於五丈原,唯一幾次失誤就是街亭,姜維偷襲糧草等等,幾乎算無遺策,稱得上神人

    第二就是史書角度

    其實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跟劉備談談就去了,赤壁之戰周瑜的功勞,從跟隨劉備開始一直是軍師的職務不是很高,跟關張趙沒法比,到了封五虎上將的時候不過是中郎將職務也不是很高,他的執政生涯開始是在劉備夷陵戰敗,託孤諸葛亮李嚴等人,之後走向巔峰丞相開府,但是他通曉天文地理,在古代很了不起了已經,打仗按部就班謹小慎微,蜀漢經過夷陵慘敗之後已經形成不了太大勢力,一共三華人口900萬,魏國佔據一多半,蜀漢人口最少,跟魏過打仗也沒有大勝,總體說諸葛亮是個接近於完人的人,在後代中神話了!

  • 3 # 高廣銀

    一兩場戰爭的勝負可以有以少勝多,可以靠奇謀妙計,但國與國之間勝敗往往取決於綜合國力的較量。蜀國在後主劉禪的時代,國力明顯不如魏國。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述吳華人張儼的《默記》,從地盤和人口來做比較,蜀國和魏國的國力大約是一比九的關係。所以在蜀國的方面來看,聯吳抗曹是很必要的戰略方針。以這樣的國力差距,魏國之所以沒能吞併蜀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蜀國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也就是李白在詩裡說過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憑藉道路的險阻,正如吳國憑藉長江天險,這才能夠把魏國大軍拒之門外。我們通觀歷史,就會發現蜀國佔有的四川一帶歷來都是皇帝避難或者軍閥割據的好地方。只要據有四川,就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無論敵人有多強大,都很難攻得進來。

    蜀道難,對四川人和四川以外的人都一樣難,所以蜀國雖然易守難攻,但要走出蜀道,對外用兵,自己也很吃力。我在講《昭明文選》的時候講過陸機的一篇《五等諸侯論》,現在我們可以看一下他的另外一篇名文《辯亡論》,內容是分析吳國從興盛到滅亡的原因,其中提到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兵去打孫權,軍隊雖然調動了很多,但打不出力道,這就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不但出蜀的山路很窄,水路也很窄,就算有百萬雄兵,也只能排成很窄的佇列慢慢行軍。當時吳國的指揮官是陸機的祖父陸遜,陸遜把劉備的大軍比作長蛇,蛇的身子太長,首尾沒法呼應。

    劉備的潰敗原因,諸葛亮不會看不懂。後來諸葛亮親自指揮北伐,對蜀道之難更有親身感觸。每出一次兵,不但行軍不便,後勤供給更不方便。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以懸殊的國力,以利守不利攻的地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和魏國死磕呢?

    傳統上有一種很主流的解釋,說正因為蜀國太弱小,所以才要不斷進攻。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並不真的是要把仗打贏,這不現實,而是要用不斷的進攻迫使魏國始終處於守勢,這才可以確保蜀國的安全。否則的話,一旦讓魏國採取攻勢,以蜀國的國力很難防守得住。這個解釋犯了很多人在看歷史的時候都很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隻在軍事層面來考慮軍事問題。

    我們考慮問題常常陷入這種單一層面、單一角度的誤區,今天最常見的是在經濟領域裡:為什麼有些經濟安排非要擰著經濟規律來做,不是因為決策者真傻,而是因為事情的背後還有其他因素要大於經濟因素。話說回來,如果僅僅從軍事層面來看,諸葛亮的北伐無疑是很愚蠢的戰略。蜀國明明利守不利攻,每採取一次攻勢,對國力的耗損都遠遠大於魏國,之所以咬牙也要硬打,因為北伐首先打的是政治仗。劉備父子的蜀漢政權在四川並沒有穩固的根基,統治的合法性來自“中興漢朝”這面旗幟的正義性。如果關起門來過安安穩穩的太平日子,那就意味著合法性的消解,意味著蜀漢皇帝無非是個割據軍閥。

    一旦合法性消解,內憂馬上就會嚴峻起來,任何臣民都不再有效忠蜀漢政權的義務。而劉備佔據四川,原本就是一件以小吞大、倉皇而成的事業,如何安定人心,如何平衡各個利益集團的矛盾,局面是三國當中最棘手的。劉備敗死白帝城之後,恰恰又是主少國疑的狀態,內憂其實遠比外患來得迫切。

    如何平息內憂,對外作戰是最經典的辦法,這個道理也是我多次講過的“不是正面解決問題,而是升高一個層面來消解問題”。諸葛亮必須努力標榜蜀漢政權的正統性,這當然需要討伐“漢賊”。打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了一個絕對充足的理由來使全國進入緊張狀態,而只有在緊張狀態裡,才方便用非同常規的手段調配人手,重新部署人事結構。今天常常有人不理解一些大的公司機構為什麼總要靠“搞運動”來突擊解決某個問題,而不是在平時去認真執行那些已經很合理的規章制度,其實“搞運動”就是為了製造緊張狀態,在這種緊張狀態裡可以“順便”解決一些常規狀態下很難解決的問題,而這些“順便”解決的問題反而才是重點。

    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裡,魏延提出過一個很有名的軍事方案,他要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照常進軍,自己帶領一支奇兵偷襲魏國腹地。諸葛亮否定了這個計劃,這讓魏延非常不滿,嫌諸葛亮膽子太小,不敢冒險。魏延的這個計劃讓後來的很多軍迷都很著迷,熱衷於討論它在軍事上的可行性。有人覺得諸葛亮不是很好的軍事人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這麼看,也有人覺得“諸葛一生唯謹慎”,性格謹慎的人不願意做冒險的事。但我們還可以換到政治角度來看這個軍事問題:既然諸葛亮的北伐是在打政治仗,是在高調宣示蜀漢政權的正統性,那麼任何形式的奇襲,哪怕成功的可能性再高,也是不應該的。

    真命天子出兵討伐叛亂分子,歷來都有一套標準的作戰流程,原則上是所謂“有征無戰”。這個原則從周禮演變為儒家的意識形態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影響力。

    歐陽修的詩裡講過“自古王者師,有徵而無戰”,自古以來傳統就是這樣。兩個政權只有身份相等才有所謂“交戰”,但天子只有一個,所以天子無論去打誰,都叫“徵”,或者“伐”,而不叫“戰”。“征伐”是天子的特權,是身份高的人去打身份低的人,正義的人去收拾邪惡的人。正義之師當然不該偷偷摸摸,而是要敲著鑼,打著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去打敵人。如果偷襲,當然不能敲鑼打鼓,而在“春秋大義”裡邊,不敲鑼打鼓的行軍叫做“侵”,“侵略”的“侵”。誰會做“侵”這種事呢?要麼是不講道義的人,要麼是沒文化的少數民族,即便在戰場上打贏了,但在道義上絕對輸了。如果諸葛亮用了魏延的計劃,“王者之師”的光環也就自然褪色了,北伐戰爭就變成了兩個軍閥搶奪地盤的“交戰”,而不再是從意識形態的制高點上討賊伐罪的“征伐”。

  • 4 # 一代天驕光武大帝

    說實話 ,諸葛亮的才能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外交上,諸葛亮軍事上不是沒有才能,但是並沒有三國演義裡那麼神。

    草船借箭、空城計……都是後人為歌頌忠義、羅貫中經過文學加工出來的 。劉備身邊真正的軍事天才應該是法正,三國演義裡面很多諸葛亮的主意實際上是他出的。

    歷史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隆中對、八陣圖、發明連弩,諸葛亮只能說在軍事上有一定才能,但他的軍事才能不能和曹操、司馬懿相比,民間流傳的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他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家

  • 5 # 扎心君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1諸葛亮的事蹟許多人從三國演義裡來的,有真有假,有點神化。有些別人的事蹟搬到他身上,草船借箭是孫權。隆中對是真的。

    2諸葛亮在民間是智慧的化身,八陣圖,孔明燈,諸葛連弩。堪稱古代的愛迪生 。軍事器材發明家。

    3諸葛亮練兵有方,治軍嚴整,連數萬之兵,縱橫天下,來去自如,野戰無敵。配享武廟,名至實歸。

    4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政策,打贏了赤壁之戰。隆中對,未出山,即知三分天下。是個謀劃形人才。他重用馬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7說到這裡,諸葛亮的軍事水平是上流之才,陳壽三國志裡,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但與超一流的韓信,孫吳還差一點。

    8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和諸葛亮一樣,長於戰術,野戰無敵。但用兵巧勁不足。一旦,敵人深溝高壘,他就束手無策了。

    9諸葛亮看人,和劉備相比好像差一點,劉備看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一語中的。諸葛亮不聽,用馬謖,失街亭。

    10諸葛亮做事,事必躬親,諸葛亮軍中50板子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自己親自帶兵,有魏延而不敢大用。想劉邦當年,拜韓信為大將,開闢第二戰場,何等氣魄。司馬懿說,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選擇的句子?